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东吴孙权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中东吴的实力虽然不如魏国,但要比蜀国厉害,特别是在赤壁打败曹操之后,实力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曹操在大败之后要休养生息,所以暂时不会南下,因此这就给了东吴发展的机会。此后曹操忙着和刘备争夺汉中,也没有多少精力顾暇孙权,因此孙权就趁此期间稳固了自己在江东的地位。毕竟他是继承的父兄的基业,并没有经历多少战争,所以在军事上的能力要逊色于曹操和刘备,也就是说这两个人阻碍了孙权统一三国的进程。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两个人去世后,孙权还是没能统一三国,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就让笔者带大家了解一下,实际上在三国的领军人物当中,孙权是比较幸运的一个。虽然他生逢乱世,但等他接手江东的时候,江东已经比较稳定了。而江东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况且孙权手下的文臣和武将对他都比较忠诚,可以说以他拥有的这些条件统一三国应该不在话下。而和他相比,曹操和刘备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最初基本上是白手起家。特别是刘备,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
若不是张飞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家底拿出来供刘备招募兵马,说不定刘备还一直在街上晃来晃去,但无论怎样,刘备最后也算取得了成功。可以说他和曹操俩人的成功是经历了很多坎坷的,但这同时也让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孙权在这方面是不如他们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孙权基本上很少主动发起进攻,几乎一直处于防守的状态,这都是由于刘备和曹操还在世。那么等到后来这两个人去世了,孙权应该可以统治三国,为什么他没能做到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第1个就是东吴的综合国力并不强。当时曹操占据中原,拥有着广阔的土地,是最强大的一个诸侯,手握上百万的兵力。而刘备虽然只有两个州,但这两个州在当时却有着很大的作用,不仅可以随时供给粮草,而且兵力能够得到随时补充。相比较而言,吴国就不是这样了,虽然江东的面积比较大,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都荒着。这就意味着在打仗的时候,这些地方并不能很好的为吴国补充兵力和粮草,所以孙权不敢轻易的出击。
第2个就是孙权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优势。虽然当时处于乱世之中,但出兵也是要有正当的名义的,不能没有理由就去攻打别人,要不然是不得民心的。刘备毕竟是汉室宗亲,他可以打着帮助汉室的名号带兵出征,而且也会得到人民的支持,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而曹操在每次出兵时也会利用皇帝的名义来讨伐他人,这就让他在政治上有着别人所不及的优势。孙权和他们就大不一样了,他的手里既没有皇帝,又不是汉室的宗亲。还有一点就是他当时还是汉朝的大臣,有这个身份制约着他,自然就不能以正当的名义出兵了。
第3个就是孙权手下并没有多少人才,曹操爱惜人才是出了名的,他为了招揽人才用尽了各种手段,因此当时魏国的人才还是非常多的。而且曹操早就在人才方面规定好了制度,就算他去世了,这个制度还会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说魏国的人才只会一直的增多。虽然蜀国的人才不及魏国,但毕竟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治理,国家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而孙权虽然有大都督,但能为他征战的人并不多,而孙权在军事上又没有多少能力,所以他很难统一三国。
的确,题出所说的事实很多人都有此疑问,抛开这个疑问我们来用简单的语言去总结或者评价三个人的一生伟业的表现的时候时,往往会在孙权处犯了难。有关他的事迹关联的记忆匮乏且词穷。我们熟知的流传最广的关于孙权的一句话还是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那么,在曹操刘备死后的这三十年里,在当时和曹操刘备三足鼎立的为孙权为什么没有据地雄起从而一统天下呢?
第一点,孙权所属的东吴集团进攻力匮乏。不管是从《三国志》里了解到的诸多事实上的大型战役还是《三国演义》衍生出来的战争事件,无一例外都透露出了孙权所在一方进攻力匮乏的问题。 和刘备联手时,孙权方防守,让刘备进攻;与曹操联手时,还是自己防守,让曹操进攻。
作为政权统治者的孙权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单单凭借自己的实力难以在大规模的战役中占据主动。所以他们因地制宜,以防守来提携进攻,同时内外联合施以战略来改变战局。然而当战争上升到更大规模或者全局性的战争时,自身进攻的乏力还是东吴军队的致命弱点,所以即使在三国后期想要北伐征战,也是非常困难!
第二点,还是在东吴内部。我们都知道,东吴是一个由众多士族组成的政权组合体,孙权所代表的江东士族虽然取得了东吴的实际统治权,但是军事上并没有取得对东吴所有军事力量的指挥权。东吴各个士族不仅分化整个东吴集团的权力和战斗力,更是将东吴的朝政变得错综复杂。
孙权要想统一中国,必定要先取得其他士族的同意或者支持。而安抚东吴内部的权利斗争就已经使孙权应接不暇,更别说统一全国这种国家层面上的大事。所以,守成之君的定位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第三,东吴集团的士兵多以水兵为主,陆地兵种比较少,在统一全国这种大规模地依靠陆兵的战争中并不占优势。
第四,孙权的个人问题。我们都知道刘备和曹操的江山都是自己一步一步打出来的,每一次的攻城拔寨都有自己的的亲自部署和监督指挥。而孙权则不一样,他是继承他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打下的江山。这一点在个人能力上就给孙权打了一个折扣。
虽然孙权后期也扩大了东吴的版图,但是没有经过充分的战争磨炼,孙权自身的图霸之心远没有刘备曹操那般的强烈。
孙权的一生固然伟大,他割据江东成就了一番霸业。但是东吴的内外环境和孙权自身的原因注定了他的霸业只是割据,而非大一统。
原因是孙权的能力有限,在军事上,孙权不敌刘备和曹操。况且刘备和曹操经历过许多战役,从黄巾起义时,他们便有了自己的立场和野心,在岁月的洗礼下,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对于孙权来讲,他长兄临终时,把一个偌大的国家交给孙权,孙权什么没做就获得了东吴,所以在开疆扩土时,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过孙权的才能也是不错的,就是在军事方面上有所欠缺。孙权熬死曹操、刘备,甚至曹丕也死在孙权前面,在面对曹睿时,孙权还唯唯诺诺,主要是曹操留下的资源,孙权也打不过,而且东吴内部无法团结一致,也是最大的问题。
军事能力不敌曹操和刘备。东汉末年,刘备和曹操就参加诸侯联盟,随后有了自己的立场开始开疆扩土,曹操和刘备面对的敌人可是比孙权还强大,以弹丸之地迅速统一北方和两川,曹操和刘备都是从最底层做起,所以在成为一方霸主后,有一定的能力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对于孙权来讲,他的能力也是得到大家的认可,可惜在曹睿面前,他表现得只是一个纸娃娃,在诸葛亮死后,孙权彻底放下了自己得面子,面对魏军得挑衅,只好回到自己得帐下,他渐渐的失去了少年时的勇猛。此后孙权只是保存自己的力量和疆土,经历合肥一役后,孙权彻底失去了英雄的豪迈。
东吴内部不满孙权的统治。东吴内部,孙氏家族只是一个外来人,孙策在此扎根后,孙权在这里慢慢树立自己的威望,可是这里的士族和家族都不满意孙权的做法。所以孙权在后半生都是在处理内部问题,为了缓和关系,对于江东士族和交州的百姓,孙权放下了面子,即使他们做出许多违反国家法制的事情,孙权最后还是小事化了。
孙权虽然掌握整个国家,可是士族和大家族都不支持孙权开疆扩土,在赤壁之战前夕,朝堂上的高官都劝谏孙权投降,可见东吴的凝聚力,一点就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72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