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读书人到底有多可怕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春秋战国,纷纷扰扰,时势造英雄。
合纵连横,反反复复,英雄造时势。
话说战国时期,有个闻名天下的组织,鬼谷子。是有名的猛人生产基地,培养出很多能左右天下格局的猛人。而这类猛人,向来是有仇必报。
话说张仪跟鬼谷子完成学业修行之后,就出门寻找工作了。因为专业学的是游说,所以免不了到处跑。当张仪来到楚国的时候,已经身无分文了。战国时期,官家喜好蓄养门人,所以一文不名的张仪投宿到了当时楚国令尹(职位与相国同)昭阳门下。有一天,昭阳大摆宴席,穷困潦倒的张仪也在。当大家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令尹的一块美玉却莫名丢失了。
昭阳的门客怀疑是张仪所为,跟昭阳说:“张仪贫穷,品行卑鄙,一定是他偷的”。在昭阳的示意下,门客们一哄而上,把张仪抓到令尹跟前,进行严刑拷打。张仪是谁啊,鬼谷高才生,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自然不会行盗窃之事。所以张仪死不承认,众人见审问无果,也搜不出证据,便把张仪放了。
受尽屈辱的张仪回到家中,问妻子:“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此时的张仪,已经在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复仇烈焰,将在战国这个修罗场上熊熊燃烧。
游楚不成,张仪辗转来到秦国。根据《史记》所载,张仪是在苏秦的刺激和帮助下,来到秦国,成为客卿。在秦国,得到秦王赏识的张仪得以快速成长,开始展露他的锋芒。
年轻的张仪,遇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南下伐蜀还是东出攻韩挟周的争论。身为说客的他自然一心想要在诸侯大国之间连横往来,故而极力主张东出。初出茅庐的张仪,目光和司马错这样的军事战略家是完全不能比的。所以之后的事情就是秦遣司马错伐蜀,成天府之国,秦以益强富厚。后代秦武王东出问鼎周室,搞得声名狼藉,也正是印证此事。
经此一课,张仪的眼光愈发长远,秦国的日益增长的实力也成为他施展抱负的最大助力与依靠。当时是,六国合纵,把秦国封锁与函谷关内已经十余年,秦国实力增强,东出之心也愈发强烈。要东出,必须解除六国合纵对秦国的封锁,要瓦解合纵,当从弱处着手,用巧力而拨千斤。张仪的目光投向了四战之地魏国。魏国地处中央,被秦、韩、赵、齐、楚四面包夹,是秦国东出的第一道阻碍。张仪轻摇三寸不烂之舌,使六国合纵的中心一环魏国背纵连横,从此,战国纵横捭阖大幕正式拉开。
建功立业的张仪得到了秦王重用,成为了秦相。张仪成为秦国宰相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发文书通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大致意思就是,当年酒会上,我被你以子虚乌有的窃玉之罪羞辱,今天,我要你偿还回来,代价是整个楚国!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不要惹读书人,尤其是鬼谷出身的知识分子。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个丑态百出的楚怀王,和一个千疮百孔的楚国。
张仪的复仇之路
张仪入楚,用商於六百里肥沃的土地,诱惑楚怀王与齐国断交,与秦结盟,张仪回国后假装发生车祸,三个月不上班。楚王迟迟得不到回应,认为是自己和齐国断交不彻底,就北骂齐王,至此齐楚交恶,秦齐暗中结盟。后来楚国发兵攻秦,秦齐联合反击,斩首八万,楚怀王被迫割地,狼狈至极。
楚王战败,秦国想要秦国的黔中之地,楚怀王说拿张仪来换,于是张仪再入楚国。张仪到达楚国,便被楚怀王送入大牢。张仪却通过楚人靳尚暗中联系楚王爱妾郑袖,让郑袖大吹枕头风,楚怀王这个人,容易冲动,耳根子还软。在郑袖的夜夜劝说下,楚怀王放了张仪。张仪出狱之后,接着忽悠楚怀王,让楚国和秦国建交。
张仪南下楚国,以坑蒙拐骗之法,把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使得齐楚联盟破裂,六国合纵的主力丧失,解决了东出时南面的心腹大患。裹挟楚魏之事态,恐吓小小韩国俯首称臣。
楚国,在这场合纵的游戏中,始终被张仪牵着鼻子走,失信于他国,兵败失地,放逐能臣忠臣,张仪的复仇之火,将楚国烧得体无完肤,而那个楚相昭阳,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惹到这么一个猛人,昭阳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那封信,昭阳的日子可不会好过。
张仪,毕竟不是一个狭隘之人,他为了秦国多次犯险,游走于七国政治交锋的刀尖上,为秦国打通了东出的通道。
如果说张仪是千里马,那么秦惠王就是伯乐,他为了报赏识之恩,把一生的才智全部献给了秦国,多次为秦国的利益,以身涉险如两次戏诈楚怀王,在韩国做间谍等等。新秦王即位,不喜张仪。张仪出奔魏国为奸间者,斡旋秦齐两国关系,最后死于魏国。
太史公评价张仪,曰:“真倾危之士哉!”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很是,不管是武将还是谋士可以说是遍地精英,各种思想也是百家齐鸣,各国之间更是争斗不断。你想的没错我说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是有自己的信仰,都在为自己的学说奔走各方。
在这样的背景人才之间的争斗就会不可避免发生,关于合纵连横大家了解最多的可能就数张仪和苏秦两师兄弟之间的斗争最多。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战国纵横家书》记载来看,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这样他们为敌的说法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而张仪的真正对手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公孙衍。可以说位居秦国大良造的公孙衍就是因为张仪的排挤才不得不离开秦国。公孙衍不是没有找张仪报仇,而是一直没有成功。
公孙衍本来是魏国人,后来到魏国附近的秦国为官。由于公孙衍才华横溢很快就获得了当时秦惠文王的认可,所以在商鞅因被贵族诬陷谋反被处死后,公孙衍就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这样公孙衍就继续推行商鞅的变法革新。
公孙衍在大良造的任上也是为了秦国的发展贡献了不少良策。当魏国在马邑之战中被齐国打败后,面对元气大伤的魏国公孙衍也是积极谋划秦国攻打魏国,从而使秦国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公孙衍的推动下兵强马壮的秦国打的魏国没有招架之力,为了保存势力魏国先是割让了阴晋,后来河西地区也是归秦国所有。
在这样的背景公孙衍就认为秦国刚打败了魏国,在魏国这边以无后顾之忧,秦国可以趁机向西扩展势力版图。这时公孙衍的一生之敌张仪就来到了秦国,他给秦惠文王说现在就是灭掉魏国最后的时机,现在不称魏国势力最弱的机会灭掉魏国,等到魏国恢复以后就会是秦国的大患。秦惠文王听了张仪的分析就认为这才是秦国最正确的选择,同时想到公孙衍是魏国人就开始怀疑他,这样受到排挤的公孙衍就离开秦国来到魏国。
受到排挤的公孙衍,为了证明自己同时也是为报自己的私仇从此就开始了游说各国联合抗秦之路。可以说公孙衍的想法是对的方法也是得当,组织的几次攻势虽然也有小胜,但是还是被强大的秦国通过武力给解决了。
可以说公孙衍的失败不是证明他的才能不行,而是在东方各国不断衰弱单独已无力对抗秦的情况下,希望他们能放下自己的小九九联合起来一起抗秦恐怖无法实现。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当时仍旧属于周天子辖下,但是由于都是封土裂疆的诸侯,所以每个诸侯都会有自己的土地,每个诸侯的土地又都是他们祖先对周天子有功之后,而获得分封的土地,因此,这是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拥有很大程度上的自治权,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有了祖先之地不能轻让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极少有送土地的事件,绝大多数都是逼迫让地,比如秦孝公被五国攻秦,被迫将函谷关以外全部让出求和,简直就像满清政府签割地条约,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但齐桓公不太一样。
齐桓公小白,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在鲍叔牙的帮助下以假死骗过了管仲和公子纠,最终做了齐国的国君,但是他却仍旧运用大胆的管仲为相,结果在管仲的大胆改革下,齐国一跃成为了当时的第一强国。他先是灭了谭国和遂国,然后又打了自己的老对手鲁国,鲁国被迫割地求和,之后又幽地会盟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了第一个代天子的霸主,而之后顺理成章的帮助燕国打扰了北方少数民族山戎。
齐恒公送地
那个时候的燕国素来很少有和中原的冲突,况且,燕国国君又是周天子的直系血亲,所以也没有哪国会和他去争那北方苦寒之地,就只是燕国地处北疆,屡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染,后来抵抗无力,向霸主齐桓公求助,燕庄公感激莫名,一路上从燕国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知道后却说自己不是天子,诸侯相送不该出境,坦而受之是对燕国无礼,于是把燕庄公走过的土地都送给了他,虽然在这件事情之后,虽然齐桓公失去了部分土地,却得到了足够多的国际声望,为以后周天子正式承认他为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仪戏楚
而另一个白送土地事件则是张仪戏楚。在秦惠王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有了东出争霸天下的意识,于是秦惠文王接受了张仪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当时的秦惠文王计划攻打齐国,但是当时的楚国还很强大,又与秦国比邻而居,于是就派张仪游说楚怀王与齐国断交,张仪到楚国后,许下了六百里地换楚齐断交,楚怀王当时觉得,既然是白给的,那么不要白不要,结果和齐国彻底断交后,张仪先是装病,后来又说其实送的是六里土地,气的楚怀王挥兵伐秦,结果大败,张仪送的六百里没见到,还割出去两座城议和,而张仪凭着一张利口和厚脸皮,硬是骗的楚怀王坚决相信,也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大忽悠之一了吧。
春秋时期两次“送领土”,张仪“大忽悠”上线,骗的楚国团团转,这两次白送领土的事件中,有一次是自愿的,虽然送出去了部分领土,但是也赢得了各诸侯的拥护,并不算亏,而第二次是为了欺骗,虽然都是白送领土,但是两次的结果却全然不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3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