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三国时期的一个完人,仅此一个!

众妙之门 2023-06-28 23:34:25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三国时期的一个完人,仅此一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三国时期的一个完人,仅此一个!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01

古人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汉末、三国之交却出了一个完人,还被誉为那个时期唯一的完人。

这个人叫卢植。

卢植为人性格刚毅、品德高尚、志存高远,常怀匡扶社稷、救济世人之志,德行、操守俱佳,培养了几个大名鼎鼎的学生,比如刘备、刘德然和公孙瓒。

刘备就不用介绍了,地球人基本上都晓得。

而这个刘德然,虽然在史料上没有留下多少印记,但《三国志》却记载他是刘备的堂兄,就凭这个身份,想必也不是一般人,何况他父亲刘元起,也就是刘备的叔叔,经常对妻子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至于公孙瓒,那更不是一般人,东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奋武将军,大破青州黄巾军的就是他,在那一战中,他仅有两万人,需要对付的,却是三十万黄巾军。

第一次PK,他就将对方斩首三万多,对方大败而逃时,他又率军追上,再次大败之,又是斩首数万,俘虏七万多人、车甲财物无数,可惜后来中了袁绍埋伏,失败后引火自焚。

02

据《后汉书》,卢植不但学问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个声如洪钟、身材高大的美男子。

身高七尺五寸的刘备,在当时已是鹤立鸡群的大个子了,卢植的身高是八尺二寸,还是个大酒坛子,一次能喝下一石酒,脸都不红一红。

这样的画风,完全是当武将的节奏,可他后来当的,却是地地道道的文官。

而除了是个经学家,卢植还拜另一位大儒陈球为师,跟他学习刑名法律,这样一来,他精通的就不单单是经学,还有律令。

《后汉书》说他品德高尚,到底有多高尚呢?

他的老师马融,也许最有发言权。

马融是著名经学家,也是当时的大儒,有“汉代通儒”之称。

作为外戚豪族,马融既有钱又会享受,家中歌女如云,不但节假日有表演,马融在讲课时,也让那些美女在堂前轻歌曼舞。

而在课堂上的卢植,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从未瞟过那些美女一眼,搞得他的老师也对他敬佩不已——这哪里是人,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具有这种“定力”的人,将来一定不得了!

然而,卢植学成后,并未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去做官,而是回涿州老家教书去了,刘备、刘德然和公孙瓒,他这三个杰出的学生,就是那时候拜他为师的。

学成回家,远离“人间”,并不意味着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实际上,他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家大事。

比如,据《后汉书》记载:

公元168年,汉桓帝皇后窦皇后的父亲窦武,因拥立汉灵帝刘宏有功而官拜大将军,把持朝政后想让鸡犬升天,为其族人封爵。

卢植立即以布衣身份上书,劝窦武“莫贪天功”,如今“四方未宁,盗贼伺隙”,还是“外崇训道之义,内息贪利之心,任用良能”要紧,这才是强干弱枝之道。

可惜,一心想为自己和族人谋私利的窦武,根本听不进去。

03

据《后汉书·卷六十四·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远离尘嚣在老家教书的卢植,相当于半隐居,但因名气太大,当时又是用人之际,他所在州郡,自然不希望这样的人才被浪费,但多次叫他去做官,他都没给面子,直到后来被征为博士,“乃始起焉”。

进入仕途后,连他自己都没想到,首次被重用,竟然要“感谢”扬州九江郡的蛮族!

那是公元175年(汉灵帝熹平四年)的事情。

那一年,扬州的九江郡蛮族发生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文武双全,便拜他为九江太守。

卢植不负厚望,到任没多久,就轻松地平定了叛乱。

然而不久,他就因身体原因,辞去了九江太守的职务。

不过,当他得知朝廷批准了议郎蔡邕(蔡文姬父亲)等人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即将启动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工程,完工后将把校勘好的儒学经典刻成石碑,然后立于洛阳开阳门外太学门口,他立即上书毛遂自荐,请求允许他参与这一工程。

实际上,卢植的身体并无大碍,之所以辞去九江太守职务,多半是因为对当官没多大兴趣,他真正喜欢的,还是做学问。

所以,一旦有这样的机会,他是不会放过的。

然而,他的请求尚未被批准,庐江郡那嘎达也发生了蛮族叛乱,朝廷又第一时间想到了他,认为他在担任九江郡太守时,不但很快平定了叛乱,还对当地人有恩有信,深得百姓信赖和拥戴,于是拜他为庐江太守。

和上次一样,卢植一出马,叛乱很快就被平定,然后他就被召回了朝廷,被任命为议郎,主要工作,正是他所喜欢的。

从此以后,在东观(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所在,位于洛阳南宫,建筑高大华丽)的办公室里,卢植和蔡邕、马日磾、杨彪、韩说等人一起,开始紧锣密鼓地校勘儒学经典,同时参与《汉记》的续写。

蔡邕等人建议启动的这个工程,史称“熹平石经”,又因立于太学所在地而又叫“太学石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校勘、抄刻的是《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一共二十多万字。

光是抄刻就花了八年时间,抄刻在46块石碑上,每块高三米多,宽一米多。

干了一段时间,汉灵帝刘宏觉得,光让卢植做学问,实在有些浪费人才,再说与其他工作相比,写书并非那么紧要,他还是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便将卢植转为侍中,迁尚书。

04

有时候,上天的安排就是那么有意思,比如卢植,明明是个文官,老天爷却不断地安排他去做武将做的事情,当九江太守时是这样,当庐江太守时是这样,被任命为尚书后不久,他又一次奉命平叛。

这一次搞事的,那可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名的“黄巾之乱”,发动起义的首领,是大名鼎鼎的冀州人张角。

起义发动的时间是公元184年,地点位于北方的冀州一带,但仅仅一个月之内,响应起义的就达八州(有说七州)二十八郡,头绑黄巾为记号的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朝野震动。

四府(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一致推荐卢植担当平叛大任,与汉灵帝的想法不谋而合。

于是,朝廷拜卢植为中郎将,持节,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其副手,“将北军五校士(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那时的黄巾军,已经发展到15万人,而卢植率领的军队,仅是其三分之一。

然而,当卢植连战连胜,将张角和黄巾军逼退至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将其包围,积极进行挖掘壕沟、制造攻城器械等攻城准备时,最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05

左丰,汉灵帝刘宏最信任的宦官之一,卢植包围张角之际,左丰被刘宏派去考察军情,“顺便”向卢植索个贿。

中国历史上,前线军事主官被皇帝派去的监军等索贿的现象,可谓多如牛毛,甚至成了一种潜规则,左丰这么做,只不过在做他“该”做的事情。

连一些下属,都觉得这很正常,所以劝卢植赶紧花钱买平安。

但他们忘了,卢植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何况这种潜规则在他看来,简直是对他的侮辱。

左丰更没有想到,这是个宁愿丢命,也不愿丢原则的家伙!

当然了,卢植的拒绝,还是很委婉的:“军粮尚缺,安有余钱奉承天使?”

——现在军粮都不足,将士们饭都吃不饱,哪有余钱孝敬皇上派来的使者?

左丰的卑劣目的没有达到,当然很郁闷,但他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回到朝廷后,左丰向汉灵帝报告:广宗县城很容易攻破,卢植却按兵不动,也不知他到底是哪一边的!

刘宏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免了卢植职务。

卢植就这样被人用囚车押回洛阳,被判了个死罪减一等(无期徒刑)。

撤掉卢植的职务后,汉灵帝命中郎将董卓取而代之,没想到这头肥猪刚来到冀州前线,就被黄巾军打得落花流水。

若不是同年八月,左中郎将皇甫嵩平定兖州东郡黄巾军后,被朝廷改派到冀州平定黄巾军。

皇甫嵩回到洛阳后给汉灵帝上书,把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卢植,卢植是不可能被从牢里放出来,并且官复原职的。

06

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翘了辫子,大将军何进掌握朝政。

何进想铲除危害甚烈的宦官势力,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助力。

卢植极力劝阻:“董卓狼子野心,今后必为后患,绝不能召他进京。”

何进不听。

董卓进京后,果然凌驾于朝廷之上,想把少帝刘辩废了,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召集文武百官“商讨”时,没人敢说半个不字,唯独卢植一人坚决反对。

董卓大怒,要把卢植杀了,蔡邕苦苦求情,议郎彭伯也说“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董卓才没杀他,但免了他的职。

卢植明白,董卓只是暂时放过了他,这笔账他一定给他记着,随时会找他算账,所以那以后不久,他就以年老体弱为由,请求回老家涿州。

得到董卓批准后,卢植立即离开洛阳。

不出所料,董卓果然派人来追杀,可惜未能如愿,因为卢植早就料到了他这一手,离开洛阳后就拐入了一条小路,董卓派的杀手扑了个空…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小学作文10篇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英雄传》,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小学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一

  寒假中,我闲着无事,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了那本已经读过几十遍的《三国演义》,在我的印象中,三国演义里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如:勇敢的典韦、仁义的刘备、奸诈的曹操我不知不觉沉浸在书的海洋中。

  这次,我反复品读了董卓一段,董卓是西凉刺史,因大将军何进邀请而进京,何进做梦也想不到,这一来,他竟然为朝廷埋下了祸端。

  董卓进京后,整日横行无忌,搞得人心惶惶,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他决定把少帝废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为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于是第二天上朝时提起这事,大臣们惧怕董卓,只有袁绍大声说:“不可以,你这不是造反吗?”董卓大怒,要杀袁绍,众官苦苦求情,董卓才对袁绍的叔父太博袁槐说:“袁槐,我看在你的面子上放了他,这件事你意下如何?”袁槐只得表态:“丞相做得很对。”大家一直忍隐着。

  有一天,大家再也受不了董卓了,十八路诸侯带着自己的将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活动,其中,诸侯公孙瓒的一名手下赵云,武艺高强,在长板坡大显神威,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但一切被吕布打乱了,最后,王允巧施连环计借吕布之手杀了董卓。

  三国演义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要学习其中的好处,为将来打下基础。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二

  相信大家都读过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吧,它就是作家罗贯中写的。

  罗贯中用他神奇的笔,描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身是胆、武艺高强的赵子龙。正因为这样,《三国演义》才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再现了这历史画卷。

  在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是赵子龙,因为在《赵子龙单骑救主》中,我才发现了赵子龙一身是胆、武艺高强的品质。如:赵云刚走不远,又被四将团团围住,他奋力迎战、全无惧色。这时又有曹军蜂拥而上,只见赵云左手枪,右手剑,杀的曹军血肉横飞,惊慌失措,不敢靠近。

  读完这本书,我被赵云这一身是胆、武艺高强所震撼了。他在百万曹军中冲出重围,是一个人做不到的,而他,却做到了。我还从中领悟出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要勇于去面对,不要退缩。我们中华儿女,最重要的是勇敢,假如没有了勇敢,将一事无成。

  朋友们,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是比星星还亮的智慧,是全国人民的财富,让我们共同走进书的世界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三

  暑假里,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份,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的军事斗争。

  我就讲讲三国鼎立中的“火烧赤壁”吧。曹操的前锋部队在长江南岸遇到了孙刘联军。曹操的士兵由于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生了病。双方交锋后,颇通水性的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曹操被打败后,派了两位奸细前去诈降,然后便呆在军营里静候消息。几天后,曹操的探子来报说,有人送了投降信来,还是东吴的黄盖。曹操大喜,让黄盖三天之后乘船到北岸来。

  后来黄盖率领十艘大船,装满干柴和枯草,在上面浇了油,盖了麻布,驶向了北岸的乌林。在距离曹操的军营不远时,黄盖让各艘船的人点火,冲向了曹操的军营。当时的曹营被攻成成一片火海,曹操的士兵被烧的死的死,逃的逃。曹操只好带着亲信逃走了。

  这场战役,败在了曹操轻信了黄盖的苦肉计,又因士兵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在陆地上他们是精锐之师,但遇到了水,他们的就成了乌合之众了。加上曹操又太轻敌,总把自己想得太强大,才会掉以轻心,最终使这场战役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者不一定就会胜利,弱者也不一定会失败。天时、地利、人合加上智慧也能以少胜多。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军事历史小说,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是一部非常好看的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四

  【忠诚是最好的品德】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欢、最早读的一部历史小说,我被书中的各种个性的人物深深吸引着,他们不同的品德造就了自身不同的命运。使我对此书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书中,诸葛亮和关云长是我最敬佩的两个大英雄。诸葛亮一代完人,草船借箭、空城计,尽显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既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也能呼风唤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领让我不由为之惊叹。更可贵之处是,其树立的君臣之礼可谓是中国几千年之典范。其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更是震撼着我。他是我们后世忠诚的楷模。

  同样,关羽也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之人。想当年,他斩颜良诛文丑,一代枭雄曹操对他三番五次收买,甚至以赤兔赠英雄,也没能留住他。在得知兄长消息,他立即封金挂印,不惜过五关斩六将,威风煞煞。然而一路上照顾嫂子却是无微不至,毕恭毕敬,就是收得义子也不敢自作主张。难怪曹操对其既爱之也恨之到极点。可惜的是他晚年臂中箭毒,刮骨疗毒后,终被吕蒙所激而杀之,一代明将从此殒落。关羽虽傲,但古今中外后人无不对他忠诚的品德深表敬佩。

  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忠诚更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最好的品德,对待人民忠诚,对待祖国忠诚,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一颗忠诚的赤子之心回报生养我们的母亲和祖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五

  说起中华,大家可能会想到南京大屠杀、秦始皇统一六国、火烧圆明园还是著名的三国演义呢?今年暑假有幸读到《三国演义》,那我来给大家讲一下我的读后感。

  刘备桃园三结义后,就找了个地盘后称蜀王。灭了董卓后,曹操造了反,力、将天子紧紧的挟持在自己手里,称魏王。三国时最有力量的孙权东山再起,攻城掠地后称吴王。

  刘备结交了不少朋友,深受百姓的爱戴,再加上武将赵云和军师诸葛亮的辅助,地盘扩大了不少,正当蜀国发展蒸蒸日上时,出现了转折点。刘备的儿子刘婵,又名阿斗。阿斗整天吃喝玩乐,还好有诸葛亮辅助他,才保住摇摇欲坠的蜀国。再说魏国,自从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时,已经可以和吴国势均力敌了。再看看吴国,自从孙权去世后,吴国已时任人宰割的羔羊,各路诸侯都在瓜分吴国的地盘。

  话说曹丕,还是一位有仁慈之心的君王,看不了百姓因为战乱无家可归。后来率领百万大军平定蜀国和吴国。曹丕不但没有要刘婵的命,反而给他一个官当。曹丕一天问阿斗:“你还想不想蜀国?”阿斗回答:“这什么都有,为什么要想蜀国呢?” 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就是这样来的。

  曹丕曾这样评价阿斗并提醒后人:“就算诸葛亮还在世,辅助这样的君王,国家也不会长久了。”警示后人,做人要有远大的理想,不能贪图享受,只知道吃喝玩乐。不能遇难而退,不能将已有的优势条件遗失殆尽。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六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我读过。

  里面有很多人:奸诈阴险的曹操、一事是胆的赵云里面写的是刘备是皇室后代,当时宦官让百姓们民不聊生,梦想让百姓幸福生活。一天,他在酒馆认识了关羽、张飞。由于志向一致,在桃园三结义。董卓横行霸道,百姓生活十分困难,曹操就准备杀了他,可失败了,逃了出来。可王允用连环计杀了他,但是,他被董卓手下逼死。吕布横行也被杀了。此时此刻,曹操有了掌握天下的野心,所以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他废了天子,自称为王。孙权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夺得天下,也开始夺天下。刘备为了天下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自称为王准备统一天下。可是,晋国消灭了这三个国家,统一了天下。

  读了这本书,我佩服赵云一身是胆、诸葛亮老谋深算、刘备仁慈我可比不上他们,我连飞蛾都怕,也不聪明,为了一点小事而生气,很少宽容别人。

  我还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听别人的劝说,不对就不听,对了就听、不能对坏人仁慈

  你也读一读吧,说不定,你的感想比我的还要好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七

  天哪!我终于有了一本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嘻嘻!这是我的老爸买给我的哦!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始欣赏,可是已经是晚上了,好歹也要先把晚饭给吃了再看吧。

  吃完了饭, 我立刻将书一把捧了过来,聚精会神的看了起来。看着看着,我慢慢的明白了大义:汉灵帝腐败无能,不问政事,老百姓过不上温饱的生活,于是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和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一同去参军,之后王允使用计谋,杀死了董卓,刘备又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夺了荆州,刘备又和孙权共同抗击曹操,黄盖使苦肉计,假降了曹操,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后来诸葛亮却又气死了周瑜,张飞又先后打败了严颜,马超,又劝降了他们。后,关羽又单刀赴会,张飞治取瓦口隘,可是回来关羽又大意一不小心失去了荆州,忍痛让华佗为他刮骨疗毒,可不久,关羽又被孙权杀死了。

  这些人中,我最敬重关羽,因为他武功高强,为人厚重。

  “高天!九点钟啦!睡觉!”

  “哎呀!我看的太人神,忘了时间了!再见,我睡觉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八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

  书中给我的印象是深的是关羽因为他不降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这些故事里都是熟能详的,我佩服关羽能杀掉那么多厉害的将军勇士。

  桃园三结义里里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里再一次相聚,备好祭品,三人焚香跪拜结为异姓兄弟,对天地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依年龄刘备为老大,关羽为老二,张飞老三。他们在郡县城招兵,得三五百人。刘备请良匠为自己打了一双雌雄剑,替二弟关羽打了一把青龙偃月刀,给三弟张飞打了一支丈八蛇矛,又名配齐全身盔甲。

  三国里的诸葛亮是最有智谋的,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星空城计退司马懿,以锦一妙计杀魏廷,这些是常人想也想不到的,所以诸葛亮让我很佩服。

  我个人比较喜欢《赤壁鏖兵》一天,周瑜伫立在山顶上,视察很久,忽然仰天倒地,口吐鲜血,不省人事。鲁肃见周瑜卧病不起,忧心忡忡,就连夜拜访诸葛亮,孔明来至大都督帐中,写下十六个字:“欲破曹今,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虽然《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里面的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九

  《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也一直很想看看。正好暑期空闲时间较多,可以让我好好欣赏。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他们个个胸怀抱负,在乱世之中建立了魏、蜀、吴等三个割据政权。经过多年的征战,三国归晋的漫长过程。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属“火烧赤壁”这一故事。曹操为消灭孙权和刘备,率水陆大军八十三万南下讨伐,与孙刘联军相持在赤壁。刘备与孙权不畏强敌,积极谋划,根据曹军的特点,先后使用了连环计、反间计、苦肉计,最后火烧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看了《三国演义》,让我认识了许多重情重义的英雄人物,刘关张桃园结义,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刘老师在语文课上给我们讲过,看起来特别有感觉)。黄盖为了东吴的胜利,和周瑜一起用苦肉计等等。

  我对刘备、孙权面对强敌,毫不退缩,积极谋划,反败为胜的故事十分钦佩。对其中细致的人物描写体会很深,狡诈的曹操,谦虚的刘备,敢做敢当的孙权,还有数不清的将帅谋臣,书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仿佛令我身临其境,很值得我学习。

  这些体会相信会对我的写作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十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四大名着中的一本,书名是《三国演义》。书中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传奇,构成了一本让人津津有味、百看不厌的历史书。

  这本书生动有趣的写了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故事中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里让我记住了许多英勇威武的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仁慈宽厚的刘备,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等一系列计策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没考好的分数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读完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潮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大势,祖国和平统一,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难怪人们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忠武侯的忠与武在哪里?他对蜀汉有很大贡献,但失误也是明显有的

忠武侯的忠与武在哪里?他对蜀汉有很大贡献,但失误也是明显有的

欢迎朋友们来看《龙观历史》,本期老龙想要和大家说一说的是,三国时期的大智慧之人忠武侯诸葛亮。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敬若神明。然而,用今天的人力资源理念来看,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却有失误的,有的还很严重甚至是致命的,但这并不影响诸葛亮的光辉。要说诸葛亮的用人失误,先要看诸葛亮做了些什么?

一、诸葛亮对蜀国的功绩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每一个割据称雄者无不想兼并他人而壮大自己,这是各个政治集团斗智角力的年代,也是一个智慧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时代呼唤人才,谁拥有第一流的人才,谁就可能在群雄逐鹿中击败对手,成为主宰。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亡的根基,选拔大量的人才,群策群力才能使国家兴盛,“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拥有各类的人才,使他们各事其职,这样国家才能有辉煌的未来。诸葛亮生于乱世中,长于乱世中,最后也是死于乱世中。诸葛亮在这乱世之中是怎么做的呢?

(一)为刘备设计了战略规划,成就蜀国基础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可以称作是一只无头苍蝇,他没有一个战略计划,经常是输得三一败凃地,甚至到了丢弃妻子地步,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实现他的梦想,这就是刘备前期连续战败的原因。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时说:“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就是诸葛亮为刘备作出的企业战略规划,而后来诸葛亮也是按照三步走的这个战略规划操作的。这是成王霸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战略计划刘备才有机会逆转他的全败纪录,与曹孙形成相互牵制,三分天下的局面。

(二)促成孙刘联盟,形成三足鼎立

曹操南下,此时孙权已有心抗曹,虽然有周瑜、黄盖等人主战,但是以张昭为首的江东老臣一天到晚的劝孙权降曹,成可以保全三世基业,于是这时的孙权有点犹豫,毕竟这不是一次小的遭遇战,此次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正在徘徊之时诸葛亮从夏口赶来劝说孙权,诸葛亮告知孙权刘备的实力还未被曹操消灭,江夏刘琦还有甲士不下万人,关羽手里还有一万水军,至少两万部队,再加上孙权手上至少三万人,可与曹操一战,诸葛亮的分析更坚定了孙权开战的决心。所以,虽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没三国演义中说得那么神,但却也功不可没。

(三)事必躬亲,苦撑残局

在夺了益州之后不久刘备称帝,之后关羽死荆州失,刘备贸然发动夷陵之战,结果让陆逊火烧联营,此战可以说蜀国精锐丧失殆尽,这一阵子,从人才方面说:庞统、法正死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也死了,所以蜀国成了一个前途黑暗的残局,这时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了一个人对两个国家的苦苦挣扎,虽然诸葛亮六出祁山试图把这死棋走活了,但毕竟蜀地偏远,人口稀少,兵员不足,更何况缺少能委以重任的大将,与魏吴两国相比蜀在人才、粮食、地域上无一占优,所以诸葛亮在内外无人的情况下,不但保其不为魏吴所灭还数次北伐也是十分不易。

(四)任用人才,庇护国家

诸葛亮在生前所用的一些人,如郭悠之、蒋琬、费祎、董允、张裔、邓芝、向宠、董蕨、姜维等,在其死后保护蜀国这个残局起了很大的作用。

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为蜀汉国的建立作出了伟大的功绩和历史功绩,然而,令人叹息的是,他带着遗憾累死在五丈原,没有完成复兴汉室的夙愿。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分析造成这些遗憾的主观观原因,尤其是蜀汉国的实际领导者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我们都知道,人才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的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亡的关键,作为领导人要充分的发挥各个人才的能力,更好更有效的为组织效力。领导人也许可以没有太多的才能,但决不能没有领导的能力。刘邦能用人之长,使自己夺得了汉朝的天下,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因此用人就是任其所长,任人之工,“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不能一味的看到人才的短处,然而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对属下要求过高,求全责备,不能让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作用,恰是他用人的不当之处,下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试作分析。

二、诸葛亮用人方面的失误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隆中面见刘备的时候,就提出了刘备集团未来的战略规划-隆中对,令人惋惜的是诸葛亮在实施过程当中屡屡出现问题,重要的是缺乏为刘备集团战略规划配套的人力资源规划。首先,是在“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的过程中,由于庞统遇害,刘备身边没有了得力人才,造成了“亮不得不去”的局面。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就有些心存疑虑,而辅佐关羽留守荆州的文官武将团队均不能独当一面,致使取了新地盘益州,却丢了重要根据地荆州。其次,在“图中原”的过程中,诸葛亮“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反映了蜀国高管和中层干部的储备不足,使诸葛亮身故后,续任不但没能完成诸葛亮生前为蜀汉国制定的战略规划,最终还导致了刘蜀企业因破产而被兼并。

诸葛亮第一个用错的人,就是他自己。毕竟一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有限,再聪明的人也难免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孔明不善用兵,可为定论。《三国志〈诸葛亮传〉》评曰:“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按《汉晋春秋》记载,孔明自己也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干脆承认,病在亮耳!愚以为,孔明之才相当于萧何,做一个丞相兼大将军是绰绰有余的,完全可以坐镇后方,制定大政方针,进行战略指挥,而把战役指挥权交给魏延或其他合适的将领人选。但是诸葛亮自己不亲力亲为就觉得对不起刘备,始终不放权,首次北伐失利自贬三级后,依然“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这样,就为北伐的最终失败埋下伏笔。这里我又不得不说刘备慧眼如炬,善于用人了。其实,刘备早看出来诸葛亮是萧何,不是韩信,在世的时候,从来没让孔明担任过方面军司令,而是让他留守后方,“足食足兵”。一个织席贩履之辈能如此,说明不是盖的,最后能做到雄霸一方,岂是偶然?

一个组织的最高负责人不是比手下能干,更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善于管理、善于用人。一把手如果喜欢大事小事一把抓,属下就没有主观能动性,有抱负的人也会觉得屈才而呆不住。所以商界有句名言,“最成功的董事长应该有时间去钓鱼。”而“管理”,最重要的是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这一点,刘备和他老祖宗刘邦就都做得很好。《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自己现身说法:“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想那刘邦不过职位低小的亭长出身,因何德何能可以登上皇帝宝座呀?不外乎会用人,由此可见善于用人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名震三国世界、享誉千载万代的诸葛亮在这方面显然就差得多了。

今天老龙给大家分析了造成蜀汉国后期国力衰弱以致覆灭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蜀汉国的实际领导者诸葛亮的用人方面存在失误,有些是重大失误,甚至是致命的错误,首先就是用错自己。当然在他的治下还有其他用人方面的失误。这些失误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无完人。这些失误与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比起来要小的很多,无损诸葛亮的光芒。

谢谢朋友们阅读《龙观历史》,您对老龙在文章中说的这些内容有什么感想?欢迎到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动一动手指吧!爱点赞收藏的人运气好,懂转发分享的人进步快,关注我的人是钢丝铁粉。关注《龙观历史》,每天都有新精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5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