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诸葛亮不仅是三国时期神人,同时也是后世敬仰的对象。诸葛亮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发明家。
连弩、孔明灯、木牛流马都出自他手,连弩和孔明灯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木牛流马又是个什么东东呢?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从史料上看来,木牛流马应该是一种运输工具,分为木牛和流马,被诸葛亮广泛用于运送军事物资上。
知道木牛流马是一种运输工具,而他们长什么样,又为何叫“木牛流马”呢?在宋朝留下的一些史料上,我们可以窥视一二。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宋《事物纪原》:“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也就是说木牛流马很可能是一种独轮手推车,外形饰有牛马,能像牛马那样运送东西,所以才叫“木牛流马”。
而木牛流马虽然被诸葛亮广泛运用于军事物资的运输上,但据传最初发明木牛流马,实际上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便是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
黄月英在嫁给诸葛亮之前,为了考察诸葛亮是否真的是有大才之人,就给诸葛亮提出一个考验。她请父亲对诸葛亮说,成亲需得满足“三不条件”。成婚之时,她不坐轿,不骑马,不乘船。
这三不几乎囊括了当时的交通工具,诸葛亮总不能让自己的新娘子步行吧,于是一时犯了难。
有一天诸葛亮在山坡上苦思冥想的时候,突然听见山下有人高呼:“牛惊了!牛惊了!”仔细一看,原来被牛拉着碾米的石碾脱落,受惊的牛拉着石碾满地跑。
电光火石间,诸葛亮又突然想起曾见过黄月英发明的木虎木牛,一下子得到启发。如果在石碾子上加个架子,不就可以坐人了吗?
说干就干,诸葛亮立马回家,设计图案,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快就做好了。
等到成亲那天,诸葛亮就带着自己的发明去接新娘子了。大家只看见一个红布包裹的东西,下面有一个如同大碾子滚动的东西,前面有一个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东西拉着走。
当大家问这是什么的时候,跟随诸葛亮前去接亲的书童高声说:“这是我家先生发明的木牛流马”。
这东西非车非船非轿,满足了三不条件,黄月英心甘情愿的嫁给了诸葛亮。
而等到后来,木牛流马简化用在了运输上,山地沟壑都能前行通过,完美的满足军事运输的需要,闻名天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诸葛亮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不容怀疑,木牛流马的确是存在的,这是有史可据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而《三国志·后主传》也曾记载: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但是《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神乎其神的描述却不完全可信。
《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的描述是这样的: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这到底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方腹曲头:身体程方形,头部程曲形。 木牛流马的主要用途是运输粮食,因此,“方腹”就是承载粮食物资的容器,头部更像是装饰,或者是能够控制方向的机关。
一脚四足:木牛流马有四条腿,每条腿上都有一只脚。 为什么是“脚”而不是蹄呢?因为“脚面”的抓地面积比“牛蹄”更大,不易倒塌,符合力学原理。
头入领中:“领”就是脖子,木牛流马的头缩在脖子中。 木牛流马还有脖子我认为脖子就是方形的身体,所为“头入领中”,表示了“头”和“身体”几乎是无缝相连的。
垂着牛舌:木牛流马的舌头垂直向下。 牛舌很可能是一个止动装置,就像是自行车的保险叉一样。
载多而行少:装的多,但跑的慢。
宜可大用不可小使:适合大批量的物资运输,如果仅仅运送几担粮食没必要使用。
特行者数十里:满载货物之后,大约能够行驶数十里路。
转者牛足:牛足可以转动,这个“转动”应该是指牛足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而进行“变向”运动,就像自行车的车轮可以向左右摇晃变换方向。
覆者为牛背:牛背上有个盖子。
曲者为牛肋:有类似“肋骨”的条状物体对牛腹进行保护。
牛仰双辕:木牛流马在呈站立状时,是一个头部比尾部高的状态。双辕是指马车前左右两边架马的两根直木,在我看来,木牛流马身上的“双辕”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像是两根推车用的杆子,就好比车把手。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六尺差不多1.45m,古代的尺比较小,一尺约600px。 也就是说,木牛流马前后四足各向前迈一步(四足各迈一步一共四步)的距离是1.45米,如果说迈出四步的时间大约在1秒左右,那么木牛流马每分钟行驶87m,每小时行驶5220m。
载一岁粮:“岁”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365天,并不是一个重量单位,在这里的“一岁粮”,指的应该是365斤粮食。 但是三国文化专家郭清华老师说“一岁粮”指的是600斤粮食,至于他怎么得出来的结果,我就不知道了。
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流马是需要人来操纵的,并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机械。
以上便是我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所解读出的木牛流马的大致情况。
我不敢确定木牛流马是什么东西,因为武侯的智慧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揣测的,所以我把锅,交给专家们来背……
历史学家李约瑟老先生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有一个牛头作为装饰的独轮车。《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范文澜老先生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有四只脚作为支撑的人力独轮车。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木牛流马的每只脚上都有一个能够转向的小轮子,使其在平地上能够更加快去的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是不是对木牛流马有些失望?三国时期的运输车都是两轮驱动的,而诸葛亮能够制造出“大轮负责驱动,四个小轮负责支撑和辅助移动”的木牛流马,已经是超越时代的进步了。
而且木牛流马的意义在于降低了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过往在栈道上运输粮草,全靠人力背负粮草,比如一伐前后魏延提出子午谷时说“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而诸葛亮四伐五伐,分别使用了木牛和流马,因为带了轮子,所以说是“人不大劳”。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木牛流马就是他发明的一种用来输送粮草的交通工具。这种不需人力就可运送粮草的工具被后人猜测这是不是永动机?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是没有永动机的。你的物理老师可能会说,如果一个人说有永动机,你可以先给他一耳光让他冷静下了。
木牛流马分为木牛和流马,它们可以载重?一岁粮?。差不多是现在的四百多斤。《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描述:?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昼夜不绝?。这可以看出这木牛流马多厉害。司马懿也是这样想的,他便派人去抢了数辆木牛流马,命令能工巧匠仿制两千多辆用来搬运粮草。诸葛亮得知后派人混入粮草队伍扭转机关使木牛流马不能移动。在魏军疑惑时,命五百士兵扮成鬼神,启动机关驱动牛马移动。魏军因害怕鬼神而不敢抢夺。所以诸葛亮很轻松的得到了很多粮草。但书中所描述的太过奇妙,以当时的科学水平很难造出功能完备且不用人力的运输工具。所以就有人认为木牛流马被小说家夸大其功能了。
有人认为木牛和流马其实是经诸葛亮改进的普通独轮推车。因为《宋史》、《后山丛谈》等史书记载,在汉代独轮小车被成为鹿车。在经诸葛亮改造后,可能被诸葛亮称为木牛流马。
还有人认为这木牛流马是用了机关术。利用齿轮原理制作出来可以不需人力就能移动的运载工具。就类似于鲁班的机关鸟,可以不需外力就能自行移动的东西。这也仅仅是猜测,但现在很多人在研究,想要复原这木牛流马。希望有一天能让这木牛流马再动起来。
一、木牛流马是存在的。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提供粮食。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二、原理是利用重心的摆动实现车的向前移动。详细解释如下:
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木牛:四轮车的车厢上装上牛头,双辕装上前、后撑杆轴,长短撑杆铰接在撑杆轴上,双辕再铰接在车体上,摇动双辕撑杆撑地而促使车轮转动。
流马:双轮车的车厢上装上马头,双辕装上前、后撑杆轴,长短撑杆铰接在撑杆轴上,双辕再固接在车体上,摇动双辕撑杆撑地而促使车轮转动。
扩展资料:
民国时有学者对其考证,一种说法就是木牛乃是当时四川矿工们所用的“木牛车”,流马则是一种叫“快马子”的窄长小船。
木牛流马设计成“牛”“马”这样难看形象,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以牛或马造型便于隐藏山林间,不利被敌军发现,另一方面“牛”“马”可起到装神弄鬼的迷惑作用。
而木牛流马“人不大劳,牛马不食”证明以人力驾驭。聪明的诸葛亮制造了轮腿神妙配合的运载工具木牛流马。
即人一推,轮子中间动,使四腿上下运动不停;而牛马前进过程中,腿着地,受上方粮板重压,又杠杆式使另两条腿翘高,而人配合使重心移至后面高起双腿上,实际手腕一压之下,木牛流马就前进了车轮一个直径路程。
这样反复一抬一压,又有四腿可垂直伸缩上下运动配合山道坡度而行。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派出的侦哨探知后惊的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木牛流马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防盗”。也就是说在运粮过程中,如果被敌军发现或者拦截时,如果抵挡不住,弃粮逃跑时,只要推行者要木牛流在轮毂隐蔽部位插入事先配套制好的榫头(可能有一个插榫头的配套工具。
类似内六角扳手之类的东西),使轮子不能转动,敌军运不走。在这种情况下,敌军唯一能做的只是有用火来烧毁。
至于为什么会在后来没有全面推广下去,那是因为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朝廷和百姓对道路的重视,修的道越来越宽越来越平,同时又发现圆的车轮更实用更快,农村普遍使用的独轮车和两轮板车就是后来的改进版和创新版。木牛流马因为极其“笨重”,后来便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参考资料:——木牛流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