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医圣张仲景的老师是谁详解其拜师学医的故事

众妙之门 2023-07-07 01:30:36

医圣张仲景的老师是谁详解其拜师学医的故事

医圣张仲景的老师是谁?他的老师就是同郡医生张伯祖,也有说法是张伯祖是张仲景的伯父。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小仲景8岁起,他的外公开始教他读《孔子》、《孟子》等书。他性情温和,好学不倦,10多岁时已读遍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春秋》、《孔子》等多种书籍,掌握了许多天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他还在外公的指导下读了不少有关医学的书,他尤其敬慕扁鹊善看人的气色来诊断疾病的高超医术。但凡扁鹊的书如《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难经》等他都找来认真阅读。

他经常到伯父张伯祖家去看伯父如何给病人看病,仔细揣摩望、闻、问、切的含义。张伯祖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聪颖伶俐忠厚机敏的侄儿,经常逗小仲景说:“快快长大吧!将来跟伯父学医。”

公元166年晚秋的一个上午,河南省南阳郡涅阳镇的名医张伯祖家,张灯结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气氛。原来这里正举行一次隆重的拜师活动。张伯祖的侄子,那刚过总角之年,聪明颖悟的张仲景,从此正式拜伯祖为师,专心医药。

伯祖深爱小仲景的贤良敦敏,才思敏捷,早有收他学医之意,如今仲景的父亲终于提出此事,张伯祖深感兴奋,坚信仲景若用心医药,将来必成良医,渴望家学有传,张伯祖破例请来亲朋好友,像办喜事一样把仲景接进家门。

小仲景参见伯父后,张伯祖有意询问:“你仲景才华横溢,不求到朝廷做官,因何选择学医之举?”“做官要为民做主,为医亦是救民于水火,今朝中宦官专权,忠良受贬,侄儿做官或为虎作伥,或庸俗一身,哪如操伯父之业救人民于病苦!”小仲景妙语连珠,张伯祖点头微笑。

“你打算怎样学习医药?”伯祖继问。“侄儿谨记伯父前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只要病者有求,纵历千辛万苦亦尽心救治。”仲景答道。张伯祖再一次颔首微笑。

一个春季的夜晚,明亮的月光倾泻在张伯祖家的庭院,远处传来响亮的蛙声,清爽的微风带着鲜花嫩草的馨香阵阵,使人顿觉心旷神怡。伯祖和仲景师徒沐浴在这温柔的月色花香中。

“仲景呀,伯父果然没有看错你。知道吗?你已读完了伯父所有的收藏医著,以我的观察考问,你对医理的领会程度已在伯父之上了。”伯祖说到这里拿起柜子中粗粗的一捆竹简,“这是伯父行医40多年的经验所得,我的点滴体会都记录在这竹简上,今伯父和盘托出传于你,望你勤于努力,在今后的实践中发扬光大。”仲景捧着竹简,泪如泉涌,千言万语噎在喉咙,几次张口只吐出了两个字:“伯父……”

“我曾要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你没有大量的医疗实践,古训则难以洞悉,你若仍囿于我的门下则难采众长。我思虑再三决定从明天起让你回家另立门户,你要到洛阳、开封等地另觅高师,继续学习……”伯祖老人声音颤抖起来,他也打心眼里舍不得这个得意门生就此离去,但又希望仲景能真正博采众长,成一方名医。

仲景此时更是心潮起伏,随师学习以来所有的记忆都被打开了,伯父的精湛医术,伯父的严格要求,耳提面命……仲景竟泣不成声,扑在伯父的怀中。师徒两个就沉浸在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景中,俨然如骨肉父子,养育恩情。

东汉名医张仲景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
其中,董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华佗有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传说,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华佗字元化)来称誉医者;而张仲景则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写成《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
虽然被后世尊为“医圣”,但关于张仲景的生平在《后汉书》及《三国志》中均无记载,以致于有人怀疑是否确有其人。
根据研究,张仲景是东汉末期著名的医学家,这是无可否认的。
关于张仲景的资料,除了其著作《伤寒论》自序中题为“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之外,三国至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曾提到“仲景垂妙于定方”,东晋道教学者、医药学家、自号抱朴子的葛洪则说“仲景穿胸以纳赤饼”,过于简单的言语,使人们无法详细了解张仲景的事迹。
直到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才开始对张仲景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甘氏的这段话,其原始材料不知出于何处,但此后言仲景者多本于此,至今人们仍持此说。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张仲景的生平事迹逐渐变得明朗。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大约生于公元148年,卒于219年)著名医学家。
在研究医学书籍之余,他还体悟到要想掌握济世活人之术,就离不开名医的传授:扁鹊得长桑君之真传,仓公得公乘阳庆的秘籍,医术才大为长进。
于是,张仲景决定拜师。
当时,同郡名医张伯祖是一位有名的医生,他性格沉稳,刻苦钻研医学。
每次给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
经他治疗的病人,基本都能痊愈,因而很受尊重,也令张仲景十分佩服,于是决定拜他为师。
张仲景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制作,从不怕苦怕累。
张伯祖也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行医所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张仲景。
学业初成的张仲景不断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救死扶伤,名声渐起。
然而,他深感医术无涯,浅尝辄止必定一事无成。
于是他一方面继续读书实践,一方面坚持搜求名医之长,哪怕一个有效的药方或治疗方法,他也不放过。
要知道,当时的医生是各承家传之技,秘而不宣,又多以门户之见,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博采众术,以广己学,谈何容易!但张仲景知难而进,不求名利,继续寻药方、访名医。
当时襄阳有个“王神医”,擅长治疗疮疤。
张仲景背负行囊,跋涉数百里,赶到襄阳拜师学技。
来源:月读 (2020年03期)

天庭神仙科普:张仲景

天庭神话人物科普
张仲景
中医学生都得叫一声祖宗的人物!

名字:张仲景
性别:男
工作单位:卫生部-上清天医院[风科]
人物生平:
东汉末年的河南洛阳,下起了很大的雪
天气异常寒冷,很多百姓冻伤了耳朵,大家纷纷去求助一位名医。这位名医将羊肉生姜等各种可以驱寒的食材和药材剁碎了包在面食里,捏成耳朵的形状,煮熟了让病人吃下。

病人吃下后浑身发热,渐渐回暖。这种
药的名字叫做 "祛寒娇耳汤”也就是我们
现在吃的饺子,而这名医就是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出生在南阳的一个官宦家庭,小时候在史书上看到扁鹊的古时候,他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一直向着做一名大夫而努力。
十岁的时候,他拜张伯祖为师,兢兢业
业地学习,张伯祖很喜欢这个徒弟,于是倾囊相授。尽管为了学医做了无限的努力,但是在举孝廉的制度下,张仲暴还是进入了官场,当上了长沙太守。

那时候有规定,当官的不能进入民宅,
这就导致张仲景不能行医救人,手是他想了一个办法,选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大开街门,让生病的百姓直接来大堂上问,所以这才衍生出后来的一个词 “坐堂大夫”
后来,张仲景辞去了长沙太守的职位。
来到岭南专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井格研究编撰成册,写成《伤寒杂病论》,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这本十六卷的医学巨作最终问世,并对后来的中医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 ?

医圣张仲景的生平简介介绍,张仲景的著作有哪些?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乱世立志 东汉末年,我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人心涣散,朝政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府衙自顾不暇,为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颇为了解,曾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说张仲景才思过人,善思好学,聪明稳重,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和风采,不宜做官。只要专心学医,将来一定能成为有名的医家。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信心,从此他学习更加刻苦。他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进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撰写医书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郡:秦置,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治所湘县【今长沙市】。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

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为人医风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市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张仲景的著作: 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张仲景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0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