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胤征羲和与夏初夷夏关系探析

话历史 2023-07-18 19:52:57

夏初发生了“太康失国”和 “胤征羲和”的重大政治事件,事件的背景均与夷人的兴起及“夷夏之争”有关。由于传世文献的缺失和出土文物的不足,关于“胤征羲和”的起因、战争双方的基本情况以及战事地望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迷雾重重。事件所折射出的夏初夷夏关系也扑朔迷离,脉络不清。本文试结合现有文献和最新考古发掘情况,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做一初步的系统探析。

一、“胤征羲和”事件背景分析

夏初发生了“胤征羲和”的重大政治事件,这件事主要记载在如下三部文献中:

《书序》:“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

《夏本纪》:“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

伪《古文尚书传》:“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

《书序》的可信性早已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史马迁又被称作“信史”,其言胤征羲、和发生在仲康时期也应是可信的。伪《古文尚书传》的可信性则历来受到怀疑。同时,比较三部文献,可以发现,文献所出越晚,则所述故事也就越完整详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书序》中仅指明这场战争的双方。《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与《书序》的说法基本一致,只是更明确地指出胤征羲、和的时间。《夏本纪》所言“胤往征之”,到了伪《古文尚书传》中又进一步变成了“胤后承王命徂征”,即胤之征羲、和乃为受帝仲康之命,不知依据何在。

考察历史,“胤征羲和”又与夏代初年曾经发生的“太康失国”事件有关。《史记·夏本纪》对夏初这一政权更迭有比较简略的记载,其文云:“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序》也有记载:“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失国”一事,在其它先秦文献如《逸周书》、《左传》等中也有记载。其中《左传·襄公四年》则更指明夏初的这场政治动荡中,是有穷氏的后羿依靠夏族百姓的支持最终成了夏王朝的新统治者。

夏初,夷人兴起,对夏构成了严重威胁。史书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的益,就是东方夷人,这是夏初第一次与夷人的冲突。除了伯益与启的斗争外,还有两位东夷首领即有穷氏后羿和寒浞先后崛起代夏。一般认为,“太康失国”,就是有穷后羿取太康而代之。启有五子,其长子太康即位,兄弟五人内讧,削弱了国力。又《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太康“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夏的同盟国有穷氏后羿趁机夺取了夏政权。《左传·襄公四年》: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髡,龙圉,而用寒浞。……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左传·哀公元年》、《论语》、《 楚辞》等也有相关记载。

综合文献记载,这段历史事实应该是:有穷氏首领后羿部族最早兴起于少昊之墟,随后,“自鉏迁于穷石”,进而展开“因夏民以代夏政”的攻势,首先废除了太康,立太康弟仲康为夏王,但政权实际操纵在后羿手中,仲康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仲康死后,又立仲康之子相即位,但不久后羿赶跑了相,自己正式当了王。后羿任夏王后,沉湎于游猎之中,弃良人不用,而任用伯明氏之馋子弟寒浞理政。寒浞对后羿心怀二心,勾结羿的“家众“,把羿”杀而亨(烹)之”,代羿为王,并霸占羿之妻室,生子浇及豷。当时夏王相正躲在夏人的同姓斟灌氏那里,寒浞派兵剿灭斟灌氏及斟寻氏,杀死了相。当时相的妻子后缗已有身孕,情急之下,从小洞中爬出逃回娘家有仍氏,生下遗腹子,就是后来的夏王少康。少康和有鬲氏联合,经过长期准备,消灭寒浞而立少康,并乘胜追击,消灭寒浞残余势力,从而“复禹之绩,祀夏配天”,恢复夏朝的统治,揭开了“少康中兴”的序幕。

二、“胤征羲和”事实辨析

首先,关于胤的身份。文献中关于胤的身份,传统上一直有两说。一是郑玄的仲康之臣说。郑玄注云:“胤,臣名。《胤征》已逸。”清儒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疏:“伪传以为国名,非也。”也肯定了郑玄的说法。二是伪孔传的胤国之君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孔安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伪《胤征》云:“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伪孔传注云:“仲康命胤侯掌王六师为大司马”,是进一步认为胤以一方诸侯而出任王朝司马。近年许兆昌先生又提出胤就是羿,所谓“胤征羲、和”,就是“后羿射日”神话的人间版。胤的身份到底如何,看来一时尚难说清。

共4页:1234下一页

为何夏朝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是崩溃边缘了?

关于夏王朝,古籍上叙述的史实不多。但至迟在周初就有人说过:?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又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足证西周人认为周以前有殷,殷以前有夏。这应当是无可怀疑的。

汉司马迁作《夏本纪》,所载夏世系十七君十四世,世系分明;并且所列诸王名,竟与数百年以后晋人在汲冢所发现的战国时人所撰《竹书纪年》记载的大致相合,可见司马迁作《夏本纪》一定是有所根据的。所以说,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夏代,是不容置疑的,不可能是一个神话。

传说夏部落是由包括夏氏族在内的十多个氏族联合发展而来的。其活动地区,西到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与我国其他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据说在唐尧虞舜为部落首领时,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们没有住处,扶老携幼,东西游荡,十分艰苦。这时,舜派禹去治理洪水。据说禹在治水期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卑宫室,致费于沟洫。最后,他领导民众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把洪水治平,立了大功。

由于当时已是氏族公社制的末期,禹在他个人声威上升当中,拥有了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殊权力。他利用获得的威望和权力,继承舜当上了部落酋长。在他任酋长期间,又打败了南方的三苗。这一显赫的战功,进一步加强了他的地位。

禹之子为启,晚周文献多有记载。不过,关于启继承禹的传说很不一致。有的说禹当时曾举荐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先卒,又举其子益为继承人,可是禹死后,人民?不归益而归启?;有的说禹的继承人是益后来?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有的说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益子启位,启杀之?。这些都是周末人所记,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是自启开始的。这是古代一大变局。

这个时候在经济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引起了?位?私有的观念,不过旧的?禅让?的传统习惯为启所破坏,一定会有很多思想保守的人起来反对,经过较长时间的动乱,而后安定。据说当时有扈氏就?仗义?起兵,反对启破坏旧制,因而展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也就是?传贤?与?传子?的斗争。

结果,启战败有扈氏,罚有扈氏做牧奴。关于这段历史,各书所记颇有分歧。《尚书》有《甘誓》一篇即记征伐有扈氏,大战于甘而作的誓师辞。从文字很平易这点来看,可知决非夏代的作品。并且有扈究竟是谁?征有扈氏的是夏王朝的哪一个王?扈和甘两地到底在何处?自古即无定说。今文家谓有扈为义而亡,并谓有扈是启的庶兄;古文家谓有扈为姒姓,并谓有扈为无道国。

由此可见,由于没有夏代原始史料流传下来,对夏史出现一些传闻异辞是毫不足怪的。根据顾颉刚、刘起钉对《甘誓》篇的研究,与有扈氏作战的是启而不是禹。

有扈氏不是夏的同姓部落,而是异姓的东夷少昊族的?九扈?。?扈?就是殷代的雇,在今郑州北原阳一带。?甘?在今洛阳西南。这说法与传说中夏族活动的地域及发展的路线暗合,是个较妥当的看法。

总之,启战胜了有扈氏,才使夏代的传子制真正巩固下来。传子制的产生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的。

下面,我们根据《夏本纪》所记夏王朝的点滴史迹,略作说明。

据说启死后,继位的是太康、仲康等兄弟五人。《史记》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尚书》中之《五子之歌》已亡佚。所说的?昆弟五人?,《楚语》作?五观?,《墨子?非乐》作?武观?。于是后人有谓?五子?即?五观?,亦即?武观?。其实谓?五子?为?五观?尚可,谓?五子?为?武观?则不可,因《墨子》所说的?武观?似为书名,不是人名。

太康失国的原因,孔安国谓其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夏初,游牧经济一定尚处于重要地位。这从后来殷代卜辞中卜猎之多,可以想见在商以前的夏初,游牧、田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一定更大。

所以,田猎是当时正当的生产活动,不会构成失国的原因。《史记》又称太康死,弟仲康立。仲康时和湎淫,废时乱日,胤曾往征,并作《胤征》誓师河。《胤征》篇久亡,内容不可详知,而其羲和乱日,则今古文经说相同。

伪《古文尚书》有:?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历史上这次日食到底有没有发生?发生在哪年哪月?均无从考定。唐人始明著其事为仲康五年癸已岁九月康戌朔日蚀。此又由伪《古文尚书》推演而出。

《汉书?律历志》、《晋书?天文志》都未载此日食事,可见唐以前尚无此说。而一些中外学者却根据伪《古文尚书》研究这次日食,提出了七八种不同的具体日期,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其中持前2137年10月22日或前2165年5月7日两说的人较多。但由于所根据的是伪书,所以这些研究可以说毫无价值。

夏代在太康、仲康、相及少康时,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夏与东夷的斗争。东夷自古居住在今山东全省、江苏北部、安徽东北角、河南东部一带,即所谓太皞、少皞之后。他们的姓氏传说有风、盈、嬴、偃等。《论语》有?九夷?之称。有夏一代长期与他们进行过战争。

奇怪的是司马迁写《夏本纪》对此却一字未提。所以,《索隐》《正义》及《左传疏》都讥太史公此处的疏略。这件史实存在于《左传》,《楚辞》,《论语》诸书所载故事中。

寒浞

根据故事传说,夏的太康天天宴饮游乐,不恤民事,引起人民的怨愤。这时,东夷有穷氏的酋长界知道人民不拥护太康兄弟,就取而代之,?因夏民以代夏政?,当了夏族的首领。可是为时不久,羿也因荒于田猎,被其大臣寒浞所杀,寒浞占有了羿的妻妾和家业。

后来夏的仲康及其儿子相逃奔同姓部落斟寻与斟灌(今河南巩县西南一带),寒浞来攻,灭相。幸喜相妻后缗方娠,奔母家有仍氏(河北任县),生子少康。少康年长,做了有仍的牧正,又被寒浞所逼逃奔到有虞氏(河南虞县),虞君妻以二女,叫他在纶邑经营。

少康后来终于纠合同姓氏族,将寒浞灭掉,恢复故土。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少康中兴?。这次夷夏之争,至少有好几十年,夏王朝经过了三世,其斗争,在那时来说,是相当激烈的。

上面这段故事,当然也跟其他传说一样,其中包含着一些后人附会的成分,甚至还杂有神话传说。但是,其中一定含有真实的历史。首先是启以下还是兄弟相及,这可以说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残遗。

其次,羿是夷族,他可以当夏族的首领,好像成了部落联盟的酋长。但这要获得夏民的同意,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足见当时人民还有很大的民主权利。其三,寒浞被其父所逐,羿将他收留下来,这是氏族社会中收养义子的习惯。寒浞既是作为羿的本氏族成员之一,所以他可以?篡?羿之位。因为被收留的义子,其权利与本氏族成员完全平等。

他的篡位还是在?外内咸服?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窥见夏代的原始公社制虽然正处在逐渐崩溃之中,但还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基本的民主权利,其社会性质还应划入原始社会。夏代的农业生产大概有很大发展。传说禹这个尚未脱离生产劳动的酋长,曾大力倡导农业,?躬耕而有天下?,?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又?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传说夏时已知造酒。酒是由谷物制造的,酒的出现,也可说明农作物的产量已大大提高。

少康以后传六世到孔甲,据说他好鬼神,事淫乱,诸侯多叛。又传三世就到了夏的最末一代桀。据说桀是一个有名的昏君,后世几乎把古今所有恶事都推在他的身上。当然其中必有附会不实之词,但他不是受人拥戴的氏族首领则可断言。

据传说,人民诅咒桀早死,桀听了,笑着说自己是天上的太阳,太阳什么时候死,他才死哩。夏民于是指着太阳骂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说明夏末氏族首领职务已在转化为统治权力,一族之长高于一切人之上,已经以统治者自居,甚至自比为永不灭的太阳。

不过,桀的罪恶只限于夏邑,与别国或别的氏族没有多大关系,更无关于天下。这时东方与夏并存的商氏族的酋长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率众起而灭夏。《易》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夏代已处在氏族社会的崩溃阶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6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