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很多的皇帝,大概有五百多位,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最后才有机会荣登皇位。他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统统都不在话下,但是也有的皇帝不是很会治理国家,尽管他们有着满腹诗书。但是有一位皇帝就跟不一样了,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对于治国之道很是精通,他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不仅能文能武,从小就是出生在官宦世家,参军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匡胤能武的原因了,从小的他就参军,长大后也当上了将领。有一次事例记得特别清楚,一次打仗完了,有士兵看到赵匡胤搬着一大箱子,以为他中饱私囊,最后真相大白居然是一大箱的书。
对于赵匡胤来说,如果说会武是可以带兵打仗,平定天下,那么会文就是治理国家,文明天下,这两种想法他都通过自己做到了。这也是后来他当上了皇帝后出现“抑武扬文”的现象,一方面是他觉得有必要学文,而且可以牵制武力的发展。
有一次中秋节,赵匡胤就邀请群臣一起庆祝,望向皎月,痛饮良酒,他兴致勃勃的脱口而出:“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诗句气质磅礴,意境明了,算得上是人生大臣们纷纷拍手叫好,奈何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接上他的诗句,场面很是尴尬,赵匡胤也不知道下联要写什么好,这也成了这首诗的遗憾。
四百年后,终于等来了这首诗的尾声,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件事情很是上心,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于是作出了下面的这些诗句“未离海底千山墨, 才到中天万国明。恒持此志成永志, 百战问鼎开太平。”明朝的臣子们看到是皇上作的诗,所以也是在拍手叫好。
或许,这四百年间,不是没有人作不出来这首诗,而是没有人敢说出来,所以才造成这首诗直到四百年后才被完结,臣子们的拍手叫好,或许也不是真的好,只是想巴结皇帝,讨其开心罢了。
后世有文学家表示,朱元璋的诗略显僵硬,很难与赵匡胤的诗是一致的,所以也不见的就是好的。其实可想而知,不是同一个人作的诗句,本来就是心境是不一样的,更何况是时隔四百年间那么多年的变化,一首诗就可以明了。
但是我们不能否决朱元璋的能力跟才华,作为开国皇帝,必定有他的一定的惊人之处,不应该只是由一首诗来证明他的才能,对于他做过的大事,根本算不上什么。可以肯定的是,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爱好学习,博览群书。
这一首诗,不同角度的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在那不同的时代中有着不同的人才,在治国大道上都有自己的一番天地,是他们,通过一首诗把他们的智慧凝聚至今,让后世学习其学习精神,向其学习。
1、出处: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
2、原文: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3、译文:
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哪里知道这件事?
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4、创作背景:
费氏(一说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为时人称许。孟蜀亡国后,被掳入宋。宋太祖久闻其诗名,召她陈诗。徐氏就诵了这首“述亡国之由”的诗。
诗泼辣而不失委婉,不亢不卑,从题材到风格,都与作者所擅长的“宫词”大不相同,当时就获得宋太祖的赞赏(事据《十六国春秋·蜀志》)。
5、文学鉴赏:
此诗破题就直述国亡之事:“君王城上竖降旗”。史载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诗句只说“竖降旗”,遣词含蓄。下语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
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花蕊夫人作此诗则有所本。“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对照二诗,徐氏对王诗几处改动都很好。
原诗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特别是改用第一人称“妾”的口气来写,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顿添神采。这样的改作实有再造之功。就诗人陈诗一事而论,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孟蜀“男儿”羞。所以,此诗得到一代雄主赵匡胤的赏识,不是偶然的。
扩展资料: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几位被称作花蕊夫人的女性,她们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能诗善赋,多才多艺。有关她们的事迹,多散见于五代至两宋的各种史籍之中,因其所处时代相同,且又均被称为花蕊夫人,她们的身份、事迹至今仍有许多疑谜。
五代十国间,被称为花蕊夫人者,一共有三人。其一为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约883~926),成都人,宫中号为花蕊夫人,因其姐也为王建妃,故亦称小徐妃,姐妹皆受宠幸。其姐子王衍(世称后主)登基后封其为翊圣皇太妃。花蕊夫人与其姐交结幸臣,纳贿干政,导引后主荒戏失政,后与王衍皆被后唐庄宗所杀。
其二为后蜀主孟昶的妃子,也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灌县)人,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她可能被虏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
其三是在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中出现的,说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闽人之女,雅好赋诗。她于南唐亡后,被俘入宋宫,后为晋王所杀。人称“小花蕊”。
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其中确实可靠者90多首,诗一卷(《全唐诗》下卷第七百九十八)归属于孟昶妃,但词中有“法元寺里中元节,又是管家降诞辰”语,中元节为旧历七月十五日,正是王衍生日,而孟昶则生于十一月十四日,可知当出自王建淑妃手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蕊夫人
1. 以“走进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2. 根据峨眉山月歌改写一篇日记 寥落的星辰无声的宣告着秋的到来。月,在层叠的峨眉后探出身来,皎洁的月光直泻下来,在江面上伸展开去,映白了平羌江水,映清了山的倒影,更映亮了江面上飘来的扁舟。
船头,我独自一人,着一袭长衫,凝望着明月,伫立良久。峨嵋山啊,我今天就要别你而去,远游他乡,你就要这半轮秋月送我?明月不语,默默伴我漂游远方……
又快到中秋了,月啊,你可知道远方的人儿是否安康?作客他乡,独自流浪天涯,孤寂一番又一番不断地敲打在我的心头,思念如薄雾悄然潮湿了我的睫毛。明月千里寄相思,能否借你一缕银丝,传达我愈远愈长的思念之情?
月啊,请你把我对故乡亲朋的思念和祝愿收好……
为什么,你此时竟隐藏起了你那美丽的笑靥?一路走来你我早已心心相印,为何竟离我而去?去就去吧,我还是要赶快催舟快行,到渝州,下到三峡。
3. 扩写《峨眉山月歌》 秋风瑟瑟,带着些许凉意。
夜深了,月亮在空旷漆黑的空中,宁静地散发着柔柔的光,月亮被整齐地切走了一半,只剩下一半的妩媚,一半的悲哀。月光静静地撒在峨眉山上,撒在幽幽江水中,撒在这即将离去的小舟里,峨眉山把它巍峨的影子投入到江面上,影子在江面上一起一伏地抖着,原来是江水在不停地流着,再见吧!峨嵋山,我来这里是向你告别的!今夜,从这里的清溪开始,我就要奔向远方,向着那远处的三峡,去看一看我日夜思念的兄弟,我要顺江而下,直至渝州。
峨眉山,也许你会是我的另一位兄弟。
4. 峨眉山月歌翻译成现代文600字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5. 走近XX的《XXX》作文600字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李白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读此诗,我仿佛看到了秀丽峻伟的峨眉山-------那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年轻的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旅途之夜。平羌江流入泯江,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将我也感染,不禁随诗人深深地沉思起来。
6. 走近XX的 XXX 作文600字 一江春水……”犹如春风盈袖,一个亡国之君的人生落幕,错也罢。
当然,这仅只是我作为一位李煜词的爱好者的一点拙见,仅只是我走近李煜的一些肤浅看法。毕竟李煜,玉砌雕栏,更多的是一江春水般的情愁,坐在龙椅上等着赵匡胤,又在宋朝的统治下苟活几十年,使后人唾骂他的软弱。但,真的是如此吗,他所向往的只能是那种填词吟月的生活;走近李煜,我看到的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奈情愁,李煜并不喜欢权力,也难怪他纵然文采翩翩,对也罢。当细细品味他的内涵时,又有一丝哀愁在我的心中蔓延开来。于是。他也未必不想以死明志,保存气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春花秋月,并不是某个人就可以决定的。
历史不会重演;别样哀愁。然而当我一步步走近李煜的时候,他必须登基,只是朱颜改,是一种美,一种悲情,是历史的定局。身为文人;则更是人世的辛酸,历史的沧桑;一个放浪文人。面对着故国明月。可在赵匡胤的深院高墙中生死已不由己,而由他自己掌握的,只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最初被李煜的词所吸引,我越发开始感到一页历史的辛酸,也越发开始为李煜的不幸所不平,却怎么都不愿批阅官文。李煜只不过是一个放浪文人。问君能有几多愁:首先,李煜的继位就是无奈之事。在南唐末期,社会风起云涌,小楼东风,玉砌雕栏,被囚,一直到死去。李煜的一生都一直在别人的掌控之中,朝廷摇摇欲坠,作为南唐的最后的唯一子嗣。走近李煜,我看到的是一个放浪文人的才华。走近李煜,欲说还休,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让李煜的文华,情愁。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一缕馨香,有太多的美,太多的情。
历史上,我开始阅读所能找到的一切李煜的词。《清平乐》中“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破阵子》中“垂泪对宫娥”……每一句都叩击着我的心灵,欲说还休……
作为古代诗词文化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有太多的美,太多的情愁,太多的怅恨,太多的辛酸……从继位。当宋王朝的一杯毒酒了却了卿命,也就了却了一段惊目的历史,到亡国。而李煜呢?他竟遣散群臣。崇祯帝尚且以死谢宗,别时容易见时难……”。就像《虞美人》中所吟唱的那样“问君能有几多愁。亡国自是历史的使然;走近李煜,我看到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沧桑落幕,是源于他那首名贯古今的《虞美人》。初读李煜的词。
——李煜 《虞美人》
走近李煜,一缕馨香扑面?从历史上看,亡国之君自是很多。但像李煜那样毫不反抗的却仅此一人;走近李煜,一丝悲情入怀;走近李煜,一段历史惊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周世宗柴荣在去世前夕,担心政局有变,本着互为制衡的方针对禁军的兵权作了调整,使得赵匡胤并未完全控制禁军(赵之所以于周世宗去世半年后乃敢发动兵变,很大程度上源于此)。而且周世宗还留下了一道临终遗命,选定了“托孤”大臣:“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相之”,也就是说周世宗希望在自己死后,由王著作为顾命大臣,出任宰相辅佐朝政。但不幸的是,这道遗命被时任宰相之一的范质与赵匡胤合谋废除了。
另外,赵匡胤发动兵变的代周事件,并不像诗歌所描述的“一着黄袍便罢兵”般轻松,而是颇为曲折的。赵匡胤兵变回师,至陈桥门时就吃了第一次闭门羹:
“艺祖拥戴之初,陈桥守门者拒不纳,遂如封邱。”
而当他们到达皇城的宣祐门外时则更为惊险,据《梦梁录》记载:
“初,宋太祖受禅,驾自宣祐门入,守关者施弓箭相向,弗纳,移步趋他门而入。”
更令人侧目的是,在兵变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流血事件。这就是后周的开国将领韩通被杀:韩通听闻兵变消息后,急忙从宫廷中奔出,被兵变先锋军校王彦升所杀。这也是赵宋开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流血事件。
基于以上,下列几个问题就值得思索了。1、周世宗的临终遗命为何被废?遗命被废后政局又发生了哪些变动?2、赵匡胤在周世宗去世时,具备哪些足以代周的优势,又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在世宗新丧之际夺权,而是拖了半年之久?3、殿前司的衙门就在宫城左掖门旁,为何赵匡胤不直接发动宫廷政变,却采用陈桥兵变的方式?
关于周世宗的临终情形,《资治通鉴》有明确的记载:
“大渐,召范质等人入受顾命。上曰:‘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相之。’质等出,相谓曰:‘著终日游醉乡,岂堪为相?慎勿泄此言。’是日,上殂。”
这段记载暗含了周宋禅代之际的关键信息。因为与范质共同废除周世宗遗命的不是别人,正是半年后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司马光和北宋其他史家所修史书,对此均闪烁其辞,只言“范质等”,而不言及于宋太祖,只是史家笔法而已;至元人修《宋史·王著传》时,方才道出底蕴:
“著有俊才,世宗以幕府旧僚,眷待尤厚,常召见与语,命皇子出拜,每呼学士而不名。屡欲相之,以其嗜酒,故迟留久之。及世宗疾大渐,太祖与范质受顾命,谓质等曰:‘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世宗崩乃止。著善与人交,好延誉后进,当世士大夫称之。”
可见,王著嗜酒是实,但却并非酒囊。周世宗之所以对他十分器重,除了“藩邸旧人”这一原因以外,恐怕更重要的还是看中了他的“俊才”和在士大夫及士人中的威望。周世宗对臣下素以要求严格著称,像周世宗这样英明的君主,如果说还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
“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名声,无所开宥。”
所以,像王著这种“嗜酒不检”者,若非另有十分明显的长处,恐怕是不会得到世宗如此器重的,更何况这种器重还包含了很庄重的“托孤”意味!
赵匡胤亦是周世宗的“藩邸旧人”,自然知晓王著的为人、才干和其在世宗心中的地位,如果让这样的人出任宰相,铺佐后周幼主,无疑将为自己通向权力顶峰的道路上设置下障碍。宋太祖当时虽然兵权在握,但却从不轻视文臣的力量。如在先周世宗三个月去世的宰相王朴面前,他就一直是恭恭敬敬,诺诺“唯唯”。甚至在他已经做了皇帝以后,看到王朴的画像,竟也“整御袍襟带,磐折鞠躬”,并对左右随从解释说:
“此人在,朕不得著此黄袍。”
由此,也就不难推知赵匡胤为什么要与范质联手废除世宗遗命。
至于范质,可以相信,其废除世宗遗命的动机当与赵匡胤有所不同,但若说没有掺杂任何个人动机也是不大可信的。作为当时三位宰相中唯一的一名“顾命大臣”,范质自然深晓自己目前的地位和王著出任宰相后自己的地位将会有何种变化。这种考虑,很容易驱使他与赵匡胤站到一起,使这位平日尚能“以廉介自持”的人在关键时刻扮演了一个不甚光彩的角色。
废除周世宗关于以王著为宰相的遗命,对赵匡胤来说,其意义又远不止干排除了一个有可能成为自己迈向皇位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机缘,他取得了以范质为首的执政文臣的认同、关照、支持,而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认同和关照等又会变成对赵匡胤篡国阴谋的庇护。而且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郑起……显德末为殿中侍御史,见上(指赵匡胤)握禁兵,有人望,乃贻书范质,极言其事,质不听。”
郑起的“先见”之所以不能为范质所用,范质之所以对郑起的“极言其事”置若罔闻,决不是偶然的疏忽,更不会是“历数”的问题,而只能从范质对赵匡胤的庇护上寻找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中,禁军高级将领的任命、安排,亦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化。周世宗临终前,担心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周恭帝)为禁军所推翻,所以本着“互为制衡”的方针,对禁军高级将领进行了一次调整,使包括赵匡胤在内的任何一位禁军统帅都不可能在禁军中形成绝对优势。但在世宗去世后半年的时间里,禁军的领导权就又有了新的变动:
原来空缺的殿前副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而慕容是赵匡胤素所“兄事”的故交;原来空缺或未详由何人担任的殿前都虞侯则由王审琦出任。王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又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之一,他与石守信一样,均属赵势力圈子中的核心成员。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全由赵匡胤一派的人担任了。
在原来的侍卫司系统中,李重进、韩通是赵匡胤的政敌,袁彦与赵匡胤则素无往来,且有嫌隙,只有韩令坤一人与赵匡胤有兄弟之谊。但现在经过调整,韩令坤升任空缺的都虞侯一职,空出的职务则由高怀德接任;袁彦的职务则由张令铎取代。而高、张二人与赵匡胤的关系均极为密切,且一年后均与胤结为姻亲。这样,在侍卫司系统中的所有五个高级职务中,赵匡胤的亲朋好友则占了三位。而且,由于李重进一直领兵驻在淮南,实际上京城中只剩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通一人,不属赵匡胤一派。
殿前司与侍卫司是后周禁军中平行的两大系统,但因殿前诸军是周世宗亲手创立的,战斗力较侍卫司要强,故其实际地位亦高于侍卫司。赵匡胤是从殿前司发迹起家的,其根基亦全在殿前司系统中,但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中,他显然也控制了侍卫司系统。
周世宗去世后即位的周恭帝不过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故后周的一应军国大事自然只能由大臣代理。范质作为宰相和顾命大臣,其地位和作用至为重要。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上,为何会发生对赵匡胤如此绝对有利的变化了。自然,赵匡胤本人作为当时驻京禁军的最高首长,对禁军将领的任命亦会有相当的发言权。
事实上,上述局面的出现,应当说是范赵二人合作的结果。这样,以范赵二人合谋废除世宗遗命为契机,赵匡胤取得了以范质为首的后周中枢机构的支持,其势力急剧膨胀,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操纵了后周所有主要军政部门。
总而言之,周世宗遗命的废除,正为后来赵匡胤篡周排除了王著这一大的障碍。范质虽无篡周之心,但为了维持自己在后周中枢机构中的绝对地位,则不得不在废除遗命,即“慎勿泄此”这一点上有求于甚至受制于赵匡胤。以此为契机,赵匡胤就取得了以范质为首的后周中枢机构的认同、支持、庇护。故陈桥兵变以前所有有关警惕赵匡胤篡周的意见均被蛮横压制,而同时赵匡胤却迅速地通过中枢机构的任命,排除了在京禁军中的政敌控制了兵权。
然而要发动兵变,仅有这两个条件是不够的。前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也曾有过这些条件,但周世宗一纸命令,便到夺了他的实权。赵匡胤不会不知道,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政变成功的主要因素是高中级禁军将领的支持,尤其是把兄弟“十军主”的拥戴。
从基层逐次上升的赵匡胤正有一帮把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其中最出名的有石守信、王神琦、李继勋三人。他们都是汉乾祐时投入郭威帐下的,结为兄弟。经过几年的奋战,到世宗死时,石守信任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为右厢都校,李继勋权知邢州。此外,尚有赵匡胤“尝拜为兄”的赵彦徽是虎捷右厢都指挥使。与赵匡胤之父有宗盟之份的赵晁是官河阳节度使。这些人已是中高级将领,手中掌握实权,他们希望从兵变中得到更大的好处。
即便如此,赵匡胤兵变的阻力也很大。最主要的阻力来自侍卫亲军司,其都指挥使李重进是周太祖的外甥,能征惯战,握有重兵;副都指挥使韩通,有勇寡谋,誓死效忠周室。路州的节度使李筠,在镇“擅用征赋”,养兵三万,几乎是雄镇一方的割据势力。步军都指挥使袁彦也是与赵为敌的大将。此外,尚有不少中间势力。
总之,周世宗去世之时,赵匡胤虽有政变的实力,但反对势力甚强,而赵的准备不足。赵在登上最高军阶之前,有两大统帅在前挡道,尚无发动兵变想法,就任殿前都点检离世宗死才四天,即使有代周之心,也仅在萌发阶段。
恭帝即位后,赵匡胤开始为兵变做准备。第一个重大行动是以侍卫步军都指挥袁彦为陕州节度使,解除了他在侍卫司中的军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为侍马步军都虞侯,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升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第二个重大行动是以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让他去路途遥远的扬州当节度使,保留军职。
这两个行动将侍卫司中的两名主要实权派排挤出去,由于两人改任节度使,李尚保留军职,比张永德稍强,他们还能接受新命,而韩通等人职务未动,不会对这些行动有更多的猜疑。新升官的三人中,高、张是赵匡胤的密友,韩则属中间势力,与此同时,王审琦也有铁骑右厢都指挥使升为殿前都虞侯。至此,在京的侍卫司里效忠周室的只剩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通一人了。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阻碍了。赵匡胤不能越过韩通,直接指挥侍卫司的军队,而如果不直接掌握这支军队,韩通运用他的合法权力,组织反抗,兵变就会出现流产的危险。如何逾越这个障碍?赵匡胤和他的智囊们不会不记得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夺权伎俩:
后汉隐帝950年11月28日,“河北诸州驰报,契丹深入”,后汉命枢密使郭威率大军北征,当军队到达澶州时,郭威发动兵变,打回京城,自立为帝。这个情报,不是完全虚构的,这年十月,契丹确曾南下,11月攻占内丘县,随即屠城而去。郭威由此事得到启发,将契丹北归改成深入,这样,本来枢密使不直接掌握军队,由于出任北征统帅,将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顺利地夺取了政权建立后周。既然郭威可以将契丹北归改成深入,赵匡胤也可以无中生有地制造假情报,于是就演出了陈桥兵变的活剧。
960年正月初一,镇定二州来报“契丹入寇”,朝廷命赵匡胤率兵北征。此时赵大权在握,可以发动兵变了,但是赵没有发动。显然,赵和智囊们在考虑,慕容延钊正在澶州,万一不支持政变,甚至在拥周势力的鼓动下起兵反对政变,一昼夜即可赶到京城,倘若与韩通势力内外呼应,事情就会复杂化,而万一不能及时控制局势,外地的李重进等联合反扑,政变就有流产的可能。
尽管这一切仅仅是可能性,也必须事先严加防范,才会万无一失。因此,赵决定命慕容延钊于正月二日率前军出发,为了让人们深信不疑,同时宣布自己于次日率大军离京北上。三日晚,赵到达陈桥驿,此时,前军已渡过黄河。四日凌晨,赵匡胤在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拥戴下,黄袍加身,率军返回京城,心腹将领王彦升杀掉韩通,罗彦坏仗剑胁迫宰相扶赵匡胤升殿。五日,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兵变一举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8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