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记载,历史学家发现了《史记》关于秦始皇死时,所谓“沙丘之变”的记载。原来秦始皇就是想立幼子胡亥为帝,根本就没想传位长子扶苏。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趙正書》
如果说秦始皇当真有意让扶苏即位,则始皇帝有生之年吝啬的连个太子的地位都不肯给扶苏,又将其远逐边塞,则扶苏完全无法和始皇帝的亲信近臣打好关系,更无法在咸阳朝廷和宫廷布局,这是有意让其即位的表现吗?
要知道,五大不在边,这是古训。 可以找找晋献公对太子申生的前例,可以说始皇帝把扶苏发配边疆之举, 是满满的恶意,不想让扶苏即位之意昭彰。
《左传·昭公十一年》曰:“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孔颖达《疏》引贾逵说:“五大,谓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这五种人有权有势,居边则易反叛,故云:“五大不在边。孔颖达 疏:“五细,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也不在庭,不当使居朝廷为政也。所谓亲不在外,羁不在内。
按李开元先生的研究,扶苏是楚国女子所生,背后是楚氏外戚重新崛起的希望,则其和始皇帝价值观的不同,始皇帝对其的忌惮和戒备就很明显和合理了。始皇帝不敢断然废掉扶苏而是放逐之,从而一步步削弱其势力也可以理解了,变起肘腋是历代人君最怕的事情。
扶苏是皇子,让扶苏监蒙恬,这实质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贬斥扶苏但是又没把扶苏一竿子打死给他一点渺茫的希望和暗示,如果从善意角度扶苏一派可以理解为,始皇帝让其冷静一下清醒一下锻炼一下和军队搞好关系,可是从恶意角度却有温水煮青蛙和冷眼看其表现的感觉。
一方面其实是分蒙恬之权,很可能始皇帝打算并非让扶苏和蒙恬拉关系。而是要扶苏分蒙恬之权而加强对蒙恬的控制,而扶苏恰恰和本来该监察的蒙恬拉好关系成为一党,反而更加剧了始皇帝对其的忌惮。
扶苏身为皇帝被贬斥的长子,和蒙恬这样的统军大将结为一党,到底是想干什么?抢班夺权吗?皇帝如果真有意让你接班,自然会让你为太子为你布局,皇帝贬斥你你却自己布局,是想干什么呢?图谋不轨吗?所以,始皇帝有可能让自己的接班人评价和军头勾结,以外兵入内即位吗?笔者十分怀疑。
始皇帝不可能真的让扶苏和蒙恬联合控制秦长城兵团,否则,始皇帝真不害怕扶苏有一天直接带兵杀回咸阳么?秦国在秦献公即位前,秦武王暴死后,都曾爆发过宗室借军队支持争夺王位的内战,殷鉴不远,秦始皇又怎么可能如此布局!
再退一步说,如果这30万大军长城兵团,真的成了听蒙恬号令的军队,始皇帝就不怕蒙恬挥军南下,问鼎之轻重吗?所以,秦始皇绝不可能让任何人把大秦的长城兵团,变成自己的私人军队,而反过来威胁大秦王权。
所以结论很简单,始皇帝有足够的布置让蒙恬哪怕加上扶苏也无法完全控制长城兵团。其布置我想应该是两方面:
一方面是长城兵团后勤补给完全依赖内地,家属亲戚在内地。只要皇帝一声令下,长城兵团就会断粮,而且人心不敢和朝廷对抗。
另一方面是扶苏和蒙恬并无专杀之权,长城兵团的人事权完全在始皇帝手中,始皇帝也应该通过一系列人事布局来分扶苏蒙恬之权,牵制其纵然有其心而无其力。
更多>>(接下文评论)
秦始皇13岁继王位22岁亲朝理政,39岁灭六国统一大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北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废除分封制,实行三公九卿。千古一帝,始皇帝也!
而始皇帝。有18个字女。扶苏是他的长子,刚毅勇武,信仁而奋士。 对父亲很孝顺。曾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胡亥呢?是秦始皇的幼子,从小娇生惯养任意而为,因为他是最小的儿子,秦始皇对他从小就宠爱有加。不像其他的孩子严厉,严格要求。养成了胡亥任性,胆大包天,胡作非为的性格。
说到了胡亥,不能不提到他的老师赵高。 赵高,也许你没有听说过。 但指鹿为马的故事,你一定听说过,这就是赵高干的事情。他为了排除异已,也为了试探胡亥听不听他的话,故意在大臣们上朝让人牵了一匹鹿进来指着鹿问大臣们,这是马还是鹿?说实话的都被铲除,说假话的顺他重用。 这就是胡亥的老师赵高,歹毒而心术不正。
秦始皇第五次巡视时,病死途中,立遗诏立太子扶苏继承皇位,而当时胡亥同赵高,正跟随秦始皇一块儿巡视。 一个胆大包天、一个心术不正,为了权利,两人一拍即合,伪造诏书,用秦始皇名义下诏:让守卫边疆扶苏和大将蒙恬自裁。
扶苏非常孝顺的,对他父亲的话可谓是百依百顺。君让臣死,臣就要死。 这就是他的思维,虽然他手握重兵,却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念。 这样就造成了悲剧。
胡亥赵高的阴谋得程。 篡改了诏书,假传了秦始皇的遗诏。
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皇帝,秦始皇绝对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无论是政治才干还是军事方面,都十分杰出的秦始皇,竟未能将自己的江山一直传下去,反而折损在了胡亥的手中。
而在挑选太子方面,秦始皇也看中了能力更加杰出的扶苏,按照道理来说,只要秦朝的皇帝位置顺理成章的传到扶苏的手中,秦朝的历史延续的确不是一件难事,但偏偏事情的发展出现了意外,即使是已经被定为太子的扶苏,也仍未能完成继承大统的任务,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赵高作为一个宦官,按照常理来看,他不会违背秦始皇的意志,秦始皇本人也并不认为,赵高会在传位照书上下手脚。看着奄奄一息的秦始皇,赵高动起了歪心思,扶苏才未能正式接班皇位。
他希望自己可以一直掌握皇权,所以他不相信他的死会来得很突然,如果他愿意放下权力,在他的身体已经出现异样之时,早早的对权力进行交接,那么皇位也会非常顺利的交到扶苏手中。但是在生命的弥留之际,秦始皇仍然惦记手中的权力,仍然不舍得放手。
总的来看。为什么扶苏在这场夺权风波中,并未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常年在外,性格上非常软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赵高等人的层层布局,所以其实在秦始皇死后,国家政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扶苏,再怎么聪明也无法把控局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