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季札的生平简介为什么他的三位哥哥都想把王位让给他,

历史典故 2023-07-19 00:57:17

秦始皇结束了分裂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统一了华夏,开启了华夏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是谁又知道,早在两百年前就有人仅仅凭着听了一首秦国的乐曲就预言了秦国必将统一华夏呢!给出这个预言的人也不是一般人,因为先后有四位国王都希望自己死后能把王位传给这个人,可惜这个人愣是没有接受王位。

好了,说了这么多,这个人就是吴国季札,也可以称作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他为吴札,姬姓,寿氏,名札。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吴国就是在寿梦的统治下开始强盛起来的。

寿梦一共有四个儿子,从大到小排列分别是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季札年龄最小,德行才能却是四兄弟中最高的。寿梦本想将王位传给季札,三个哥哥也争相拥戴季札继位,可季札却不肯接受,为了躲避王位,他还“弃其室而耕”,表明他坚定的志节,坚持让哥哥们继承王位。最后,寿梦去世了,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诸樊。

诸樊一直认为季札贤德,所以终生未立太子,而是定下了兄位弟嗣、弟终长侄继位的祖规。诸樊希望弟弟们一个传一个,一定能将吴国传到季札手里,临死前他将王位传给了二弟馀祭,馀祭又把王位传给了三弟馀昧。馀昧本来也是想将王位季札的生平简介传给季札的,但是季札不肯接受还躲起来了,最后馀昧的儿子僚便自立为吴王。

季札是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也是孔子最为仰慕的圣人,在历史上季札与孔子齐名,合称为“南季北孔”,他被尊为“南方第一圣人”。

季札曾奉命出使各国,在这期间,他的预言每次都能应验。出使卫国的时候,季札称卫国有很多贤明的人,卫国的君主也是一位明君,卫国无患!果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卫国始终平安无事。

季札出使郑国,与子产一见如故,季札对子产说:“如今的郑国国君无德,不会在位很久,这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里,到时候你一定要以礼来治国,否则郑国就会亡国的!”

季札出使鲁国,鲁国国君隆重招待了他,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并对它们一一点评,当欣赏完《秦风》后,季札的反应最为激动,他感慨的说:“这就是华夏的声音,华夏一定能像周王朝那样强大的!”

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而且还一语中的,可见季札被称为先秦最伟大的预言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下面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浏览。

《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 篇1 《季札挂剑》原文: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挂剑》翻译: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啊!他不忘老朋友。解下千金剑啊!挂在了国君之墓。”

季礼人生经历: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季札挂剑》文言文翻译 篇2 原文1

①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11]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欲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欲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注释

①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作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新序》和《说苑》是刘向在任校中秘书时编撰的两部分类历史故事集。②延陵季子:季札(zhá),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③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④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⑤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北方之国。另一说指大国。⑥顾反:总想着回来。⑦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⑧伪:欺。⑨脱:解下。⑩兮:语气词。故:故旧。[11]过:拜访。

原文2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2

季札第一次出使,路过北方的徐国。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没有说出来。季札心里却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字词解释

聘:访问,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徐君:徐国国君。徐国在今安徽泗县北及江苏淮徐一带。

上国:指春秋时中原诸侯国。

顾反:总想着回来。

嗣(sì)君:此指徐国即位的君主。

伪:欺骗。

脱:解下。

兮:语气词。

故:故旧。

过:拜访

去:离开

致:献给

原文2

予:赠予

系:挂,用绳子挂

倍:同“背”,背叛,违背

使:出使

过:拜访

冢:坟墓

弗敢:不敢

诗中"季子"是谁

季子,名词,有泛指和特指两种含义。泛指是指年龄最小的一个儿子,特指是指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之弟季友

春秋时期的季札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丹阳),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季子,即季札。姓姬,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人们称他为“公子札” , 是一位与焦溪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因为他的封地在延陵,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延陵季子。

季子雕塑

季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外交家,有远见卓识,还极重信义。是当时的贤者。季札的父亲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其中以他德行最好,极受人爱戴。寿梦一直想把王位传给季子,但季子都坚决推辞不受,一定要将王位让给兄长。寿梦无奈只好留遗言说要让他们兄弟相沿,承袭王位。季子便躲藏在山水之间种田,直到长兄死后,又有人推他作皇帝。他一心遵循礼法,固辞不受,远遁山林。让位与兄长的儿子。

季子的外交能力十分出众,对音乐的鉴赏评论能力也十分卓越。有一次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在鲁国季札听到了周乐,他不仅欣赏的了音乐,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让众人都十分惊奇。众人不解,他便将听到的音乐中所蕴含的道理一一讲解给众人听。口才、参悟能力令众人心折。并借此机会,传达了吴国与诸国友好往来的心愿,使诸国同好吴国。

季子去世之后,葬于江阴申浦,墓前有传说是孔子亲笔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现如今,每年都有许多同袍身着汉服在季子墓前祭奠季子。

季子广交贤士,为当时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且他的品德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季子挂剑台

位于徐州泉山区云龙山的山麓之上有一块巨大的青石碑,石碑的中间刻着“挂剑台”三个字,碑的两边亦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延陵季子兮不忘故”,下联是“脱千金剑兮挂丘墓”,这便是著名的季子挂剑台,是徐州著名的名胜古迹。

季子挂剑台图片

季子,名札,春秋时代吴国人,为吴王寿梦之子,因封地于延陵,又称延陵季子,其人品德高尚,才学渊博,富有远见,结交当世有能之士,是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吴王余祭四年的春天,派遣季子由鲁国开始出访各国,季子在出访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公的热情接待,国君当时看到了季子挂于腰间的佩剑,见宝剑精美绝伦,甚是喜爱,但是又不好意思开口说,便作罢,季子却把一切看在眼里,就在心里暗暗做了决定,等出访其他国家的任务完成后就回来吧宝剑赠与徐国公。

可是,世事无常,等到秋天的时候,季子出访他国回到徐国时,徐国君已经薨世了,就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季子心有惋惜,当即解下佩剑送与徐国现任国君,现任国君不敢受之,季子便又来到了徐国国君的墓前将那把佩剑挂在了墓前的一棵树上,季子的随从感到疑惑不解。

季子解释说道,“我当时虽然没有与国君做任何允诺,但是我的内心已经暗暗做了决定要把宝剑送给国君,虽然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可是我还在,我内心所做的承诺也还在,便是要守信于国君,这便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徐国子民听说后,纷纷作诗歌赞赏他。

延陵季子出游

延陵季子有一日外出去观光游水,沿路欣赏美景走了许久,走着走着却在旅行的途中看见路上有别人丢失的金子。季子看着金子,在捡起与不捡起之间纠结了好一番,捡起好像有失他的身份,不捡这么一块金子又有些可惜。此时正值盛夏五月,天气炎热,知了在树上鸣叫着。

季子像

过了一会儿,前方听着有脚步声传来,原来路上有一个人过来了。这么热的天那人却披着羊皮袄背着柴经过这里,想必是要去集市上贩卖。季子转念一想,不如让这个人捡起来好了,于是对着那人说想请他把地上的金子捡起来。

季子心想,对方是小商贩,应该不会在意这些的。再者,如果他想要这块金子,不如给他也好。

可是没想到背柴的人却是一愣,把镰刀狠狠丢到地上,眼睛一眯,将手一甩非常生气的指着他说:“你这人看起来地位很高,怎么眼光那么肤浅?你的外貌看上去如此高雅,衣着华丽,说话怎么那么粗俗?这五月天,我披着皮衣背柴,难道就是为了捡人家丢失的金子的人吗?”

季子顿了顿,忙向他道谢赔不是,想了想又想请问他的姓名。背柴的人说:“你是个只看外表的人,我不过是个无名之辈,哪里值得向你通名道姓呢!”

接着就走了。

这个故事甚是有趣,季子让他捡起地上的金子都不肯,不过这也告诉我们,人不能光看外表而忽略他的内里。

季札,姓姬,名札,周文王姬昌的后代。生于春秋时周朝的吴国,是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故又称季子、公子札。

季札像

他是“文圣”孔子的老师,也是后者最为仰慕的人。他和孔子齐名,有“南季札,北孔丘”之称,风光一时无两。

季札品德高尚,具有远见卓识,在兄弟四人中最有才干。所以,吴王一直想把王位传授给他。但他效仿祖先泰伯,坚辞不受,把王位让给了哥哥诸樊,自己则隐退于山水之间,躬耕于舜过山下。

他广交天下贤士,曾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为国家之间的相互通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大提高了华夏的文化。遍访列国期间,解析礼乐之教、洞察天下大势、预言秦国未来,往往语惊四座、一针见血。

季札重信守义,是诚信的代表人物。一次途径徐国时,徐国君王很喜欢他的佩剑。但其时他还要出使他国,故未便相赠。返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于徐君墓旁而去。红粉配佳人,宝剑赠烈士,这件事被传为千古美谈。

古语有云:天予吾,吾不取,是有违天意。季札既有君王之能,又有辅佐之才,却淡泊名利,宁愿隐居荒野,甚是可惜。此人不可谓不耿直,也不可谓不迂腐。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史称延陵季子。他以九十二岁高龄卒,葬于上湖(今江阴市申港镇),传说墓碑上“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古篆就是孔子所书。

他的墓碑也就是后人传颂的“十字碑”。

季札让国

春秋时代的吴国,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攀、馀祭、夷昧和季札,这四个人当中属季札的贤能最为突出,吴王便一直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但是季札却一直拒绝,不愿接受。

季子像

季札本身德行仁厚,才思敏捷又深谋远虑,他的三个兄长也十分的爱护他,一致同意寿梦传位给季札。

按照长幼之序,当是大哥诸攀继位,但是诸攀认为自己的能力远不及四弟季札,就对吴王说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知道后言辞恳切的说,“曹国的子臧才学也很渊博,曹国的子民想要让他来取代没有德才的曹国君,子臧断然拒绝并且为了彻底打消国人的这个念头悄悄的离开了曹国到了宋国,有子臧这样先贤在前面做表率,我季札又怎能取大哥而代之。”

后来诸攀当了吴国的国君,但是他的心里一直挂念着自己的这个弟弟,并且留下遗训要将王位依次传给自己的三个弟弟,他认为这样吴国的王位最终便会传到季札的手里。

季札也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自己的几位兄长,到了馀祭四年,季札被派遣去出访其他国家,在出访列国时,他运用自己的才学与智慧为吴国的外交做出了很大贡献,并且留下很多美谈与典故流传于后世。

季札的德行很让吴国子民感动,他们纷纷拥戴季札为吴国的王,王位到了夷昧手里时,他也很想让给季札,但再次被季札拒绝了,他甚至为了躲避国人的追捧,离开了吴国,退隐到了延陵一代,隐居终身。

季子春秋时期的季友

季友(?—前644),春秋时鲁国人,是鲁桓公最小的儿子,鲁庄公之弟。鲁僖公时曾任鲁国宰相。

季子战国时期的苏秦

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汉族,战国时期的洛阳(周王室直属)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0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