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什么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末死于抗清的忠义大臣有不少,但是死后百年,得乾隆皇帝亲题“褒慰忠魂”的就只有史可法一个。除此外,乾隆还还撰挽诗一首,并命大臣,咏和题跋,制成手卷,置于扬州梅花岭史公祠中,以示褒扬。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弟子,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他得知北京城被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崇祯自杀,便在南京拥立福王,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执掌兵部事。这时的南明小王朝已岌岌可危,而朝政又被奸相马世英把持,排挤史可法令其外出督师扬州。
史可法一到扬州即重新部署四镇兵力,加强战备,坚决拒绝清王多尔衮的诱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当时的清豫亲王多铎率重兵将扬州团团围困,而史可法却只有亲兵约四千人坚守孤城。他向朝廷告急,朝廷既不派兵,也不调拨军饷,其他各镇兵马也不响应。
史可法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之中,意识到南明的覆亡无可避免。但是,他又不愿意步洪承畴的后尘,投降满清做汉奸。虽然当时的清军统帅多铎曾五次致书,劝他投降,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不为所动,书也不拆封,以表明他态度的坚决。这时他早已下定与城共存亡的决心了。为此,他给家人写了一封绝命书,以表示死节的决心。
为了实现他以身殉国的决心,清军攻陷扬州城时,史可法当即拔刀自裁,为诸将所阻拦,自杀未成遂为诸将拥护而行,来到小东门,遭遇大量清兵,发生激烈的战斗,身边的将士全部阵亡。史可法被执,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豫亲王多铎上前再次劝他投降。史可法毫不为所动,反痛骂不止,最终惨死在多铎手中的白虹刀下。
史可法死后,多铎命人在杀害史可法的白虹刀刀柄上刻下“此刀曾杀第一忠臣”八个字。后来此刀被视作清朝的镇国神器,咸丰皇帝即为后,此刀赐给了恭亲王奕䜣,再后来恭亲王又将此刀传给了孙子溥伟。
七七事变前,溥伟死去,家中生计困难,白虹刀被溥伟侧室带到了东北。解放后,白虹刀回到人民政府手中,人们现在可以在北京恭亲王府,观看这把经历传奇的宝刀,倾听它背后的沧桑故事。
面对两位大将所做之事,我认为坚守是绝对值得赞成的。投降虽然保住性命,但其实也只是暂时保住了性命,并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去支持和鼓励,这对位整个民族而言,都是极具伤害的。自古以来,都是英雄主义被推崇,宁死不屈的精神被高唱。面对民族安危,选择坚守宁愿失去性命的做法一直以来都是被提倡的。孰是孰非,自有定夺。那种坚守阵地而永不退缩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这个社会少有的,因为容易退缩的人实在实在太多了。
中国历史丰富多彩,上下五千年,朝朝更替,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朝代,君王无数,英雄无敌,正可谓江山如此多娇。离现代最近的两个朝代当属明朝和清代。等到清代彻底离开历史舞台时,中国才算正式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明清两朝更替之时,明末出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其中不乏多数英雄好汉,自然也有众多卖国求荣之小人。但笔者有一疑问之处:是否投降归顺就为小人,誓死抗击就算为英雄?按理来说,只有爱国坚守与卖主求荣之分,即可断定孰是孰非。
明末清初,朝代更替,属于乱世之时,其中涌现的人物自然是各式各样。此时,有一位明末大将史可法。清兵入主中原之际,史可法坚守在扬州城,等到清兵入侵扬州之时,面对清兵的史可法只有两种选择投降或者坚守。史可法作为明朝大将,忠心不二,宁愿死守扬州,也绝不开城门降清,勇气可嘉,但结局却是清兵屠杀扬州。后人有将罪过加在史可法身上,实属无理。史可法的坚守可谓是视死如归,算得上英雄一个。
同样是事情发生在当时的钱谦益镇守的南京城,同样是清兵入侵中原之时,钱谦益面对清兵,选择了投降与清兵,一纸降清,打开城门,成为清兵的部下,最后成为清代的礼部侍郎,钱谦益面对清兵的兵临城下,选择投降,使得清兵轻松入主南京,其中的百姓与他自己也免于清兵的屠杀。
同是明朝臣子,为何史可法被杀而钱谦益被清朝重用?那么问题来了,两件事,发生在同样的时期,同样的两位镇守城池的大将,因为面对清兵入侵表现的态度不同,究竟孰是孰非?这个问题就需要深究了。首先,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扬州被屠杀错在清兵,并不在史可法,反而因为他的坚守可歌可泣。南京得以保全也并不是因为钱谦益的功劳,反而因为他的事迹后人不齿。
这个问题还做了一个错误的前提假设,就是史可法不投降导致全城百姓被杀,钱谦益投降导致全城百姓被保全性命。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样。无论如何,史可法的抵抗事迹是值得歌颂的,原本乱世本来就是需要英雄的,后人只会痛斥投降主义者,赞扬抵抗主义者,这样的民族情怀才能增加人民的抵抗意志。换言之,钱谦益的投降似乎与南京百姓的存留有那么一点点关系,但这是消极的做法,他考虑自身的私心更大一些。
历史上钱谦益取了非常出名的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当时柳如是要与钱谦益投水自尽以表衷心,但是钱谦益却因为水太凉而不愿投水。所以这件事不仅被柳如是不齿,后人也经常会因此看不起钱谦益,其做法更是值得玩味。
面对两位大将所做之事,我认为坚守是绝对值得赞成的。投降虽然保住性命,但其实也只是暂时保住了性命,并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去支持和鼓励,这对位整个民族而言,都是极具伤害的。自古以来,都是英雄主义被推崇,宁死不屈的精神被高唱。面对民族安危,选择坚守宁愿失去性命的做法一直以来都是被提倡的。孰是孰非,自有定夺。那种坚守阵地而永不退缩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这个社会少有的,因为容易退缩的人实在实在太多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她的覆亡意味着汉家衣冠再次沦陷。那么自崇祯自缢后,南明势力也很强大,为什么还是会被清朝灭掉,这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上群龙无首,不同势力各自为政。
1、崇祯自己的问题。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帝,并挥师东进,直逼北京城。当时明朝内部有两种意见,迁都南京和死守北京。而崇祯却对迁都犹豫不决,群臣也不愿担起这样的责任,丧失了反击的大好时机,结果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攻下北京,崇祯自己横死,连他的法定继承人也没有逃出去。
2、南明无法组织成统一的政治力量。南明和史上的南宋不同:南宋是一股统一的政治力量,所以她能快速站稳脚跟;而南明是多股政治力量互不同属,为了所谓的正统,不思团结还互相指责和征伐,这就导致了南明的政治力量薄弱,易于被清朝各个击破,例如:福建的隆武和广东的绍武。其实这也是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带来的苦果。
3、党争的延续。党争并没有因为崇祯的死而消亡,反而越演越烈。东林党无治国才能,无理财手段,但对其他人的政治压迫却是无师自通。这种政治上的打击报复延续到清康熙年间,由此可见无论是明还是南明,党争是亡国的第一罪。
二、经济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财政税收,缺乏财政收支。明朝时虽然江南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的财粮来源之地,但控制在官僚财阀的手中,东林党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财阀集团;而福建的财政控制在以郑家为首的走私集团手中。所以财政上的入不敷出,也使南明各政权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失败也是必然。
三、军事上军阀林立,叛将无数,都成了清朝灭明平定江南的先锋。
1、南明在政治上无法组织统一的力量,在军事上就更无法将所有的力量全部统一起来。崇祯在时就已经无法弹压如左良玉之流,更不要说那些在军阀眼里已经缺少大义的南明各政权,所以左右逢源就成了军阀们的首选;
2、而吴三桂、尚可喜之辈又成了南明军阀的榜样,这样一来对南明在军事上的打击更加严重;
3、而屠杀也成了清朝在镇压江南时的一个军事手段,作为普通民众最容易屈服。
清朝在军事上的多管旗下,分化了南明从朝廷到民间的反抗力量。军事上逐渐削弱,失败就成了南明的最终结局。
所以,南明的失败是有多种原因的,历史并不会因为有几个名臣,有几个善战的武将就会摆脱被灭亡的命运。而史可法属于南明弘光政权,李定国属于南明永历政权,而他们一开始的同属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自身的命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72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