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从立国初,魏国就是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力量,到了第二任国君魏武侯时代,魏国国力达到顶峰,此时的魏国已经在西部从秦国手中夺取大片土地,还联合韩赵两国进攻齐、楚,此时的魏国俨然成为了中原大地上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魏国地处中原腹地,四周强敌环绕。西有秦,南有楚、韩,东有齐,北有赵,地缘形势恶劣,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不及楚国三分之一,这样一个处处不占优势的魏国是通过哪些手段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霸主的呢?
魏国的第一任国君魏文侯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在听取了大量建议后,决定任用李悝为宰相负责变法。李悝曾任郡守,有深厚的基层工作经验,深知阻碍魏国发展的矛盾点在哪里。他认为魏国想要富强,必须对一下几个方面动手术:第一,土地;第二,经济;第三,法律;第四,政治。
在土地政策上,李悝废除了传统的井田制,建立了按照粮食产量进行比例税收的财政体系。在传统的井田制下,土地被人为分割成属于农民、贵族的小块。被分成小块的土地远看类似井字,所以被称为井田制。这些土地统一由农民耕种,收成按照地块的实际产量分配。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农民在耕种属于贵族的土地时候粗心大意,造成贵族地块的粮食产量不高。
第二,由于土地被分成小块,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经过李悝改革,魏国土地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魏国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粮食产量连年攀升。
在推行了新的土地政策后,魏国面临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粮食收获有极为确定的季节性,所以到了收获时节各家各户都着急卖粮,粮食价格不可避免的下跌。到了春季播种的时候,由于冬天消耗,所以粮食短缺,粮价又会升高。这就造成了李悝所说“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问题。于是在经济政策上,李悝推行开籴法,通过国家在粮贱时高价收购、粮贵时低价出售来平抑粮价。开籴法为粮食生产营造了十分优良的经济氛围,给魏国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局面。
在解决了土地问题和经济问题后,李悝开始着眼于社会秩序。在西周时期,各国都是以礼治国,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依靠非强制性的礼来治国已经行不通了。战国时代各个国家虽然也都开始使用强制手段惩罚为非作歹的“盗贼”,但由于没有通行全国的法律条文,所以处罚措施的不确定性很大。同样的犯罪活动在一个官员判处监禁,另一个官员就可能判处黥刑。
百姓无法预料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这直接影响了社会治安的进一步提升。于是李悝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法典《法经》。《法经》中不但详细规定了对具体犯罪行为的处罚措施,还给官员侦察案件、审理案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
在政治层面,魏国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诸侯国要面对的问题。传统封建社会施行爵位、官位、俸禄世代相传的世卿世禄制。李悝说这是“父有功而禄,子无功而食之”,造成的问题就是无能的贵族消耗了国家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影响了有能力士人的启用。于是李悝在魏文侯允许下废除了贵族阶层的社会特权,收回了世代相传的爵位俸禄,并将这些收归国有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赏赐给有功劳的新人。
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魏国建立了一套新型的官僚系统。在新的系统中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才能得到赏赐,赏赐给官员的爵位、官位、俸禄也不再世袭。由于废除世卿世禄制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在政治层面的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但是得益于魏文侯的决心和李悝的政治智慧,干戈化于无形,改革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改革,魏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国际上一大批士人前来魏国效力。此时魏国的政治权力已经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了士人阶层手中,几近完成了政治贵族化向政治官僚化的转变。魏文侯授权李悝进行的这场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天辟地之举,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绝非是他一、二人之力所能及。在魏文侯和李悝的身后,还有翟璜、吴起、西门豹、乐羊等一批杰出的士人。
在魏国的率领下,三国联盟从齐国和楚国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但是后来三国势力不断强大,各自图谋,不再重视三国联盟。到了魏惠王时,魏国甚至希望消灭韩、赵两国,三国联盟彻底分裂。终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不敌齐国,丧失霸主地位。
总的来说,魏国的崛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指战国这个时间点正处于中国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折点,只要把握住机会,就能实现弯道超车,只要站对了风口,魏国想不上天都难。所谓地利,就是魏国独特的地缘环境。魏国虽然被强敌环绕,但魏国同时也拥有两个坚定盟友,只要三国联盟不散,他国就无可奈何。
所谓人和,是指魏国国内独特的政治环境。由于魏国的立国过程特殊,所以魏文侯为了防止自己手下的大夫以同样手法瓜分自己的国土,所以一直遏制国内贵族势力的发展。加上魏国是一个新兴国家,所以国内的贵族势力不足以限制李悝变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由于楚国贵族势力的疯狂反扑,吴起身死,变法终止。
但是由于魏国狭小的国土面积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魏国虽然能够先发制人,但终究后劲不足。没有广阔的国土纵深和众多的人口,就无法坦然面对周边强敌,地处中原腹地,就必须维持好三国联盟。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发展容错率极低,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以紧接着韩赵,就被秦国吞并。共2页:12下一页
魏国和赵国、韩国一起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国后,由于其地理位置为其他国家所包围,同时魏文侯、魏武侯也都是雄心勃勃的人,于是任用李悝、吴起等,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国家,变法获得成功,使其成为战国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
魏、赵、韩三家分晋后,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继位。因为魏国四周不仅面临赵、韩,还被秦、楚、齐包围,并且魏国地形都是易攻难守,如果魏国不强大起来,被这些国家瓜分是迟早的事。所以魏文侯继位后首先做的就是启用李悝大力推行改革,废除世袭制度,以才用人;鼓励老百姓开荒垦地,发展经济;对军队实施考核法,提高军事能力。而魏文侯也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给魏国招揽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顶住各方贵族压力,全力支持李悝变法。变法很成功,也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后来使秦崛起的商鞅变法也是根据李悝变法的蓝本进行的。
同时魏国也在不断验证军事上的能力,公元前409年, 启用吴起为将,多次进攻秦国,公元前408年启用乐羊攻打中山国,并把儿子魏击派去随军锻炼。到了公元前396年,魏击继位,即魏武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在新法下高速发展,已经满足了对外扩张的需求,同时军事力量也壮大起来,魏武侯即开始了南征北战,扩大魏国疆域,占领重要据点。公元前393年魏国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并取得大胜;而后与赵、韩结成同盟攻打楚国,并在"阴晋之战"大败秦军,进入关中平原,此后经过不断的征战,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战败,魏国保持天下最强的地位长达近百年。?
战国时期魏国魏武卒的崛起和灭亡。
《史记》记述战争内容简洁,常只是几个字带过,欠详尽。如《魏世家》"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仅有时间、地点、对阵,甚至未说明战况始末及胜败。
而阴晋之战在我国战争史上地位很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魏武卒训练有素,以顽强勇猛著称,装备精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阴晋之战中,魏武卒以数倍敌军的兵力,沉着应战,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此胜利对于魏国的崛起和更大规模的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魏武卒是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最为恐怖的士兵之一。他们的出现彰显了吴起完美的军事思想,为后来各军也提供了不少借鉴和启示。
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国选拔魏武卒的标准异常苛刻。士兵必须身披三重甲胄,手持长戟,腰悬铁剑,背带犀面盾牌,携带强弩和50支箭矢,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50公斤。同时,士兵需在半天内急行步行50公里。这几乎等同于现代特种部队的标准。
魏国的编制分为六级,五人一伍,伍长一人,二伍为什,什长一人,五什为屯,屯长一人,二屯为百,百将一人,五百人为一个编制,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则设二五百主一人。
曹操听说魏武卒的福利待遇很好,也便推行“苛捐杂税,重徭役”,士兵们压力倍增。故而不少人投靠魏武卒,真正爱国者遭受不公遇害,直至蔡洪起义才结束了这一悲剧,可见优厚待遇对士兵的重要性。
魏武卒选拔严格,最多仅五万人,却极强悍。吴起率领他们南征北战,连战72场,仅8平,胜利64场。
吴起是个出色的将领,但性格有点缺陷。他追求虚名,且好色。但他最著名的一战,还是阴晋之战。后来,他因政治斗争失利,逃亡到楚国。
魏武卒的衰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吴起的逃亡,魏武卒失去了主心骨;其二,随着魏武卒军功的积累,待遇越来越高,求战的欲望就不那么强烈;其三,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魏武卒一百亩地的待遇越来越难以实现;其四,魏国内部动乱不止,内耗严重。
经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场战役的失败,魏武卒越来越没有当年的威风。
公元前289年,秦军将领司马错(司马迁的八世祖)进攻魏国,全歼了最后两万多名魏武卒。
魏武卒就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最后吐槽一下,司马迁虽然给吴起写了传记,但在写《魏世家》的时候,居然没有提及吴起的名字,只是用“西河之守”来称呼,太不把军事家当回事了。
战国末期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春秋战国的乱世最终被秦国终结,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
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最强大的国家其实并非秦国,而是三家分晋后晋国核心地区的继承者魏国。
公元前453年,在晋阳(今太原)之战中,韩魏赵三家联合起来击败智瑶,瓜分了晋国。在独立之初,三个国家其实都不算强大,地盘大小不如秦楚,经济也不如齐国发达。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继位,当时魏国的国内状况很糟糕:
首先,大量的士族子弟沦为无业游民。
士是周朝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是王公贵族和卿大夫们的后代。周朝原本规定,士不必从事任何职业,就可以从朝廷或者诸侯那里领取一份不薄的俸禄,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但是,从西周初期到战国初期500多年的时间里,士的数量已经太多了,诸侯国已经难以负担这么大的开支,导致很多士成了无业游民。这些人不从事任何工作,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干一些非法的勾当。
就晋国而言,在六卿之争中失败的范氏、中行氏、智氏三大家族的人,除了少部分当权者被杀,多数沦为无业游民。这更是加剧了魏国的社会动荡。
其次,晋国分裂导致原晋国民众对韩魏赵三家都很不满,百姓陷入迷茫状态,对君主没有任何忠心可言,甚至心怀怨恨。
第三,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各国基本都陷于内斗,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比较少了。魏国也多年不再打仗,造成士人的上升通道受阻,军队战斗力也直线下降。
这三点综合来讲就是礼崩乐坏。周朝旧制度已经被破坏,但是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魏国君主的统治。况且,魏国位于四战之地,西面是民风彪悍的宿敌秦国,北面是兄弟国家赵国,东面是齐国,南面是楚国,都不是善茬,一旦这些国家开始对外扩张,那魏国肯定首当其冲。
于是,魏文侯迫切希望改变这样的局面,让魏国恢复秩序,富国强兵。
那么,魏文侯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礼贤下士,吸引人才。
在翟璜和段干木的推荐下,魏文侯拜孔子的弟子卜子夏为师,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很多一流人才来到了魏国,并得到了很好的任用。
二,李悝变法。
魏国强大的最主要因素是推行变法。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想到的是恢复周礼,但子夏的弟子李悝却主张运用严刑峻法来惩罚作奸犯科者,推行轻罪重罚的政策。同时,鼓励士人从事农业生产或者经商。
通过变法,魏国开垦了大量荒地,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李悝还学习管仲的“平籴法”,在全国各地建立很多粮仓,丰年大量收购粮食,灾年开仓放粮,稳定社会秩序。
李悝在魏国变法五十年,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后来商鞅其实就是学习了李悝的变法,并且商鞅还把李悝的《法经》直接带到了秦国。
三,发动对外战争。
魏国的国内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后,李悝建议魏文侯适度发动对外战争。发动战争的好处很多:转移社会矛盾,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为人们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和上升渠道;抢粮抢人抢地盘,增强国家实力等。
可以说,李悝的这个建议真正开启了战国时代。
正是为了更好的发动对秦国的战争,魏文侯把战神吴起招到魏国,任命为西河守。随后几十年,吴起为魏国训练出了魏武卒,打的秦国差点亡国。
就这样,位于“四战之地”的魏国率先实现了崛起,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的强大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梁惠王时期。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国君,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一统三晋,把魏国变成国际上无可匹敌的强国。虽然魏文侯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统一三晋的夙愿,魏国却在他的治理下率先强盛,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雄的国家。而李悝、吴起、乐羊这三人则是魏国强盛路上的最大功臣。
魏文侯深深的明白要治理一个国家,尤其是要在列强争霸的年代里生存下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军事和经济。这可是要干实事儿了,当时儒家学派的人是不怎么务实的,他们只会高谈阔论。遇到了要实现强国梦的时候,必须要法家学派的人出现才可以做得到,于是魏文侯任用了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悝。
李悝在魏国首开先河实行变法,他首先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世卿世禄的制度。也就是父死子继,贵族一代接一代的制度,这样搞来搞去国家成了联邦制,奴隶主阶级在自己的封地上可以制定税率,制定法律,俨然国中之国。再者,他改革农业,大力发展经济然后完善魏国的法律,使得整个国家很快地就强盛了起来。
经济搞上去了,名声也有了。魏文侯现在要做的就是开疆拓土,早日实现他一统三晋的伟大梦想。
众所周知,晋国和秦国是宿敌,魏文侯指定的战略,要想简单来说就是“攘内必先安外”,他要先拔出秦国这颗钉子,然后才转过头来对付韩国和赵国。在此之前,他一直对自己的“兄弟之邦”保持着温和的笑容。
不过秦国没有这么好对付,他在几年的时间里面,连续在魏国和秦国的领土争议焦点的河西地区用兵,但是收获甚微。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逃难来到了魏国!这个人就是后来名震天下,青史留名的大军事家吴起!战国时代有“一孙二起”的说法,那就是孙膑和吴起,加上秦国的大将白起!
吴起是卫国人,后来在鲁国任将军,立下了不少的战功。可是现在他在鲁国呆不下去了,所以就跑来投奔魏国。此人打仗是把好手,但是做人劣迹斑斑。魏文侯也听说了他不少的八卦新闻。
比如说他在老母亲死的时候贪图富贵不回去奔丧!还有齐鲁交战的时候,因为他的老婆是齐国人,鲁国人不信任他,他就杀了自己的老婆,以求能当个将军!这些事儿都成了他永生永世都难以洗刷的污点。
魏文侯当时就有点拿不定主意,面对这个既有光环又有污点的家伙,咱们到底是留还是不留呢?带着这个问题,他找到了最能拿主意的李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9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国法律规定成年男子不许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