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正坐是怎么坐的为什么坐久一点久受不了

以史为鉴 2023-06-27 00:55:38

古代正坐是怎么坐的为什么坐久一点久受不了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在古代正坐是怎么一种坐法?为什么常常有人坐久一点就受不了,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正襟危坐这个词大家都听过,这是形容一个人极其认真又或者说那个人拘谨而又紧张,而正坐这个词大家也知道,而这两个词估计到了现在就成了坐在椅子上腿放平,挺胸收腹目不斜视的形象。事实上想要看到这种形象最早也要等到东汉末年,而且坐的也不是那种带靠背带扶手的椅子,而是一种类似于马扎的“胡床”,而我们所认识的那种椅子的形象可能要等到唐宋之时才开始推广,而也是到了唐朝人们才开始有椅子这个词。

那么在唐宋之前,大家基本上是怎么坐的呢?很简单,就是席地而坐,哦,当然为了不至于太过难受,还是有人会提供一个小垫子给你垫一下,但是在那时候棉花什么的还没传进来,所以说这垫子能提供多少缓冲还是个未知数。

而在古代的正坐就更是要命,估计看古装剧认真点,或者看日剧有所关注,又或许练过柔道空手道的人就知道真正的正坐是怎么一种状态,让脚伸直然后坐在脚踝上,腰背挺直,手自然地放在腿上,有兴趣的可以练练,也不比觉得这样是日本坐法而不齿,事实上在古代这是最严肃的坐法,是在面对长辈或者重要人物的时候才这样坐的,在一些重要场合也是这样坐的。这种坐法单单是想想就要命,而且古代人有时候谈事这一坐就做半天,估计起来的时候整条腿都是没有感觉的。而古人就常常通过一个人的坐姿判定那个人的态度。

而这种坐法这么“反人类”,为啥就不能盘腿而坐呢?事实上也行,但是盘腿而坐放松是放松了,在当时这种坐法也叫作“胡坐”,好嘛这坐着坐着就成胡人了,想不被当成是无礼之人就只好认认真真端正坐姿了。但到了放松的时候是谁还管胡不胡啊,所以我们在许多唐代古画里看到这种坐法。

在古代对礼仪看得最紧的就是孔子,根据论语记载,孔子有一个老朋友名为原壤,约好了孔子到自己屋里见面,孔子应约赶到,但是一进门看到老朋友的坐法之后,孔子气得胡子都直了,这个原壤到底是怎么坐的呢,他坐得时候两腿分开,也不知道是不是特意分开腿舒服点还是干脆胡坐,还是自己屁股着地,极其放松地坐着。孔子觉得这种坐法极不尊重人,而且因为他是自己的朋友,于是就直接上前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老而不死是为贼也!”一边骂还一边用棍子敲打矫正老朋友的坐姿。也就是老朋友才会被孔子骂,假如是其他人估计孔子直接就拂袖而去了。

正坐假如不习惯的话感觉比站着还难受,大家可以想象军训站军姿,正坐也差不多,初学者甚至全身肌肉绷紧,还要忍受全身重量压在脚上的疼痛,刚刚学坐的常常做十几分钟就是极限了。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代记录说谁谁谁坐着坐着晕倒了也不要笑古代人体质虚弱,按正坐那种坐法,能坚持几个时辰已经算是意志坚定了。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坐姿礼仪分别是什么?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要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蹲踞”、“箕踞”,或“安坐”、“正坐”、“跪坐”、“经坐”、“恭坐”、“肃坐”、“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坐”的姿势可谓数不胜数。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古代的“坐”与现代的“坐”并不一样。在秦汉以前,“坐”的概念比较宽泛,“坐”、“踞”、“跪”、“拜”等都属于坐的范畴,这是当时最合乎礼仪的坐姿。“坐”,又叫“安坐”、“正坐”、“跪坐”,成语“正襟危坐”里所说的“坐”,指的就是这种坐法。
  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据考证,安坐源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尸坐”,乃一种权威姿势,当时的贵族或者有身份者,在公开场合都是这么个坐法。
  同一个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有关坐姿的理论,古人称之为“坐容”,系“容经”的组成部分。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容经》一章,其中 “坐容”这样要求:
  “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两眼平视的,称为“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叫“恭坐”;低头,目光不超出身边数尺远,则为“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则叫“卑坐”。
  贾谊所说的“经坐”,其实就是常规的“安坐”,即“席地而坐”。据分析,贾谊的《容经》可能是专为诸侯王而写的“礼仪教材”。可见,当时“怎么坐”确实很重要。
  除了固定场合的“坐法”外,类似像今天坐公交出行一样的乘车行为也有特别要求。秦汉以前,人们乘车分为“坐乘”和“立乘”两种,即坐着和站着之分,分别有“坐车之容”和“立车之容”约束之。
“箕踞”——古人最随便的坐姿先秦时期,不会坐或是乱坐都属不懂礼仪的行为。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乱坐而被孔子臭骂一通。一次,原壤张开两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一说。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见到后当场就发火了,用拐杖敲打着原壤的小腿骂道:“幼儿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其大概意思是,你从小就不懂礼数,长大也是废物一个,老了白浪费粮食,是个害人精。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都是“正襟危坐”,孔子大骂原壤显然是过于“上纲上线”了。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
  “蹲踞”是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就是“蹲着坐”。“箕踞”是怎么个坐法?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就是两腿伸直拉开,呈八字状,看起来似簸箕。原壤的“夷”,应该就是这种坐姿。
  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这两种比较生活化的坐法,其实是殷商时期东方夷人(今江苏、山东一带原居民)的坐法,与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显得原始、粗俗,春秋时期原壤的坐法被称为“夷”,源头即在此。
“双手垂坐”——古代女性防“走光”坐姿 
对于蹲踞坐姿的最原始象征意义,有民俗学者认为是上古时人们生殖崇拜观的反映,具有惊人生殖力的青蛙就是这种坐姿,故蹲踞又称“蛙坐”,代表雌性。现代考古出土的上古圆腹形器物上多绘有这类蛙形神人形象。
  蹲踞、箕踞这两种坐法都容易暴露下体,两腿伸直拉开的箕踞尤易“走光”。孟子的老婆有一次这样叉开腿坐着被孟子看见,差点被“休”了。据西汉人韩婴所撰的《韩诗外传》记载: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孟子反应如此强烈,是有缘由的。那时女性穿的都是开裆裤,且无着内裤的习惯。“箕踞”成何体统?十分讲究礼教的孟子要把老婆赶回娘家,也许并非小题大做。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坐法到后来不只是“走光”和失礼的问题,如果有人这么坐着见人,简直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话说,叫“不宜踞见长者。”荆轲在知道刺秦王失败后,即是“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礼?从“女”字起源上便可知道。“女”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来看,就是坐姿:两膝着地,臀部落在两脚上,双手相交下垂于前。“双手垂坐”不仅可防止“走光”,且与“女”字类似,“母”、“妾”也是这种坐姿,这是当时女性最优雅的坐姿。
“垂足坐”——汉末最新潮的坐姿
床在今看来是一种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许慎《说文解字》称:“床,安身之几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这种床也称榻,坐榻其实与“席地而坐”基本没区别,仍是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但在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逍遥座”条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
  有记载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东汉皇帝刘宏(灵帝),《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因皇帝的喜爱,这个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贵族中间流行开来。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连坐胡床。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忌讳胡人,搞起“去胡运动”,凡沾“胡”字的名称一律改掉,如大家常吃的黄瓜,名字便是从“胡瓜”改来的;胡床则易名“交床”。
  在交床基础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随从还造出了专供其出游巡幸时坐的“逍遥座”。此后,交床不断改革,慢慢设计出了靠背、扶手,这便可以“倚”了,于是“椅子”出现,交床也因此改名“交椅”。明嘉靖元年尤子求所绘的《麟堂秋宴图》中,人们坐的便是有后背的交椅。交椅,不仅改变了古人的坐法,而且至今仍在影响人们的坐姿。
“ 坐功”——宋代人坐出了最高境界
在五代之前,虽然已出现了“胡床”,“垂足坐”已不少见,但“席地而坐”仍被视为尊贵的坐法。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仍是盘腿而坐,而不是“垂足坐”。
  五代时期,传统的“榻上坐”和新潮的“椅上坐”开始在社交场合并行。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人物长卷《韩熙载夜宴图》上,便出现了这两种坐法。五代以后,人们的坐法已基本上统一为“垂足坐”—在坐姿上,中国古人从此实现了“现代化”。
  但是传统的坐法并没有因为“垂足坐”的流行、普及而彻底消失,相反,还被作为一种健身、养生手段受到青睐,宋代甚至将“坐”上升到一种境界。有名的《二十四节气坐功图》,据传即是宋代著名的“睡功”大师、道教人物陈抟所创。根据12个月中24个节气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坐姿,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因陈抟曾有赐号“希夷先生”,江湖上又称之为“陈希夷坐功图”。
  如在即将到来的寒露节气,有“寒露九月节坐功图”,其坐法是:“宜每日寅时正坐,举两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据说可以治疗风湿、头疼、痔疮等多种病症,但此说是否靠谱并无考证。
  这种“坐功”,其实是古代丹家所倡导的“内丹学”,也为后世养生家所推崇。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溓就曾积极提倡“坐功”,并辑录出陈拓的坐功图。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坐与佛家的“打坐”,即“盘坐”、“静坐”,是有区别的。

古代礼仪 唐朝以后中国人为什么不“正坐”了?

在汉代及其以前,我们的先民主要是席地而坐,在三国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在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跪坐在席前,不过每个人的下面都有一个小垫。在易中天先生品三国时,讲到的避席,就是别人在给你敬酒的时候,有离开自己跪着的小垫,然后跪在旁边,并且口中说到不敢当。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塌,从南北朝之后,就已经不再席地而坐,现在日本人的塌塌米也是从那个时候传过去的,唐朝时人们睡塌,当时的床即椅子,李白诗词“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其实指的是椅子。 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正坐。 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是政治中心东移,经济中心南移,古代的都城从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一直在不断的向东边移动。唐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崛起,迫使汉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南移动,到了南宋,都城已经到了快要靠海的临安,而真正意义上的床也是在这个年代兴起的,古人讲究居住要接地气,就是睡的地方离地面很近,但南方潮湿的天气改变了这种模式,这种气候不允许人们席地而居,就是塌也不行,地面太潮湿了,最早的床就在从北方开封迁移过来的皇室中出现了,后来这种模式又被推广到了全国,也就出现了现在全民睡床情况。 跪坐,可以说是汉族直到唐朝以来最传统最正规的坐姿,后因唐朝盛行胡风而有些开始坐凳子。但当时是盛行胡风而不是胡人统治,就象现在大家喜欢这个款式的衣服或那个款式的西服。在那个时代坐凳子是种时尚,但在正式场合绝对不会坐凳子,而是一律跪坐。 当时的唐朝没有龙椅而是龙蹋,就是皇帝跪坐的地方。直到蒙元时期,汉民族传统文化第一次被野蛮破坏,跪坐才渐渐的失去主体地位……到明代复国时,朱元璋下令衣冠服饰礼仪制度一律遵循唐制,但那时的大部分汉人已经有些不习惯跪坐了。然而在国家的律法之下,跪坐还是作为一种仪式得以保存。在祭祖、祭天时,朝廷大臣必须一律跪坐,直到满清。满清统治者大力血腥地剃发易服,汉民四处逃亡,被杀的被杀,屈服的屈服,哪还能想什么礼仪制度呢? 满清统治者历来对汉族的礼仪制度抱有反感,从来就没想过恢复礼仪制度,更别提什么跪坐了。直到今天,大部分同胞对跪坐的理解就是日本人的传统,甚至对自己的民族传统采取否定敌视的态度,包括正坐(跪坐)、束发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500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