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为什么五代时期的帝王怎么那么喜欢收养子

众妙之门 2023-07-03 01:33:27

揭秘,为什么五代时期的帝王怎么那么喜欢收养子

五代时期,出现过众多的帝王及诸侯,那些帝王或者诸侯们,都有非常多的养子。

有一些帝王,甚至热衷于把皇位传给养子。五代的第一个开国皇帝朱温,就是因为想把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引得他的亲儿子朱友珪非常不满。结果,朱友珪带兵闯进皇宫,大骂他爹是“老贼”,然后杀掉了他爹。这事又引得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不满。然后朱友贞又率军打败并杀掉朱友珪。由此,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梁帝国,也很快土崩瓦解了。

一些帝王虽然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养子,但是,却因为养子的存在,夺了自己亲儿子的皇位。比如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后来他就夺取了李克用亲儿子李存勖的皇位。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也夺取了李嗣源亲儿子李从厚的皇位。如果李克用和李嗣源没有收养子,是不是他们亲儿子的皇位,就不会被夺呢?而整个后唐,是不是还不会灭亡呢?

还有一些帝王,因为把皇位传给了养子,虽然养子没有伤害这个帝王,也没有伤害这个帝王的亲儿子。但是,养子却把他打下的江山给搞丢了。比如石敬瑭把皇位传给养子石重贵,结果石重贵把江山丢给了契丹人。郭威把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结果柴荣的国家又被赵匡胤夺取。

如此一看来,整个五代时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养子坑爹”的时代。

那么,既然养子坑爹那么厉害,五代时期的帝王诸侯们,为什么还那么热衷于收养子呢?

一、收养子的传统是从晚唐传递到五代的。

收养子的传统,其实在晚唐的时候就已经盛行了。晚唐是一个宦官专政非常严重的朝代。宫廷里的那些宦官们,拥有着很高的权力。他们甚至可以随意废杀皇帝。这些宦官拥有权力,他们当然想把这种权力传递下去。但是,他们却又没有后代,办不到。因此,他们就收养子。

宦官们收养子,就形成了风潮,节度使们自然也不甘寂寞,也都跟着收养子。

所谓“上行下效”,其它地方上的官员也都收养子,这样,收养子在整个晚唐,就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五代。

二、收养子可以增强自身实力。

五代之所以那么乱,就是因为从中晚唐开始,出现了军阀割据,因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多股实力。再加上后来黄巢起义,同时,沙陀人、吐蕃人、回鹘人等进入中原,就使得五代时期的势力太多太庞杂。这些势力不但多,而且比较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把别人没办法。北方虽然先后建立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但是这五个政权并没有一统天下,而且实力也并不是绝对占优。因此,很快又被别的政权给取代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五代的帝王及诸侯们,热衷于收养子。把一些战斗力强劲的部下收为养子,这样一来,这个部下就会和自己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死心塌地为自己战斗,而不会背叛自己。同时,自己的实力也会变得非常强劲,在和别的诸侯作战的时候,就会更有力量。

三、收养子是因为亲儿子不蕃盛。

五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整天都是仇杀和攻击,因此,很多人都变得妻离子散,子孙不蕃盛。

如果是帝王诸侯,他们都是从战场上拼杀起来的,他们的儿子们很多都被敌人杀掉了,留下来的并不多。比如,李克用一生有11个儿子,但就有7个儿子被杀。李存勖有5个儿子,除了一个自杀外,全部在政变中被杀。这样的情况在那时候,实在是太普遍了。

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帝王及诸侯的儿子,人为地被人杀掉。比如说,当年郭威是后汉的大将。后汉皇帝刘承佑猜忌郭威,就把郭威的儿子给杀光了。因此造成郭威还把皇位传给养子柴荣,而柴荣的前三个儿子也被刘承佑给杀了。

因为儿子不蕃盛,所以,皇帝及诸侯们,就只能大量收养子。要是不收养子,那么,就可能没有人来继承江山,或者说像柴荣那样,选了一个幼小的儿子柴宗训来继承江山,造成江山最终被夺去。

有没有皇帝收义子的典故?

明太祖打江山,收了一堆义子 。明初黔国公沐英开始镇守云南,世代相传,至明清之际的沐天波而结束,这个家庭作为云南王与明代相始终。

明初有六国公二十八侯,没有一个像沐家世守封疆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孙也分封为藩王,但“列爵而不临民”,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李文忠画像不像沐家能管地方民事(《明史·沐英传》谓沐氏“尊重拟亲王”,又谓沐家“威震遐荒”)。亲王的实际地位绝
对比不了沐氏,这真是个特殊之家。它为什么能有这种地位呢?当与沐英是朱元璋义子有关,不过他又是义子中的幸运儿。朱元璋与养子的关系和家庭生活,倒由此引起我们的注意。

先从朱元璋收养义子说起。不要把事情弄大(《明史·兴宗孝康皇帝》)。有马后、太子的居间调停,朱元璋的义子在洪武朝的屡兴大狱中倒都没有涉及到,只有徐司马的两个儿子被列进兰玉党,遭到惩处,但这时徐已死,马后、太子也在此前亡故,没有有力的亲人加以劝谏了。义子对朱家也是眷念的,其中以沐英的表现最明显。当马皇后死时,沐英伤心痛哭,直到咯出血来。他与太子关系更好,当从南京传来太子噩耗,急出病来,不久死在云南任所,时年48岁(《明史·沐春传》)。

朱元璋在政治上对义子非常信任,开始派他们出去做官,多是做一个大将的助手,既让他们历练取得功名,又有监视主官的作用。朱元璋对他们最放心,如洪武十四年(1381)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兰玉为副将军,马皇后多次向朱元璋称道沐英的才能,朱元璋也用他为副将军。云南平定后,傅、兰都调回内地,独留沐英镇守云南,其原因诚如朱元璋在其回京述职时抚着他的肩所说的:“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明史·沐春传》)信得过他,知道他不会离心离德,不会反叛。元璋收养那么多义男,目的是找帮手,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和政权。他在从事反元活动时既无根基,又缺亲属的援助,自己的儿子尚未出生和生后幼稚,只好用抚养义子的办法,以名义上的血缘关系作为笼络人的手段。他的目的是达到了。

朱元璋在养子有了功名后,就让他们独立生活,恢复原姓。在复姓时,朱元璋要说明收养真相。如对沐英,朱元璋问:朱文英,你究竟是谁的儿子?沐英回答是皇上的孩子。朱元璋反复地问,沐英就是这一句话,随后朱元璋才说明他的来历。沐英感动得哭了,说“沐陛下母后圣恩如天地”,元璋因为这句话,赐他姓沐,从文英名中取一字叫“英”,这就是沐英赐姓名的由来。沐英虽不姓朱了,但更感激朱元璋(《明书·沐英传》)。

收养义子的习惯,历史上早就存在,不待朱元璋创造。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来是夏侯氏之子,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才改姓曹氏,这个养子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创业者收养子,盛行于唐末五代,如后梁太祖朱温养康勤为子,易姓名为朱友文,封为博王,官东京留守(《旧五代史·朱友文传》)。后唐明宗李嗣源,是太祖李克用的养子,唐庄宗被害,乃入宫即皇帝位。他的义男李从珂起兵反对他的亲子唐闵帝,做了皇帝,成为唐末帝。有意思的是李从珂登基前,用皇太后的名义下令说:“皇长子潞王从珂,位居冢嗣,德茂冲天,乃武乃文,惟忠惟孝。”(《旧五代史·唐末帝纪》)居然以明宗嫡长子自视,用以说明他继位的合法性,在此倒不分真假子男了。其他如周太祖郭威养子柴荣,后来嗣位为周世宗。李昪以吴国大丞相、东海王徐温养子的身份而继义父之后执掌吴国政事,终于取代吴政权而建立南唐,尊徐温为义祖。大体上讲,历史上宦官和军人爱收养义男,平民中也有这样的人,但不像宦官、军人那样显著。宦官不能生育,又有财产要传递,只好养义子,同时在能干政的时候,需要帮手,广收假子,帮手就有了来路。平民收养义子,多半是因没有子嗣,或者希望有个子息,先抱养一个假子以图吉利。

李文忠,是朱元璋大姐的儿子,小名保儿,12岁时母亲死了,不久元末农民起义发生,保儿跟父亲李贞东奔西走。至正十四年(1354)李贞听说朱元璋在滁阳领兵,带着保儿投奔他舅舅,朱元璋除亲侄子朱文正之外,没有其他亲人,见到姐夫和外甥抱头痛哭,那时还没有儿子,就把保儿养为己子,按照朱文正的排行,取名朱文忠,请文士教他文化,又让他学习兵法。保儿学习认真,一次朱元璋拿着他写的文章说:我家的文忠有卿士才,不过这时需要的是马上功夫。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令文忠从军打仗,这时他19岁(傅惟麟《明书·歧阳王李文忠世家》)。文忠是义子、外甥双重身份,与朱元璋的关系在义子中最亲近。

沐英,定远人,父亲早逝,跟从寡母生活,8岁时母亲又亡故,成了流浪儿。

朱元璋行军打仗,遇到了他,收交马皇后抚养,成为义子。他因年龄小,连父母姓氏都不知道,朱元璋给他取名文英,小名大概叫“周”,别人称呼他为“周舍”(《明书·黔宁王沐英世家》)。

18岁上,朱元璋命他随军打仗,用为帐前都尉,侍奉于帷幄之中。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图》中沐英画像何文辉,滁州人,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攻下滁州,何文辉14岁,收养为子,易姓朱,人称为“道舍”,后被任用为天宁翼元帅,镇守宁国(《明史·何文辉传》)。

徐司马,扬州人,9岁成为孤儿,约在至正十四年(1354)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姓朱,小名马儿,年事稍长,在朱元璋身边服务,后出为总制,随从常遇春镇守婺州(《明史·徐司马传》)。

平安,其父平定官至济宁卫指挥佥事,在攻打元大都战役中牺牲。朱元璋于平定在世时就把平安收为养子,改姓朱。平定死后,让他去袭父职(《明史·平安传》)。

朱元璋有义子二十多个,上述之外,知道名字的还有朱文刚(柴舍)、朱文逊、金刚奴、真章等人。朱文刚和真章随同耿再成镇守处州,至正二十二年(1362)当地发生叛乱,文刚与再成均战死。金刚奴镇守过衢州,朱文逊在太平战死。

朱元璋收养的义子,都是没有成年的;大多是孤儿,然而也有父母在世的;大多数非亲非故,是邂逅相遇而收留的;都改为朱姓,在元璋家中生活,受马皇后照料。朱元璋见到的孤儿多了,收养沐英等人,是看到他们“材勇”资质,认为有培养前途,才特别垂青的。

外姓义子在朱家,与元璋夫妇及他们的亲生儿子朱标等人,以父子、母子、兄弟关系相处,建立起一家人的感情。在朱家,对义子,不管是父母兄弟,以小名相称,显示亲热,如朱元璋给在河南练兵的宋国公冯胜诏书,讲汴梁上空有“星变”,要严密注意政局的稳定,并要他通知河南都指挥使徐司马——“并以此语马儿知之”。对外人尚呼徐司马的小名,朱和冯是同辈人,称呼“马儿”,表示以父辈呼唤子侄。又如朱棣靖难起兵时,平安受建文帝之命率兵北征,屡败朱棣,后被朱棣俘虏,留在北京,永乐七年(1409)朱棣北巡,见平安名字,说:“平保儿尚在耶?”他们是仇敌,但仍呼平安小名,因他们间长期的义兄弟关系,习惯这种称呼,这里面就包含一定的感情成分。朱元璋不仅与义子有感情,对他们的儿子也有家人之情,表现之一是给他们起名字,如李文忠的三个儿子景隆、增枝、芳英的名字均为朱元璋所取(《明史·李文忠传》)。

称帝后的朱元璋对义子、孙长期以家里人对待,洪武十八年(1385)将要任命沐英长子沐春为后军都督府佥事,按规定这类任用先要作一段时间的代理,然后才能实授,但是朱元璋说:那孩子是我家人,不要试用,于是给了他实职(《明史·沐春传》)。朱家人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会有矛盾,义子出去做官,也会有不如老人家心意的地方,所以朱元璋看到不高兴的事情,要加以惩处。太子朱标与义兄弟相处很好,一旦获知乃父不满意哪位义兄,就告诉母亲,马皇后即出面劝解,无非是说孩子们没有坏心眼,有失误教导一番也就可以了

义儿之风为什么会盛行于五代十国时期?

因为五代十国期间,战争比较频繁,在烽火连天,军阀割据的情况下,当时的掌权者们纷纷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以此来笼络人心,因此便出现了一股义儿风潮。改名换姓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五代十国期间,各路军阀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收养了很多的义子,因此,在五代十国期间,改名换姓的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在五代十国期间,军阀们通过收养义子,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同时也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因此才会收养大量的义子。不过,对于政治掌权者们来说,收养义子后其实带给自己的利益是很大的。

一些军阀们会通过收养义子的行为来扩充自己的实力,从而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而有些人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选择收养义子。而有些人则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从而收养义子。不过,收养义子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毕竟如果在军队中的话,还是依靠一种关系才能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因此,收养义子的行为,也是一种信任的纽带。

不过,即便是收养义子的话,那么也有很多的类型。比如亲子型,亲子型的收养方式,则是将自己的义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看待,因此在生活中,无论大小事情,都会让身为义父的男人把关,而义子和义父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因为义子这个纽带,从而将两人联系在一起,因此这种关系还是比较牢靠的。还有一种则是亲兵类型。亲兵的话则是掌权者收养义子后,会将义子当作自己的亲信来看待。因此,当义父需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义子就会完全听从义父的指令,因此这种义子关系则是依靠利益牵扯在一起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8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