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杨广御驾亲征,结果却输给了一个小国

众妙之门 2023-06-30 17:38:17

杨广御驾亲征,结果却输给了一个小国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杨广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隋炀帝是个有名的大暴君,他的表兄李渊把他从龙椅上拉下来,还给他取了个难听的谥号“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

隋炀帝虽然并没有唐朝所讲的那么差,但是却是也做过一件丢人的事情。他做梦想着自己做上皇帝后要成为千古一帝,类似于秦始皇修长城(他修大运河),汉武帝讨伐匈奴(他征高句丽),而且阵仗还挺大,是御驾亲征!

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今北朝鲜一带)野心很大,认为其自古属于中国(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而高句丽也是常常侵犯边境,而此时的隋朝已经统一全国,国力强盛,杨广便觉得时机已到!

杨广在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三年内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然而隋炀帝不是个当将军的料,还老爱亲自指挥战场,第一次就惨败,第二次计划的倒是挺好,没想到中间杀出个杨玄感,此人是柱国杨素的儿子,想要谋反,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镇压后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史书记载的诛九族对象。

第二次御驾亲征又是无功而返,隋炀帝是个有始有终的人,靠着隋朝国库充盈,国力强大,不到一年又御驾亲征了,这次高句丽王高元也是很累了,毕竟是小国禁不起隋炀帝这来来回回折腾,于是派使者求和,隋炀帝见这次不战而胜,于是美滋滋的回国了。

结果高元也是个说话不算话的,说是要臣服却失信了,隋炀帝暴脾气一来又想着要御驾亲征了,可惜还没做好准备,就被农民起义给闹翻天。

这天子御驾亲征也不是没有过,很多皇帝都以此来助军民士气,但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隋炀帝第一次御驾亲征就失败告终,第二次第三次早就兵乏力竭了,又怎么会有好结果呢?刚愎自用的隋炀帝终究是丢了大脸,连一个小国都屡战屡败,还耗损了十万多的将士,导致国家大乱,公元619年彻底亡国,自己也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隋炀帝为何拼着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三征三败原因是啥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当年隋炀帝不是拼了命三征高句丽,隋朝的统治不可能二世而亡。于是,一个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出现了,为何隋炀帝拼到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高句丽。

高句丽的历史极其悠久,在灭亡前是一个位于东北亚古国,直到公元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从东汉末年开始,高句丽就已经开始了崛起的苗头,利用中原混乱的局面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


高句丽的?西进?, 与辽河流域新兴的慕容鲜卑长期拉锯作战。几番交往后,慕容鲜卑获胜了,高句丽的都城都被攻陷了。但是,随着前燕的衰落,高句丽又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好太王时期,高句丽中原完全占领辽东。到了此时,高句丽吞并了西汉以来所设置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实力强大起来,自然就有所想法。公元598年,高句丽派出一万大军,对隋朝辽西地区骚扰进攻,被随军挫败。


隋文帝预感到高句丽是个威胁,于次年派出30万大军,但爆发瘟疫,加上海上大军又遭遇风暴。尽管双方没有交战,可隋朝气势让高句丽大骇,后者请求罢兵。杨广继位后,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同时为完成隋文帝的未竟之志,征讨高句丽已经势在必行。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以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决定征讨。从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隋炀帝先后三次御驾亲征,结果三次都以惨败告终。至于具体过程就不说了,实则令人难过、遗憾。


隋炀帝指挥失当,高句丽学会了扬长避短,他们善于守城。大将段文振一再提醒隋炀帝注意这一点,奈何隋炀帝还是顿兵于坚城之下,使得隋军陷入漫长的苦战,锐气,战力、士气都受到极大消耗。

除了隋炀帝指挥有误,忽视了自然条件给后勤运输带来的压力,只是一味地增加兵力,加上用人失误,致使天下民怨四起,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甲午,车驾至北平。秋,七月,癸丑,车驾次怀远镇。时天下已乱,所征兵多失期不至,高丽亦困弊。?


三征高后来,使得隋朝元气大伤,严重削弱了国力。而隋炀帝拼到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深究原因可能只有一个,?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患。?

谁能详细说下隋炀帝征朝鲜

隋朝隋炀帝在位期间一共三次征伐高丽(今朝鲜)。
第一次:
604年炀帝杨广即位,这位亡国之君很是能干,即位之后即修东都洛阳、大运河,南征越南,北巡塞外。607年炀帝为了向突厥炫耀武力,率大军50万,骑兵10万第一次北巡,遥想此时隋军军容之盛,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甚至于军中造“行城”,可容纳几百人,下有轮子,远观如移动的城堡。塞外的胡人,远在10里之外就望风跪迎。炀帝在东突厥启民可汗大营中偶然见到了高句丽派到突厥的使者,炀帝对其援引箕子及汉代四郡的事,讲了一番高丽自古就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命令其回国转告高丽王自己将于611年再次到涿郡(即北京附近)北巡,命高丽王亲自来此朝见,并威胁要率大军巡游高丽。几年之后,炀帝果真再次北巡,而高丽王根本没敢来。炀帝借口没看见高丽王,以其不尊臣礼为由,下令全国的士兵明年到涿郡集合征讨高丽。
612年,炀帝御驾亲征,并下讨高丽檄文,有曰:“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荐食辽东之境…… 朝觐之礼,莫肯躬亲…… 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各路汇集到涿郡的隋军人马已达113万之众。旌旗千里,《隋书》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军第一路人马出发40天,涿郡的队尾才走完,隋炀帝的御营就绵延80里之长。杨广出师前曾训示要“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不得纵兵,不得擅杀,听候指示,不可擅自作主。炀帝以此宣扬天朝大国的威仪仁义,襄公之仁,反被高句丽所乘。隋军开始很顺利,一路皆克。渡过辽河,在东岸歼灭高句丽军万余人,直抵辽阳城下。辽阳乃高丽辽东重镇,在隋军的猛攻之下,守军请降,而诸将不敢做主,只好停战请示。守军趁机又填好缺口,修整兵马再战,如此竟然有三次之多。另一路军队30万人由名将宇文述统领,令士兵放弃粮草轻装前进,绕过辽东诸城,南渡鸭绿江,一日七胜,渡过清川江,直趋平壤城下,但城坚池深,兵又无粮,又冻又饿,宇文述只得退军,高丽军自后追击,诸军皆溃,至辽东时仅余2700人。隋水军渡海至大同江口登陆,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兵4万攻城,遭遇伏击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征高丽两路皆先胜后败,炀帝亲率大军亦困于坚城之下,不得已,下令班师。是为炀帝一征高丽以惨败告终,隋军损失30余万人。

第二次:
613年炀帝再次亲征高丽,此次隋军包围辽阳城,昼夜不停地猛攻20余日,辽阳岌岌可危,但此时后方负责督运粮草的杨玄感叛乱,炀帝不得不撤兵回国平乱,军资、器械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随未大败,但半途而废没达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
614年炀帝三征高丽,隋军在卑沙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高句丽与隋接连三年的战争,国力早已不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向炀帝称臣请和,并且送还了逃到高丽的隋叛将斛斯政。炀帝也乐得有个台阶,挽回了前两次失败之辱,加之此时隋国内早已因征高丽而怨声载道,天下骚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遂罢兵许和。后来炀帝忽然想起来,还坚持要高丽王到隋朝来晋见,高丽王不至。炀帝又大怒,下诏四征高丽,后因国内的变乱而作罢。

隋炀帝之三伐高丽,真正惨败的是第一次,所丧之师,于广大的隋来说,并非致命。但百万之师所需粮草、运输之人力,却数倍于此。民间耕稼失时、官府侵逼、连年兴兵无尽的兵役、徭役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隋末之变,乃至亡国。高句丽拒隋百万大军于国门,竟拖其至亡国,一方面的确是其顽强善战,一方面则是使用一贯的“败即请降”的无赖方针得以保全。胜隋之役后,高句丽仿照古中国的做法,用战死隋军的尸体,堆成金字塔状的纪念物,名曰“京观”。岂不知隋末的乱世即将引出中国最辉煌的唐朝,高句丽离国灭之日也不远了。

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最大败笔 隋炀帝远征高丽

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他的历史就是被征服的历史,一直是小弟一样的依附在中国的身边,有时候日本打过来还得抱紧中国的大腿,但是有一场战役让朝鲜人足足吹了几辈子,在他们的历史书中被无限的夸大,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隋王朝也分崩离析,走向了覆灭的道路。

征伐高丽的历史背景: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辉煌的颠峰。隋炀帝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湾)、土谷浑等周边强国,迅速崛起。

这时的高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 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战争前的准备: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下命令修筑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宽为一百步,长达三千里。此外还修筑了两条以涿郡蓟城(今北京)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自南向北,一条由东往西。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发河北诸军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这是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长三千里,广百步”。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在蓟城(北京)建临朔宫,作为讨伐高丽的基地,驰道与永济渠是水陆两条军需供应线。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炀帝明确的告诉大隋的将军们只有现在建立有利于中国的开辟山河不朽功勋,才能得封赐,你们的子孙们才能世代享受你们的恩德。隋炀帝对高丽作战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那么战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战争爆发的原因与三伐高丽: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二:第一次征伐高丽

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

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三: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讨高丽

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三次对高丽的战争,隋朝损失巨大,具历史记载每次战争动用部队都在百万,前后动用了数百万军队,劳民伤财,最终因为不懂军事和不恤百姓而灭亡! 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隋炀帝的这三次战争动用的人力物力都达到了基点,可惜的是由于战略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无功而反,反因此走向了灭亡。 在第一次对高丽的战争中,用于正面作战的部队就达到了100多万,而后勤保障就更无法计算了,而从江淮地区向如此远的距离运送战略物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道路遥远曲折和运送过程中的消耗,导致了前线粮食不续。其次,在对前线指挥上过于保守,所有决策都要由杨广一个人来裁决,这就导致了作战不灵活,不能把握战机。最要命的就是杨广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导致百万大军无法发挥力量上的优势,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战略战术手段。对高丽方面也基本上一无所知,面对敌人的多次诈降竟然屡屡上当!不知敌、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虚实,这样的人做统帅不败才怪了!其实就是用人的问题上,当时的将领也不乏久经战争考验的名将,可惜最终在最高统帅的牵制下无所作为!看看后来唐朝李世民对高丽的战争,真的是有天壤之别!

第二次战争就不用多说了,当时很多大臣都极力阻止出兵,因为经过第一次战争的失败之后不仅国内经济出现重大衰退,对士气的打击很大。而由于在权利争夺的问题上也存在隐患,当时的出征可以说是有很大的风险。以至后来在前线正吃紧时后院起火,不得不马上放弃。这个时候隋朝如果能吸取教训仍有可能扭转局面,可惜接着又来了第三次! 在发动第三次征伐之前国内的起义就已经很普遍了,可惜当时的杨广已经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了亡国的命运。 历史意义: 这次战争之后隋朝由强盛转而衰退,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下最终走向了灭亡。而高丽此后更加的放肆,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后,又导致了唐太宗对高丽的战争,由于唐朝的强大才最终灭亡,可是由此却产生了另一个国家的崛起--新罗,也就是今天韩国的祖先。 而朝鲜半岛似乎也成了中国胜衰的一个缩影! 战争就是如此的让人敬畏,所以孙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后人另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也说“恶战,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战争真谛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贵,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么去面对战争!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那么就没有打不胜的战争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1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