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道光皇帝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历经了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在经历嘉庆帝之后就走向了下坡路。而这个时期,却让嘉庆的儿子道光帝遇上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过,在执政期间,这位皇帝还是比较勤政的,只不过,迫于形势而不能大展宏图罢了。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子。
在其39岁的时候因嘉庆帝突然病逝而继任皇位,急急忙忙的料理了先帝的丧事,便回到了朝廷之中处理国家大事。当时的清朝,因为历代的承袭出现了很多的陋规、陋习,例如:一些卯规、节寿、别敬,甚至,在征税过程中的签子钱、浮收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规矩”,平民百姓苦于这样的盘剥,对当朝的统治不免有诸多怨声。
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道光帝就下令:将各个地方的这些陋习进行逐一排查、重点整治,对于涉事较重的一些官员则革职查办。至此,道光帝继位才半个月就下诏清查陋规,正式将这一建议提上了日程。这个诏令的颁布,在当时,算是波及全国的一次“反贪污、反腐败”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为了将朝廷各方面的政治势力理清楚,方便自己今后政务处理与政权统治;另一方面则为了自己能有所建树,让百姓臣服。
于是,在短短的五日之后,道光又颁布了一道政令,表明这次“反贪污、反腐败”态度的坚决。
他告诫所有官员:“但凡有胡乱征税、搜刮民脂、强取豪夺,致使民不聊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坚决打击。另外,相关的涉事人员一并处以极刑、治重罪,并三令五申,责令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吏不得敷衍塞责。”这样连续两道圣旨颁布下来,自然而然就有官员进行附和,甚至,有一名御史大夫写了一封奏折,详细的陈述了当时整顿官风、陋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则处于观望态度,他们一边应付着上面的指令,一边心里揣摩着皇帝初登宝座的意图,包括皇帝对于此次变革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就这样一边想一边做,时间一长,问题便暴露了出来。究竟这样一次大张旗鼓的“陋习改革”,该用什么方法执行下去,则变成了一道难题。可以说,面对这样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很多官员了解其中的艰难与阻碍,明白此事执行下去的难度。
但是,他们又没有胆子公然忤逆龙颜提出意见,这就导致一些人提出了“暂且缓办”的举措。
针对这些提议,道光帝也深感不能急于求成。
于是,他便对这次改革做了新的补充,表明:“这一次清查陋习、陋规,应该根据各个州县的实际情况来执行,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坚决取缔,要有一个明文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国家的政治之风更加清明,使百姓不再遭受无良的剥削。所以,在日程上可以稍作宽松处理。”
可以说,正是因为道光帝这一指令的颁布,使得后续的工作很难再继续下去。
很多人看准了道光帝的这一特性,于是,抓住时机,先是有很多京城的大臣们出来劝阻,后来,甚至连各个州县的官员也上书请求皇帝收回此次改革政令。
起先,由礼部和吏部的官员先后陈表,说明此次做法的不可取之处。他们说道:陋规历代相沿,“不独在今为然”,但是,“未闻准其明取于民垂为令甲者”,并且,举例说:“嘉庆四年尹壮图奉召入都,曾经建议彻查地方陋规,欲明示科条,当时钦奉上谕:‘此项积习相沿,只可次第整顿,断无明示科条之理。’”他们还提到:“当今各个地方的陋习究其根源是从民间萌芽的,每个地方的官员并不敢公然的去谋取私利,他们担心上面清查问罪。如果,皇帝现在执意通过明文规章来制止这些情况,也是跟之前一样是毫无用处的。除此之外,这样的规定还会失去民心,因此,不能盲目的处理这件事。”
再后来,各地官员也上奏说,这次清查活动行不通,而且,多方官员请求停止这次清查。这样一来,道光帝对于这次的命令,便开始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的确,在这次的清查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道光帝是没有经过认真考量的。一个国家政策的颁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的决定。就这次而言,道光帝初登皇位,有着一腔热血为国为民谋福祉,急不可待地希望四海能够成为一个“桃花源”般的盛世。因此,对于当时的国民风气和民生形态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加之,道光帝是初次站在一个最高领导者的地位,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些稚嫩,没有做全面考虑也在情理之中。最终,在诸多利弊的权衡之下,道光帝拟了这样一道旨意撤销了此次清查活动,他在诏令上提到:“因为自己正在大丧之时,心思比较混乱,又恰好是刚刚亲自理政,所以,对民生世情很不了解,再加上,这次清查之事诸多大臣主动谏言,认为众臣言之有理特降旨取消此次清查活动。”
至此,清查陋规被动停止了。
清查陋规是道光帝初政时期进行的第一个整治吏治的重要举措,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了。这件事发人深省,给人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道光帝并非不知吏治的弊端,只是面对如此严峻的衰败形势,他也是有心而无力的。
因为,道光帝深知,有太多的事情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这在道光帝后期的执政中也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即使发现问题,也是治标不治本,这便注定了道光帝一生的碌碌无为。
参考资料:
【《清朝野史大观》、《清宣宗实录》、《清史稿·宣宗本纪》】
许多人问我,明朝为什么老是出奇葩的皇帝?炼丹的、在皇宫开妓院的、做木匠的,等等。是不是这些皇帝素质都很差?其实,明朝的皇帝个人素质都不差: 明朝16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皇帝,这个就不多说;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文治武功,也不多说。明朝二祖的水平,在中国封建皇帝排名上,毫无疑问,都在前十名之内。
?
还有14位,有3位是公认的能人: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这三位和朱元璋、朱棣并称为明朝五大圣君。仁宗和宣宗创造了?仁宣之治?,明孝宗是和汉文帝、宋仁宗齐名的皇帝,创造了?弘治中兴?。 剩下11位来一一说说:
1.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15岁被立为皇太孙,经得起朱元璋6年的考验,肯定不是一般人物。上台之后,迅速削藩,在逼死叔叔湘王朱柏后,继续坚持削藩,手段强硬。只是遇上了更为强大的四叔朱棣,朱棣久经考验,久经沙场,智勇双全。削藩失败后,朱允炆从容点火自尽,是个刚烈的汉子。
2.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22岁在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人俘虏,但奇迹般地被蒙古人送回北京,被弟弟明代宗软禁在南宫7年,后来复辟当上皇帝,处死了忠臣于谦和王文等人,继续宠幸太监,把朝廷搞得比较乱。这个人有个特点,耳根子软,不是很有主心骨,对身边人特别好,是好朋友、好丈夫、好家长,死前废除嫔妃殉葬制度。
3.明代宗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当上皇帝,调兵遣将,协调各方,稳定局势,安抚人心,成功化解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这一点和他的而父亲明宣宗非常像,也是厉害的角色,当皇帝的确是个好材料。
4.明宪宗朱见深。和他的父亲朱祁镇很相似,人是好人,耳根子软,宠爱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设立西厂,大搞特务统治。但是有平定荆襄百万流民起义、成化犁庭这些重要的成绩。
5.明武宗朱厚照。生性活泼好动,早期期在皇宫住不习惯,在旁边建个豹房,声色犬马;特别是在正德晚期,基本不在北京,更不在皇宫,山西、河北、江苏等到处跑,耽误了不少正事,但是为人算是过的去,没什么架子。大事不糊涂,平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敢于御驾亲征。武宗虽然奇怪,但是大权并未旁落,他就是喜欢外出视察工作,希望踏遍治下的每个州县,可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皇帝到处跑。
6.明世宗朱厚璁。他是以兴王的外藩身份继位的,因为武宗死后没有儿子和亲弟弟,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得以继位。继位后,被迫开展大礼仪之争,结果朱厚熜大获全胜,赶跑了杨廷和等前朝老臣,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在位45年,后期不上朝,但管事,此人恩威莫测、刻薄寡恩,把大臣治的服服帖帖。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
“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高宗究竟是本身懦弱,还是史书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懦弱的皇帝?答案应该是后者,至少有以下这么几点可以证明:
其一,高宗做太子的时候跟武则天发生了不正当关系。那时候武则天是庶母,二人算是母子关系。如果二人的暧昧关系被唐太宗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至少也要被废掉太子之位。他敢做这件事情,可见胆子不小。
其二、唐高宗继位之初,他舅舅长孙无忌把持朝政,唐高宗不服,要夺权。当时唐高宗的势力还无法与长孙无忌抗衡,但经过不懈努力只花了四年的时间就夺了权,最后吧长孙无忌贬至外地,致其自杀身亡。
其三,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他的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包括他的父亲。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句丽)的战争及各种土木工程的营造。第二年,也就是永徽元年(650),召集众地方官员询问百姓疾苦,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
他也很善于听从劝谏。
某次出外打猎遇雨,就问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样才能不漏一点水?”
臣下说:“要是用瓦做的,就不会漏雨了。”
言外之意,就是不应该出来打猎游玩。高宗没有因臣下暗藏机锋而恼怒,反而愉快地接受了批评。
高宗对于法律建设也十分重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唐律疏议》(与《罗马法》并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等达成修订而成的。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
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高宗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个需要判死刑。
高宗时期的军事成就也不容忽视,唐朝在这一时期灭掉了东西两个大敌:西突厥与高句丽,也顺带压制了一下日本莫名高涨的气焰,换来了此后中日千年的和平。
单从征伐高句丽的战果来说,太宗李世民曾亲征却徒劳无功,而后来高宗先后派苏定方、李绩 、刘仁轨以及薛仁贵经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灭了高句丽,并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
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没能实现的梦想。
从高宗对于长生之术的冷噤他态度和对医学的信任来说,比起他老爸太宗也胜出一筹。太宗最终由于服用了丹药而死,而高宗身体状况虽然一直不佳,却能客观坦然面对,没有像老爸一样病急乱投医,都投到印度和尚身上去了。
他对胡僧的长生药从不迷信,认为“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
他对于御医的治疗都能够积极配合,即使在他的头上扎针也不介意。另外,他还命令宰相们组织名医修订了《唐本草》行世。
高宗在处置危及皇权和皇位的事件时,也不见昏懦。最有代表性的是发生在永徽三年(652)的宗室谋反案。也就是高阳公主跟驸马房遗爱、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李渊的女儿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高祖六子荆王元景等人勾结在一起,阴谋发动政变。
事情败露后,高宗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房遗爱声称太宗三子吴王李恪是主谋(好冤枉啊)。结果,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被斩首,宗室全部勒令自尽。
这一事件其实很负责,有派系斗争,也有皇权争夺,长孙无忌在里面扮演的也不是什么光彩的角色。但高宗快刀斩乱麻,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把人全干掉了,李恪其实是被冤枉的,但奈何他曾经受太宗喜爱,所以高宗借机也除掉了他。
纵观高宗执政时期,国力在增强,到永徽三年(652),全国人口就从贞观时期不满万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此外、民族关系在改善,疆域在扩展。
只是高宗有病,晚年时“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不得已才把许多政务假手于武则天,但即便如此,他也在亲自处理朝政,同时还常令皇太子坚国,代他处理国政。他活着的时候,不存在武后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情况。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繁荣强盛的王朝,它先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局面一直为后世历代人民所称颂。唐朝也出了许多有名的皇帝,比如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千古女帝武则天,还有孕育“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但是在繁荣的大唐,却有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明君,他就是唐高宗李治。 很多人说,唐高宗李治不是一个体弱多病,懦弱无能的皇帝嘛!最后就连李唐江山都没守住,被皇后武则天掌控大权,夺取了李唐江山。
其实这真的是误会唐高宗李治了,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唐高祖李渊的孙子,虎门焉出犬子,唐高宗李治不仅不像许多人所说的那般懦弱无能,反而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明君。
那么他在位时到底有多厉害,有哪些政绩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勤政爱民、爱民如子
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之初,他并没有因为父亲李世民给他创造了一片繁荣的天下而懒惰享乐,碌碌无为。
他首先继承李世民的遗志,继续执行李世民在位时颁布的各项对国对民有益的政策。因为李治在还是太子时便常随李世民左右倾听政事,所以他处理政事也颇有手笔,而且他常常为了批阅奏章处理政事而彻夜不眠。
除此之外,他还心怀天下,爱民如子。有一次,河东发生地震,许多人民流离失所,唐高宗李治亲自派遣使者前往受灾地慰问,检查灾况,并免除了当地三年的赋税,据说当地的人民对唐高宗李治无不敬重感激。
正是李治的勤政爱民,使唐朝国力更加的昌盛,许多人只知道“贞观之治”,却可能不知道唐高宗李治在位时还有个“永徽之治”的大唐盛世。
二、杀伐果断、独断朝纲
大部分人一定想不到,这个被传闻懦弱无能的皇帝,历史上却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他继位之初,对外,面对西突厥人的进攻,他调兵遣将,将西突厥打的服服帖帖,长时间不敢骚扰边境。
对内,面对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人的谋反,他处变不惊,深入调查,将参与谋反的众人或杀或囚,趁机收回来了许多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因为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了几个辅政大臣,所以李治有时处理政事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他为了踢掉这几个绊脚石,增长自己的皇权,他将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也逼的最终自杀,许多在政治上对李治不利的朝臣也都被剥夺权力,并彻底拔除了干扰唐朝许久的西陇贵族的庞大势力。从此,李治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可以自己决断,将唐朝的皇权加强到了顶峰。
不仅如此,他在国力昌盛时,还曾经远征高丽,并且大破高丽,攻占其都城,俘虏了他们的皇帝以及贵族,将高丽的领土纳入了唐朝的版图,大唐的疆域面积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之后国家也一直国泰民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21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