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王叔和是谁有什么贡献

众妙之门 2023-07-07 01:31:03

历史上王叔和是谁有什么贡献

历史上王叔和是谁?有什么贡献?他是一名晋代医学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今天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简介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

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著作

《脉经》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脉学在我国起源很早,扁鹊就常用切脉方法诊断疾病了。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学之“望、闻、问、切”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时仍不为一般医家所重视,如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指出,有一些医生缺乏脉学知识,或者对于脉学不大讲求,这样临床诊断不明,对于病患者说来是很危险的。

因此,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搜集了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家有关脉学的论述,并加上自己的临床体会和见解,终于写出了这部著名脉学专书。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经过连年的战争,许多书简(当时造纸术尚不成熟,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了,即使是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同样的命运。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太医令相当于今天的最高级医院的院长)深知这部医学论著的伟大价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决心使这部旷世奇书恢复其真正的面貌。于是他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终于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和修复,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

后世影响

王叔和著成的《脉经》,是继《难经》之后的一部脉学专著。诊脉是中医学的独特诊断方法,脉象也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此书中,王叔和对脉学的描述和阐释深刻而细致,可见他脉学的造诣之深。他将脉象分为24种,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语言生动准确,非常实用。并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

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将诊脉法归纳整理,又大胆创新,将这种方法改作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须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

哪位《三国演义》漏掉的牛人,担得起国人数千年的怀念?

说起汉末三国这个时代,那绝对是英雄的大舞台。但对于平民,这是一个真正的十室九空的人口大灭绝时代,而导致这一切的凶手,除了战乱、饥荒之外,最大的元凶便是——瘟疫。

据统计,从汉末到三国,死于瘟疫的总人数达2000万左右,其中就包含了王粲、徐干、陈琳、应场、刘桢,这“建安七子”之中的五位。

瘟疫这东西,才是消灭人口的真正大杀器!

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正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也正是在此时,一个医者横空出世,他叫张仲景,他瞄准的对象正是恐怖的杀手——瘟疫。他呕心沥血数十年,形成了最后的结晶《伤寒杂病论》。



但可惜的是,公元215年前后,张仲景与世长辞。而生逢乱世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竟然在乱世中不断散佚。论痛惜程度,这种医学宝典的散佚,绝对要排在痛惜排行榜的前列。

一、张仲景的小迷弟

而就在此时,张仲景的一个小迷弟挺身而出,他就是王叔和!

王叔和,名王熙,字叔和。他的身世不太好考证,传闻他和王粲是同宗;关于他的成长经历,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他自学成才的,也有说他家学渊源,家教成才的。但不管怎么说,他后来的身份,都是魏国的太医令。



而作为一个医者,王叔和也追星,他的偶像正是张仲景,他和张医圣的弟子卫汛还是好朋友。

有感和痛心于张医圣的著作散佚严重,王叔和便决定利用手里的资源,重新整理《伤寒杂病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搜集、汇总,王叔和还真就把《伤寒杂病论》几乎完整的找了出来。而他再次汇总的更加系统、合理,首先是把这本奇书一分为二,分成了专攻传染病的《伤寒论》,和专攻杂病的《金匮要略》(唐人重新整编)。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中国医学史上不朽的著作。此外,他还著有《张仲景药方》十五卷。

您还别说,要是没有太医令这个职位和对应的资源,即便王叔和再有想法,也难重新整理《伤寒杂病论》。

有人说,王叔和是张仲景的弟子,但其实王叔和出生于210年左右,死于270年,张仲景215年去世时,王叔和还是个小屁孩,即便真是张仲景的弟子,他聆听医圣教诲的机会,那也是屈指可数。



但无论他和张仲景的关系如何,王叔和绝对是一个合格的迷弟。“做迷弟,学叔和”,这个口号,果断值得雄起啊。

二、针灸学宗师

略懂中医的朋友都知道,针灸是一种常见而神秘的中医疗法,据说这神奇的针灸,除了能够舒筋活血之外,甚至可以激发免疫力,激活人生第二春。而王叔和,绝对是个中高手。

当然针灸这技术,并非王叔和首创,在他之前就有《内经》、《难经》等针灸学教科书流传,可是善于学习的王叔和,结合行医经验,他就觉得这《内经》、《难经》虽好,但却不够与时俱进,有历史局限性,它们需要打补丁了!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王叔和开发并出版了《脉诀》、《脉赋》、《脉经》等经脉学著作。对针灸的扎针深度、位置,以及针对的病症,都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针灸脉学哪家强,魏晋太医王叔和!”光是《脉经》一书,就有10卷98篇,计10万多字,妥妥的巨著。



值得一提的是,老王在写《脉经》时,非常注重参考文献的科学合理性,每当引用文献,他或以标题形式列出,或以文后加注的形式注明文献出处,以便于后人查阅。

总之,针灸学、经脉学,在王叔和这里,重焕青春、再造巅峰。不过可惜的是,后来也只有《脉经》一本书流传了下来。

三、养生学鼻祖

当下有很多营养学专家提出:病都是吃出来的。提倡大家健康饮食、均衡膳食,这样才能身强体健、远离疾病。

其实,这套理论一点都不稀罕,早在1800年前,王叔和就涉足这个领域了。

他在行医的过程中,逐渐归纳和总结出了一些生活与疾病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健康的身体状态,如果没有健康的生活起居方式,即便当下没事,那也是在给身体埋不定时炸弹(《太平御览·养生卷》)。



而生活方式中,饮食尤其重要,因此,老王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谓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尤其是饮食不可过于杂乱,也不能过量,既要控制度,也要控制量。简而言之,就是“好东西也不要多吃”。

此外,他还强调食物和时令的关系,有些东西适合春、夏吃,而有些东西适合秋、冬吃,诸如“冬天吃雪糕”之类的,在老王看来,那就是对自己身体不负责。

在汉末三国那个年代,原本大家能吃饱就是一件敲锣打鼓的事了,可是王叔和,却敏锐而大胆的提出“养生论”,这种前瞻与前卫,绝对属于一流大脑。

不过可惜的是,老王在养生学方面的专著,彻底湮灭于史海之中了。



结语

每读三国,我们往往沉醉于英雄们的豪气忠勇,谋士们的机敏聪慧,是他们在我们民族的至暗时刻,发出了璀璨的光芒,照亮了一个时代。

但其实,我们也应该记住,还有一些人,勇敢的把天灾疾患挡在了身后,他们就是——医者。如果没有这些医者,即便英雄们的表演再精彩,或许我们的民族,也早已沦为历史的尘埃。

有名老中医?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老中医,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人物:
李时中:为明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东方医学之父”。
华陀:为汉代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扁鹊之师”。
张仲景:为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王叔和:为清代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王叔和”。
这些老中医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8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