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棣真的是明朝的拯救者吗真相是什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25 19:58:26

朱棣真的是明朝的拯救者吗真相是什么

你真的了解朱棣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长久以来,一提建文帝,人们都习惯谈他跟朱棣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甚至许多人,还从太子朱标那里推导出,倘若没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皇位。建文帝会带着大明繁荣昌盛起来。

但愿望虽好,却谁也没法回避,明明实力全面碾压朱棣的建文帝,会输得那么惨,以至于都输得,把自己搞成了“历史谜团”之一。

倘若把建文帝和朱棣,看成是一次“擂台王者竞争”的话,那么显然建文帝的能力,比朱棣差得太远了。如何能担负起大明王朝的这个重任?

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恐怕更多的是出于弱者同情心理,本来建文帝已经够惨了,何必再雪上加霜?况且,朱棣又实在太过强势,弑杀之心堪比朱元璋,因此就 “举起建文帝”影射朱棣了,这点估计都明白。

所以,就算没有朱棣篡位,以建文帝当政时期,表现出的能力来看,大明朝若继续让他当掌舵人的话,别说繁荣昌盛了,搞不好就会闹出第二个“南北朝”来,甚至不排除成为短命王朝。

其一、敌人在哪?

任何一个王朝若想生存和发展下去,首要解决的就是“敌人在哪”。明朝的敌人,显然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经过朱元璋八次讨伐,但却只是打掉了龙头老大“北元”,而其他各部落,也趁机摆脱北元,开始了各自发展,并不断南迁。

所以,此刻国都就成了关键!倘若建文帝继续当皇上,他必不会迁都北京。而从后来北方各部落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来看,明朝能否顶住这些游牧部落的冲击,是个问题。

例子就是,朱棣那么横,都要五伐漠北,以至于死在北伐途中。朱祁镇“北狩”,成了人家俘虏。所以倘若明朝不迁都,不能以“天子之身”,调配全国资源的话,估计用不了多少年,北方就会变成两个结果,一个是成为明朝不堪承受的负担,第二个就是被游牧民族重新占领。

不要指望出现洪武时期的兵威,须知常遇春、徐达、蓝玉等,这些开国藐视天下的统帅、大将,都是靠一次次战斗洗礼出来的。所以,建文帝若继续当皇上,只要他依然定都在南京,而不北移的话,上面所说的那两种结果,会大概率发生。

其二、建文帝的“乱弹琴”

以建文帝的思路来看,显然是要走守成之路,所谓“洪武”对应“建文”,从国号也能看出来建文帝要文治。第一条已谈,敌人虎视,文治为时过早,不现实!但最要命的却是,建文帝的文治,存在着巨大问题。

比如,建文帝听从方孝孺的建议,想要恢复周礼,并实行“井田制”。尤其是这井田制,完全是开历史的倒车。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王莽就曾玩过“井田制”,导致了地主势力的强烈反弹,给玩砸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也非常关键,就是建文帝要改掉朱元璋制定的科举“南北榜”,这是在动读书人的命根子!须知朱元璋实施科举“南北榜”,本质上言就是他向读书人示好。

由于明朝时,经济中心早已转移到了南方,所以科考选出的51位贡生,都是南方江浙一带的人。北方考生全面抗议,而朝堂内的北方官员,也是群情激愤。由此爆发了洪武三十的所谓“科场舞弊案”。朱元璋查来查去,最后不得不承认,根本没有舞弊,就是由于南北两方考生的差距实在过大造成的。

所以朱元璋这才最终实施“南北榜”,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措施。直至如今,依然被借鉴。毕竟谁都懂,经济越发达地区,资源就越集中,自然考生质量就越高。可建文帝却要推翻,恢复到过去的模样。

井田制,已经动摇了统治层。南北榜,若再被撤销,再堵住了读书人上升渠道,这后果是啥,已经不用笔者说了,就四个字:大明必乱!

所以才说,朱棣虽发动了靖难之役,被后人多有诋毁,哪料却因此成了大明朝的拯救者。倘若让建文帝继续统治下去,大明前途是非常堪忧的,很有可能提前就灭亡了。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么?

|导语:

一刀惊破水中天,赢得生前身后名!明成祖朱棣,在华夏历史上是一个争议极大的皇帝!面对削藩身死的危局,他以野望之心,不甘坐以待毙,奋然起兵拼死一搏,开山破石,杀出个永乐盛世、搏出个黄袍加身!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憎他者,道他残忍好杀、心狠腹黑、狡诈残暴;好之者,道他英明神武、胸怀天下、功在千秋!


欲论明君之“明”,须明白何为“明君“,明在何处——评价一个帝王的标准,应该是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多元化的视角做现实的解读!在华夏的帝王当中,象他这样毁誉参半的不在少数!那么,朱棣到底算不算一代明君呢?

一、“明”君是对帝王脸谱化的刻板解读!世俗在评价一个帝王时,往往是简单化地用“明君”和“昏君”的二元对立模式,对人物“撕裂化”、模板化解读。

例如,一说到“明君”,首先必说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始皇帝,再到后来的汉文帝、汉武帝,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淮右布衣、康熙乾隆!等等!

一说到昏君,必然是夏桀、商纣、秦二世,汉元帝、汉成帝、唐肃宗,宋徽宗!等等!

今天,我们只讨论“明君”!在世人眼中,所谓的“明君”,必然是那些心胸开阔、宽仁温厚、爱惜臣下、勤奋过人、卓有功树的皇帝!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评价的标准更多的是基于“道德层面”的基准之上的,或者说,很多是受了演义、评书的影响,将民众的“好恶”作为评价帝王的标准。

要评价一个帝王是“明”是“昏”,必须要立足于史实、立足于当时客观的历史现状、立足于历史唯物的科学方式。

简单地说,就是这个皇帝干了什么,对经济民生有什么贡献,对华夏的发展有多少深远的影响!——不能仅仅因为“他残忍好杀”“他劳民伤财”“他穷兵黩武”“他好色好命”而给一个帝王戴上“昏君”的帽子。

所以,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撇开个人情感的好恶,摈弃世俗的眼光去评价一个帝王,才能给他一个客观的评价!所以,对于朱棣,我们从他生平的功业去全面评价。


二、明君不一定是完美的道德典范,“人性化”“多样化”才是帝王这个特殊群体的真实面目

明君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

1、有开天辟地之功的帝王——例如秦始皇,自商鞅变法始,励精图治、修整兵甲、屯田以实,得以奋六世之余烈,一举扫平六国,建立了华夏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华夏第一次以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立于世间。

秦始皇固然好杀,然其开创的一统大治,建立的政治架构、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长城,开凿运河,哪一样不是开天辟地的大功?难道仅仅因为焚书坑儒就不是一代明君了?


予民以惠天下大治的帝王——例如汉文帝、汉景帝二帝。此二帝,固然没有汉武帝开疆拓土、征伐四方、扬威域外的不世武功,但是他们开创的“文景之治”的升平盛世,却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仓禀充实,极大充实了国力。我们也可以说文景二帝懦弱内敛,不若武帝英明神武,然谁敢言此二帝非明君??


篡得李氏江山神器的武后——收安西四镇,打通唐与东罗马的通道,强调“建国之本,必在务农”,极大发展的唐时的农业,抗击吐蕃设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

如无武后的“贞观遗风”,何来“开元盛世”,此昭昭于世之功,可称明君否?虽然武后以外姓把持朝政,但他执政其实的功绩,着实让一些帝王汗颜!


因“斧声烛影”为史家所诟病的赵光义——征回吴越、纳土于宋 !亲征太原,旋灭北汗,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两征辽国,欲图收复燕云十六洲,虽未竞功,难道不是明君吗?赵光义虽然心狠手辣、寡薄无情,可那些有情的帝王是何等下场?

很多史家及世谷认知中,对成祖多有“损毁”,要害者无非两处:

一是朱棣得位不正!乃是造反篡位,从侄子建文帝手中抢得皇位,是乱臣贼子!然以当时削藩之酷烈,竟至湘王举家自焚,以燕王之勇武大略,建文帝能留他一命?逼不得已拼死一搏,何错之有?若说朱棣过于狠辣,敢问李世民对建成、元吉可曾留情?

二是朱棣杀伐过烈。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诛了方孝儒的十族!然以方孝儒所为,作为一个帝王,真的过分吗?无论是出于统治需要还是为了震慑人心,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所以,以此两点判断朱棣非明君,是辩事不明、眼界狭窄。


三、励精图治、功绩甚伟的明成祖,它的功绩足以让大多数帝王为之汗颜

朱棣起兵篡位,客观上带来了朝野的震荡和杀伐,也让史家对他多有指摘,然而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抹煞的!他历经数十年的呕心沥血,将满目疮痍的乱局变成了国力强盛、四海升平的“永乐盛世”,一代明君,名留青史!


1、迁都北京、开疆拓土!当时,华夏主要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抗击外寇,天下以靖,朱棣毅然将都城由山温水软的金陵,迁到苦寒之地的北京,以“天子守国门”之势,震慑了游牧民族。期间,明成祖还征集举国工匠,建成了紫禁城,为我们留下了世界级的建筑瑰宝!

朱棣在位时,以帝王之身五次率兵北伐,南征安南,消灭残元!永乐一朝,受大明册封的国家共计三十余,朝贡大明者过五十之数,没有强盛的兵威,难道人家来朝贡是因为你羊排烤得好?再者,朱棣设贵州省、奴儿干都司,经略西藏,将明朝的实际控制疆域大大的拓展!


2、修撰大典、传承文明!永乐元年七月,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编撰《永乐大典》。共收录上至先秦、下达明初的典籍八千余种,凡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

更为难得的是,收录内容一字不易,按照原著原原本本录入,文献价值极高,是华夏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3、宣威海外、包容四海。自1405年,明成祖先后八次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开启了大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考察!这支考察队共计二百四十余艘巨舰、二万七千余名船员。郑和下西洋,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让华夏第一次了解到了大洋对岸的文明与繁荣,风俗与国貌,也让诸国了解到了在东方有这样一个繁华强盛的东方大国!明成祖的探险精神和高瞻远瞩,让其他的帝王黯然失色!


4、改革吏治、开风气先!如果要给皇帝评劳模,朱元璋一定能够入选!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管六部,这导致了皇帝每天穷于案牍,事无巨细皆要亲躬!

明成祖对这种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形成了相互制约、功能完善的内阁制度。终明一朝,内阁之中人才辈出,为治理大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套制度后来也被西方所效仿并延续至今!

5、修浚运河、沟通南北!北京战略位置重要,农业生产却远远落后于南方,为了统治的稳定,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清江浦,使元末久废无用的运河畅通无阻。

运河的开通,不仅使南方漕运能够顺利到达北京,也让运河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大动脉,运河经济带繁华一时!“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不再是梦想!


结语:

朱棣,以藩王之身而登大宝,坚毅果敢、杀伐果断、坚忍不拔!五千年文明仅此一人!他治国有方、雄才大略,胸中有大格局——修撰大典、扬威海外、疏竣运河、开疆拓土、迁都北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大明自成祖之后世的皇帝,皆受其遗泽!一代明君,受之无愧!

朱棣篡位是真的吗?

朱棣能够篡位成功,既是因为朱允炆的弱智,又是因为朱棣的运气实在太好。

朱元璋死后,大明的皇位继承权直接落到了孙子辈朱允炆手上,这其实是不符合礼制和法统的,毕竟朱元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朱标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儿子,而且有很多儿子各方面都很不错,都有资格做太子,继承大统。

但是朱元璋偏偏选择了死去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继朱元璋皇帝位,史称建文帝。

朱元璋的考虑其实是正确的,那个时候的大明朝基本巩固,但是边疆还是不够太平的,特别是北方的鞑靼部依然侵扰山西、大都一带。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行了分封制,把自己的有能力的儿子们分封到了大明朝最重要的地区为藩王,承担起了为明王朝抵御外敌,站岗放哨的责任。

太子朱标死得比朱元璋早,既然太子死了,皇位继承者就得重新选择,朱元璋为了搞平衡,不在儿子里面选了,毕竟一碗水端不平,选谁不选谁都会有人有意见,这皇位继承权直接让太子朱标一脉继承吧,让他的叔叔们按原来的制度给侄子朱允炆站岗。

这样既保证了儿子们没有话说,也保证了太子的影响和势力能延续到孙子朱允炆头上,尽量避免了皇权过度产生的波动。

朱元璋千算万算,就算错了一样: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要是有他爹朱标的威望和水平,估计这皇位也就在他们朱家大房一脉里传承下去了,但是这建文帝的政治弱智估计令死去的朱元璋都始料未及,这也是造成明朝藩王造反成功的唯一一例。

朱棣反了,被建文帝给逼反了。

回到题主说的,朱棣为什么能造反成功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皇室宗亲寒心

建文帝登记后,不是先稳固朝野,联络各属藩王,反而是大举削藩,没几个月就收拾了自己五个叔叔,其中的一个叔叔还自焚身亡了。朱允炆要削藩,街上卖菜的老头都知道,当然那些实权藩王也知道,包括朱棣。

朱棣此时没有造反的心,但他的心和其他藩王一样,拔凉拔凉的。这登基后的侄子朱允炆年纪轻轻就拿叔叔们开刀,老子朱元璋给大家伙的任务估计是给皇帝站岗,看来这岗是站不成了,迟早要被侄子收拾。朱棣这么想,其他的什么辽王、宁王、成王都这么想。

朱允炆的削藩,首先得罪了皇室宗亲!这也是后来朱棣造反,这些皇室宗亲基本都是站在朱棣这一边的。

朱棣制造舆论环境

朱棣造反,他打的旗号很有意思?清君侧?,是不是有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意思了?吴王刘濞也是打的这个口号,刘濞的口号是自己想出来的;朱棣的口号是朱元璋赋予的职责。

原来朱元璋在封这些儿子们边疆就藩为王的时候,不但要为王朝站岗放哨,更有责任保卫皇室,肃清内乱,在必要时候可以回师都城勤王救驾。

朱棣的口号那是名正言顺,至于建文帝不认可朝中有没有奸臣,你说了不算,你爷爷朱元璋既然给了朱棣这个权力,朱棣就可以拿这个鸡毛当成令箭。

朱允炆有能力的军事将领太少

朱棣造反后,建文帝组织军队进行平叛,居然发现没有多可以用的武将,朝中热血沸腾,满口忠义的几乎都是文臣,别说打仗了,杀过鸡的都没几个。这就要怪建文帝的爷爷朱元璋了。

朱元璋担心那些开国的能臣悍将对自己年轻的孙子朱允炆的皇位有威胁,早早的就给收拾了,留下的要么就是文臣儒生,要么就是老弱病残的三流将军。当时整个明朝能打仗,经常打仗的将军们都是边疆打鞑靼呢,也就都在藩王手下。这些藩王基本都随着朱棣靖难了。

这建文帝要平叛,不缺兵,却少将!是在没有办法,推出了赵括似的将军李景隆,好歹算是亲戚,但李景隆和建文帝是亲戚,他不也和朱棣也是亲戚吗!南京城破,就是这亲戚给开的城门。

综上看来,朱棣占着几个一边倒的条件,他的成功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吗?

都知道,明成祖朱棣虽然在继承皇位这件事情上有些不光彩,但是,他后来在治理国家上,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朱棣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措施改革当时的吏治机构,例如:设置内阁制度;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在贵州设立承宣布政使司等,以此巩固了整个国家的南北版图。

而且,朱棣在位时期,更是中国海洋探索的巅峰时期。他多次下令让郑和带领舰队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其它国家之间的往来。此外,朱棣还有其它功绩,例如:编修《永乐大典》;疏通大运河;收复安南等。因此,在朱棣统治的明朝时期,不但国家经济极为繁荣且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永乐盛世?。


那么,开创了如此盛世的永乐帝,为什么还说他不是明君呢?

永乐五年初,解缙再一次被调离中央,到广西任职。这时的解缙已到了不惑之年,这一次还是因为自己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被调离了权力中心。

所以,解缙在与妻子离别之前,他写下了一首?赴广西?: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解缙对于京城生活的留念,以及现实中的失意。也许,此时的解缙是幸福的,因为,此时的他终于可以脱离京城中的百般束缚了。

虽然,离开了京城,但此时解缙的处境还不算太糟糕。因为,这时解缙的官职是布政使右参议,职级不降反升。如果,事情要像这样顺遂发展下去,那么,解缙心里可能还有一丝慰籍。但事出人愿,解缙当时风光无限的时候,因为得罪的人太多,一旦离开了皇帝,他自身处境就变得非常的危险。


后来,当解缙到达广西的时候,事情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时,布政司接到圣旨,将解缙的职位再次调动,到刚刚收复的安南去督运粮饷。如此大的变故,让解缙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说好的事情会突然变卦了呢?原来,在解缙离开京城之后,朝中和解缙不对付的人落井下石,这便导致解缙中途被贬。

早在解缙得宠之时,朱棣曾拿着一份大臣名单让解缙逐一点评,而书生意气的解缙也没有丝毫隐藏,逐一说出了自己对这些大臣的看法。可想而知,这一次解缙得罪了多少朝中官员。而且,在内阁的那段时间,解缙也是直来直去,没少得罪人,所以,后来被落井下石也不奇怪。

在这些落井下石的人中,有一个叫李志刚的礼部郎中。在解缙被贬出京城的时候,李志刚挑准时机向朱棣上书,说:?皇帝你曾经那么器重解缙,可解缙非但不知恩图报,还挑拨皇室之间的骨肉亲情。?李志刚的这些话可是戳到了朱棣的心窝子里,正好当时安南刚刚收复,朱棣便索性派解缙去那里督运粮饷。

从这件事情上来讲,朱棣有些过分听信别人的话了,而没有了自己的判断。解缙虽然当时参与到了皇室之间的内斗,但对朱棣的忠心,却从来没有变过。


自古以来,开明的皇帝对那些所谓的告密者都嗤之以鼻,从来都是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决定。

从这一点看,朱棣并不能算是一个明君。因此,听信李志刚的告密,算是朱棣人生之中的一个污点,因为,告密者历来都遭人唾弃。而且,唐代的谏臣魏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以跟上司打小报告来表现自己的忠诚,这算哪门子的忠诚。如果,一国之君欣赏这样的人,那么,整个国家都将人人自危,而皇帝将成为纵奸犯科、自毁声名之人。?

当时,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认为言之有理,欣然采纳,至此,远离那些告密者,成为了一代明君。而朱棣则恰恰相反,他执政时期,告密成风,整个朝廷的风气很差。然而,年号永乐的朱棣,一直以来都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想要做一个开明的君主,但他在实际执政的时候,却与之相差甚远。当时,他杀建文帝旧臣方孝儒的时候,手段极为残忍,株连十族。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一共杀了八百多人。

而且,在朝鲜的一份史料《李朝实录》中,有这样一份记载:?当时,朱棣怀疑两个妃子对自己不忠,因此,想要把整个宫廷里的女人全都杀光。?试想,这样一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很容易就中了那些奸臣的下怀,对告密者亲赖有加,从而做出一些不开明的事情。


在朱棣统治的时期,虽然造就了永乐盛世,国力昌盛经济一片繁荣,但由于朱棣的一些所作所为,给他的人生或多或少抹上了一些污点,使他不能称得上是一代明君。此外,朱棣五征蒙古、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举措,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加上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了伏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6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