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吴三桂叛乱占据了南方,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22:37:55

吴三桂叛乱占据了南方,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三桂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场战争的胜负,重点不在人数的多寡,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用孙子的话说就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瞬息万变,随时都能左右战局。

吴三桂与清军的军事斗争,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673年十一月起兵到1675年底,吴三桂出于战略进攻,而清军战略收缩;

第二阶段,从1676年到1677年底,双方进入战略相持,展开拉锯战,而清军在局部地区,如陕甘及江西等地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第三阶段,从1678年到1681年底,吴三桂节节败退,直至被清军彻底消灭。战争的全过程,显示出它内在的规律。

在第一阶段,吴军进入松滋时,翘首北望,即可迅速渡江。此时的清军尚未集结,江北已经风声鹤唳,人心不稳。如果渡江,军事上就占据主动权,并在政治上扩大影响,动员清廷的汉官参与,清廷势必退到黄河北岸。

诧异的是,吴军驻守松滋三个多月,迟迟没有北进的迹象,连将士也大为不解。

留守云南的吴三桂心腹刘玄初赶紧写信,催促吴三桂北进。可吴三桂却无动于衷,止步不前,犯下战略失误。兵贵胜,不贵久,吴三桂的这个失误给了清军回旋的余地,也导致他最后的失败。

吴三桂

表面上看,吴三桂的势力很强,但他毕竟是以区区云贵为根据地,后劲不足,何况各地的响应者都是各自为战,形成不了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

朝廷在第一阶段的失败,还未伤及根本。清军占据着正统地位,可以在政治上进行动员,在军事上可以四处征调兵力,又有广大的领土和人口,在人力和财力上有很大的优势。

很明显,吴三桂的优势在于速战速决,宜乘胜进兵,借助各地反清的有利形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捣清廷。朝廷可以调用全国的资源,不怕持久战。如果拖延下去,对吴三桂很不利。形势大好,他为什么不愿意北上?

吴三桂

吴三桂久经沙场,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欲出万全,不肯弃滇、黔根本”。他苦心经营云贵数十年,将这里看做根基,北上意味着放弃根本,另辟天地。倘若受挫就会进退两难,屯兵长江以南,“尚可划江为国”。

这种考略,虽然稳妥,却难以取胜。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一旦军事进攻停止就会陷入被动。吴三桂的军事保守主义,让其军队士气大挫。

此外,吴三桂还顾虑自己的儿子吴应熊,想以儿子作为交换条件。清廷放了吴应熊,他就不过江。他以为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康熙会让步,跟他“裂土议和”。结果,康熙用行动给了他回复:削了平西王爵位,处死吴应熊父子,跟他彻底决裂。

吴应熊

在吴三桂“不作为”的时候,康熙行动迅速,发布诏书,向天下揭露吴三桂的“罪行”,让其在合法性上站不住脚;接着迅速调兵遣将,对三藩分而治之,招降王辅臣,瓦解吴三桂的羽翼。战场的形势很快就朝着有利于清军,不利于吴军的方向发展。

在形势不妙时,吴三桂在政略上又犯了一个错误,他居然在衡州称帝。这一举动,违背了当初“反清复明”的旗号,让更多的中间力量倒向了朝廷。

吴三桂

与其说吴三桂败给朝廷,不如说他败给了“天道”以及个人的犹豫不决。战机稍纵即逝,对于后劲不足的吴三桂而言,错失第一阶段一鼓作气的机会基本上就意味着失败。

清初三藩之乱,为什么吴三桂明明占据了军事优势,还会失败?

确如题主所说,在康熙的步步紧逼下,忍无可忍的平西王吴三桂再次起兵叛乱,掀起了清初三藩之乱。刚刚起兵的吴三桂,凭借麾下善战的关宁集团,几乎势如破竹,一度饮马长江。

三藩之乱

在单纯的军事件的较量中,吴三桂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已经堕落的八旗集团屡战屡败,但是,为什么三藩之乱八年后,吴三桂却最终被处于军事劣势的清廷平定了呢?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唯一的优势就是军事优势,而且这个军事优势还不是全面占优,仅仅是军队战斗力和军事指挥方面的优势,在军队人数方面,吴三桂集团依然居于劣势。

吴三桂关宁集团

所以,虽然吴三桂在军事方面占据了优势,但是两军对垒,除非一方占据压倒性的绝对优势,一战定乾坤,否则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包括经济、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显然,仅凭云贵一隅之地,面对占据全国的康熙,无论是经济、人口抑或资源,吴三桂与康熙都不是一个数量级。

清廷平定三藩之乱

吴三桂与康熙之间的对决,某种程度上,与秦末刘邦和项羽的较量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在军事方面,项羽就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面对刘邦,项羽几乎百战百胜。但是,刘邦凭借萧何在后方的有力支持,屡败屡战,始终败而不倒,项羽却越打越弱,最终,?痞子?刘邦战胜了?英雄?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和项羽

虽然吴三桂无法跟项羽相比,但是显然康熙也比不上刘邦。因此,虽然吴三桂在军事方面的确有不小的优势,也赶上了八旗集团的堕落,但是,在吴三桂意图偏安江南,猪队友耿精忠和郑经鼠目寸光,再加上吴三桂年事已高,吴三桂集团最精锐的老兵消耗殆尽,军事力量强横一时的吴三桂集团,在绝对的核心人物吴三桂病逝后,最终被康熙剿杀。

康熙

吴三桂起兵势如破竹且实力远高于康熙,但为什么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吴三桂自己高估了自己,却低估了他眼中的小皇帝康熙,毕竟吴三桂也是戎马一生的战将了,他自然不会将从来没有经过战阵的且才十九岁的康熙帝放在眼中。

吴三桂失败的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康熙帝的计策运用成功,因为与吴三桂一起叛乱的还有两位藩王,他们分别是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虽然前期三藩的军队打下了贵州、湖南的衢州,不过那些地方都是没有清军大规模驻扎的地方,之后康熙帝采用了分化叛军的方法,即对吴三桂采取坚决打击的策略,而对福建靖南王和广东平南王则采用了诏安拉拢以孤立吴三桂的策略。

而在此策略实行之后,反叛大军其实已经出现了裂痕,不过福建靖南王和广东平南王还是摄于吴三桂的威望没有投降清军,不过也开始出现反叛不坚决、攻城墨迹的现象,而这时在台湾的郑经攻击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福建靖南王腹背受敌,最后权衡之下投降了清军,而广东平南王看到福建军已经投降,自己根本没办法打了,就也跟着投降了,于是就只剩吴三桂了,而当时的吴三桂已经年老力衰了,自觉时日无多,就称帝了。不久他就因病去世,大周也被清军灭掉了。

另一方面是吴三桂本来就是明朝叛徒。是他导致了明朝最终的灭亡,所以他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民众们根本不信任他,自然打下的地方根本称不上太平,是不是得有人捣乱,导致吴三桂疲于应付

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已经收复南方,还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

本来,按照吴三桂的设想,是希望能够成为清朝的沐英,世世代代替大清皇帝镇守云南。但可惜的是,少年时康熙年轻气盛,容不下这种佣兵藩王,所以他力排众议要求撤藩,而是三藩并撤,直接逼得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个藩王联合起来同时造反。

关键是,康熙口口声声说要撤藩,却在军事上不提前做好任何准备,结果自然被吴三桂等人打得措手不及,以至于吴三桂凭借区区一个云南省的实力,竟然一口气打到湖南,让整个西南地区改旗易帜,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吴三桂在和康熙最初的较量中,因为把握先机,在局部军事战术上占据了主动地位。

但是,等到清政府反应过来,尤其是吴三桂打到湖南之后,大清的西北、江南、中原、河北、东北、漠北等地区,依然是稳如磐石,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虽然在军事上任然不断取得胜利,但他战术上的成功,也挽救不了他和清朝在整体实力上的悬殊差距。

事实上,吴三桂从云南起兵开始,他就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那就是他与康熙的实力实在相差太大,当时清朝的疆域,有一千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有数十个军区,几百万的军队,更有源源不断的钱粮做后勤支撑,而吴三桂呢,只有区区一个云南,在当时云南是什么地方,那就是穷乡僻壤的蛮荒之地。

毫不夸张的说,吴三桂是标准的以一隅之地挑战整个天下,在这种背景下,他想凭借一己之力击败康熙,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事实上,吴三桂作为一个戎马多年的将领,他从起兵开始,就没有寄希望于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把清朝打垮打爬下,他所希望的是,在自己起兵之后,清朝各个地区都相继发生动乱,各地对清政府统治不满或是野心勃勃的势力趁机一起打劫清朝,这样一来,他才有可能获取胜利。

其实,历朝历代的交替,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方式,当初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领几百人起义后,结果各方势力趁机纷纷登场,秦帝国瞬间土崩瓦解,而刘邦在一片乱世之中实现统一。

西汉末年时,绿林、赤眉起义后,天下也是云集响应,王莽的新朝很快就摇摇欲坠,刘秀也在一片乱世之中完成统一。后来的曹操、刘备、刘渊、石勒、苻坚、宇文泰、李渊父子等,他们角逐天下的时候,所面临的对手,都是一个已经被各方势力打得四分五裂的帝国。

甚至而言,满清当年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也是因为大明帝国被李自成等人的农民起义给打得四分五裂,这才让他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否则,如果他面对的仍然是一个统一稳定的明帝国,即便它已经腐朽透顶,满清想彻底击败他,恐怕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说,在吴三桂造反时,他所构建的战略,也是在自己起兵之后,大清帝国的西北、江南、中原、华北等地先后出现叛乱,各种不满清朝统治的势力趁机纷纷浑水摸鱼,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自然会因为疲于应付各方势力而自顾不暇,吴三桂就可以趁机做大,然后挨个消灭各方势力,最终一统天下。

从当时的情况下,这并不是不可能,因为当时民间还有大量的反清复明势力,甚至很多汉族军政大佬也对自己的地位不是很满意,再加上台湾的郑氏也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他们甚至都已经和福建的耿精忠暗中勾结好,只等趁乱浑水摸鱼。

但可惜是,最后吴三桂一路打到湖南,多次击败清朝的军队,但大清帝国的统治却仍然稳如磐石,它的其他地区也没有出现任何大规模的反叛,甚至而言,尚可喜和耿精忠也在康熙的拉拢下,开始变得首鼠两端,在这种背景下,吴三桂自然很清楚,凭他这点实力,想把清朝打爬下,已经是百分之百不可能的事情,他如果再继续往前,只会是死路一条。

换句话说,战争进行到此时,吴三桂最好的结局,也就是维持割据西南的局面,如果他还想着继续想前他,随着战线越拉越大,他自己内部恐怕就会率先崩盘。所以,等他打到湖南之后,他就正式称帝,不再企图前进,而是依托长江之险,保住既得的利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就是想保住西南,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像他这样和清朝对峙,最后双方比拼就会演变成人、财、物,换句话说,谁的钱多粮多,谁就能获取胜利。对此,吴三桂凭借所拥有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半个湖南,显然不占任何优势。

所以到最后,吴三桂的大军虽然还在继续重创清军,甚至清军的高级将领都因此战死好几个,但吴三桂的所处的局面,确实越来越看不到出路。于是,他很快在绝望之中去世,他的内部也由此开始掀起混乱,最终被清军一一剿灭。

势如破竹的吴三桂叛乱,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虽然起初大清王朝的形式似乎危如累卵,但是当清政府反应过来后形式一下就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也许之前被打了各猝不及防,但是吴三桂自己的各方面的先天不足逐渐暴露。败亡也就是必然结果了。

吴三桂突然起兵造反

其实吴三桂在康熙决议撤藩的时候就决定起兵造反了。因为吴三桂觉得以自己的功劳,清政府应该让自己家族如同明朝的沐王府一样世代永镇云南。可他也不想想,人家沐家从金锤殿下朱沐英开始都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啊。只不过后来沐王府行仁政,云南各民族感念沐王府的恩德形成了不知大明只知沐王府的情况。

这和吴三桂通过压制云贵主动想割据云贵是另外一回事。别说大清王朝不同意,就是倍受压制的云贵的百姓也不同意。一开始还打算讹诈朝廷几百万两银子。但是周培公的先给一小笔要求吴三桂出云贵再给另外一笔让吴三桂先拿到钱粮的妄想落空。一怒之下杀朱国治起兵谋反。

起兵之初高歌猛进

由于吴三桂经过数年的囤积,粮草丰盈。并且平西王府的叛军久经沙场一直在平叛的第一线,所以非常精锐。而大清朝承平已久,八旗基本上已经废了,即使能打的绿营兵也很久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了。所以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打了大清王朝一个措手不及。

叛军从云贵出发一如历史上诸葛亮给皇叔刘备隆中对中指明的路线:一路出汉中、平凉进关中,然后席卷天下。另外一路出荆州,走宛、洛北上破敌。莫非吴三桂也参考国蜀汉的出兵路线?这不得而知了。结果是叛军很快突破云贵,湖南、四川、陕西相继沦陷。经过初期的不适应,慢慢的清朝的军队在湖南前线和吴三桂的叛军形成对峙。另外一路到达山西西安的王辅臣地界。

吴三桂自私自利的本性注定了必败的结局

云南巡抚朱国治临死前对吴三桂说的一段话深刻揭露了吴三桂叛乱的本质,什么反清复明,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天下初定,人心思安。而大人你却已反满为名祸乱天下;你谋求的是一己之私,受苦受难的却是各族百姓。你虽是汉人,却是汉贼。是中华民族的祸害?这样的人怎么能获得成功呢?必败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云贵贫瘠,无法以一隅抵挡全国

云贵的因为高原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大规模耕种,所以说出产贫瘠。甚至还不如蜀汉时期北伐还有四川这个大粮仓做为基础。所以即使吴三桂无论积累了多少钱粮也总有吃完、用完的一天。到那时怎么办?后勤补给可是大问题。

2、吴三桂对云贵横征暴敛,大失民心

吴三桂在做平西王期间,为以后的谋反准备所以压榨云贵百姓。在《康熙王朝》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山西的知府周云龙都在为吴三桂搜集军马和钱财。即使起兵后对占领区内也是极尽抢掠之能事,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

《清史稿 吴三桂传》记载:是时云南、贵州、湖南地皆入三桂,通番市,以茶易马,结倮儸助战,伐木造巨舰,治舟师,采铜铸钱,文曰?利用。?所至掠库金、仓粟,资军用。这样大失民心的做法使叛军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人们大众又怎么会拥护这样的军队。

3、反清复明的旗号别人可以用,但是吴三桂不行

吴三桂自从铁心当汉奸镇压南明抗清武装的时候,就彻底失去了抗清的民心了。尤其是他居然强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并亲手用弓弦勒死。这种行为在抗清势力的严重是大不敬,吴三桂已经遗臭万年了,还好意思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

4、僭越称帝

在战争后期,叛军的失败已经不可阻挡。为鼓舞士气,吴三桂彻底揭掉了什么?反清复明?的面具,建立大周政权。但是这个大周政权可忒惨了,没有皇宫找了小房用黄油漆油漆了一下,还赶上大风雨,被浇了了落汤鸡。

《清史稿 吴三桂传》记载:是岁,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首国公,次郡公,亚以侯、伯。造新历。举云、贵、川、湖乡试。号所居舍曰殿,瓦不及易黄,以漆髹之。构庐舍万间为朝房。筑坛衡山,行郊天即位礼,将吏入贺。是日大风雨,草草成礼而罢。

小结:

吴三桂为自己一己之私而兴兵造反,长达数年的战争造成了多少灾难。人们流离失所啊,所以吴三桂即使刚开始打出了不错的成绩,最终也会败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