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世民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可不信神仙之说,秦始皇因为太过迷信神仙长生,所以被方士骗得团团转,然后又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求仙药,结果徐福回都没回来!秦始皇还傻不愣登跑到海边等徐福,徐福没等来,他自己先死在沙丘了。汉武帝为了长生,将自己女儿嫁给方士,后来发现方士给不了自己长生,又将方士给宰了。看看,这世上哪有什么神仙?无稽之谈罢了!”
此时的李世民只有29岁,自然感受不到死亡对他的威胁,所以能够一脸无所谓地说出这样的话。
可是,李世民也没想到自己的话说得太满,以至于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他步入晚年之后,因为疾病缠身,所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为了缓解这种恐惧,他也迷恋上了寻仙问药一事。
没办法呀,这世上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人毕竟只有少数,更何况像李世民这样的一代帝王,拥有一切,也就更不想死了。
所以,李世民也在不断地让人四处为他寻找灵丹妙药,或者寻找得道方士为他炼制灵丹妙药。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以吐蕃、泥婆罗二国之兵打得中天竺落花流水,俘虏了中天竺王妃、王子、男女一万二千人。
王玄策又从这批俘虏当中找出了一个自称能够炼制灵丹妙药的方士,然后进献给李世民,毕竟这时候李世民痴迷于长生,王玄策也想着拍一拍他的马屁。
李世民听说王玄策送了一个能炼长生药的方士过来,颇为高兴,赶紧去见了这个方士。
这个天竺方士为了活命,为了让李世民放自己一条生路,所以也不管自己究竟能不能炼得出长生药,先忽悠了李世民再说。
李世民被方士一忽悠,还真信了,然后便迫不及待地让他炼药。
这方士所炼制出来的长生药让李世民获得长生了?当然没有,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不但没有获得长生,反倒匆匆抛下了他的帝王伟业离开了人世。
李世民去世时,年仅51岁。
唐朝元和五年八月,此时距离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已经过去了161年,唐宪宗李纯突然问宰相李籓:“神仙之事信乎?”
李籓答道:“故秦始皇遣方士载男女入海求仙,汉武帝嫁女与方士求不死药,二主受惑, 卒无所得。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为了劝唐宪宗不要相信神仙长生之说,李籓不仅拿出了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反面教材,连本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的事都毫不客气地说了出来——皇帝呀,你看看你祖宗李世民,嗑长生药都嗑死了,你还信什么长生?
李纯听了李籓的话之后,不但没有骂他对李世民不敬,也没有否认李世民嗑长生药嗑死了自己的事,却给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反应——“上深然之”。
这也就是说,唐宪宗李纯也认为太宗皇帝的死和胡乱嗑药有关,或者说就是因为他胡乱嗑药,所以才会突然离世。
不过,李纯最后也没听李籓的劝,他虽然觉得李世民可能是嗑药嗑死的,但他也没有吸取李世民的教训,反倒也和李世民一样迷上了嗑药。
元和十五年,43岁的李纯也突然暴毙,史书称他在暴毙之前“上自服药不佳,数不视朝”,可见嗑药之害矣。
李世民于51岁时病逝,除了嗑长生药之外,实际上也和他的身体有关。
李世民一生驰骋于沙场之上,看上去是很健壮,可是或多或少也会留下一点病根,所以晚年的时候他的身体不太好。
但是,好好地吃医生开的药却又不见好,或者说效果并没有那么明显,毕竟中药调理见效确实挺慢的,这就促使了李世民转而轻信神仙长生不死之说,从而开始痴迷于寻找所谓的得道方士为自己炼药。
这么一来,他在讳忌避医之下,自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长期嗑药所导致的重金属中毒也加重了他的病情。
此外,越不见好,他心情也越压抑,越压抑,病情自然也会随之恶化。
所以,李世民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将自己逼上了死路,年仅51岁便充满遗憾地离开了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听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诸岛,有神仙居住。他们有“长生不老药”,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起初皇帝很动心,梦想成仙。二十八年,齐人徐福写了一封关于海上仙境的信,秦始皇派他去招募几千名少男少女到海上求仙。
秦始皇在位28年至31年,巡视东部沿海、江淮流域和北方,所到之处都刻石赞功。
自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派五百童男童女到东海求长生不老药,并率先作出科幻探索以来,历代许多皇帝都把这项事业列入政府的科技研究计划,力求创新和突破。
处于封建社会巅峰的唐朝也不例外。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和唐玄宗这五位皇帝甚至牺牲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来研究不朽的伟大事业。
唐太宗李世民过着戎马生涯,身体强壮。壮年即位后,努力从善如流,治理国家有条不紊,与贤惠的长孙皇后安享晚年。
此时的他对求仙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是反感。他曾经嘲笑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的秦皇汉武的伪科学行为。然而,在他统治的后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李世民逐渐沉迷于炼金术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尤其是贞观十九年,他亲自参加高句丽时,不幸被箭射伤,导致健康状况急剧下滑。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吃起道家丹药,希望能延年益寿。
结果,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在吃了最后一颗由汞、硫、砷等物质制成的长生不老药后,终于因慢性中毒而死,年仅50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世民的后人在他的牺牲精神的激励下,为炼金术和不朽的事业贡献了一生。晚年,唐宪宗因服用丹药而脾气暴躁,侍候他的人也经常受到指责,因此被心怀怨恨的太监所杀。
唐穆宗和唐武宗都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因为服药导致的疲惫而去世的;被称为“小唐太宗”的晚唐最后一位著名君主唐玄宗,也是吃了药,背部吃了一个大洞而死。至此,唐朝灭亡的时间就成了一个纯粹的算术问题。
在古代,人们认为像黄金和水银这样的重金属不会腐烂。如果人体吸收了他们的精华,那肯定是不死之身;而且权力越高,欲望越大,人们越想长生不老。
于是唐朝的皇帝们,怀着美好的个人愿望,冒着生命危险,吞下了大量未经临床试验的药物,最终都因为重金属中毒而英年早逝。
唐代服药而死的五帝中,除了唐穆宗是昏君外,其他都是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帝王,但最终都没能战胜对权力的渴望,在对永生的追求中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几粒小药丸其实加速了唐朝的腐朽和灭亡。但是,几个短命的唐朝皇帝吃了丹药死了,唯一的好处就是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再也不吃这种重金属化合物了。
有时候,真的很奇怪。象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等帝王中的翘楚,翘楚中的帝王。为啥都会不约而同、竭尽全力去追求世本乌有的长生之术。回眸他们一生所为之运筹帷幄、挥斥方遒而成的春秋霸业,个个都是君王系列中的头部、顶级。要战略眼光,有战略眼光;要执政视野,有执政视野;要文治武功,有文治武功;要锦绣文章,有锦绣文章。人人皆是傲睨万物、气吞山河的九五至尊。有穿云破雾、收百国土开万里疆之雄才大略。惟独却悟不透这短短百年的生死伦常之理?
秦始皇,十年竟灭六国,开郡县废分封,筑长城、通灵渠、虎视狼顾,帝心寰宇;南平百越、北击匈奴、气吞天下,一统华夏。以彻透两千多年后之远见卓识,为中华民族奠定了一片可以优裕生息的广袤国土;汉武帝,颁推恩令、兴儒家学、开科取士、盐铁归官、兼并朝鲜、平乱百越、伐驱大宛、征破匈奴、首创年号、辄兴太学。国土兼增倍,国号显族名。
如此10核酷睿CPU之超级大脑,任什么搞不懂,任什么没见过?为啥还是被那些方士、巫师骗得有滋有味,架炉炼丹、寻仙问药。即便连笑讽“秦皇非分,为方士所诈;汉武妄念,以巫师为婿,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的唐太宗,也终究不逮“五石散”的金石秘剂、夺魂丹药之毒,年方53岁、驾崩含风殿。可叹的是,他本深知,“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寿者惰短之常数,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丫的,完全是一个看透生死的明白人呀!老了老了,竞也痴信”天竺国”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听凭印度三哥去装神弄鬼、蛊惑圣心。真是醉了。
秦皇、汉武、唐宗皆为千年不遇之帝王,其智商,情商高出常人大多。尤其是唐太宗,功绩虽稍逊前两位帝王,但哲思反证、鉴古知今之思考力,绝超惟行霸术的秦皇、独尊儒术的汉武。可也终落窠臼,识若凡夫。生死之道难道繁复深邃至能超越冶国拓疆之理?生老病死,凭区区悬壶医者,便可轻易明白熟知。衮衮千古帝王见过生生死死那么多,天天混迹是非地、生死场,何况,怕死也成不了帝王伟业呀,这皇位传承之制又成熟如斯,说明皇帝也知生死伦常之理。怎么还是死于“长生不老”药丹?实在大惑不解!
秦始皇迷信方士,上了大当,仍不肯醒悟。公元前210年,始皇最后一次出 ?巡,先去江南,然后渡海北上琅琊。这时徐市因多年入海求仙,耗费巨大而未得 仙药,恐受谴责,乃诈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 射者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见与海神作战。问占梦,博士奏称:水神不 ?可见,恐怕是大鱼、蚊龙作怪,应除此恶神,则善神可至。于是下令入海者携带捕 大鱼的工具,准备好连弩(发射连珠箭的大弓),候大鱼出射之。他们一行人从 琅琊北上,路过芝罘(今烟台),见到大鱼,射杀一头,但是终究也没找到仙人、 仙药的踪影。始皇从海上怏怏归来,走到河北沙丘便病死了。秦始皇英明一世,但为了寻仙药求长生,受方士欺骗,至死不悟。“但见三 ?泉下,金棺葬寒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在那里他一直流连了三个月,在那里他听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长生不老药。告诉秦始皇这个神奇故事的人叫徐福,他是当地的一个方士,听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这三座仙山。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带领的浩大的舰队出发了,但他在海上漂流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所说的仙山,更不用说是长生不老药。秦始皇是个暴君,徐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后依秦始皇的作风一定会被杀头,于是他就带着这千名童男童女顺水漂流到了日本。 徐福虽然一去不返,但秦始皇并没有死了那份求仙的心,四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找到一个叫卢生的燕人,他是专门从事休仙养道的方士,秦始皇这次派卢生入海求仙与徐福有所不同,徐福是去巡找长生不老药,而这次卢生入海是巡找两位古仙人,一个叫"高誓"一个叫"羡门"。 据记载,秦始皇遍寻不着的“长生不老药” 俗名叫“太岁”,学名叫“肉灵芝”。但最终,秦始皇没吃到长生药,既没有长命百岁,就连秦王朝也早早灭亡了。 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听从了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葛洪在中年时,晋元帝及晋咸帝都曾赐召他高官厚爵,都被他拒绝了。后来,他厌于在家中总被人催请做官,又听说了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带有炼丹的原料,就主动要求到那里去做县令。皇帝以为这很辱没他的才能,但他并非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方便取得炼丹的原料。上任时,在他经过广州的时候,刺史邓兵留住了他,提供给他炼丹的原料,于是他就隐居在罗浮山,从事炼丹术。 自从中华第一任皇帝秦始皇派出了五百童男童女往东海求取长生不老仙药,率先作出科幻探索以来,不少历朝历代帝王便把这项事业列入了朝廷的科技攻关计划,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处于封建社会顶峰的唐朝自然也不例外,唐太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五位皇帝为了研究长生不老的伟大事业,甚至不惜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听上去还是蛮矛盾的)。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戎马,身体强健。在盛年即位之后,励精图治,从善如流,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和贤惠的长孙皇后日子过的也是有滋有味。这时候的他,对求仙问道并不是很热衷,甚至是比较反感,还曾经嘲笑过秦皇汉武晚年追求长生不老的伪科学行为。但是到了他统治后期,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李世民也渐渐的迷上了炼丹延命之术,特别是贞观十九年时他亲征高句丽的时候不幸受了箭伤,导致自己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大吃特吃起道教丹药来,希望借此延长寿命。结果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在艰难的吃完最后一粒由水银、硫磺、砒霜等物质炼成的长生药后,终因慢性中毒不治身亡,享年仅仅50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世民后世子孙在他牺牲精神的感召下,一个个前仆后继,为炼丹长生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唐宪宗晚年因服丹药致使脾气喜怒无常,左右侍侯的人动辄得咎,于是被心怀怨恨的宦官杀死;唐穆宗、唐武宗都在30几岁的年龄因服药导致元气大耗而亡;号称“小太宗”的晚唐最后一位英名君主唐宣宗也吃药吃的背上烂了一个大洞而死,至此唐朝的灭亡时间也成了一个纯粹的算术问题。 在古代,人们认为金、水银等重金属不易腐烂变质,假如人体吸收了它们的精华,那肯定可以永垂不朽(没错,可那不就成了机器人了?汗);而权位愈高,欲望愈大的人,就越想长生不老。于是唐朝的皇帝们怀着美好的个人愿望,不惜以身涉险,大量吞服未经临床试验的药物,并最终个个因重金属中毒而英年早逝。在唐朝服药死亡的五个皇帝中,除了唐穆宗是个昏君外,其他的几个都是英明有为的杰出帝王,但是最终他们都未能战胜自己的权力欲,在追求永生的过程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几粒小小的丹药,实际上起到了加速唐朝的腐朽和灭亡的作用。而几位短命的唐朝皇帝们服丹药去世起到的唯一好处,就是唐朝以后的统治者们再也不吃这种沉甸甸的金属化合物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1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