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托孤真的有埋伏刀斧手吗,事实证明完全没有必要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9 22:38:24

刘备托孤真的有埋伏刀斧手吗,事实证明完全没有必要

还不知道:刘备托孤真的有埋伏刀斧手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刘备自己将这种关系比喻成“犹鱼之有水也”。刘备起兵之初,与群雄逐鹿中原,屡战屡败,在北方难有立锥之地,只好南下依附刘表,若想在人生地不熟的荆州打开一片全新局面,就必须寻求与当地势力的结合 ,因此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荆、襄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诸葛亮,两人从此开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

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你自己看刘禅值不值得辅佐,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自己干。诸葛亮叩头流涕,表示他一定会尽心竭力,死而后已,不负刘备重托。诸葛亮一介书生,又是风尘仆仆从成都紧急感到永安来的,而永安当时内外都是刘备自己的亲信,是跟着刘备参加东征惨败而回,收拾起来的残兵败将,自然都是忠于刘备的。所以,如果刘备想杀诸葛亮以绝后患,非常简单,只要喊一声,出来几个侍卫就可以把诸葛亮拿下,完成任务,要杀要刮,都行,完全没必要用刀斧手。

应该说刘备看诸葛亮也是很准的,诸葛亮性格谨慎,品质高雅,根本就不会做谋权篡位的事情。而且白帝城托孤也不像众人理解的那样,刘备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一个人,其实刘备临死时托孤了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在刘备心中,诸葛亮和李严是同样重要的存在,只是两人性格不同而已。诸葛亮平生谨慎,做事考虑周全,有安邦定国之才。

在用人上刘备比较注重“平衡”,重用早期的旧部关羽、张飞等人,提拔益州派中的法正、孟达、李严、黄权等,又娶吴氏为妻,提拔吴壹、吴班。如果一切顺利,刘备交给儿子刘禅的权力班底应当是稳当的,刘备可以放心了。即便诸葛亮真有“异心”也没办法,因为杀了诸葛亮蜀汉大乱是一定的,要么被曹魏和孙吴瓜分,要么形成四处占山为王的局面,自己的儿子不仅不能继位,而且连性命都难保。所以,刘备只能信任诸葛亮、依靠诸葛亮。而从二人的感情来看,刘备与诸葛亮相识相知已有十多年,对诸葛亮还是充分了解和信任的,不然不可能让他当丞相,甚至称帝后可以不设丞相,刘备应该不会相信诸葛亮有谋反之心。

永安托孤是天子刘备,给蜀汉留下的最后伏笔吗?

白帝城托孤是历史上无数次被演绎和讨论过的桥段。

在今日无数历史研究中,有很多人对这托孤,研究出无数内幕,大致说分两方!

正方说:刘备诸葛亮托孤可谓推心置腹,信任无间,算群臣相携相知的典范,当为后世师表。

反方说: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两人聪明人的最后交锋,最后两方都将话给说死,刘备用君可自取,将了诸葛亮的军,也让诸葛亮只能鞠躬尽瘁。甚至有人还说,托孤幕后就有无数刀斧手待命,如果诸葛亮言语不慎,最后结局就是血溅当场。

正方支持者的论据都是诸葛亮后续的所作所为,而反方支持者的论据必定有刘备提拔李严做托孤大臣。

诸葛亮用事实做了回答,用行动报答了刘备的三顾之恩,鱼水之义,那么刘备为何要火线提拔李严,让其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重臣?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啊!

(刘备的托孤)

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不少人都写过,今日班门弄斧一出,也参合参合!

这次我先用时间线阐述经过,在分析为何刘备会如此做!

刘备托孤的事迹发生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就在这年,远征东吴的刘备遭遇了人生最大的败仗,那年六月的盛夏时节,被东吴陆逊用一把火将烧了蜀汉连营,夷陵之战以蜀汉大败而归结束!

决战结束之后,败逃的刘备与同年七月率军退至鱼复县,可是身后后的东吴追兵在陆逊带领下,追的不依不饶!

鱼复县为入川必经之路,也是战略要地,不容有失,即便战事失败,可是底线还是要有的。

面对咄咄逼人的陆逊军,刘备决议坚守鱼复县,为表决心还将鱼复县改名永安宫,亲自率领蜀汉残余兵力驻守永安。

(夷陵之战)

很有点天子守国门意思在内。

由此可见,刘备虽老,但是战略眼光还有雄心依旧, 奈何身体不行了。

一般天子守国门时刻,都是全国动员时刻,可惜刘备孤注一掷几乎将所有兵马都带去东吴,最后大败亏输,即便全国动员,援军也很难指望的上!

再加上战时损失了无数良臣猛将,独臂难支的刘备,处于了困境。

这个时候,一个人带着援军出现了,这个人就是李严。

当时的李严任职犍为太守,官声颇佳,治理地方可圈可点,本生就有升迁的可能,再加上这勤王之举。

立马在刘备哪里获得了不少印象分。

(李严来的雪中送炭)

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面对李严的雪中送炭,还有手下死伤无数的现实,刘备一看李严到了永安宫,立马起了提拔之心。

于是火线提拔,任命李严为尚书令,那么尚书令啥官职,简而言之可以称呼为辅相,仅次于丞相。

如此高官职,如果在平时看,肯定非常唐突,可是在当时看,却有刘备无奈在内,原因吗也很简单,逮着一个,能力够强又衷心的,只能用这个!

更何况,这李严治理地方是把好手,还能带兵打仗,算文武双全人才。

比他合适的,在战斗中死了不少(比如马良),相对差不多的,也就李严在身边,退而求其次,只能选李严了。除了以上这个火线提拔的原因之外,刘备还有一个想不到,那就是没想到自己会死那么早。

(刘备没想到自己死这么早)

对于战败之后的刘备而言,最担心的无疑是和东吴的关系问题。

战还是和,和要如何谈?估计是刘备最后时刻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耗时最多的问题。

要不他也不可能坐镇永安宫,还修葺宫殿准备长期驻扎,直到东吴问题解决为止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刘备并没有托孤的想法,这也可以从他没有召唤诸葛亮到永安侧面证明。

可惜的是,刘备高估了自己的身体,数月后,刘备病重。

病重后的刘备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后世了。

章武三年(公元222年),三月。刘备急召诸葛亮到永安宫,与此同时刘备再次提拔了李严,让他做了中都护。

这个时候的李严,主要责任,就是留镇永安,统领内外军事,俨然成了诸葛亮下第一人。

这段历史在三国志中也有确切记载: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正因为这段记载,才有无数人说刘备临终前所作所为是为了分诸葛亮的权,让后主安稳,才火线又一次提拔李严,甚至让他掌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的目的,除了防备东吴,还可以在成都有变的时刻, 能有其他政治势力牵制诸葛亮。

(刘备剧照)

提拔和牵制同步,信任和打压同步,这才是属于刘备的帝王之术。

分析的确实666,但却是不通历史的分析。

原因吗主要有如下几个。

首先:三国时代的官职制度,本身就很混乱。

其次:即便刘备火速提拔了李严两次,可是和诸葛亮比李严的档次还是差的太远。

当时的诸葛亮是录尚书事,而李严的任职是尚书令,一个事一个令,看着仅仅一字之别,确实能不能行事的区别。同样有丞相待遇,但是诸葛亮可以假节,领司隶校尉,刘禅继位后还开府。有了一整套配合诸葛亮的行政衙署,俨然中央待遇。李严有啥?啥都没有!如果说有,仅仅也只有永安宫,原本李严从犍为太守任上带来的部分军队指挥权。

(刘备的谋划)

最后:托孤之后,李严的主要职责是镇守永安,代替原本打算长期驻守永安的刘备,和东吴对峙而已。好吧,一个脱离了成都中枢的托孤重臣,他能算托孤吗?

如此三个方面以分析,这李严和诸葛亮本身就不是一条线的人,虽然同为托孤之臣。

诸葛亮受托的是一个国家,而李严受托的仅仅刘备最后的心愿,制衡东吴而已。

那么为何刘备要这样做,其实和当时的政治环境还有内外环境有关。

对于在蜀地好不容易站稳脚跟的刘备集团而言,内部的威胁从来不比外部威胁小。

当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退守永安宫的时候,为何不招诸葛亮立马到前线,目的就是要精于治政的诸葛亮在后方稳定人心。

因为大败后的蜀汉内部,益州本土世家们都在蠢蠢欲动,成都必须要足够信任的强人驻守。

(蜀汉并不安稳)

基于个人需要、政治、军事,三方面上,刘备都有理由提拔李严!

首先:个人需要上。

天子守国门的刘备,在前线是需要人扶持的,诸葛亮在后方稳定人心,他过不来,火线勤王的李严,则因为自己的突出表现,成了被扶持起来帮助刘备的哪个人。

其次:政治上。

李严的集团出生也给了刘备高置李严的理由,他虽然是荆州南阳人,却不属于刘备嫡系的荆州派系,反而是原本刘璋的部下,提高他的地位,是将原本刘璋部下拉拢到蜀汉核心阵营中,这个事和刘备称汉中王后娶了吴懿妹妹是一个道理。

拉拢刘璋部下,联合阶级势力是刘备考虑的问题,而且李严和益州本体世家关系良好也成了他被提拔的重要原因。

再次:军事上。

李严虽然不是四川人,但在蜀地待了很久很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永安的军事地理也都很了解,蜀汉的东大门需要一个能力足够,又忠诚的人守护,这个人选,在托孤那一刻只有李严合适。

(没人比得上诸葛亮)

可是这提拔还有合适,也仅此而已,李严不可能获得和诸葛亮同等地位。

原因不过?亲疏有别?而已,蜀汉的核心政治团体依然是跟随刘备的老哥们,还有帮助刘备成就大业的诸葛亮,给点待遇你就是为了稳定人心,维持政局相对平衡,大方向不能变,所以看山去的托孤,也仅仅是相对的制约,不是绝对的制约。

通过以上全盘分析之后,我们在看刘备的托孤之举,就能明白了!

刘备托孤诸葛亮真的是推心置腹之举,即便有疑心,可是他依然选择了信任。

(如此君臣际际遇世所罕有)

这即有无奈,也有对于诸葛亮人品的信任。

于是无奈的刘备才会在托孤时候说:?君之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是给诸葛亮交底,我知道你大才,整个三国无人可敌,如果刘禅真的不争气,或者你有了其它的想法,请看我的面子,给我的后人一个好归宿。在心理学上,这可以说是旁敲侧击下的提醒,更是无奈下的话语而已。

其实吗,这样的事情在三国时代,甚至后来的历史中无数次被重复,最后从一而终的少之又少。

诸葛亮就是如此一个义薄云天的义士,而刘备则是哪个无可奈何的雄主

刘备托孤孔明的时候,真的在旁边埋伏了刀斧手吗?

蜀汉昭烈帝刘备死前的"白帝城托孤",将后主刘禅连同蜀汉江山,一同交付给丞相诸葛亮照管。刘备甚至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一幕流传千年,成为令无数后世君臣士子感怀的千古佳话。同时亦有许多人认为刘备并非真心,甚至断言在一旁一定埋藏了多少刀斧手,称诸葛亮一个应对不好,便要人头落地云云。其实,这不免是以己度人,以凡人之心,而度英雄之腹了。

刘备原是立志匡扶汉室江山的英雄义士,以此屡败屡战百折不挠之志,深得天下人认可,并一直自诩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蜀汉昭烈帝:刘备

当刘备病终于白帝城时,刘禅已满16岁,已接近成年,按两汉诸帝故事,完全可以亲政;之所以刘备要让诸葛亮摄行全部军国大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丞相、如辅佐自己一般来辅佐刘禅。

就是因为他知道,不论是传承自己匡复汉室、中兴汉业的理想,还是以划地自守、保西蜀基业为现实要求,诸葛亮原本就是远比刘禅更强得多的人选,是以又何必定要强求刘禅继承权柄、威福自专?

乱世并非大一统王朝治世,没有足够能力继承君主之位,亦如小儿持万金于闹市,为子孙后福计,亦非明智之举。正如陶谦和刘表临终前,让州牧于刘备的举动,同样亦是迫于情势无奈之下的真心。

若以刘备奋斗一生到终点,只为营营苟苟如何割据一方,以国家州郡传及子孙为私产;以为他和诸葛亮的不懈努力,仅仅是为了维护刘氏一姓去代代不易当皇帝做江山的权利,其实反倒是将他们的志向格局看得太小了。

诸如?白帝城托孤阴谋论?,以为此言只是刘备耍权谋、试探和要挟诸葛亮,才是对此君臣鱼水二人人格和胸怀的侮辱。

如诸葛亮这等千古无双国士,若以权谋小道试探之,反而适得其反,徒伤其心。若做如是想,不免是以凡夫私心而度千古英雄肺腑。

此时的蜀汉政权,不论疆域、兵员、人才,和几年前的巅峰时期相比,皆只剩下一半甚至更少。,几乎是一份几近亡国的烂摊子:

夷陵之战,蜀汉四万中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沙摩柯部武陵蛮军一万同样全灭,黄权部江北军投靠曹魏,再加上其余部队的损失,东吴方面宣称此战共俘斩蜀军八万人,虽可能有所夸大,但对新生的蜀汉政权之重创,确系元气大伤。

之前关羽军团(含三万野战精锐和数万留守军团)的覆灭,加上夷陵这场惨败,蜀汉损失兵员总计在十万以上,同时首席大将关羽、谋士马良战死,关平、冯习、张南、傅肜等军中一线骨干战死,大将张飞遇刺,谋主法正、尚书令刘巴、大将马超、黄忠病死;大将孟达、黄权投魏;荆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和上庸郡丢了;南中三郡(越嶲、牂柯、益州郡)反了;

这种烂摊子,和袁绍死前的河北四州、鄱阳湖大败后的陈友谅政权一般无二。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之言:?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白帝托孤,正是刘备经历惨败后,痛定思痛,彻底摈弃个人私心,重拾早年情怀的高义之举。

如此方是?示天下为公?,让诸葛亮但凭己意,自取蜀国江山,正是出于真心实意的诚挚,非为刘氏一姓产业。

而这句话,连同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告诫,也就明确了其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对天子刘禅?如相如父?的相父身份,对百官群臣生杀予夺的君主大权。

可以说如无诸葛亮鞠躬尽瘁去为其续命,刘备的历史地位未必强过袁绍或陈友谅,阿斗只好去比陈理吴世璠。

光是为了恢复元气,筹集南征收复南中需要的军力财力,诸葛亮就忍了快两年。甚至为了安抚预谋造反的牂牁太守朱褒,不惜难得违背一回法度,杀了益州从事常房的两个儿子。

蜀汉没有一战而亡,全赖刘备临终省悟,白帝托孤,示天下为公,让诸葛亮得以毫无掣肘地施展才华,白帝城托孤成为千古佳话,极大提高了刘备本人的历史评价,让他获得了远高于其本身功业的身后之誉和历史地位,确实是名至实归的。

是以白帝城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刘禅仅仅继承了蜀汉皇帝的名号,诸葛亮才是刘备真正属意的实际继承人。

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独揽,在整个蜀汉说一不二。可他却始终没有坐上那把龙椅,谋反篡位,取刘阿斗而代之。对此,后世众说纷纭。

其实哪怕不考虑诸葛亮本人卓越的政治操守和高尚的个人品行,仅仅以政治家的利害和立场去衡量,道理也很简单,正因所谓?谋反?,即?图谋反叛?之意,后面的宾语,无非国家、君主。如果本身就是实际君主,又何必谋自己的反,篡自己的位呢?

如果按将那些汉末群雄,如袁绍、孙策、刘表、刘璋,都视为诸侯和君主的通行认知标准,蜀承汉制,而汉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是为?君侯?,法理更高于汉末那些作为?使君?的诸侯。

作为蜀汉丞相、录尚书事、开府、益州牧的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全面掌握蜀汉政权一切权利,当然也是名副其实的君主。

正如汉制,相府属官需视丞相为君、州郡属官需视牧、守为君一样;蜀汉各重要官员,为诸葛亮以丞相和益州牧的名义去任命,是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因此亦需以诸葛亮为主公,需对他尽相应的君臣义务,这亦是自刘备白帝托孤起,为当时天下人一致认可之事实。

曹睿也好,孙权也好,魏国和吴国的大臣也罢,都一致认同诸葛亮是和曹睿、孙权身份等同的政权首脑,而非刘禅。

曹魏时人说雄心壮志,动不动就是斩?权、亮?之首。吴国和蜀国缔结两国盟约,盟书里直接就写上?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而不提刘禅半语。

虽然名义上都是?大汉丞相?,可诸葛亮和汉武帝那些想杀就能杀、想换就换的大汉丞相,能是一回事么?

223年-234年时代的蜀汉,即刘禅为天子、诸葛亮为实际君主的时代。

蜀汉君丞相:诸葛亮

评价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同样是以如周公、霍光一样的摄政君主为标准,而绝不仅仅是如管仲、萧何、王猛等良辅大臣为标准。

历朝历代,从来并非有个?皇帝天子?名号,就等同掌控了国家的君主。相反,仅仅有名而无实的皇帝,若欲从实际的君主处夺权,才是真正的「谋反者」。

仅仅以为有一个皇帝名号,就理所当然应该被全体帝国臣民拜伏和忠诚的,是标准的小学生思维。大臣忠心于帝国和社稷,亦不代表定要忠诚于皇帝本人。

当这个皇帝为了夺权,实际上做了破坏帝国统治秩序、危害帝国统治阶级利益的危险行为时,便理所当然成为帝国公敌而被废除,如霍光废刘贺例。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是以,若后人以为诸葛亮揽权而不归政,便或有异心反念,并非忠臣云云,实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刘禅自以为身为皇帝便当如汉武帝一般总揽大权,可以对诸葛亮这个丞相生杀予夺的话,那么他才是背叛了其父刘备的遗志,实为蜀汉政权真正的「谋反者」。

那时刘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训就可以派上用场,改换鲁王刘永或者梁王刘理来当这个礼仪性?祭则寡人?的天子了。

幸好,刘禅论才智虽仅算平平,却谨遵父训,亦是具备充分的自知之明。终诸葛亮一生,谨以父事之,满足于做一个礼仪性的天子,丝毫没有任何争权意图,确实不负刘备和诸葛亮对他?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的好评。

蜀汉皇帝:刘禅

其实诸葛亮性情秉承秦汉风骨,作风豪爽豁达,从来不是后世那种忧谗畏讥之臣。

他在书信里一般称?吾?、与盟国君臣的书信还谦称?仆?,对后主称?臣亮?,而对诸下属亦敢自称为?孤?,以当时论并没有任何程度的悖逆。

他不止和东吴君臣各种通好,涉及两国重要人事安排等话题亦不避嫌和顾忌;即使和敌对曹魏诸重臣也常有书信往来。

?十命可受,何况九锡?这种话,诸葛亮敢写在和政敌李严的书信里,蜀吴两国盟约只字不提刘禅,反而大赞诸葛丞相,虽是吴人所拟,也必然经过诸葛亮本人认可。

后世那些君权集中强化时代的君主大臣们,显然是难以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以天下为公的大无私的,甚至连刘禅这个?凡人?他们也理解不了。

于是清代那个被一些无良文人吹嘘的康熙,就公然质疑过?白帝托孤?,蔑称「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可说此人甚至不及晋武帝司马炎的眼光。

晋武帝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诸葛亮)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当只有区区几百年历史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都成了大众印象中的君臣法则时,

当连宰相的存在都不能容忍,皇帝非要抢宰相的活来干,以为一天批阅无数奏折才算?劳模?才算?好皇帝?的理念贯彻朝野;

当一群名为?阁老军机大臣?实为君主私人秘书的僚属,代替了秦汉开府?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丞相君侯时;

因此,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相对比,

《三国志》: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演义》:【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正是君权极度集中和强化的后世,再难理解秦汉风骨的豪迈爽朗,因此《三国演义》才把诸葛亮丑化成了一个符合后世认知的兢兢战战、忧谗畏讥之臣。

岂不知秦汉的丞相三公长身跪拜君主,君主同样要长跪还礼。重臣们朝见完毕离开,君主同样要起身送到门口。这等君臣敌体,如宾主互择的汉官威仪,是后世那些迎面三跪九叩、奏对时诚惶诚恐的臣子所能想象的么?

白帝托孤,刘备也许藏刀斧手,请诸君推测有没有可能,并进行评价

刘备托孤的真相一直有很多说法。以前一直说白帝托孤是君臣关系的典范,后来也有说法是刘备不过在试探诸葛亮。楼主的猜想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一来诸葛亮追随刘备已久,刘备应该对他比较放心。二来刘备安排了李严与诸葛亮共同托孤,对后事准备充分,不像是试探。三来诸葛亮处理政务的能力很强,军事方面却非其所长。四来易中天曾说过,“君可自取”中的“自取”可以理解为你在我的儿子中再另选一个来继位。
以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88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