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愈,汉族,明朝开国名将。今天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丰富历史,而其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封建君主统治当中,我们都知道二十四史代表了我国经历的二十四个朝代,在二十四个朝代的权力交替中才形成了封建历史的长河。每一个朝代的衰败都会给新的朝代一个历史契机,会有一个可以代表天下的人出现,带领万民迎接新时代,这个人就是开国皇帝。纵观所有的开国皇帝,都在打拼天下时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苦难,最终才成就一方霸业,但没有哪个开国皇帝的心路历程能够超越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对于这个当过和尚、要过饭,最后在群雄逐鹿中能够胜出的皇帝,可谓是一个传奇。
但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任凭朱元璋有天大的本事,靠一己之力,还是很难完成惊天伟业的,那还要多亏了他身边的那些战将、战神们,如徐达、胡大海、李文忠等人,都在朱元璋开国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帮助朱元璋开国的另一大将邓愈,“明朝六公”邓愈将一生奉献给朱元璋,为何儿子却遭朱元璋杀害。
1,少年将领
邓愈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从小体格矫健、聪慧过人,外加父亲是村民们推举出来的团练代表,因此邓愈从小就有学习刀枪骑射的机会。随着父亲的团练部队越来越大,他们为了自由,为了打破黑暗统治,也有了不少与元军作战的机会,但不幸的是,邓愈的父亲和哥哥相继在战争中牺牲,最后这股武装力量落到了邓愈身上,虽然才只有十六岁,但邓愈此时已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带兵将领。在众多起义部队中,朱元璋以严明的军纪和为老百姓造福的决心赢得了好口碑,其他起义军纷纷前去投奔,邓愈也带着自己的人马来到了朱元璋的帐下,从此,邓愈便用一生的时间效忠朱元璋,效忠明朝。
2,南征北战
邓愈确实是个与生俱来的将领,在加入朱元璋团队后,先后攻占了金陵、镇江、丹阳、金坛、广德等地,随后又占领旌德、绩溪、休宁,并乘胜攻占江南重镇徽州,在攻取婺源、休宁、严州、建德后又进攻攻占杭州,邓愈在整个“鄱阳湖之战”中战功赫赫,在陈友谅的势力被彻底瓦解后,朱元璋称王,而邓愈被封为御史大夫。
3,为国立功
1368年朱元璋创立明朝,正式称帝,此时虽然中原已经基本平定,但是还有一些个别州县在顽强反抗,邓愈受朱元璋之命,利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将这些州县全部降服,回归明朝统治。国家内部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朱元璋将全部精力放在发展国力和提高国内经济上,但随着吐蕃的不断进犯和滋扰,邓愈再次被委以重任。在整个远征的过程中,邓愈先后招降吐蕃并且同时也消灭了不少的元军余孽,最终让河州以西皆属明朝版图。
4,邓愈早亡
洪武十年,吐蕃残部再次作祟 ,邓愈率军征讨吐蕃反抗势力大获全胜,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年仅四十岁的邓愈病逝。邓愈把短暂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朱元璋和大明朝,理应在其死后,后代子孙都要受到朝廷的照顾,但仅在洪武二十三年,邓愈的儿子邓镇就被朱元璋诛杀,原因是李善长被定罪于“胡惟庸余党”,而邓镇作为其外孙女婿受到牵连。对于李善长真的是胡惟庸余党,还是朱元璋的疑心病在作祟,我们暂且不谈,可邓愈的一生为国尽忠为朱元璋效力,其功德却没有保住受牵连的儿子,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唏嘘。
TOP、5 李文忠
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在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在李文忠十四岁时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在李文忠十九岁时,奉朱元璋之令,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后李文忠又再次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在公元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当时的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并兼主管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在李文忠病逝后,被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
TOP、4 冯胜
冯胜是名将冯国用的弟弟,和冯国用一样,冯胜也是自幼便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在元末乱世之时,与哥哥冯国用联合族人结寨自保。在朱元璋攻战至妙山时,冯胜随兄长一同归附,受到重用。冯国用累立军功,升至亲军都指挥使,去世后由冯胜袭其官职,典掌亲军。
公元1387年,朱元璋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可见冯胜还是很得朱元璋器重和信任的。
冯胜有两个女儿,败也就败在这女儿身上;有一个女婿是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还一个女儿嫁给了周定王朱橚,这周定王朱橚乃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素有野心;曾私下与冯胜秘密会见,但这又如何能瞒得过朱元璋的耳目,在严惩朱橚后,冯胜也逐渐被疏远,最终在蓝玉被杀当月,冯胜应召回京。两年之后,被赐死,诸子都不许继嗣。
TOP、3 邓愈
邓愈原名邓友德,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是便领兵抗元。在公元1355年,邓友德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朱元璋赐其名为邓愈。并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集庆,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
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佥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深得朱元璋信任和器重。
公元1370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并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可惜邓愈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因病去世;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止上朝三天,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在太庙中享祭。
TOP、2 常茂
常茂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说道: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因为常茂与冯胜为子婿关系,在军营常茂多不受约束。
后来在元朝辽阳行省实际统治者纳哈出投降时,在酒宴上,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常茂就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
尽管历史上的常茂功绩远不如其父常遇春,但评书《明英烈》中对常茂评价颇高,其功绩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书中描述:“常茂,自称茂太爷,常遇春之子。使禹王槊,明朝开国头一员猛将,打仗足智多谋,人称无敌大将雌雄眼,纵横天下,少有对手,即使碰到几个势均力敌的,肚子里也会冒坏水,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完成统一后,封孝义永安王。
TOP、1 徐达
徐达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后应邀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公元1363年,率军大败陈友谅。公元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公元1368年,作为主将,率军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乃是明朝开国第一名将,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公元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当然,有野史说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用一只烧鹅毒杀了徐达;当然,这只是一个为了丑化朱元璋的笑话而已。
谁说朱元璋喜好杀戮功臣?以上五人,哪个不是位高权重?尤其是徐达、邓愈、冯胜和李文忠(常茂是荫常遇春之功),其中仅冯胜是被朱元璋所赐死的,而且朱元璋有杀他的理由,一个开国大将,手握兵权,与一个王爷有密交,这是想造反么?而且朱元璋也仅仅是赐死他一个人而已,并未牵连家人,可见还是不错的。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清朝康熙皇帝曾经对朱元璋有治隆唐宋的评价。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在南方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一众枭雄,在北方攻破元朝大都,迫使元顺帝败退漠北,朱元璋能够取得这一系列的成就与他身边的能人异士不无关系。
这其中有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有处理内政堪比萧何的李善长,有神机妙算,屡献妙计的刘伯温,还有一个人,尽管他的名气不如以上几位,却为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这九字箴言后来成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这个人就是朱升。
一、九字箴言,大明立国之本朱升,出生于安徽休宁,从小饱读诗书,在中得进士之后,曾经担任过池州路学正,类似于现在教育局的局长兼教师,因为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政治腐败,担任池州路学正期满之后就辞官而去,隐居在自己的老家开馆讲学。
1356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攻克南京,并将南京作为大本营向外发展。在攻打徽州之时,从大将邓愈处得知朱升此人名气很大,有大智慧,因此虚心的向朱升请教时务,朱升以九字箴言来回复,这九字箴言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箴言最后也成了朱元璋的立国之本。
高筑墙,顾名思义就是要将自己城池的围墙建得又高又坚固,实际的含义则是要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自己的根据地稳固之后,才有了对外扩张的资本。
广积粮,古时候强调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从中也可以看出粮草对打仗的重要性。朱元璋后来让手下大将康茂才担任都水营田使,主要负责屯田,一年以后,就收获了一万五千石的粮食。
缓称王,指的是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要延缓称王。尽管朱元璋当时拿下了南京,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但是此时朱元璋面对的外来威胁同样不少,当时与朱元璋同处长江流域的还有两股势力,分别是在苏州称王的张士诚和陈友谅的陈汉政权,朱元璋面临着张士诚和陈友谅东西夹击的危险。
在朱元璋的北面,则是与元朝军队对抗的龙凤政权,此时的朱元璋还是龙凤政权下面的官员,朱元璋不称王,就可以得到龙凤政权的保护,避免和北方的元军正面交锋,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对付长江流域的另外两股力量。
得到九字箴言之后,朱元璋欣喜万分,朱升从此之后就跟随朱元璋,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元璋征战浙东之时,朱升向朱元璋举荐了刘伯温、叶琛等人,这些浙东名儒最后都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刘伯温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是自己的张良。
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升为大明王朝的礼制,政制的完善出力不少。朱升为大明王朝制定了祭祀,斋戒等礼制,封赏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刘基等开国功臣的诏书也多半由朱升所撰写。为防止后宫干政,朱升和其他名儒修撰《女诫》一书。
二、拒绝封爵,执意归乡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升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尽管朱元璋百般挽留,但是朱升心意已决,执意辞官归乡,为此甚至拒绝了朱元璋封爵的赏赐。
朱升之所以执意辞官归乡,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升已经看透了朱元璋这个人。
徽州之行之后,朱升就一直跟随者朱元璋,经过长年的相处,观察之后,朱升发现朱元璋是一个猜忌心重,薄情寡义之人,对一些有才华的儒士特别不放心。
在建立大明之前,需要这些儒士为其出谋划策,两者尚能和平相处,但是在平定天下之后,这些以前的开国功臣就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因此,在朱元璋诛杀功臣之前,能够告老还乡,远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是一种最好的保全手段。
朱升的判断非常准确,晚年的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室对权力的控制,先后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诛杀大批功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觉得丞相权力过大,为了加强皇权,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九族,此后明朝不再设置丞相,而以权力相对较小的内阁替代。
胡惟庸
胡惟庸案发生十年之后,晚年的朱元璋觉得自己百年之后,权力过大的功臣会对自己子孙的皇权产生影响,又借铲除胡惟庸同党为由,除掉了韩国公李善长等一批开国功臣,受胡惟庸案牵连被诛杀的人数高达三万余人。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又借凉国公蓝玉谋反为由,诛杀功臣。蓝玉案之后,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也因为遭到朱元璋猜忌,先后被朱元璋赐死。
胡蓝两案之后,大明王朝一大批开国功臣被杀,只有汤和等寥寥数人幸免于难。
《正说大明十六帝》明朝皇帝传奇传记历史故事大明王朝君主史料¥36购买朱升请辞归乡,从而避免了朱元璋日后对其的清算,但是朱升的后代却没有那样的好运。
朱升执意归乡之前,朱元璋问朱升有没有儿子可以为自己效劳,朱升老泪纵横,说自己确实有一儿名朱同,但是担心朱同会触犯刑法而宁愿其老死家中,如果朱同真触犯了刑法,请看在老臣的份上,能够赐朱同全尸,朱元璋为之动容,专门制作了免死卷赐予朱升。
在蓝玉案中,身为礼部侍郎的朱同也牵涉其中,免死卷没能保住朱升的命,朱同被赐死。
三、结语朱升所提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箴言是朱元璋的立国之本,朱升对大明王朝功不可没。相比于同时代的李善长,汪广洋等一批开国功臣来说,朱升无疑要幸运得多。
朱升能够幸免于难,与其做事谨慎,淡泊名利的性格不无关系,对朱元璋性格的了解,使朱升担忧自己终有?狡兔死,走狗烹?的一天,因此急流勇退,告老还乡。
但是朱升的儿子朱同却没有那么幸运,尽管免死铁卷在手,却依旧逃不过被赐死的结局,朱升?不得老死牖下?的忧虑最终成为现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