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周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会被分为春秋和战国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8 02:43:39

东周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会被分为春秋和战国呢

东周为何会被分为春秋与战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背过《朝代歌》,大陆流行的人教版,其中有一段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西周与东周,西汉与东汉,西晋与东晋等等,都是后世对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划分。但是,春秋与战国,却并非朝代名称,而是同属于周王室东迁洛邑之后至秦王朝一并天下之前的那段时期。

既然,春秋与战国并非朝代名称,那为何要将东周那段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呢?后世之所以会将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比较长,约有550年之久(前770年--前221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与不同。

春秋的得名,源於孔子著《春秋》一书,《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而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源於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其记录的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至秦朝一统。

而另一部史籍鸿篇《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其记录的年代是从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即三家分晋),而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北宋建立的前一年)。《资治通鉴》记录到959年,很好理解,是为了不述及当代(宋代)。那为何又从前403年开始记录呢?因为在司马光这些儒生看来,孔圣人已经著了《春秋》,而后世孺子是不能比拟“圣人”的。故而,孔圣人写过的那段时期历史,后世儒生是不能轻易动笔的。

故而,《资治通鉴》的记录年代,只能从《春秋》之后的年代开始。但是,《资治通鉴》又没有紧接着《春秋》之后的年代(前481年)开始,而是从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记录。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司马光等人把“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当成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而后世也基本上都认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春秋迈入战国的重要标志事件。

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从表面上看是传统的那套规则体系越来越崩解,而使战争越来越无序、激烈、频繁。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於社会形态体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周王朝建立的时候,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将部分土地封赐给宗室勋臣,以建立邦国,而称诸侯。诸侯再将自己的部分领地封赐给各卿大夫以作采邑,而称为家。诸侯的疆域(国)与各卿大夫的采邑(家),就共同构成了“国家”一词。

按过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将夏商周称之为奴隶社会,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期,称之为封建社会。但实际上这种划分,并不适用於中国,且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他是根据西方的历史社会形态进行划分的,而对东方的历史政治形态欠缺研究。

对比东西方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觉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其实与西方中世纪那段时期更为相似。且“封建”一词,源於《诗经·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封建的本义,就是指封邦建国。

而春秋时期,虽说周王室已然式微,但在社会结构体系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仍是那种封建体系。如晋国有六卿之臣,楚有若敖氏、蒍氏、屈氏等,鲁有三桓、臧氏、展氏等,齐有高、国、崔、庆、鲍、田等等。各诸侯的国政,都由各国的世族卿大夫分掌,而很多诸侯国君都如同傀儡。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却发生了变化。各诸侯纷纷实行变革,魏有李悝,齐有邹忌,楚有吴起,韩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赵有肥义,燕有乐毅。虽变革的措施不尽相同,但其变革的核心就是:加强君权、削弱世族卿大夫的权力。故而,在战国时期,虽也有分封采邑制度,但已经不占据主流。而渐渐实行了郡制、县制(县制始於楚,郡制在秦盛行),即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

故而,君权才得以渐渐加强,而世族卿大夫的实力却渐渐削弱。这也是为何鲁国三桓,在春秋时期权势熏天,而到战国时期,却渐渐没有影响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不但大国在集权,小国也同样在集权。可以说,至战国中后期,封建制在各诸侯国都已基本解体,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突然变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再至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在天下范围内确立了集权帝制的形式。简单地说,春秋时期,仍为封建制度。而到了战国时期,已悄然成为了君主集权制。正是这内在的变化,而导致了社会的更加动荡,从而凸显出了时代的变化。

东周为何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大家熟悉的《朝代歌》中有一段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两周两汉两晋等,都是史学家对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划分。但春秋与战国却并非朝代名称,而是同属周王室东迁洛邑之后至秦王朝一并天下之前的那段时期。

东周之所以被史学家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两个阶段。主要是这段时期比较长,约有550年之久,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与不同。

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春秋迈入战国的重要标志事件。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周礼制的削弱以及各诸侯国生产力的变革更一步加速了东周战国时期的快速演进。

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从表面上看是传统的那套规则体系越来越崩解,而使战争越来越无序、激烈、频繁。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於社会形态体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周王朝建立的时候,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天子将部分土地封赐给宗室勋臣,以建立邦国,而称诸侯。诸侯再将自己的部分领地封赐给各卿大夫以作采邑,而称为家。诸侯的疆域(国)与各卿大夫的采邑(家),就共同构成了“国家”一词。

在整个春秋时代,往往是“礼崩乐坏”,充满了下克上的阴谋诡计的时代。从春秋起始的“郑伯克段于鄢”一直到孔子时代的鲁国三桓,都是这一逻辑的产物。这一逻辑的终点,则是三家分晋和稍晚之后的田氏代齐,都是上一逻辑在春秋时期得到足够积累后的结果。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3、中央集权君权制的确立,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而春秋时期,虽说周王室已然式微,但在社会结构体系上并没有本质变化,仍是那种封建体系。各诸侯的国政,都由各国的世族卿大夫分掌,而很多诸侯国君都如同傀儡。但到了战国时期,却发生了变化。各诸侯纷纷实行变革,魏有李悝,齐有邹忌,楚有吴起,韩有申不害,秦有商鞅,赵有肥义,燕有乐毅。虽变革的措施不尽相同,但其变革的核心就是:加强君权、削弱世族卿大夫的权力。

故而,君权才得以渐渐加强,而世族卿大夫的实力却渐渐削弱。简单地说,春秋时期,仍为封建制度。而到了战国时期,已悄然成为了君主集权制。正是这内在的变化,而导致了社会的更加动荡,从而凸显出了时代的变化。

综上,由春秋到战国的转变,实际上是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一次重大转变。整个春秋末期,战国,秦以及汉朝初期,正是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封建制度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转变的重大历史时期。因此,我们将整个东周时期分割成了春秋和战国,在春秋战国之交,正是这一变革最为激荡的时期。

东周历史为何分春秋和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春秋和战国的划分也许没什么必要,但是实际上,春秋和战国的划分是非常合理的,我们看看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就知道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日渐衰落,奴隶主原有的军事组织也开始分表明。原来承担兵役军赋的只限于都内的“国人”,由于战争日益频繁,规模日趋扩大,赋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于是负提兵役军赋的范围不得不由国都扩大到“野”的行政组织“丘”。

军队的主要成分也就随这由奴隶主贵族及其‘.国人”改变为大批的农民;加之武器性能的改进和数量的增加,郡县征兵制的逐步实施,提供了可以组织和装备更多军队的物质条件,使军队的数量明显增长。

随着军队建设规模的扩大,战争中投入的兵力数量也逐渐增多。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投人兵车700乘,约2万多兵力;公元前529年,诸侯召开平丘(今河南封丘附近)之会,晋国为了震慑诸侯,竟出动战车4000乘,约12万人的强大兵力;公元前484年的艾陵之战中,吴投人战场的兵力达10多万人,仅齐国一战而损失的兵力就有2400余人。到了春秋末期,用兵的数量更呈增多趋势,“举师十万”,“驰车千驯,革车千乘”已是一般的战争规模。

战国时期,各诸侯强国不仅拥有“名师数十百万”,而且直接投人战场的兵力也非常巨大。例如:王剪灭楚之战,投人战场的兵力达60万之多;秦赵长平之战,赵军战败,仅被秦将白起俘坑的赵卒就达40万之巨。与此同时战场空间已从平原旷野延伸到山林沼泽、江河湖海;战争持续时间已经不再是“旦而战,见星未已”,敌军已经宵遁,而是“旷日持久数岁”。

如赵武灵王“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齐相孟尝君田文联合韩、魏“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魏惠王“围邯郸三年而后能取”;等等。军队兵额的增加,使战争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连续的进攻,反复的角逐,使一场战争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若干规模不等、而又具有相同目的的战斗。公元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中,吴军首先重创楚师于柏举,尔后实施战略追击,再败楚师于清发水(今湖北安陆、随县的水)、雍(今湖北的郧县西),五战五捷,一直打到楚都邪。公元前505年6月,连连败北的楚军在秦的援助下,又先后败吴于沂(今河南桐柏东,疑为翟)、军祥(今湖北随县)、雍(今湖北郧县西)、公之溪,吴军大败而归,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战争方告结束。

齐、燕即墨之战,前后持续达五年之夕、,秦、赵邯郸之战先后持续三年而终。可见春秋时期的战争与战国时期其实完全不在同一个体量之下。

参考资料

【1】史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4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