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爱新觉罗肃顺与咸丰帝之间有哪些故事

以史为鉴 2023-07-06 12:58:40

爱新觉罗肃顺与咸丰帝之间有哪些故事

爱新觉罗肃顺与咸丰帝之间有哪些故事?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说起爱新觉罗·肃顺与咸丰皇帝的一世情缘,真是成也咸丰帝,败也咸丰帝啊!

一.宗室后裔,咸丰朝得势

爱新觉罗·肃顺出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十月初八日,由于他是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因此完成可称为清朝的宗室后裔,但又因“妾室所生之子为闲散宗室”,而没有得到封爵,所以他的家底较薄。

拥有宗室后裔身份的肃顺,在道光朝开始入仕,但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官吏。咸丰帝即位后,因为要实现其励精图治的愿望,开始四处招募年轻有为的干吏,而富有青春才华的肃顺,逐步引起了他的注意。开始只是让他担任御前侍卫之类的官职。

掌权后的肃顺力排众议,面对大清王朝的颓势,看清了只有汉人才能挽救这一败局,他开始特别重用像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有能力的汉族官僚。尤其是借戊午科场案将满族一品高官柏菠处死后,肃顺便更尽力放手地使用汉人了。

后来的“洋务运动”、强悍的湘军,正是由以“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为代表的汉人,去实施与组建的,汉人名臣们的所作所为,给衰落的晚清注入了活力。

肃顺的远见卓识及取得的成效,让咸丰帝更加倚重他,“文宗最喜肃顺,言无不尽”,致使肃顺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他被授为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并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得以统领行在的一切事务。

二.败于咸丰的戒心,及自己的轻敌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重,传招肃顺等八人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史称“顾命八大臣”。同时在临终前,咸丰帝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咸丰帝对“顾命八大臣”的防备之心,生怕他们功高盖主,年幼的同治皇帝(当时只有6岁)无法控制,又给予了两位皇太后实权,用来牵制住“顾命八大臣”。可正是这份戒心,最后坑害了这八位顾命大臣。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慈禧太后与奕等人联合,发动了“祺祥政变”。

三.笔者感悟:

爱新觉罗·肃顺与咸丰皇帝的一世情缘,真是成也咸丰帝,败也咸丰帝啊!他的经历启发我们:

作为人民的公仆,努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义不容辞的,但埋头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与各方面处理好关系,不能只知道尊重与服从领导,还要注意与关键人物及同事之间友好相处,尽量少树立政敌,只有团结大多数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从而出色完成应尽的义务。

有人说:肃顺不死,大清不亡 ;肃顺是谁?他真有那么厉害吗?

肃顺,满洲镶黄旗人。爱新觉罗氏(宗室)。字雨亭,亦称裕亭。郑亲王端华胞弟。

肃顺是清宗室亲贵中较为出类拔萃者。历任户部尚书、御前大臣等高职。咸丰初年,以才具出众,敢于任事,渐受咸丰帝青睐、信任、重用,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同为朝廷柱石。

和因循守旧的满清勋戚不同,肃顺思想较为开明。他力主重用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取得奇效。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肃顺对前文渊阁大学士耆英主持与英、法议和深恶痛绝,上疏奏劾其 欺谩劣迹,建议将耆英正法,咸丰帝遂赐其自尽;后与沙俄公使伊格那提耶夫谈判,严词拒绝了俄使对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的领土要求。

咸丰时发行官票、宝钞,主管官员与不法奸商串通一气,因缘为利,肃顺奏请严查惩治宝钞处“五宇字号案” ,严打官商勾结牟利,籍没官吏、商人数十家。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肃顺等王公大臣随咸丰帝逃往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次年被晋封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

咸丰帝临终前,曾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 肃顺 、首席军机大臣穆荫、驸马、侍卫内大臣景寿、吏部侍郎匡源、翰林院监察杜翰 、军机大臣焦佑瀛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亦称赞襄政务王大臣。没多久,慈禧太后联手恭王奕?发动“祺祥政变” ,载垣、端华、 肃顺 被杀,其余几位顾命大臣或革职或遣戎(流放充军)。

咸丰帝驾崩时,任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同时还规定:八大臣草拟的诏书,必须在首尾分别盖“ 御赏 ” 和“ 同道堂 ”两印,否则无效。“ 御赏 ”印绶由东太后慈安掌管,“ 同道堂 ”印由幼帝(同治)、实际是由其生母、西太后慈禧掌管。也就是说,顾命八大臣作出的决定必须由两宫太后认可方能生效,固然可以防止赞襄政务王大臣们谋夺最高权力,但他们与两宫太后的矛盾也就由此产生,无法避免了。尤其是西太后慈禧是个权欲熏心的戾狠女人,辛亥年十月初六,他与恭王奕?合谋取了肃顺等三王的项上人头。

顾命八大臣名义上以怡亲王载垣为首,实际上主脑是胆识出众的协办大学士肃顺。肃顺这位宦海老将为何斗不过小寡妇慈禧呢?主要是大意轻敌所致。

同治帝载淳生母慈禧太后策动东宫慈安太后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争权,并秘密与留京与洋人议和的恭亲王奕欣联系。1861年(咸丰11年)9月初,奕?与列强取得默契后,以奔丧为名,赶至热河行宫,与两宫密谋,谋定后旋即返京布置。恰巧(?)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肃顺等八顾命大臣以无此祖制,拟旨痛加驳斥;慈禧太后却将折旨扣押不发,遂引发两宫与八大臣之间的尖锐冲突。10月26日,东、西两太后偕幼帝载淳由间道(小路)返京,咸丰灵柩则由肃顺等沿大道护送回京。肃顺低估了慈禧太后的戾狠手段以及对最高权利极度的渴求 。他护送咸丰灵柩在官道上不紧不慢地走着,亦未做任何防范。

11月1日,两宫太后的车驾抵达京师,当日即召见恭王等入大内密商。次日即迫不及待发动政变,派胜保带兵在京郊密云设伏,将载垣 、肃顺、端华等三人抓捕并革职下狱 ;3日,授恭王奕?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7日,改年号褀祥为同治,第二天将载垣、端华、肃顺 处决(一说赐死),额附(驸马)景寿等5人或革职或流放。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因慈安善懦,不太热衷权力,由慈禧专权。慈禧太后自此开始掌握清廷最高权力长达40余年。

肃顺是爱新觉罗宗室成员,为人硬气,刚直不阿。他任户部满族尚书时,发现户部官吏贪污成风,“ 顷年度支百出,而官吏朋奸舞弊,亏至数千万两以上 ”,肃顺绝不姑息,层层追究,户部官员以及相关商户被抄家者多达数十人,就连户部汉族尚书翁心存也受到降五级的严厉处分,改以候补官员革职留用。

咸丰十年,发生了一桩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案。大臣柏葰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被查办,咸丰考虑到柏葰身居高位,是蒙古亲贵,又未亲自参与其中,想随便给他一个处分算了,肃顺不同意,据理力争,不厌其烦地向咸丰陈说放纵科场作弊的危害,柏葰最终被处死。

晚清时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官场腐朽,充满苟且之风,不论做什么都讲究人情背景,肃顺却是一股清流,非常看重规矩。史载,某年科考他做主考官时,湖北籍考生陈炳勋私带副本入场,其实他本欲以此起草,并非舞弊,肃顺以夹带论处,将其逐出考场,取消了他的考试资格。

肃顺成为满汉官僚的眼中钉,自然与他在官场上的骨鲠硬气有关。


满清入关后,对汉人采取排挤、防范之策,担心汉人位高权重后生出反心,肃顺身为满族权贵,却对汉人谦恭有加,力主重用汉族大臣。《清史》载,他曾对人说:“ 咱们旗人混蛋多,大都胸无点墨,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手里那支笔厉害得很 ”!他对郭嵩焘、匡源、陈孚恩、高心夔等汉族官员尊敬有加,结为密友。教他儿子读书的老师也是汉族儒士。

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苏州、常州,清廷大震,咸丰帝想把湖北巡抚胡林翼调往江南任两江总督,肃顺得知后大力谏阻,说:“ 胡林翼在湖北措注 (处置) 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 ” 。咸丰采纳了他的意见,曾国藩临危受命,出任两江总督,他和胡林翼遥相呼应,配合默契,果然给太平天国以沉重打击。

肃顺对享特权却碌碌无为的满蒙亲贵非常轻蔑,曾几次上疏奏请降低八旗的薪俸。

肃顺并非英雄豪杰,也称不上道德楷模,他没有像左宗棠一样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也没像曾国藩、李鸿章一样平定太平天国,更没有像曾、李、张之洞一样通过“洋务运动” 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带进近代化的初级工业国家。据史料记载,肃顺非常排外,堪称激进,甚至见了洋人就想上前抽其耳光。限于 历史 局限,肃顺和绝大多数满族贵胄一样力主排外。

但在内政方面,肃顺算得上是一个登高望远、才具出众的能臣,若非如此,当年咸丰帝在位时也不会如此赏识、倚重他。道光时,肃顺仅是一个礼部侍郎,咸丰7年就被擢升为左都御史、理藩院(外交部)尚书兼都统,次年又迁调礼部尚书,不久又调任户部尚书,成为掌管人口、财政的大清“财神爷” 。

肃顺固然有能耐,为官也算清正,但为人一向骄矜自负,在深谙权谋、阴狠果决、狡黠残忍的慈禧面前竟 不堪一击,迅速落败。这是他个人的遗憾,也是满清的遗憾。但要说“肃顺不死,大清不灭 ” ,也是夸张之词。假如慈禧没有发动辛酉政变,由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赞襄政务,或许能为大清延续一段时间的国祚,但在积弊丛生、内忧外患频仍及、积贫积弱的晚清,肃顺纵有万般之能,也无法凭一己之力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吧?

在一个高度专制的封建王朝的政权下,尸位素餐的贪官、庸官数不胜数,这些人不愿做事,却又无时无刻不想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一些八旗的中下层旗人也习惯于享受特权,白食俸禄,肃顺寄希望于铁腕反腐,幻想通过朝廷制定政策逼迫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自食其力,自然会遭到这些人的抱团抵制与集体反感,他也因此成为大清官场与八旗内部人人喊打的“公敌” 。

据记载,肃顺行刑时,京师万人空巷,观者如堵,八旗人士交口称快,一些和他有仇的人甚至携带酒器到法场观看。载着肃顺的囚车经过骡马市大街,围观的“吃瓜者” 纷纷唾骂他,有人还趁乱用瓦砾土块抛掷、击打他,因为他披枷带锁,无法闪躲,原本白胖的脸颊被四面飞来的石子砸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慈禧杀肃顺,本为夺权,实现个人专制,居然还能裹挟“民意” 的支持,这确实是让人啼笑皆非之事。

【插图源于网络】

咸丰帝临终托付的“顾命八大臣”,他们为何都斗不过柔弱的慈禧和慈安

慈禧太后,一位凌驾于皇权之上,主宰中国封建社会命运的女人。她虽然没有称帝,但是这位被称为“老佛爷”的女人,就是当时清朝的当家人,这一点毫无疑问。有句话:存在就有道理。慈禧太后的统治不但存在了,而且存在了近半世纪。在晚清国内外关系无比复杂的形势之下,在后妃不得干政的大清王朝祖制规之下,她竟能独揽大权于鼓掌,凌驾皇权于岿然,这其中过人之处必值得我辈好史者研习之。

事情有始才有终,慈禧太后能够走向政坛前沿,全靠与那场政治阴谋,本文就同各位朋友们,回顾那段即惊心动魄,同时又“肮脏不堪”的历史事件——辛酉政变。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皇帝_图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刚满30周岁的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驾崩。咸丰皇帝这一生,勤勉有余而能力不足,终因积劳忧愤、颠肺流离而郁郁而终。咸丰皇帝膝下仅有一子,即日后的大清王朝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其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这些都是后话。

就在咸丰皇帝去世的头两天,年轻的咸丰已经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他召集随行王公大臣,宣告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同时又宣告,由于皇太子年幼,特任命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异母弟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一等诚嘉毅勇公御前大臣富察-景寿以及军机大臣托和络-穆荫与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为了保险起见,肃顺等人特地恳请咸丰皇帝立字为据,以免除日后节外生枝,咸丰皇帝表示认可。但是由于,此时咸丰皇帝病入膏肓已经无法提笔,遂命杜翰代为执笔书写谕旨。尽管不是皇帝亲书,但是盖了皇帝的公章那里是圣旨。很明显也很明白,这八位将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后,在只有六岁的新皇帝成年之前,拥有处理甚至是决断一切朝政的权力,这就是“赞襄一切政务”的直接意思。

当然,咸丰皇帝毕竟不是昏庸不能之辈,他必须要“留一手”,以防止这八人心怀异志。尽管在咸丰皇帝生前,这八人绝对是忠心耿耿,但是自古人心不古,谁能打包票这八人永远是“铁板一块”?所以咸丰皇帝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凡事谕旨起首盖“御赏”章,末尾盖“同道堂”章以同朱批之意。可以清楚说明,她们二人(即两宫太后)非常清楚咸丰皇帝对身后人事安排之意。

热河行宫图(局部)_图

咸丰皇帝在安排好后事之后,次日清晨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就在咸丰皇帝去世的当日,由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遗诏也公布天下,八大臣随即在热河行宫正式上岗。

然后,看似一切顺理成章、毫无问题人事安排,最后竟然在一场政治阴谋下,变成了一纸空文,先帝的遗诏不但没了用,这“顾命八大臣”的辅政班子没多久就被当做“八人帮”粉碎掉。不但八大臣始料未及,恐怕咸丰皇帝泉下有知也会大为诧异。

在下置身于政治圈之外,虽然无法体会拥有权力的独特“魅力”,但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及事件了解他们对其之渴望。咸丰皇帝尸骨未寒,各路“英雄豪杰”就开始摩拳擦掌、蠢蠢欲动,都想要夺取那权力之巅的明珠。“豪杰”虽众多,但大多纷纷团结于“大佬帮派”之下,当时“大佬帮派”主要有三股:

第一,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及其支持者,为托孤派;

第二,以两宫太后(慈安与慈禧团结一致)为首的后党,为垂帘派;

第三,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近支亲王派,为亲王派。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即和硕恭亲王_图

而这三派当时的力量之强弱也是不相同的,咱们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方面分析一下:

托孤派,主要优势为天时。大行皇帝的托孤遗诏在手,且公告天下,有此“上岗证”他们可以迅速将权力抓在手中,这样的优势绝对是摇遥领先于其他两派。但是,在地利和人和两个方面,托孤派就逊色不少。托孤派当时都在热河行宫,虽说当时不少官员随行到了热河(尤其包括不少军机大臣)而国家中枢毕竟是在首都北京,所以北京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人事状况也很关键,可惜托孤派在京城并没有可靠之人,这就难免对京城的对手疏于防范,这就是地利之劣势。在人和方面,托孤派更加是绝对劣势了。

肃顺作为托孤派的领袖,行事比较注重结果,并且风格非常干练和强势,他曾经公开说过“咱们旗人混蛋多”,认为旗人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对旗人的各种福利更是加以限制,同时非常重视和认可汉人治国安邦之才。这里多说一句,左宗棠之所以能够“逃脱”灭顶之灾就是肃顺起了关键作用。可以说,肃顺确实是为数不多能慧眼识人,有治理国家才能的旗人。但也因此绝大多数的旗人都被肃顺得罪了,导致“顾命八大臣”的群众基础十分薄弱,更致命的是托孤派没有安身立命的军队。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_图

垂帘派,主要优势为人和。咸丰皇帝刚刚去世,垂帘派以孤儿寡母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球,情感上便博得人们同情。同时,垂帘派手握重要棋子——皇帝,皇帝代表着权威,代表着权力所在,这与他的年龄和能力无关。只要有皇帝在,孤儿寡母就有机会以托孤大臣欺君罔上,以清君侧的名义向顾命八大臣发难。再加之肃顺等人平日之跋扈,导致不少旗人“不自觉”地导向垂帘派,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胜保等人武力支持,确保了历史上再一次重演以清君侧的名义,完个人政治勾当的经典案例。

而地利方面,两宫太后此时定然身在热河行宫,看似与八大臣无异,但是她姊妹俩京城都有人啊,尤其是慈禧,她的妹妹就是醇郡王的福晋,而这位福晋也隔三差五的跑到热河看看自己姐姐,俨然传信使者之作用。在天时方面,两宫太后固然不及八大臣,但是她二位也有“朱批”之权力,对于一些重要事情定然了解,关键很多东西她们二位可以“拖延”,可以“留中不发”,这些都在以后的“致命打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幼年奕欣与母亲孝静成皇后_图

亲王派,一个天时、地利和人和都看似没有明显优势的派别,唯一略占优势的就是地利方面,他们都集中在京城,集中在国家中枢,仅此而已。然而,亲王派也没有明显的劣势,虽然他们被排除在托孤大臣之外,没有染指国家最高权力的“上岗证”,但是恭亲王奕欣早在咸丰初年就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并且为国家“剿匪(匪指太平天国)”大业可谓鞠躬尽瘁,又加之近来处理国际外交问题也是井井有条,使得天朝恢复了暂时的和平,工作能力有目共睹,赞不绝口想必也已经响彻许多王工大臣的后院(因为咸丰后期,皇帝已经不喜欢他这个弟弟了,想必没人敢公开夸赞奕欣)。

更重要的是,奕欣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皇位被咸丰夺了去,连托孤也没我的份,竟然相信端华和载垣这样的酒囊饭袋,这可能就是奕欣当时的内心独白。主观上的意愿直接驱使行为活动。平心而论,奕欣确实有治国安邦之才,至少比他皇帝四哥要强一些,那与其他兄弟更是不在一个档次。因此,老五惇亲王奕誴(道光第五子),老七醇郡王奕譞(道光第七子)迅速团结在老六奕欣周围,近支亲王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立了。同时,由于奕欣的影响力,在京城内的很多有权力的大臣们都倾向奕欣,暗中给予支持,出谋划策自然不在话下。

垂帘听政_图

这就是当时三股势力之力量对比,通过如此分析,我们不难理解,看似最有优势也最具有合法性的托孤派也只能停留在“看似”这个水平之上了,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且在搬到“顾命八大臣”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愿的大条件下,亲王派和垂帘派迅速结盟。这样一来,三足勉强均衡之势被彻底打破,可悲的是托孤派对这如波涛般之暗流却疏于防范,甚至是浑然不知,他们甚至还自以为是而沾沾自喜。对于托孤派来说,这真的是“一出悲剧正上演”。

当然,这一切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托孤派之无能,而垂帘派和亲王派之狡猾确实让托孤派防不胜防,他们一面上演孤儿寡母苦情示弱戏,一面组织群臣颠倒黑白给托孤大臣们“扣上”莫须有之罪名,又集结武力一举端掉托孤大臣,一套迅捷有力的“组合拳”确实是让人瞠目咂舌。

慈安太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_图

我们就来看看这“八人帮”粉碎之始末。

政变之始应该从御史董元醇的一份奏折,奏折的内容主要就是恭请两位太后主持朝政。在先帝遗诏布告天下的大背景下,董元醇竟然递上这样的奏折,这无疑是玩火自焚、自取灭亡。但他还就这么干了,而且奏折列举历朝历代八大贤后主持朝政之佳绩,以此为自我观点之支撑。

我们且不论奏折内容,就说董元醇敢这么干,一定是有人指使再加上自己政治赌博的勇气而为之,显然,阴谋之事开始由“深水区”上浮。

结果这次奏请被“八大臣”“轻易”地拍死,两宫太后表现的很无助与柔弱,如此手段不算高明的障眼法,居然轻松骗过八位爷。

紧接着是恭亲王奕欣前往热河吊唁,奕欣是在皇兄死后一个多月才有机会到热河吊唁。奕欣也是突破这种阻碍,才有吊唁资格,这其中“八大臣”是主要阻力。奕欣在兄长灵前哭声震天,在场之人无不动容。吊唁后奕欣拜见两位皇嫂,密谋机密之事。奕欣与两宫太后的碰头会太关键了,基本上将行动纲领以及北京和热河两边的相关布置达成共识。“八大臣”再犯致命错误,竟然让奕欣面见了两宫太后。

热河省,简称热,省会承德市_图

正是因为前面的障眼法让“托孤派”放松了警惕,奕欣见到两宫太后也并非传说的那么困难,更没有被肃顺等人羞辱和过分的阻止。总言之,行动方针已定,就差实施了。

搞政变没有兵马可不行,完成这个关键作用的人物就是胜保。胜保举人出身,满洲正白旗,此人虽然带兵打仗败多赢少,但在京城保卫战中勇往直前、不惧生死,因此得到过咸丰皇帝的嘉奖。胜保手中有护卫京师的军队,正好派上用场。胜保和慈禧太后早有交情,又加之对肃顺不满,自然站队到垂帘派一方。

如此,文武俱已齐备,蓄势待发。农历九月二十三,大行皇帝梓宫由热河出发回京,政变就在这路上动起手来。

热河人员分两拨出发,帝、后及端华、载垣先行回京,肃顺护送先帝梓宫慢行在后。这种安排就有猫腻,肃顺机敏且人脉较广,先行回京显然对垂帘派和亲王派不利,载垣、端华二人愚昧无知,就好对付许多了。

大清版图_图

十月一日,两宫太后一到北京就向众王公大臣哭诉“八人帮”盛气凌人,欺负他们孤儿寡母的罪状。紧接着,早由大学士贾桢和周祖培等人拟好的“废除赞襄政务不大臣”的奏折呈于太后,显然这都是奕欣等人早有安排。两位大学士的奏折内容比较扭捏隐晦,看来料不够猛,胜保又呈奏折直下猛药,竟直接了当地否决了咸丰皇帝的遗命,认为咸丰皇帝的遗命是“八大臣”趁皇帝不能自行书写遗诏而欺君篡逆为之,将“八大臣”比喻为挟天子的曹操、司马昭等人。如此歪理邪说、栽赃陷害到了理直气壮的程度,真是古今少有。

世间之事,尤其是政治阴谋勾当,是非与否向来都是当权者说了算,就是这些颠倒黑白的奏折成了肃顺等“八大臣”的罪状。先行到京的端华和载垣被迅速拿下,这两人确实没什么能耐,连给肃顺发信号的机会都没有。胜保领兵出场,直捣护送先帝梓宫总长官肃顺寝室,将正在与两小妾缱绻的肃顺从被窝里拽了出来,当即下了宗人府大狱,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一并拿下。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_图

人抓了,下一步就得研究处置之事,作为大清宗室亲王皇亲,非僭越之罪不可拟死。既然如此,那就硬扣个僭越之罪,罪名是“肃顺等人擅坐咸丰皇帝龙椅以及随意出入咸丰皇帝行宫”,这是哪门子罪名,“擅坐龙椅”有证据吗?“随意出入皇帝行宫”,那是肃顺作为皇帝近臣享有的特权,完全是皇帝给予,有问题吗?再说随意出入行宫是为了公事,并没有干调戏两宫太后以及其他皇妃的糗事吧,如果没有到底何罪之有?

这一切问题都不重要了,因为肃顺等人根本没有申辩的机会,根本没有审讯就直接定夺了罪名,反正人是一定要杀的。“八人帮”处理决定,端华、载垣系亲王,不除以极刑,赐白绫自缢而亡,景寿除去职务保留公爵和额驸爵位,其他等人该革职的革职,该发配边疆的发配。只有肃顺,菜市口斩首。作为宗室皇亲,菜市口斩首真是新鲜事儿。肃顺押往刑场,一路上无数路人向他投掷石块,瞬间肃顺就面目全非。行刑之时,肃顺宁死不跪,刽子手打断肃顺膝盖肃顺才被下跪,肃顺遂破口大骂“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遂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六。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孰忠孰奸,上天自有定论。辛酉政变之忠奸岂用天定?

历史故事:咸丰皇帝简介

历史故事:嘉庆如何惩治和珅 ← 目录列表 →历史故事:同治帝年号的由来与含义

咸丰,名爱新觉罗·奕詝,20岁登基,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他登基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又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他在重大事件面前大都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且迷于酒色,荒废朝政咸丰简介,宠爱叶赫那拉(日后的慈禧),误国殃民,留下千古遗憾。

生平简介

早期经历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登基为帝

奕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其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于广西,不久,进军湖南、湖北,咸丰三年 (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改称天京,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名,准备对中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兴师动兵,强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他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着的投降派官员耆英。

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国、美国、法国、俄国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欣留京议和。奕欣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咸丰简介,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驾崩托孤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景云“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91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