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曹操为什么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02:43:11

揭秘,曹操为什么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揭秘:曹操为什么杀杨修而留司马懿?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杀司马懿可除曹魏政权的长远威胁,杀杨修可除曹操父子交接班的短期隐患。

历来在讨论杨修之死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常常被忽略,这个事件就是曹操立嗣事件及其结果。曹操长子曹昂早年随征死于宛城,曹氏政权逐渐做大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便成为曹氏内部两大势力集团斗争的焦点。

在立嗣事件中,杨修和司马懿是两个焦点人物,然而命运结局却判若云泥。司马懿不仅辅助曹丕抢来嗣子之位,更是将曹魏江山蚕食到自家名中。然而,造成这种巨大差别的主因并非才能学识,而是身份归属和立场站位把一位长寿老人带向了成功。杨修的才学未见得输于司马懿,为什么被曹操所杀的偏是他呢?个中原因便是明证。

在曹操起家过程中,其身边逐渐形成两大势力集团。汝颖集团以汝南、颖川地区的世家大族为核心,这些文谋之士相继在曹操创业过程中归附而来,掌管文治。谯沛集团以曹操家乡兖州谯沛籍的庶族地主为核心,这些能征善战的武人在曹操起家之初便跟在身边,操控军事。这种以籍贯和门第为归属的两大政治队列,成为曹魏政权人士参与权争过程中迈不过去的槛。

论硬实力(武力),谯沛集团自然当仁不让;论软实力(权谋),汝颖集团却也未必稳操胜券。夺嫡斗争中,汝颖集团拥护年长的公子曹丕,而谯沛集团则拥护公子曹植。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观点说曹丕曾多次跟随曹操出征,应该跟武将关系更好,理应获得军方拥护。但是曹丕与军将之间的这种“同事”经历,未见得就一定能培养出良好关系。后来曹丕羞辱于禁之事,就可见他对军将的态度。

相反,曹植虽然鲜有战阵经历,但他的诗句中却不乏“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强烈军功情节。这样一个人对军将的亲近,显然会更为热情而真切。所以,谯沛集团在与汝颖集团的斗争中,选择拥护曹植便顺理成章。

那么司马懿和杨修二人是如何选择的呢?司马懿籍贯虽不在汝颖,但其祖父司马隽曾是颍川太守,其家族与颍川势族久有交谊,故此他在政治上倾向于汝颖集团,拥护曹丕。杨修也不是谯沛人士,但他志在辅助曹植争夺储位,因共同的立场而站到谯沛集团一边。在曹丕、曹植储位之争中,给汝颖集团制造麻烦的正是杨修。

杨修以其过人的智谋,屡屡为曹植创造出优势局面。若非曹植性情洒脱,曹丕城府深厚,立嗣的结果很有可能是曹植胜出。希望曹植继位者大有人在,特别是后来谯沛集团因汝颖集团的打压而一蹶不振时,期望以改换皇帝来打翻身仗的心理愈加强烈。公元228年,魏明帝曹睿在继位的第二年出巡长安,“是时讹言,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植”。这一事件便是曹植拥护者内心想法的写照,也说明两大集团的博弈并未随立储事件的落幕而结束。

公元217年,最终曹丕被被立为魏王世子,获得了继承人资格。面对并未就此缓和的两大势力集团的争斗,先是魏王后卞夫人出面说话:“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力图淡化立储事件中党派斗争的痕迹。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获胜方汝颖集团并不认为对手能平静接受现实。

甚至在接下去的两年时间中,由于曹操曾在曹丕和曹植之间长时间摇摆,这让胜利的一方不敢高枕无忧地享受胜果,失败的一方也不甘心接受现状,从夺嫡事件中延续下来的斗争甚至有增无减。

如何在自己死后留下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落到了杨修身上。因为他是曹植背后乃至谯沛集团中,唯一有能力改变现状的人。因此,在已立曹丕为继承人的情况下,曹操杀掉这个人便可保证曹植的拥护者在其死后掀不起风浪。最终,曹操“虑终始之变”而杀杨修,百余日后曹操病逝。

事情再清楚不过:杀司马懿,消除的是曹魏政权的长远威胁;杀杨修,消除的则是短期内平稳交接班的威胁。雄才大略如曹操者也仅仅解决了眼前问题,而等到长远威胁成为眼前问题时,曹魏政权已无人能杀司马懿。

司马懿和杨修都很聪明,为什么曹操杀了杨修却留下司马懿?

不知为何说司马懿没有杨修聪明,历史上很多地方都验证了司马懿的大智若愚,杨修的聪明不可否认,但与司马懿相比,从二人结果看,未必胜于司马懿。至于杨修为何被杀,主要由于其父杨彪的政治立场和他本人的站错队。


众所周知,三国有位狂仕叫祢衡,在其眼中司马朗、陈群为屠猪卖酒之辈,荀彧为吊丧之徒,而杨修和孔融才是真正的人才。虽然此一面之词,但也能看出杨修还是名气不小。

杨修的背景也很强大,父亲杨彪做到太尉一职,其母亲的祖父袁安做到司徒一职,杨家本就四世太尉,袁家也是四世三公,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国部级官二代。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曹植传》
杨修于曹操丞相府做主簿时,比较受曹操赏识,“总知外内”的重任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可以说曹操还是相当信任他。“事皆称意”也说明了杨修确实有才识,将工作完成的不错。

但“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看似光鲜抢手,但也为他的遭遇埋下了伏笔。作为丞相府的近臣,如果与曹操的公子们走的太近,未免会很危险,因为这不仅违反规矩,而且曹操是一位生性多疑的人。


而在这种背景下,杨修选择了站在曹植一边,曹操确实欣赏曹植的诗词文采,但曹丕的政治军事能力是曹植没法比的,这一点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曹操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是曹丕的人,站队很关键。并且回看站队的阵容,曹植这边是丁仪、丁廙,而曹丕这边是吴质、陈群,一边是诗词歌赋,一边权谋诡计。这等较量也就无需司马懿再多做什么,韬光养晦比什么都好。对于双方的谋士集团,曹操也不会睁只眼闭只眼,哪边的人才可以安邦定国,就倾向于哪边的人继承大统。“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三国志》

建安二十四年,从汉中战场撤回的曹操,以杨修颇有才策,又是袁术外孙为由,杀了杨修。这等借口颇为牵强,曹操任用的有才策的人数不胜数,不差杨修这一个,袁氏这时候都已经灭多少年了,祖坟都让你曹操刨了,还会东山再起?而这个时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已经于建安二十二年立了曹丕为世子了,曹操自己也已年迈,不得不为曹丕扫平道路了,杨修的才策最可能威胁到的是曹丕的统治基础。

“建安元年,从东都许。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疾如厕,因出还营”。——《后汉书》

曹操临终前,为何要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这个问题可能要曹操自己才知道了吧。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只能说是猜测。杀杨修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杨修其实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只是杨修虽然有才华,但是并没有可以很好的情商,可以去揣测曹操的意思。其实这样看来的话,司马懿跟杨修也是一样的,司马懿也是年少就胸怀韬略。司马懿也同样的有雄心壮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进行对比,到底为什么他要杀杨修,但是留下了司马懿呢。

从政治方面看的话,杨修是杨彪的儿子。而杨彪是一个正统的儒学家。所以其实杨修的政治立场跟曹操是对立的。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很有可能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杀杨修。再加上杨修是曹植的追随者。但是曹操是想把位置传给他儿子曹丕和曹魏。杨修经常作为曹植的智囊团,为养曹植出谋划策。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成为杨修被曹操杀害的理由。

杨修虽然聪明,但是他其实没有经过沉淀的聪明,就是耍小聪明而已。在曹操看来,他难堪大用。并且杨修还多次得罪了曹操。杨修喜欢揣测曹操的心思。杨修经常会帮曹植预先设想问题,然后把答案拿给曹植,这样次数一多,其实曹操已经起令人意查,便知道是杨修在后面搞的鬼。这样误人子弟的感觉,让杨修在曹操眼里就不值一提。

并且最后杨修也是败在了他自己的自作聪明上面。曹操率领大军在汉中与刘备决战的时候,没想到刘备据险死守不战。曹操进退两难。曹操随口说了一句鸡肋。没想到杨修听到之后就收拾行装,并且让其他人也收拾行装说丞相这是打算撤军了。就相当于越俎代庖把曹操的面子就放在地上狠狠地摩擦,这样的情况下杨修的结局其实就已经定下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而留司马懿?

其实杨修这个人看似聪明,但是他的情商太低,也就是说他不会做人,不懂得揣测曹操的心思,最后才会被曹操所杀。可是司马懿不同,他知道怎么隐藏自己,智商高情商也高,关键他还让曹操自己离不开他,所以说司马懿会赢也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曹操在自己的门上写了一个字,所有人都不理解,只有杨修回答了,其实曹操本来是想自己出风头的,可是却被杨修抢了。另一次在军事战争中,曹操被困住了,曹操就弄了个暗号让士兵们执行,其他士兵都执行了,但杨修却直接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他就叫部队撤退,事实上曹操是个要面子的人,他不敢直接说撤退这种话,可杨修却懂他的意思,实在让曹操没面子

那为什么曹操没杀了司马懿?毕竟曹操已经见识过司马懿的“野心”,知道这个人将来肯定会成为曹家的祸害。如果曹操知道,他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呢?真实原因是司马懿太能忍了,不管什么时候都藏得住心思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想抓他的小把柄都没机会,所以即使曹操想杀了他也找不到理由

而且司马懿属于曹丕的阵营。大家知道曹丕是曹操指定的接班人,所以曹操更不能杀他了。更重要的是司马懿的大智慧,虽然曹操觉得司马懿不像好人,但一想到曹丕继位后,以后在国家大事上无法做决定肯定会找司马懿,因为惜才曹操就没舍得杀他,想着曹丕死的时候这司马懿也差不多了,也没有什么威胁,但是让曹操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孙子竟然没有活过司马懿,真是尴尬

曹操为何要杀才子杨修, 却放过野心膨胀的司马懿?

自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一时间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短时间内谁也无法吞掉谁。其中,在魏蜀吴之中,当属魏国实力最强,当时的魏国处于古代中原的核心地带,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主政者曹操更是心胸广阔,招揽天下豪杰,在选人用人上更是不拘一格,倡导“能者上,平者下”的氛围,发布了大量的求贤令,使得魏国文臣武将众多,人才资源雄厚。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曹操曾经杀掉了一代才子杨修,他本人也对杨修评价极高,却放过了早已狼子野心的司马懿,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杨修这个人是在曹操府中效力,虽天资聪颖,但是却恃才傲物,十分喜欢显摆自己的才智。曾经有一次,曹操进入大门之后,随口说了一个字“活”,杨修知道后,心领神会,认为是曹操嫌弃大门太宽阔,行动有所奇异。于是便命令下人将大门重新修缮,使得其变的小一点,当时曹操知道后,对杨修评价极高,称“知孤者,唯修也”。

但是不幸的是,杨修终将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重大的代价,后来有一次曹操出征,在面对敌军之时,久攻不下,粮草维持不继,便心生了退意,然后随口说了个“鸡肋”,杨修听到后,便下令全军整理行李,准备撤退,极大的影响了军心,曹操知道后,大怒,认为杨修擅自发布撤退军令,导致军心涣散,于是便将杨修斩首示众,告诫全军。

而司马懿呢,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又岂能没看出司马懿的狼子野心,但是司马懿的才华与智谋却也是当时罕见,曹操在南征北战之中还需要他的辅佐。郭嘉在临死之前,曾经给曹操留下遗言,“司马懿为人善隐忍,但颇具野心,主公如能用之则用,如不能用,必杀之,以绝后患”。因此平日里曹操是既用司马懿,又防着他,临终的时候,也十分担心司马懿,对儿子曹丕曾说过,司马懿恐会威胁曹氏一族,必须严加控制与防范。

其实当时的曹操动杀心不止一次,但是司马懿太能隐忍了,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轨之心。而且他足智多谋,魏国的建立与壮大,最后统一中国,还需要他的辅佐与支持,而且曹操平生爱惜有才之人,害怕司马懿未出任何差错,自己无辜杀害,恐怕会引来杀贤的非议,因此最后还是放过了司马懿。但是让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孙曹丕和曹睿居然都早逝,硬是没有熬过司马懿,这才给了司马懿篡权的机会。

平心而论,杨修之死纯属自找,他的才华恐怕只是小聪明,不太可能有大谋略,事实也证明了这点,杨修在曹操账下从事时,只是会写诗文而已,在军事谋略方面十分一般,但为人却十分锋芒毕露,居然敢擅自发布撤退军令,最后为自己的小聪明丢掉了性命。反过来看司马懿,此人生性善隐忍,一直在处心积虑等待时机,十分低调,这才等来了高平陵兵变,最后三国统一于司马家,建立了晋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