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历史上没有哪个开国皇帝如朱元璋这般,生前身后都有数不清的谈资,各种野史和笔记小说中到处充斥着朱元璋的故事,更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一句话概括就是,朱元璋自带流量。但其实,我们看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假的,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而且很多都是硬扯到朱元璋身上的。比如今天说的这个“拜与不拜”和“见在佛不拜过去佛”的故事,有人认为这件事发生在朱元璋身上,但其实,这个故事是欧阳修的杰作,发生在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身上,至于故事的真假,多半只能看做是一个故事。
朱元璋确实和佛寺的渊源很深,这源自他贫困的家庭条件,他童年时候跟随父母过着不断躲债的生活,后来他的父母和大哥在一场蝗灾和瘟疫的年景里相继去世,朱元璋和两个哥哥甚至买不起棺材,更没有地来埋葬亲人,最后坟地还是邻居可怜借给的一块地。之后朱元璋就到了皇觉寺出家做了小行童,干苦力挣个安身之处,但寺院也并不是他的容身之地,很快寺院穷了,就打发朱元璋外出化缘,实际上就是乞讨,朱元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流浪乞讨生活。这一段生活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后来他又回到了皇觉寺,并在不久之后投入到反元战争中去,从此,世间再无小和尚朱元璋,代之以杀伐果决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也因此,朱元璋和寺院有了不解之缘,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到少林寺去烧香,等到拜佛的时候,朱元璋突然问一边的方丈:“朕还需要跪吗?”方丈哪敢让皇帝跪啊,于是他机智的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朱元璋一听这话,心里舒畅极了,高高兴兴回了宫,方丈用这句话救了整个少林寺,要知道,一个回答不好,很可能会给少林寺带来灾难。
实际上这个故事是后人强加给朱元璋的,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是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故事是这样的:
赵匡胤称帝之后到相国寺去拜佛烧香,赵匡胤就问了一句:“朕当拜与不拜?”当时的僧录赞宁回了两个字:“不拜。”赵匡胤就又问了,这是为什么呢?然后目不转睛的看着赞宁,赞宁镇定自若地说:“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赵匡胤喃喃的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然后“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议者以为得礼。 ”
这个故事被欧阳修记录在笔记小说《归田录》中,翻开《归田录》,卷一的第一个小故事就是它,很多人可能对《归田录》不是很熟悉,里面的内容都是不被正史记载的朝廷遗事,我们熟知的《卖油翁》的故事就记录在这本书中。
说远了,我们再说回赵匡胤的故事,回答赵匡胤的这名僧人赞宁也并非籍籍无名之辈,实际上他相当的出名,并且是“紫衣僧”,被赐紫衣,也是相当的尊贵了。赞宁“颇读儒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辞辩纵横,人莫能屈。”才华横溢,是北宋初期响当当的人物,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从容应对赵匡胤的问答。
在欧阳修的另一部著作《六一诗话》中,还有赞宁的一个小故事,也是机智满分,说是北宋初期有一个文词不错的方鸿渐喜欢嘲讽别人,一次与赞宁在大街上遇到了,就开口:“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
赞宁也不恼,随即对出来:“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羣。”
赞宁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方鸿渐属于未被坑的。而方鸿渐的句子又引出一个人来,他就是唐朝时候的一个诗人郑谷,此人写诗还是不错的,就是格局有点小,曾写过一首《寄献狄右丞》,其中有一句“爱僧不爱紫衣僧”,这一句算是酸溜溜的嘲讽。
紫衣僧开始于武则天时期,当时武则天为了制造舆论称帝,曾命男宠薛怀义带领一众僧徒找寻佛经的支持,于是一部《大云经》横空出世,这为武则天的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包括薛怀义在内的约十名僧人被赐以紫衣,要知道紫衣一直是身份尊贵的象征,这就意味着僧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到底很多人不服气,所以才有了“爱僧不爱紫衣僧”的说法。
少林寺是佛教文化的继承者,在中国古代有着特别高的地位。历史上,许多皇帝相信佛教,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也献身于佛教。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少林寺也有联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朱元璋生平事迹,其中他还和佛教有过不解之缘。众所周知,朱元璋是草根皇帝,崛起于微末,也就是说,朱元璋,朱元璋的爸爸及以上几代人,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走上抗元道路的?话说元朝末年,各地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民不聊生,许多地区都产不了粮食,所以很多人饿死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对曾经的伙伴十分好,对曾经的生活非常怀念,经常吃曾经吃过的一些粗茶淡饭,也经常去儿时生活过的地方,自然对自己曾经在寺庙的生活非常怀念,一次,朱元璋去寺庙祈福,一来怀念儿时的生活,二来也希望自己的大明朝能够风调雨顺,百姓安乐。
好景不长,因为灾难的原因人们很少来寺庙烧香,庙里的香火钱也用完了,住持无奈之下只能让这些和尚四处云游,朱元璋带着钵子离开了,好歹他也是个和尚走到哪都能化缘,最起码不用饿死。就这样在外云游了三年,后来重新回到寺庙,而且在寺庙中学习读书写字。
由于是皇帝到来,故而少林寺内人满为患,相互拥挤参见皇帝。朱元璋见此便对旁边的老方丈提了一个问题:方丈,我进寺庙需要下跪拜见佛祖吗?
这一问若是发自平常人之口,你拜见便拜见罢了,老方丈随意怎么说也不会有错,更不会有罪。可现在眼前面对的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皇帝乃万万人之上,叫皇帝下跪岂有道理?
也不知道是出于考验住持还是想得到一个合理的不下跪的理由,他问住持“朕需要下跪吗”,伴君如伴虎说的一点也没错,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好很可能把寺庙所有人的性命都搭上,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智商和情商的问题,能当上住持想必智力超群,在场的人都等着他的回答,住持干脆利落回答了八个字:“现在佛不拜过去佛”。保住了全寺人的性命。
不承认,主持的回答堪称完美,正是因为这几个字,救了寺庙里和尚的命。如果主持不能解围,朱元璋的脾气肯定会迁怒寺庙。然而,朱元璋很高兴听到主持回答的话。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他们两人都是贫农出生,后来通过不懈努力和拼搏,最后逆袭成为一国之君。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家里原本就一贫如洗,又加上兄弟姐妹多,温饱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生计,他还是儿提时就只得给地主家放牛。
公元1343年,15岁的朱元璋遭遇人生第一坎:家乡发生瘟疫,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在短短的半个月内都相继去世。当时朱元璋穷的连给亲人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连块墓地也找不到,邻居刘继祖看朱元璋可怜,就把一块墓地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就这样草草下葬了家人。
为了生计,朱元璋来到皇觉寺,想出家当和尚。方丈仔细的把朱元璋全身上下看了个遍,然后对朱元璋说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施主相貌奇特,以后必定是大富大贵之人,只是你跟佛祖有一定的缘分”。于是方丈就把朱元璋留了下来。
因为天灾人祸,17岁的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也不能维持生计了,于是只好随众师兄们离开寺庙,开始过了乞讨的生活。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348年,朱元璋返回到了皇觉寺。在这三年的流浪生涯让朱元璋内心产生了救天下万民脱离水火之中的远大抱负。
结果,正在这时,朱元璋儿时好的伙伴汤和写了一封邀请信给他,从此改变了朱元璋的一生。
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杀,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加入义军后,朱元璋从最基层做起,但他凭着出众的个人能力和超级无敌的胆识,深得郭子兴的器重,提升他为自己的亲卫队长。再后来,郭子兴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而朱元璋也不负众望,后来接替郭子兴成为红巾军的头领,再后来,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劲敌,又挥师北上,彻底推翻了元朝。从而建立了大明王朝。
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也许是因为在南京的宫殿呆闷了,便突然心血来潮地带着随从一起去嵩山少林寺参拜。
少林寺主持方丈听说皇帝来了,自然下山来迎接,“陛下远道而来,赎老衲接驾来迟”“不必多礼,免礼平身吧”朱元璋让方丈头前带路来到了大雄宝殿。此时面对佛像,朱元璋烧了香,正想着跪下去求求佛祖保佑自己的江山,让老朱家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然而,就在这时,他突然想到他现在是一国之君,真龙天子,真龙天子给佛祖下跪成何体统。
朱元璋为此犹豫不决,于是便问方丈:“朕需要下跪吗?”
这是个很捣蛋的问题。方丈知道,他如果回答不好,不但自己难逃一劫,只怕整个寺庙都要遭殃。好在方丈是个头脑灵便之人,他想了想,恭恭敬敬地说了8个字:“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这里面的“见”在古代也等同于现在的“现”。意思是说朱元璋现在贵为皇帝,是九五之尊,当是人佛,那有现在的佛跪拜过去佛的道理。朱元璋正不想磕头呢,于是顺坡下驴没下跪,听到后就非常高兴,夸奖方丈有学问,是个得道高僧,并进行了重赏。
因方丈的机智应对,为少林寺化解一场灾难,不仅保住了全寺和尚的性命,而且得到了重赏。这个故事因此也传为佳话。
当然,真正的“拜佛”典故的男主角其实并不是朱元璋,而是宋太祖赵匡胤,这件事被宋代著名的大文豪欧阳修记载在《归田录》里面。
太祖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曰︰“不拜。”问其故。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
赵匡胤听了僧录的回答,满意地笑了。皇帝在世间主宰,如果去拜一个佛像,成何体统?据悉,后来历朝历代都形成了这样的规矩,6个字:皇帝见佛不拜。
如果赵匡胤知道数百年后,这位乞丐和尚皇帝竟然将他老赵家丢掉的河山从元人的手里给夺了回来,他宁愿这样的张冠李戴多戴几回也心甘情愿。
佛教古时候具备很重要的使用价值,不论是平常人或是皇室贵族,信佛都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她们通过跪拜佛祖的方法,把自己心灵的心愿默默地的向佛祖述说,期待可以完成,我们都知道一般人都是不轻易给人跪下的,大家通过跪拜佛祖,可以展现出她们对佛祖的尊重。但有这么一个人,在去烧香拜佛的情况下,问了方丈一句话,方丈不仅机敏的回答了问题,而且还保住了全寺人的性命。
他便是朱元璋,古时候不只是平民百姓,连许多皇上都十分信仰佛教,朱元璋便是这其中的一位。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制度都封建社会,各种各样制度都是以皇权为主导,皇上便是一个国家的关键,因此应对皇上的问题,一旦讲错一句使他不开心的话,轻则遭受一些处罚,重则都是有很有可能会掉脑袋,因而许多人们在回答皇上的问题时都是会慎重考虑,以防惹怒了皇上,造成自身的人头不保。
朱元璋是农民出生,在小的时候帮别人放过牛,之后国家动荡不安,他便跟随农民起义参与了造反,通过他勇敢迎战,自身的贡献持续提升,之后收到了很多人的青睐。晋升路面一直很成功,直到最终当上皇上,当上皇上之后,干了许多对老百姓有利的工程项目,在其中寺院也是这其中的一项,由于老百姓信佛,因此老百姓因而很感谢朱元璋,觉得他很心地善良,把他也作为活佛。有一次他来到寺院,他问了方丈一个问题,方丈很明智的回答了他的问题,终究皇上是无法轻易惹恼的,不仅把朱元璋哄高兴了,还保下了全寺人的性命。
他去寺院以后,方丈立刻就把他迎了进来,都听他的嘱咐,这时皇上问了一句,我都需要跪拜吗?方丈一听就很焦虑不安,假如回答好啦,就没什么事假如回答不太好,就会有很有可能惹怒皇上,性命难保,因此他考虑了一下,便说不用跪拜。随后皇上又说那样是否会不是重视佛祖,方丈又想了一下,机敏的说道:”那是以前的佛,您是现在的佛不需向以前的佛跪拜“。皇上一听把自己当成活佛,当然就很开心了,立刻命令手下说道:“赏!”。
设想作为一国之君,假如方丈的回答使他不满意,依据他的性情,他一定会发火,并且会处罚寺院里边的人。但是幸运的是方丈是一个很有才智的人,他不仅解救了自个的性命,也间接了救了全寺人的性命。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十分关键的,尽管当代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我们在和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方丈这种说话的艺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6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息姑效仿周公,最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