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袁绍掌权之后为何会如此残暴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众妙之门 2023-06-28 02:17:43

袁绍掌权之后为何会如此残暴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还不知道:袁绍后面为何变得如此残暴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之事,在中国历史上,极少出现如此难何候的领导人。所以,袁绍走到哪里,哪里就内乱不断,从袁术到曹操,越是熟悉袁绍的人,情绪往往表现得越绝望。可以说,袁绍的残暴程度比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年轻时孝顺仁爱、行侠仗义、廉洁勤政,基本没有负面新闻的袁绍,何以会在掌握大权以后变得如此残暴任性?回顾历史,汉末乱局始于党锢之祸,党锢运动之所以会不断升级,就是因为以“孝廉”自居的党人在担任官职以后,残暴地屠杀宦官家属,而且越杀越多,动辄数以百计。

汉桓帝起初想要维持两派的政治平衡,后来因为案件性质过于恶劣,只得向涉案党人出示“红牌将他们从政府中清除出去几个月,让双方冷静一下。没想到,汉桓帝刚刚召回党人,自己就突然死亡,党人联合外戚迅速夺取政权,宦官担心自己又要被屠杀发动反击,这才有了汉灵帝对党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迫害。可以说,这些时间中阉党残暴的不断升级,就是党人逼出来的。因此,在党人群体里面,孝顺仁爱、行侠仗义、廉洁勤政与残暴任性从来都不矛盾。作为汉末的党人领袖,袁绍把这几种性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袁绍屠杀宦官、铲除阉党以后,党人作风丝毫未变。毕竟,生于本初元年的他此时已经年过四十,想改变性格和作风不太可能。于是,用来对付宦官的那一套,现在又被他拿来对付董卓、袁术等其他敌人了。无论是袁绍的敌人,还是他的部下,都不断被他的这种性格所感染不难看出,袁绍取冀州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刘备取益州提供了蓝本袁绍似刘备,韩馥似刘暲璋,逢纪似庞统,公孙瓒似马超,审配似法正,沮授似刘巴。袁绍能得冀州,有外援公孙瓒的一半功劳;刘备能得益州,也有外援马超的一半功劳。

刘备入成都之后,对法正言听计从,任其胡作非为,就连诸葛亮都不敢过问,这和袁绍宽容审配一样,是为了奖励支持自己的地方豪强。只是公孙瓒后来与袁绍刀兵相见,马超却早早病死,来不及与刘备反目而已。宽容审配和法正,都只是袁绍和刘备的权宜之计,原因是审配和法正的家族在当地的势力过大,不便得罪。通常,袁绍并不纵容部下违法乱纪,有一个例子可以为证:袁绍的一个舍人(门客)犯了法,督军从事牵招当即将其处死然后再上报袁绍。袁绍不仅没有怪罪牵招,反而增加了他的兵权。

与袁绍相反当董卓身边的胡人犯了法,被司隶校尉赵谦处决之后,董卓大怒说:“我喜爱的狗,还不愿意让别人呵斥,更何况是人呢!”于是打死了赵谦的部下都官,以为那个胡人报仇。因此,董卓的部下一贯军纪败坏,胡作非为,而袁绍部下的军纪相对来说就好一些。夺取冀州之后,袁绍问沮授:“现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我袁家历世受宠,志在复兴汉室。但齐桓公没有管夷吾不能成霸主,勾践没有范蠡无以存越国。鄙人希望与爱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我应当怎样做呢?”沮授回答道:“将军弱冠从政,自幼播名海内。

当董卓擅行废立,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将军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恐惧;渡河北上,渤海全郡服从将军拥一郡士卒,领导冀州人马横行河朔,名重天下。如果您现在举军东向,青州黄巾便可扫平;归来西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向,必能生擒公孙瓒以此震胁戎狄各族,南匈奴和屠各一定会臣服。这样,将军席卷大河之北,包举冀、并、幽、青四州之地,招收当地的英雄勇士,集结百万大军,去长安迎天子回洛阳,以此号令天下,诛讨不肯臣服的诸侯,又有谁敢抵抗呢?几年之内,便可成功,并不困难。”

袁绍听了,笑道:这正合我意,沮授这番分析午听起来挺高明,也挺务实,但是完全没有说到点子上。作为一位急于要求进步的冀州基层干部,沮授实在太不了解高层政治了,也太不了解袁绍这个人了。袁绍的“单骑出奔”其实是一大群人的集体行动,“渤海全郡服从”是董卓为了拉拢袁绍做出的正式任命,“横行河朔”其实是因为路线斗争而与盟友不断内江,“青州黄巾”从来不是袁绍的敌人,公孙瓒、南奴和屠各部落此时与袁绍的关系都很友善。至于“席卷大河之北,包举冀、并南、青四州之地,拓收当地的英雄男上,集结百万大军,去长安迎天子回洛阳以此号令天下”,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实在太可笑了。

作为一方霸主,袁绍家族垮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袁绍家族倒台其实是以下几个方面所导致的。第1个原因就是兄弟之间的争斗。因为家庭的内部争斗导致了家族的凝聚力下降,这样也给了其它人一个打击的机会,特备是曹操和刘备。主要就是袁术和袁绍两兄弟的争斗,因为当时的袁术并不服气袁绍,袁绍是庶出的而袁术这是嫡出,论家族的地位袁术都应该要比袁绍高,但是当时18国联盟选择盟主的时候偏偏选择是袁绍,而袁术就在袁绍手下干事,这样让袁术接受不了。

而当时的袁术也是自大,他仗着自己手上的兵力和资源,企图去自立为王。但是很可惜的是遭到其它势力群起而攻之,最终导致他身亡。而他的死亡其实也是变相的袁氏家族实力的削弱。第2个原因就是袁绍的个人能力问题,袁绍不可否认是一个有才能的人,而且论实力和背景基础他都要比曹操要强。

但是袁绍也有他自己的缺点,他刚愎自用,以至于失去了很多的机会。而且他没有枭雄的气度,在官渡之战惨败之后,袁绍就接受不了失败,没多久就死了。袁绍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看看曹操曾经遭遇过多少次失败,但他在心态上依然是保持着雄心壮志。而袁绍的死亡也让袁氏家族雪上加霜。

第3个原因就是继承人没有能力去治理好袁氏家族留下的产业,主要就是当时袁绍去世之后,继承人年纪太小了。以至于只能由当时的太后去处理朝政,太后毕竟是一个妇道人家,而一旦后宫的人去掌权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滋长外戚的力量,外戚掌权,袁氏家族的实力就更加一日不如一日。

三国的开端是十常侍之乱,真正的幕后黑手为啥会是袁绍?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事,家世豪华的袁绍在书中成为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的盟主,其弟袁术成为大军的总督粮官,袁氏兄弟成为讨董大军中的绝对掌权人。十八路诸侯起兵的理由是董卓把持朝纲,祸乱汉室,可实际上追根溯源,导致董卓率兵进京掌权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讨董联军的盟主袁绍。

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拥戴亲外甥汉少帝刘辫继位,然后诛杀了汉灵帝指定的辅政宦官蹇硕(皇帝禁卫军统领,下辖西园八校尉)和同为外戚的骠骑将军董重(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侄子),独自揽下了军政大权,何进初掌权,试图提拔世家人才为其所用,帮助他治理国家,家世显贵的豪门子弟袁绍和袁术两兄弟被何进选中:进以袁氏累世贵宠,而绍与从弟虎贲中郎将术皆为豪桀所归,信而用之。

袁绍在得到何进的重用后,马上开始鼓动何进清除后宫中所有的宦官势力,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干?因为袁绍是世家子弟,袁家还是一等一的大世家,而世家和宦官这两股势力一向是水火不容,当时天下间最庞大的势力就是世家,即使是东汉的皇帝也需要集合宦官和外戚两股势力才能勉强和世家集团抗衡。

何进刚上位,希望世家能支持他这个外戚掌权,于是袁绍代表世家忽悠何进铲除宦官势力,假如宦官集团被清除,何进代表的外戚集团将独木难支,那么话语权将完全落到世家们手中,因此,袁绍不断劝说何进对宦官下手,何进也基本上被说服了,于是进宫去和妹妹何太后商量,毕竟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要铲除他们,名义上还是需要皇帝点头,皇帝年幼,那么就是太后说了算:进乃白太后,请尽罢中常侍以下,以三署郎补其处。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

何太后不傻,宦官是皇帝的亲信,如果没有了宦官集团的帮助,谁来对抗世家集团?何进这位掌权的外戚谁来制衡?何进是他的兄长,可再亲也亲不过儿子,何太后也需要自己的儿子能有绝对信任和使用的手下,否则这个皇帝岂不是傀儡?何太后否决了何进的提议,何进不怎么果断,既然妹妹反对他也就准备罢手,袁绍不干了,又跑出来献策: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袁绍很聪明,他建议何进借助外力威胁何太后,但却让世家集团置身事外,胁迫太后不是什么光荣的事,这锅还是不要让世家来背。叫谁来帮忙呢?就是类似董卓这样的和世家纠葛不深的西北地区豪强,西北豪强在中原地区没有跟脚,袁绍以为他们即使来到中央,也站不住脚,只能做世家的小卒子。

董卓接到何进的指令后上书何太后要求铲除宦官并带军而来,快到洛阳时,何进又开始犹豫,他担心董卓进京后不好控制,准备反悔,并传达新的命令给董卓,让他别来了,把董卓给气个半死。这个时候,还是袁绍出头,

他一方面催促董卓继续给何太后施加压力,另一方面以司隶校尉、假节的身份伪造何进的命令直接开始对宦官们下手:袁绍劝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进谋积日,颇泄,中官惧而思变。

袁绍很激进,他所代表的世家集团要杀的是全体宦官,当时曹操听说这事后就曾表示反对,曹操认为只要诛杀领头的几个就行,否则会引起动乱:?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宦官被逼急了其实也是会咬人的,皇帝的近卫军就是由宦官掌控,当初袁绍和曹操就都曾是近卫军西园八校尉中的一员,是被何进杀掉的宦官蹇硕的部下。可曹操人微言轻,而且他本来就是宦官的后代,他的父亲曹嵩就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他们家的爵位就是继承的曹腾传下的爵位,所以他的话没人听,别人会质疑他的立场。

其实袁绍这么激进也是有想法的,他是想鼓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搞你死我活的全面性斗争,不管哪一方获胜,另一方必然元气大伤,世家集团正好在后面捡漏,如果双方同归于尽那就更合世家们的心意了,世家也可以一家独大,再无掣肘。不过事情的结果出了意外,何进稀里糊涂的中了计,被宦官们骗进宫杀掉,然后几个领头的宦官带着皇帝和太后跑了。

袁绍呕心沥血的帮助何进出谋划策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把皇帝掌控在世家们手中,结果皇帝跑了,还被在洛阳城外捡漏的董卓遇上了,董卓虽然是因为袁绍劝说何进才被忽悠到洛阳来的,但他毕竟不是世家集团的自己人,谁知道皇帝落到他手里会出现什么状况?果然也出了状况,董卓得到皇帝后开始以中央自居。

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里有这么一个桥段,汉少帝出逃洛阳,在路上遇见董卓的大军,跟在汉少帝身后的袁绍脸马上黑成一团,其实在历史上,袁绍并不在皇帝身边,否则就没有董卓啥事了。当时袁绍正在皇宫中大杀特杀宦官泄愤,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等到董卓护卫着皇帝进洛阳后,大权在手,野心也就跟着冒出来,袁绍的苦心谋划全给董卓做了嫁衣。

董卓掌权后,也曾拉拢袁绍,袁家?四世三公?的幌子还是很有威慑力的,谁都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可袁绍憋屈啊,董卓提议要废掉汉少帝,改立汉献帝时,袁绍不惜拔剑相向,不就是因为董卓要是成事,皇帝从此就不在世家掌控中,他们要丢失掉话语权么。当初袁绍建议让董卓进京,就是因为董卓在中央没有根基,世家子袁绍哪会看得起董卓这个土包子,他很傲娇地认为董卓不能把世家们怎么样。

袁绍起兵反董时,都不顾及他的叔父袁隗全家都还在洛阳,就是因为袁绍的不在乎让袁隗全家都被董卓干掉。

你认为我不敢杀,我偏偏就杀给你看,这大概就是董卓当时的想法。

十数路诸侯在袁绍的组织下讨伐董卓,其实就是世家不服中央,董卓这个野路子变成了丞相、太师号令天下,这让世家们的脸往哪放?袁绍挑动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斗的目的可不是让一土包子军阀来占便宜的,出兵前,袁绍还干了这么一件事:

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

袁绍自己给自己封官,这算是开了三国时期地方自立的先河,后来的诸侯都是自己封自己为官,然后给中央报备一下就完事,几十年后刘备自封为王的举措全是学的前辈袁绍,他拉开了地方举兵反对中央的序幕。

得不到世家支持的董卓在洛阳也无法掌控局势,不过他是野路子出身,不拘一格,很干脆地带着皇帝跑到了西北,中原从此大乱,三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正式宣告开始。

综上所述,三国乱世的始作俑者其实是袁绍,准确的说是袁绍所代表的世家集团,何进和袁绍联手清除宦官势力的行动实际上是世家集团试图削弱两大竞争对手的举动,因为何进的不给力,出了意外,引来了董卓这个游离于中央体系之外的军阀,董卓不属于世家,进京后当然会和世家集团争夺权柄和资源,矛盾就此产生,后果就是世家组织讨董,然后东汉的整个统治体系崩溃。

袁绍的官渡之战为什么会失败

没有。我们现在已经获得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之地,消灭了在北方的公孙瓒,我们应该向皇帝报捷,我们应该把我们这么多年来安定国家、统一国家做的事情向皇帝报告。如果曹操拦住我们,不让我们报告,那我们就趁机告他曹操一状,说他阻塞王路。同时,我们可以采取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方式来对付曹操。我们可以不停地出兵去骚扰他,让他不得安宁,让他疲于奔命,然后我们再来对付他。 这个意见是正确的。第一,先把曹操放在不义的位置上,把曹操的政治优势变成他的政治劣势,这叫做有理;以强抗弱、以逸待劳,用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办法来对付曹操,成本低、风险小、效益大,这叫有利;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见好就收,掌握时机来消灭曹操,这叫有节。有理、有利、有节,这样的谋略就是一个好的谋略。 兵书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敌则战之。现在我们的军队是曹操的十倍,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小动作呢?什么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以我们袁公之英名、神武,以我军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消灭一个小小的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吗?这是一套空话,马屁精最会说这种话。但袁绍偏偏是一个喜欢被拍马屁的人,他听后马上沾沾自喜。 沮授一看情况不妙,就再出来说话。这一回沮授的话就说得比较重了:平定动乱、诛灭残暴,谓之义兵:穷兵黩武、仗势欺人,谓之骄兵;兵义无敌,骄者先灭。现在天子在许,我们师出无名,于义则违,在政治上就先输了一招。而我们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在道义上又输了一招,如果我们再不讲究一点策略,我们还要急功近利、先发制人,想毕其功于一役,那我们在策略上又输了一招,这个战争是肯定打不赢的。 这个话说到了根本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进行一场战争,政治上是否有利,道义上是否有理,是非常重要的。而袁绍的亏首先就亏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是袁绍失败的首要原因。 另外袁绍在指挥上也失误,曹操栖息白马的时候,他不守白马去救延津,中了曹操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是一误;曹操以退为进,拉长他的补给线,袁绍上当受骗,挺进官渡是二误;相持阶段,许攸建议袁绍出奇兵,突袭许都,劫持天子,袁绍不采纳是三误;曹操奇袭乌巢的时候,袁绍不派重兵救乌巢,听信郭图的建议,派重兵攻官渡,丢了乌巢,这是四误。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袁绍的指挥是一误再误。所以有人说,官渡之战与其说是曹操用兵如神,不如说是袁绍愚蠢透顶。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帅是这种水平,这场战争是肯定打不赢的。 袁绍指挥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人缺少帅才,他的特点是见事迟,也就是反应慢,总是不能立即作出决断,而且优柔寡断。官渡之战正式打响之前,袁绍与曹操的军队隔河相峙,这个节骨眼上,曹操居然忙里偷闲打了刘备一家伙。当时曹操准备打刘备的时候大家都反对,大敌当前,头号敌人应该是袁绍。 而曹操回答,刘备才是真正的英雄,必须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把他干掉,否则就来不及了。大家说,我们如果去打刘备,袁绍抄我们的后路来袭击我们怎么办?曹操说,放心吧,这哥们我太熟悉他了,老朋友了,见事迟,等我们打完刘备以后他才反应得过来。果然,袁绍就这样失去了一个大好的战机。实际上此时田丰建议袁绍袭击曹操的,可袁绍说,我小儿子正生病呢,发高烧,打什么仗。气得田丰拿手杖在地上杵着说,哎呀,有这样当帅的吗?大好战机不赶紧抓住,管你小儿子发什么高烧啊你? 指挥失误的又一个原因,是袁绍用人失当。袁绍手下是很有些人才的,所以当时袁绍来进攻曹操的时候,孔融就断定曹操打不赢,孔融就跟荀彧说,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这么多人才,我们怎么打得赢呢?荀彧说,不要紧,袁绍那边确实有很多人才,但是这些人才都有毛病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所以荀彧断定,许攸的家人是肯定要犯案子的,他一旦出了事,审配和逢纪二人由于大公无私,肯定会把他的家人抓起来,此时许攸一定叛逃。至于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也结果全部都在荀彧的预料之中。 田丰不断地提意见,下了大狱;沮授不断地提意见,把他冷落在一边。袁绍在每一次指挥之前,沮授都提出正确意见,他就是不听,因为沮授不会顺着他的毛摸,不会吹牛拍马、阿谀奉承,他就喜欢郭图这样会拍马屁的人。最后形成的结果使我们觉得袁绍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是一定要听的。 谋臣有毛病,主帅没名堂,这就是袁绍集团的状况。这已经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这一伙人还要窝里斗。本来指挥一场战役,要开一个军事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应该是各尽其言、言者无罪,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说出来,然后再做一个决策。而同一个集团的人在工作当中,有意见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为工作意见的分歧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我们应该是会上畅所欲言,会下团结合作,这样一个团队才是战无不胜的。 可袁绍集团不是这样,为了打不打这场战争的事情,分成两派,会上吵得一塌糊涂以后,会上主张打这场战争的就去袁绍那边打小报告说,请主公要注意一下沮授这个人,此人是不是权利太大了?袁绍一想,是啊,他是三军的监军啊,权利太大了,意见又老和我不一致,于是削去了沮授的军权。沮授无法可想,就说,既然这样那我辞职吧。不准辞职,跟我走。沮授在跟着袁绍过黄河的时候说,滔滔黄河啊,我恐怕是再也回不来了。果然,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只顾自己逃命,不管沮授的死活。沮授跑不掉,被曹操俘虏。这是他们的窝里斗。 袁绍的谋士窝里斗,袁绍的家庭闹家务。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其中袁绍最喜欢的是袁尚,因为袁尚长得漂亮,于是决定立袁尚为接班人。袁绍此人也是一表人才,帅哥一个,他三个儿子当中小儿子最帅,于是袁绍就认为老帅哥的接班人就应该是小帅哥荒唐! 但这话袁绍说不出口,于是他说,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我就把我的四州分了,把小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住在冀州,剩下的三个州,一个州派一个人去,袁谭、袁熙,高干是个外甥。沮授又反对,沮授说,主公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这个做法等于是把兔子放到十字路口来了,能不窝里斗吗?袁绍又不听。结果他死后,长子袁谭和三子袁尚就打起来了,他的谋士也分裂成两派,自相残杀,省了曹操不少功夫。这是袁绍的又一失,叫做组织上失和。 袁绍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指挥上失误、用人上失当、组织上失和,有此六失,还不失败,那才叫天理不容。这个结局早在曹操的预料之中。当时袁绍十万精兵南下,来势汹汹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打不赢的,只有曹操神情自若,曹操说,袁绍是我的老朋友,我太了解他了,他的特点是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凶、胆子小、刻薄猜忌、人缘不好,他的集团,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草虽丰,那不过是给我作后勤部长罢了。曹操到底是袁绍的老朋友,他真是把袁绍看透了。 袁绍其人,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当然你说这人一点能耐和个人魅力都没有那也不符合事实。应该说,袁绍还是有本事有魅力的。他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利用他家族四世三公这样的政治资源,把袁氏家族的事业推向了顶峰。 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他没有像后来清朝的八旗子弟一样躺在父辈的成就上吃老本,他是在祖辈父辈开创的基业上发展壮大了。袁绍最后的成就、名声、地位,都超过了他的祖辈和父辈。这是需要肯定的地方。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愚蠢、固执和狂妄,他的愚蠢、固执和狂妄是三位一体的,他因为愚蠢而固执,因为固执而狂妄,又因为狂妄而愚蠢。他狂妄,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他固执;因为他固执,他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愚蠢;因为他愚蠢,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此他狂妄。所以袁绍的失败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失败、做人的失败、性格的失败。 这些话的意思是,袁绍表面上风流儒雅、风度翩翩、和蔼可亲、宽以待人,但是骨子里面是猜忌别人的,是忌妒别人的,是很刻薄很狭隘的,他见不得别人比自己风光,容不下别人比自己聪明,受不了别人比自己正确。他要打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比他风光,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贬沮授,因为沮授比他聪明。他杀田丰,因为田丰比他正确。 结果袁绍回到邺城第一件事情就是杀田丰。其实即使没有逢纪这个小人的挑拨,袁绍也是要杀田丰的。这点田丰早就预料到了,所以田丰说,这一回我死定了。田丰有个解释,如果这回我们打了胜仗,主公一高兴,说不定就把我赦免了,而且可以把我这个意见错误的人作个反面教材到处炫耀我不是打胜仗了吗?这小子总是说我打不赢的!而这一回他打了败仗,他一定会恼羞成怒,一定会拿我出气,所以这回我是死定了。

亲兄弟袁绍袁术为什么会走向决裂?

吕布集团内部的郝萌叛乱,袁术是最重要的推手,是整个事件背后的大Boss。郝萌叛乱事件,是徐州刘备、吕布、袁术三角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史书上关于徐州刘备、吕布、袁术这个三角关系的记载很凌乱,没有明确的时间线。郝萌叛乱到底发生在刘备投降吕布之前还是之后,很难依照史料确定。

但吕布蹊跷的接受刘备投降,除了吕布心大,除了刘备情商高,这些刘备吕布和解必备的铺垫之外,一定有直接的诱因。而郝萌叛乱,很有可能就是这个诱因,直接导致了吕布从和袁术结盟,转向到结盟刘备。当然结盟刘备的前提是,此时落魄的、几近破产的刘备名义上归顺吕布。但在吕布之下,刘备保留了自己的独立性,自己的队伍依然自己带,只是暂时打上了吕布的名号。

那袁术为啥和吕布合作得好好的,在这个时候,对吕布动手呢?要了解这个时期,我们有必要回头重新审视一下袁术袁公路这个汝南袁氏仅剩的嫡子。历史深处说三国系列的第一部《十八路诸侯》,我们几次提到过袁术,从袁氏兄弟入大将军何进府,到围攻皇宫,到关东诸侯举义,到孙坚讨董,到袁绍筹划另立刘虞,到袁氏兄弟争雄,再到逼死太尉马日磾,再到小霸王孙策出仕,一直到现在和刘备吕布徐州争夺的,好多次侧面提到袁术,可还没有从正面好好审视一下这个袁家嫡公子哥。

之前我们介绍过,虽然在族谱上,袁绍、袁术分别被认为是袁成、袁逢的儿子。可是只因袁成去世的早,没有继承人,本来是袁逢儿子的袁绍被过继给了袁成,这样袁绍、袁术才成了叔伯兄弟。其实袁绍、袁术是如假包换、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只不过袁绍是庶出,而袁术是嫡出。如果从袁逢这一支看,袁术嫡子的身份要高过袁绍。

可是因为袁绍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反而在位份上成了有继承袁成的嫡长子。而袁逢的嫡子除了袁术外,还有袁基,袁基才是要继承袁逢家业、爵位的嫡长子。不过,袁基、袁绍、袁术这亲兄弟仨的命运,因着何进掌权、董卓进京而彻底翻转。

董卓进京前,汝南袁家当时当家人是袁术的叔叔太尉袁隗和哥哥太仆袁基。袁绍爱结交士人,在自己家里每天开party,就被叔叔太尉袁隗叫去训斥了一凡。袁术和袁绍一样都有“侠气”,也一样都爱“飞鹰走狗”,说来两个人挺像的。

袁绍投在大将军何进门下的时候,袁术也跟着到了何进账下。在何进地府中,袁术位置没袁绍那么显著,但一样官位步步加升,做到了虎贲中郎将。何进被杀之后,袁术就是以虎贲中郎将的身份带兵围攻皇宫,绞杀宦官的。何进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在围攻皇宫时被杀,袁术很有可能参与其中。在何进账下这段时间,应该是袁绍、袁术两兄弟合作最为紧密的时期,董卓进京之后兄弟俩就开始分道扬镳,走向了对立。

而袁绍则拒绝董卓合作,挂印弃官向东而去。袁术在废立皇帝的事情上没有发表意见,先是被董卓封为后将军,可之后不久就出奔南阳。在废立皇帝上的不同立场,让汝南袁家这三派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董卓废立皇帝,惹得天下人不满,以东郡太守桥瑁为首,举兵讨伐董卓,关东州牧、郡守纷纷起兵,对董卓不满的,袁绍、袁术兄弟自然也在其中。而且凭着汝南袁家的声望,袁绍被推荐为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盟主,而袁术则聚拢了一支力量在鲁阳。

袁绍、袁术这样带头对抗自己,董卓自然对留在京城的袁隗、袁基多方挑战、威胁,直到最后将汝南袁氏一族灭族。袁隗、袁基的被杀,直接原因就是袁绍、袁术这两个袁家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不顾一家人的性命,在外边闹事所致。可袁隗、袁基被杀之后,汝南袁家只剩下了袁绍、袁术这哥俩了。再加上全天下人对擅自废立皇帝、贸然迁都的董卓的厌恶,以及对汝南袁家被灭族的同情,袁绍、袁术兄弟反而成了汝南袁氏被灭族事件最大的受益者。?

以至于后汉书袁绍传记中这样记载道:“是时,豪杰既多附招,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汝南袁氏留下的“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政治遗产全落在了袁家这两个瞎闹事、导致全家灭族的哥俩身上。

但袁绍、袁术毕竟是两个人,谁更正统,谁更应来当汝南袁氏的当家人,继承这笔政治遗产,成了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从袁术的角度看,袁绍你不过是一个贱婢所生,那有资格和我袁术争。可依照儒家传统来讲,袁绍承袭的是袁成那一支,法统上位份并不比你袁术低。谁是如年袁家政治遗产的第一合法继承人,成了袁绍、袁术亲兄弟的彻底决裂原因。

不过,即使是关东举义,汝南袁氏被灭族,袁绍、袁术此时也只是空有汝南袁家的声望,没有多大的硬实力可谈。不过有名气有声望,自然有能让愿意来投奔、愿意来追随。身在冀州的袁绍如此,身在鲁阳的袁术也一样。很快长沙郡守孙坚就带着数万人来投。

此时来投靠袁术的,绝不仅仅有孙坚这一支,但孙坚却应该是袁术这个时期得到的最得力的干将。孙坚不仅仅袁术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也是所有讨伐董卓诸侯联军里,最能打的。孙坚几次击败董卓军队,收复洛阳,不过所有这些账都应该被记在了袁术名下。

虽然在孙坚讨伐董卓过程中,袁术还是拖过后腿的,可孙坚你毕竟打着的是我袁术的名号,用的是我袁术的粮草、军备。如果论及讨伐董卓四路诸侯军的战果,没有那一支能和鲁阳袁术这一支相提并论的。对抗董卓中的出色表现,更让袁术有了和袁绍争夺汝南袁家第一继承人的底气。

刘表千里走单骑,空降襄阳,迅速平定荆州,完全不在袁术的预期之内。刘表在平定荆州之后,为了安抚袁术,上表朝廷,让袁术接替被杀的张咨当上了南阳郡守。当时,袁术确实也在南阳,而且南阳作为东汉创建者刘秀的故乡,“龙兴之地”,在东汉末年相当的发达、富庶,于是袁术趁势接下了这个职位。同时袁术上表,让自己最得力的干将孙坚当上了豫州刺史,而刘表此时的朝廷任命的职位是荆州刺史。袁术显然是不认刘表的好意的,豫州刺史是我属下,那荆州刺史是不是也是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33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