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无敌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薛举和薛仁果的面前两次惨败?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薛氏父子,即薛举和薛仁果,号称西秦。关于薛仁果的名字,新旧唐书是写作“仁杲”的,而陕西礼泉的昭陵石刻等处则写为仁果。这支父子兵和李氏父子的目标一样,也是要进兵长安。结果,他们晚了一步,只好加紧围攻扶风。有一句话叫“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关中一地不容二虎,所以薛氏父子是李氏父子最大的威胁,反过来,李氏父子也是薛氏父子最大的进攻目标。
既然两家都互相视为仇敌,那自然是打仗没商量了。唐与西秦之间的战争是三部曲,有点像“三局两胜”,前两场各有胜负,第三场则是一战而定成败。第一场是薛仁果大战李世民,结果被打得大败。这场仗把薛举打得有点怕了,甚至问起部下“有没有投降的天子”。不过马上他们时来运转,第二次大仗就赢回来了。
这一次薛举亲自出马,唐朝方面仍是李世民为主帅。这次打仗出了点儿事,就是李世民忽然病了,结果刘文静和殷开山两人——按书中的说法便是擅自出兵,然后搞得大败而归。这个不听号令的说法,可能还有待商榷,但两个事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李世民的确病倒了,二是唐军的确大败,而且败得非常惨:死者十之有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都被俘虏。于是郝瑗劝薛举说:“今唐兵新破,关中骚动,宜乘胜直取长安。”然而薛举却在此时病死了,被迫出局。如果他能够坚持打到长安的话,那么也许李渊就得亲自出马了。薛举死后,薛仁果继承了王位,于是第三次大战又开始了。这一次唐朝主帅仍为李世民,而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是后来他常用的坚壁不出,后发制人。消耗了六十天,终于把薛仁果的粮食耗尽了,因此李世民命人在浅水原引诱薛仁果,然后兵分两路进攻。西秦将领宗罗睺大败,只好逃跑。最后在折墌城,薛仁果看到大势已去,便开城投降了。
战后,李世民按例做了一番分析,然后便是处理降兵降将之类的事了。李渊的意思是,因为薛仁果的人当初杀了很多唐朝将士,因此要把他们全部杀掉。这时站出来劝阻的人是李密,他认为正因为薛仁果杀了这么多人所以才会灭亡,“怀服之民,不可不抚”。可见李密其实还是很想在唐朝好好做事的,奈何李渊之城府非李密所能料——由此可见,李密也真是有点没头脑,李渊会对那些敌将起杀心,也同样会对他起杀心。不过李渊这次倒真听了他的意见,放过了其他人,但谋首,也就是薛仁果仍然被斩首。
薛氏父子就这样被灭了。
隋朝在农民起义战争的冲击下四分五裂,贵族、官吏、豪强地主都有属于自己的割据势力,这股势力在唐朝建立初期,成为了李氏天下的心头大患,明确划分进唐朝版图仅有关中、河东一隅,大部分地区仍在地方割据势力的掌控范围之内,大大小小的数支地方起义军队和割据势力蠢蠢欲动。
战场图
当时,主要割据势力有薛举、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林士弘、窦建德、杜伏威等,唐高祖李渊为了巩固其新政权,,采取了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逐步拉开了唐朝一统天下的势头。
唐朝统一战争最先拿关中的薛举、李轨和刘武周等势力开刀,薛举据有陇西之地,拥兵13万,自称西秦霸王,与李渊争夺关中,一直未果。唐武德元年七月,金城的西秦霸王薛举进攻唐朝,两军在高摭对阵。唐朝以李世民为元帅率军予以抗击,进驻于高摭城,李世民认为薛举军粮少,急于速战速决,于是决定守城不战,以拖垮他们。时逢李世民生病,卧床不出,而薛举多次挑战。李世民的部将行军长史刘文静与殷开山示兵于高_,倚仗人多而未设防范,薛举诱使唐军出战时进行突然袭击,最后将唐军击败,唐军死者达十分之六,并俘唐朝大将慕容罗_、李安远、刘弘基等。李世民见大势已去,领军逃回长安,薛举于是夺取高_城。
薛举李世民
唐初镇压地方豪强势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李渊在关中站稳脚跟后,首先对威胁关中的薛举、李轨和刘武周采取武力征讨与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各个击破。而首战便是有李世民挂帅出征讨伐薛举。
李世民剧照
这一战是唐朝统一战争的开头炮,对唐朝统一大业具有重大意义,此战的胜利彻底消除了唐王朝大后方的威胁,为李世民后来彻底统一中国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此战称得上大唐立国的奠基之战。
唐武德元年七月,金城的西秦霸王薛举进攻唐朝,唐军与秦军在高摭对阵。由于统帅李世民生病,唐军的速战速决计划未能完成,被秦军打败。就在李世民退出战线之际,传出了薛举病逝的消息,由其子薛仁杲继位。李渊乘机派使赴凉州封李轨为凉王,以达成孤立薛仁杲的目的,同时派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军,两军在浅水原交战。李世民采取坚壁疲敌战法,挫伤了秦军锐气,一举击败了秦军,一举歼敌10万之众,俘虏了薛仁果,唐朝的版图正式占据陇西之地。
次年,唐军擒获割据在西北的另一个割据首领凉帝李轨,完成了对西北的统一。李薛之战28年后,李世民到泾州巡视战马基地,在薛举城战争遗址写下了经破薛举战地一诗,可见此战战情激烈,历久弥新。
文 / 杜豆豆
《旧唐书》第2卷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前半生,从出生(598年)到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是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驾崩的,享年52岁。
本卷阅读可分为三个部分:1、早年神武露锋芒;2、征战四方增威望;3、玄武上位开贞观。以下,按此三个部分,做重点简要解读,以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前半生有系统概括的了解。
李世民是高祖的第二个儿子,在武功的李家别馆出生。据说出生时有异象,两条龙在馆门外游戏,三天才离去。4岁时,李世民就被一仙人般缥缈无踪的相面书生预言,说他不到20岁即能救世安民,于是高祖取“济世安民”之意为儿子起了名。
李世民幼年就聪明智慧,见识高超,令周围人常觉得很惊奇。
615年,隋炀帝被突厥围困在雁门,李世民前往营救,便已展露出他不一样的军事才华。他能从突厥动用全国大军进犯的举动,分析出可汗的心理在于认定隋朝当时无兵救援,从而制定出以大张旗鼓来摆设疑兵的策略,成功救出了隋炀帝。
第二年,李渊镇守太原时,有高阳贼历山飞来攻打,李渊被困贼阵,李世军以精锐骑兵,从万人中救出李渊,可见其武功之高强。
当时,隋朝气数已尽时,也是李世民暗中谋划起义,并广结豪杰,发展队伍,使李家义军起兵顺利,一举攻下了数城。
在这《旧唐书》卷二中,还记载了一段故事,说李渊曾因大雨和军粮问题打算先撤回太原,以后再行动。李世民听说后,百般劝说不能撤军,并在李渊账外号哭,后李渊终于醒悟,才停止撤军。随后李世民又用激将法迫使敌方宋老生出兵,军队一鼓作气,势如猛虎,一举攻下霍邑。
霍邑一战告捷,李家军威名大振,各路豪强争相前来投靠,加之李世民又为李渊献计开仓济民,不仅得了民心,军队也迅速壮大,很快就攻入了长安。
这一段反隋的历史,被称为“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后,李渊父子掌管了隋末朝政,李世民被奉为秦国公,这一年是617年。李渊刚执掌朝政,隋将薛举就率领10万精兵前来进犯,李世民亲自出击,设三路伏兵,大败段达。
618年,李渊称帝,李世民被委任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
唐创国后,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李世民在这一时期,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可谓是威名震天下。其中,有四次大战最为重要:
第一个,是618年讨伐薛举,平定了其儿子薛仁杲的陇西势力。
其中,最关键的浅水原之战,李世民用“后发制人,疲敌后择机猛攻”的策略,反败为胜,出奇制胜,令将领们大为叹服。
更为可贵的是,薛仁杲投降后,李世民仍旧让薛仁杲等统领其旧部,没有一点猜疑,这些归附的降军因而感恩涕零,纷纷愿意拼死效力。
当时李渊派刚归附的李密去迎接李世民,李密一见到李世民,就惊恐叹服地说:“真英主也!” 想必李世民真人,必是神武得很。
第二个,是619年到620年击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了唐朝的北方。
这卷二中说,李世民平了陇西势力后,宋金刚、刘武周等河东势力很强,李渊曾试图放弃这地方。还是李世民眼光长远,认为河东物资富裕,是京城的依赖,并上表请兵消灭他们,收复并、汾等失地的。
李渊将关中的兵调给李世民后,李世民在这次平定中,继续显示了他的军事神算才能,坚守营垒、养精蓄锐,来挫败宋金刚军队打算速战速决的锋芒。宋金刚果然最终因缺粮而逃跑,李世民率精兵追击,大败宋金刚贼军。这时,刘武周也逃到了突厥,失地很快收复。
第三个,是620年到621年,以虎牢之战,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夺取了华北控制权。
先是攻打洛阳的王世充,两军对阵,李世民先行挑战,结果陷入重围,几乎被打败。还好李世民箭艺高超,俘获了王世充的一员大将,这才迫使王世充退兵。最终,李世民是以围攻、断粮和水攻,才打败了王世充的军队,俘获和接收了降兵降将。
王世充打不过李世民,不得不守城自保,同时向窦建德求救。李世民开挖战壕,将王世充围在城中。
这时,窦建德带领10多万兵前来救援,李世民手下许多将领都担心腹背受敌,恐怕不能必胜。然而李世民却有不同见解,认为王世充缺粮离心,不克自败;窦建德是骄兵,冒险进攻,必败无疑;只需依据武牢(虎牢),扼守险要之地,必然能胜。
之后,在武牢一地,李世民和窦建德对峙了20多天。窦建德受阻,王世充不断告急,已然近乎崩溃。
窦建德准备一旦唐军粮草用完,就袭击武牢。李世民得到情报后,故意设计放马游牧,窦建德中计,倾巢而出。李世民观战后,发现窦建德军队毫无军纪,轻视唐军,于是以轻骑300诱敌深入,双方大军混战,窦建德被生擒。
窦建德被带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斥责窦建德不该多管闲事,跑来救援王世充。窦建德战战兢兢的回答差点让我笑喷:“ 今若不来,恐劳远取 。” 意思是,我现在来自投罗网,不就是怕还要有劳您大老远跑去攻打我嘛!
窦建德一败,王世充彻底没了念想,也只好举白旗投降了,于是,华北被全部控制。
李世民进入东都后,将各项物资和宫中图书等,登记入册,一无所取。封赏犒劳将士后,胜利凯旋。卷中记载:
“太宗身披黄金甲,陈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及隋氏器物辇辂献于太庙。”
这是何等的威风!
第四个,是622年平定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窦建德被俘后不久,刘黑闼就起兵反叛,接连攻陷了数城。621年12月,李世民前往征讨。622年正月,李世民在肥乡断其粮草,坚守壁垒,和刘相持两个月,迫刘决战,以“放洪水”的绝妙战术,将刘军打得溃不成军。
当时,徐圆朗在徐州、兖州一带起兵反叛,李世民回军讨伐,一举平定了他。
自此,李世民威望值迅速提升,成了京城军民的最爱。
功高盖主,历来都不是什么好事,这或许也是李渊和李世民产生隔阂的根本原因。尽管李世民凯旋回长安后,李渊封官加赏,又特许李世民自置官属。但猜忌和谗言,也开始动摇李渊对李世民的看法。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玄武门之变。这一政变,也成为李世民一生洗不干净的污点。
但《旧唐书》这卷显然并不想对这一兄弟相残的事件,有过多的记载,只是写了这么一句: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杀之。”
事后,李渊让权给李世民,并立李世民被为皇太子。李世民于是下一系列政令,崇尚简要清肃,要求百官以安民治国为关键,放宽避讳礼制,重新安排各关键位置的官员等,大得人心。
626年9月,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这就是唐太宗了。
登基后,唐太宗李世民大赦天下,官员们封官加爵,百姓们免徭役一年,宫女被放出3000余人。次年,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的23年,天下大治,被称为“贞观之治”。《旧唐书》卷二记载的这部分历史,是贞观的前三年。
这前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军事方面:
强兵意识。国内局势刚安定时,突厥来犯。唐太宗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打败突厥,突厥与唐订立白马盟约后退走。虽然胜了,但这让太宗意识到了强兵的重要,因此,他亲自带兵在殿前练习射箭,并进行考试,从这以后,士卒都成为精锐。
反思隋亡的教训。太宗时时将隋亡的教训引以为戒,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要有忠诚正直之心,鼓励直谏,为隋朝的忠良之士们平反,对杀害隋炀帝的近臣,挨个儿秋后算账。其中,有一段针对裴虔通的全篇诏书,专门讲述了要奖励尊敬大义之人,严惩天下大恶之徒。
有功论功,有冤伸冤。给功臣们加官封赏,给战死沙场的义士勇夫们建佛寺、写碑铭、记载功劳;亲自审理案件,清查冤屈案情。
整顿吏治,调整官员人选,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立皇太子李承乾,给儿子们都封了王。
尊尚年老,敬重退休的官员,并落实到制度上。
(2)经济民生方面:
举行农耕和桑蚕的典礼等,倡导对农业的重视。
关中饥荒,有卖儿卖女现象,太宗拿出皇宫库存金钱,帮赎回被卖儿女还给父母;凡曝尸荒野的,官府加以掩埋;设立义仓。
不建高阁。
放出宫女,准许随意婚配。
(3)文化教育方面:
统一易经占卜方法,倡导不信鬼神,认为求仙是虚假的。(由此一点可看出,早年的太宗还是圣明的,可惜到晚年却稀里糊涂地企图长生不老,吃起仙丹来。)
设立文学馆;各州设立医学。
复兴礼制,重视祭天。
(4)外交方面:
接受新罗、龟兹、突厥、高丽、百济、党项、靺鞨、契丹、西突厥、高昌等国的朝贡和依附。
接受夏州的归降。
至此,隋末动荡的局势方得以开始稳定。到贞观三年,据户部上奏,从塞外回来的中原人和突厥前后内附、开辟四夷成为州县的,加起来就有120多万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征战的半生, 英姿盖世,武定四方 。唯一的那个洗不清楚的污点,就是玄武门之变。
但我们又怎能为此而责怪他呢?生在帝王之家,要么生存,要么死亡。太宗不奋起自保,难道等着被人谋害吗?
太宗,已然是世上少有的几个好皇帝之一。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品德才华,都堪称是君王典范。评君王,还是应当论其功德,而不是那某几个微不足道的缺点吧。
(本文结束)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9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