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耶律楚材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历史上有两个人曾力谏过成吉思汗,要敬天爱民,止杀积善。其中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另一个则是他的辅臣耶律楚材。这两位高人,分别以他们道家的修德和儒家的仁爱,化解着蒙古皇帝和他麾下大军的暴戾。在窝阔台接过他父亲的权力皇冠以后,耶律楚材仍然在竭尽全力,以一己之身,阻止着蒙古皇帝的杀戮之刀,没有办法统计他共挽救了多少条生命,仅知道在他阻止汴梁一城被屠时,就有147万无辜的百姓保全了性命。
耶律楚材,一个身上带着契丹王族血统的金国士子,最后却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宰相。他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
也许世上真的有些玄妙的事情,耶律楚材的名字由来就带有玄机的味道。他的父亲耶律履官任金国尚书右丞,老年得此子,耶律楚材出生时,耶律履已届花甲之年,据说他精通数术,见了耶律楚材面相之后,说:“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所用。”于是根据《春秋左氏传》中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 给儿子起名为“楚材”。一语成谶,莫过如此。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成吉思汗便称呼他为: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实际上耶律楚材自幼礼佛,看似威武彪悍的外表之下,是一颗悲天悯人的仁恕之心。
在他和丘处机陪同成吉思汗大军西行时,与这个74岁高龄的全真掌教在止杀劝善一事上,有着惊人的默契与一致。丘处机曾对耶律楚材表露心迹:“普天之下,大地苍生都正在遭受着犹如凌迟般的痛苦,因此不辞万里之遥,顺天而行,救拔世人。”
耶律楚材也袒露心怀,回答道:“天下干戈未尽,早已令我伤神,常自恨虚名耽误此身。倘不能制止百万强师,也要以微薄之力,匡扶尧舜之道,救济庶民。”
丘处机乃得道高人,耶律楚材精于占卜,所以二人的劝止,既有出于为蒙古人长治久安计的考量,更带着道家的玄妙和预言式的神秘色彩,对正欲求长生之道的成吉思汗影响甚大,一路随蒙古大军西征,二人此举救人无数,可称得上功德无量。
不止是心怀善念,止杀救人,其实耶律楚材对这个世界贡献极大,如果没有他对蒙古人的教化,这支来自草原的民族,不知道会把当时的世界带往何处。
比如说,窝阔台登基后,有大臣建议把中原大地统统变为牧场,如若实施,必将是中原大地的一场浩劫,耶律楚材巧妙的以军需角度劝谏窝阔台,他说,军队征服南宋需要大量供给,如果在中原地区合理征收地税、商税、盐税和铁冶税,以尽山泽之利,每年蒙古可以获得白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够军需之用了。窝阔台听信他的建议,就委派耶律楚材来主持中原赋税。耶律楚材于是在中原设立了十路课税使,全部委任以儒士,使中原地方避免了一次历史大倒退。
耶律楚材通过这种方式也挽救和保护了大量的人才。当时汴梁为蒙军所破,耶律楚材建言工匠、儒、释、道、医、卜之流,皆可为朝廷所用,使这些人免于杀戮,散居于河北,并得到了一定的特殊照顾。他还大力保护汉族儒士并引荐他们进入仕途,在蒙古灭亡金国、吐蕃、大理和征伐南宋时,许多名士如元好问、赵复、窦默、王磐等人都被保护并获起用。
他向蒙古统治者建言:随着统治地域的扩大,国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治理。他上奏说:制造好兵器须用良工,守成就就必须任用儒臣。
耶律楚材的建议得到窝阔台的肯定, 同意任用儒士作为官员和他提出的“校试”中原儒士的办法。公元1237年,窝阔台发布了试选儒士的诏书,次年,戊戌选试在中原诸路举行,共选取儒士4030人,这些中选儒士有不少人后来成为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的名臣。
耶律楚材推崇孔子,大力倡导儒学。金灭亡后,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1233年孔元措袭封衍圣公称号,使宋、金以来,衍圣公的称号在新朝得以继续。 他征得太宗的同意,修复了孔庙,优待孔子后裔,建立了国子学,用儒家文化教育蒙古民众。
历来,开化民智、泽被苍生的教化之功其实是最值得褒奖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耶律楚材确实是善莫大焉。
“安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心怀日月的耶律楚材,也许真的是上天派给蒙古人的最好的礼物,在匡佐蒙古两代帝王的过程中,沥心于文治,政绩斐然。
他改变了以前蒙古人军政合一的管理模式,建立起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的中央集权体制。
他劝谏了察合台实行跪拜礼仪,开始在蒙古推行以儒家思想为基准的封建礼制。
他废止了以草原惯例“札撒黑”来治理国家的落后状态,启用《便宜十八事》作为临时法律,使社会秩序就渐渐安定下来。
他主张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生产。改变了蒙古人以掠夺为念的习惯,在治下实行合理的税赋制度,使社会经济发展回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耶律楚材生逢乱世,然心有治世理国,解救众生的执念,所以在有生之年,尽人事,无愧于天命。他使新兴的蒙古贵族放弃了落后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先进的中原农耕文明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以儒教的仁爱理念逐渐熄灭了蒙古人的杀戮之心,使征战不断的乱世转为和平的治世。
在蒙古人的世界里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所以,历史上对耶律楚材评价甚高。“一代贤相,仁蔽天地”,“中书湛然有天然之才,如宝鉴无尘,寒冰绝翳。”
1244年五月,五十四岁的耶律楚材离世。“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蒙古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痛哭失声,如丧亲偶。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亦师亦友的契丹政治家,适时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
暮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悼言: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遵从耶律楚材的遗愿,将他的遗骸移葬于燕京玉泉以东的瓮山,即今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那里是他的故乡。
1.苏武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 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2.伯夷、叔齐于商亡后隐居首阳山,决心不食周粟。
3.西晋大音乐家、“竹林七贤”头面人物嵇康宁可被斩首洛阳东市,也不为司马氏王朝所用,临刑前还当众演奏了他的拿手保留曲目《广陵散》。
4.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5.唐朝诗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戏万乘若僚友,视侪列如草芥”。他高扬人格,宣称“君不能狸膏金踞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做过山东范县和潍县知县,后因请求赈助农民而得罪豪吏,告疾罢官归,“掷去纱帽不为官”,居扬州以诗书画自适。
7.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
8.朱自清:
宁可饿死也不吃“ 嗟来之食”--美国的救济粮。
9.梅兰芳:
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还有:苏武、文天翔等。
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文天祥,文天祥作为一个愿意为国家而牺牲的人,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其中文天祥最著名的一首诗《过零丁洋》中有一句诗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充分表明了文天祥的志向。正是因为文天祥的这首诗太出名了,所以让很多人都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诗是由文天祥说出的,但在更久远的历史中,耶律楚材早于文天祥三十多年就已经说过了。所以说最早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诗的不是文天祥,而是耶律楚材。
?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诗可以说是因为文天祥才让后人熟知的,虽然在更早的《峄山书怀》中有过这句诗,但是并不是这么出名。因为这首诗是在文天祥面对蒙古人的诱惑,在国家危难之时所写的,再加上文天祥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于是后来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所以他的诗句和品格都被后人所流传。
虽然由耶律楚材所写的《峄山书怀》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但是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且耶律楚材这个人的名气也没有文天祥大,以至于让人们认为这句诗是文天祥最早写出的。耶律楚材是一位政治家,曾经跟随过成吉思汗征战四方。
根据历史记载耶律楚材的父亲曾是金国的尚书右臣,在耶律楚材的父亲去世后,不久金国就被强大的蒙古国给灭掉了。之后耶律楚材因为某些原因而投靠了蒙古国,之后就跟随了成吉思汗,因为耶律楚材非常的有政治头脑,于是他在政治上也立下了许多的功劳,因此他也受到了蒙古国两代统治者的重用。后来因为耶律楚材受到蒙古国其他人的排挤,在游历峄山的时候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最恼苦乐由他人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440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