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为什么是三国的毒士,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东汉末诸谋臣,虽然服务于不同的主子,但是他们大多数还有自己的良心,怀有一个安邦治国的理想。但是有些人就是纯粹的做恶,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而去祸国殃民,助纣为虐。其中,最著名的两个“毒士”就是贾诩和李儒。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李儒。
李儒这个人本是做学问的行家里手,在汉朝朝廷里做了郎中令,这个官属于九卿之一,仅次于三公,也算是很大的官了。但是此人野心颇大,对于自己的地位很不满意,于是一直等待时机。终于他等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大将军何进政变失败,董卓借此带军入京,控制了朝政。李儒见到董卓势起,立刻就去抱董卓的大腿。要知道,此时的李儒还不认识董卓,跟他之前毫无交情,但是李儒凭借自己的才识和马屁功夫让董卓对他言听计从。
董卓后来废了汉少帝,立了刘协做皇帝。废了少帝就算了,董卓一不做二不休,想要杀了这个小皇帝,可怜的少帝此时只有十四岁。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李儒。
李儒虽然曾经做过少帝刘辩的臣子,大汉王朝也曾经对他有恩,但是他执行这个任务却是毫不留情。在朝廷上,李儒就端了一杯毒酒给少帝,让他喝。小皇帝虽然还是个小孩子,但是并不是个傻子,知道这杯酒有鬼,坚决不肯喝。李儒就让人按住小皇帝,强灌他毒酒。可怜的少帝就这么死在了自己曾经臣子的手下。
后来关东联军攻打董卓,董卓抵挡不住孙坚的进攻,准备退出洛阳,撤回长安。正当要撤出洛阳之时,李儒上前贡献一策:焚烧洛阳,坚壁清野,把一座空城留给孙坚。董卓于是听信了李儒的计策,派军队烧了洛阳。
从光武帝定都洛阳之时算起,洛阳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就在李儒的一个计策下化成焦土!董卓麾下士兵还趁机抢劫,百姓们在此乱世之中如同没有了根系的浮萍。整个洛阳都是尸骨和残垣断壁,不忍卒视。直到孙坚收复洛阳,看到曾经的帝都成了整个样子,这个汉子也忍不住热泪盈眶,发誓要杀董卓李儒为天下报仇。
然而不久,吕布和董卓就反目,吕布杀了董卓。李儒就暗中让人请董卓的旧部李傕进入长安。李儒则继续为西凉人马卖命。可以说,整个三国前期,西凉军的每一次大决策都能看到李儒的身影。直到曹操击败李傕,迎回汉献帝,汉王朝才脱离了李儒的魔爪。而这个毒士最后也下落不明。
新三国李儒人物形象李儒结局如何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新三国李儒
李儒是三国演义中前期出现的人物之一,他是董卓最主要的谋士,董卓的每一个政策决定几乎都是请教过他。在2010年播出的新三国中,李儒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怎么样的呢?新三国李儒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新三国李儒剧照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李儒是董卓身边最受信任的谋士,他虽然背叛了汉室朝廷,但是对董卓却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在他的帮助下,董卓得到了吕布这个猛将,废掉了想要除掉董卓的少帝,还筹谋了迁都到长安的计划。虽然他的整体形象不是很得人心,但他的智谋和对董卓的忠心还是得到了一部分读者的喜爱。
而在新三国这部翻拍的电视剧中,李儒被塑造成一个谄媚小人,对着董卓也只有谄媚和恭维,连像样一点的贡献和计谋都没有,整个人身上带着一股唯唯诺诺,低三下四的气质。新三国李儒让喜爱这个人物的观众们十分失望。他们纷纷吐槽新三国剧组对人物的塑造功力差,竟然将一个聪明的谋士变成了一个以阿谀奉承上位的人,是在是令人失望。
而在历史上的李儒被描写的较少,只知道他原先是汉室朝廷的郎中令,后来投靠了董卓。在董卓一方作出了许多贡献。尤其是他帮董卓毒杀了刘辩,在吕布刺杀董卓时派人拦截这两项,让他成为董卓最信任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董卓的死而被处斩,反而是受到了李嗟耐凭佟?上б蛭其毒杀少帝的行为被汉献帝拒绝。
李儒焚城
谈及三国里的谋士,首先想到的大致是诸葛亮、郭嘉等人,然而通常会忽略了诸侯纷争时期最早展露锋芒的董卓首席谋士——李儒。李儒效忠于奸臣,因而常被忽略,但其在三国前期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火烧洛阳城
玩过三国杀的人都知道李儒焚城是桌游中的武将技能,是一项限定技,可以让其它任何角色丢弃一张以上的牌或者受到1点的火焰伤。那么游戏中李儒的该项技能是凭空而来的吗,在历史上是否有相关的典故呢?
李儒焚过城吗,据悉在记载中,李儒辅佐董卓期间,经历过一次火烧洛阳,想必此处焚的城必然就是洛阳了。
董卓篡权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李儒的方案废立汉帝,这是李儒的第一个计谋,他肯定此举并分析了此举的利弊,稳固了董卓在朝中的威信,甚至在前期推动了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
后来由于董卓废少帝任丞相,其残暴引得众人激愤,全国十八路诸侯有意攻之,眼看着政权不保大难临头,于是李儒向董卓提出了迁都长安以巩固民心的建议。于是董卓决意放弃洛阳,开始浩浩荡荡地将都城迁至长安。此次迁都令洛阳遭受遭受了巨大的灭城之灾,其临行前,将洛阳的富贵人家逮捕,以乱党之名将其全数斩于城门外,尽刮其财。将洛阳城的百万百姓以军队编伍驱赶至长安,路途中死伤无数,官兵污人妻女,夺人粮食,取人性命。最后,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内的所有房屋宫殿庙宇,南北两头火焰相连,全城沦为焦土。
这个董卓造成的洛阳城的悲剧浩劫,就是李儒焚城。
李儒和贾诩
李儒是汉少帝的郎中令。在董卓入京后,废少帝,立献帝,并让李儒杀死少帝。后来董卓被王允等杀死后,李嗟裙ハ鲁ぐ玻在长安血腥专政。曹操将李啻虬芎螅李儒不知所踪。
李儒像
贾诩,三国曹魏著名谋士,聪慧过人,善于雄辩,有听其则胜,不听则败的评价,在支持曹丕继位后,封太尉。
通常在三国里会比较谁厉害、谁聪明、谁计谋高等。但李儒和贾诩的比较则是,谁最狠毒。因为两人都有毒士一称,都干过一些伤天害理的事。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人。
李儒,在董卓入京后,成为董卓的左右手。听董卓的命令,毒死少帝。为了保命,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在董卓专政期间,为其出谋划策,做了不少丧尽天良的事。董卓的残暴,众所周知,他之所以爬那么高,也是李儒的功劳。
贾诩有两次毒计,第一次是劝说董卓的部下李唷⒐汜等组织凉州兵攻上长安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百姓过上地狱般的生活。第二次就是献计张绣,让其偷袭曹操,杀死曹操的长子和第一将领。劝张绣投奔曹操,但在魏讽事件中张绣被满门抄斩,贾诩却安然无恙。
尽管两人都为了自保,不顾及别人死活,但贾诩明显比李儒更聪明。他在做出令人唾骂的事情后,还能自保,还能辗转于各君主之间,并官居高位。所以很明显,贾诩比李儒更聪明,名气更大,也更毒。
李儒在哪
对于三国谋士谁是第一的争论几千年来一直没有结束,大部分人都认为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人的才识谋略堪称三国之首,但是还有很多其他意见。有些人认为郭嘉才是三国堪称第一的谋士,有些却认为是李儒。李儒这个人在三国中出场极少,那么李儒在哪方阵营呢?为什么会被人认为是三国第一谋士呢?
李儒剧照
其实李儒是董卓这一方阵营的,帮助董卓用赤兔马换来吕布这个大将;为提高董卓名声而推荐蔡邕;当董卓以为曹操是顺从自己时,李儒使计让董卓看清了曹操的立场;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建议董卓迁都长安;为发展董卓的实力,他提出杀袁绍的余党,从而为董卓换来了巨大的财力;在迁都过程中,他提醒董卓派吕布去防守曹操,成功将曹操击退。
以上种种都是李儒为董卓所出的谋略,而董卓在李儒的策划下,也的确是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可惜的是貂蝉的魅力太大,迷得董卓七晕八素,竟然在几滴眼泪下,反对了李儒的提议,最后落得个被吕布杀害的结局。从董卓的一生可以看出,倘若没有李儒就没有能够把持朝政的董卓,所以李儒的确是非常有计谋的人,哪怕与司马懿等人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可惜的是他没有遇到明主。
现在大家应该都知道李儒是哪方阵营的人了吧!
李儒怎么死的
李儒作为三国年间几乎是首位崭露头角的谋士,为董卓效力,在小说中其死于吕布之手,但在历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只称其在李嗍О芎蟊阆侣洳幻魑拮儆傲恕
李儒画像
李儒也称为李孝儒,是东汉晚年的博士,是一名出色的谋士,董卓的众多决定都要参考李儒的意思,在相关的影视剧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董卓在决定前总要看看李儒的眼色,甚至是三国演义中第一个打败曹操的人,可见其计谋之深。
董卓被吕布所杀,王允自尽,董卓的手下将士李嗟热嘶魍寺啦迹王允自尽后,李嘀匦抡季荻汲浅ぐ玻钳制汉献帝,掌握东汉政权。
李嘞蚧噬贤凭倮钊迦问讨校遭到皇上的拒绝,汉献帝以李儒加害其兄长之名对其下诏定罪,后在李嗟谋;は虏诺枚免罪,李嗨嫡馐倍卓的指令,并非李儒的意思,不该加害于无辜。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李儒文笔绝佳,十分有才华。在三国演义中,他作为董卓的亲信与首席智囊,决定了董卓了许多举动,在剧中董卓因为没有听取李儒的话放弃貂蝉,最终死在吕布手中,而历史上对于李儒的结局没有记载,只知其下落不明,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李儒,是董卓的女婿,他作为西凉刺史董卓的谋臣,是随着董卓被国舅何进用密诏召进京来的。他向董卓献上的第一个策略就足以显示出其过人的权谋和远见。请看着一段:“卓婿谋士李儒曰:“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味。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卓大喜,遂上表。”董卓采纳了这一计策,通过向朝廷上表,使得奉密诏进京的军事行动变得光明正大、变得正义凛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正式公文(表)的报送,就像一块遮丑布一样,使得长怀不臣之心的董卓的进京阴谋得到了遮掩,使得这一场名为锄奸,实为夺权的军事行动变得名正言顺了。
李儒的第二次献策则更显示出这个人的政治远见。那时董卓的阴谋已经得逞:他废了少帝,立了9岁的汉献帝刘协作傀儡皇帝,他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了相国,成了权倾一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就在这时候,李儒劝他重用社会名流,大力笼络人才,收买人心,以显示自己政治上的英明,美化自己的形象,为自己在政治上作装点。于是董卓重用了蔡邕(文学家、史学家)等社会名流人物,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李儒的第三次出现是做一次判断和推理,但这个推理很重要,他关系着一个大臣的政治方向和他所作行为的意义。请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从这一场李儒和董卓的对策可以看出,李儒这个谋士还真是厉害,他不仅善于做推理和判断,更重要的是他甚至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判断一个人物的行为。其后故事的发展果然印证了李儒的判断和推理,曹操见其刺杀行为败露,便仓惶逃出了京城。
第四次献策是迁都长安。当刘关张三英合力击败骁勇无比的吕布后,诸侯军大获全胜,吕布退守虎劳关。这时候,李儒向董卓献策让其将汉朝的都城从洛阳迁至长安。董卓采纳了这一计策。其实这一策略就是避其锋芒,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其后,果然应了李儒的分析和判断,诸侯军阵营里矛盾和纷争四起:作为乌合之众的十八路诸侯由于各怀异心,再加之盟主袁绍领导无方、赏罚不明,以及先锋孙坚和袁绍争夺传国玉玺事件失和,导致诸侯联盟拆散,诸侯兵分崩离析,各回故里。一场轰轰烈烈的讨伐董卓的战役就这样结束了。
第五次献策是迁都后设伏兵应对十八路诸侯的追赶。这一次设伏不仅使追兵(曹操的军队)损失了一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而且更重要的意义是,使诸侯军闻风丧胆,无人再敢来追赶正处于迁都之中的董卓军队。可见李儒的料事如神和过人的计谋。
第六次是识破连环计,让董卓将美女貂蝉送给义子吕布。司徒王允巧设美人计和连环计,使得董卓和吕布这一对好色父子起了争端,眼看就要翻脸和火并,这时候李儒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就向董卓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庄王绝缨之会的典故,希望董卓能将美女貂蝉赐予吕布,并说这样吕布必然会感恩戴德,报效董卓。但骄奢淫逸的董卓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请看这一段:“卓变色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后来果不出李儒所料,有勇无谋、见利忘义而又好色的吕布为了争夺美女貂蝉,不顾一切地杀了他的第二个义父董卓,李儒也死于这一政变之中。
李儒,《三国演义》中出场的第一个谋士,而且是颇具实力、很有政治远见的谋士,伴随着残暴无比的董卓走过了他短暂的一生。由于董卓的昏庸无能,不得民心和倒行逆施,必然注定了李儒最终失败和灭亡的命运,尽管他善于权谋和策略,尽管他很有政治远见,很善于研究兵法,但也必然无力回天!
李儒,字文优,他也有某些名是叫李孝儒。他曾出任的是汉室朝中里的郎中令。郎中令这一岗位是在九卿以内,能够说成皇上身旁最亲密的高级官衔之一。照三国演义中绝大多数军师的设计风格来看,一般都到底是谁第一个器重自身就尽忠谁并且绝对不会背叛,就算背叛了也不会与原身对着干。
但是李儒这个人恰好彻底反过来。他一点都没有感谢器重他的汉王朝,都没有对汉室江山赤胆忠心。在董卓控制朝廷时,他首先背叛,变成了董卓的顶尖军师。可以说董卓作出的每一个决策在其中全是有李儒的身影在这其中,包含降夏侯淳,废少帝,迁都长安等个人行为就是他的提议。
李儒焚城:李儒辅佐董卓期内,经历过一次火烤洛阳,想来这里焚的城必定便是洛阳了。董卓篡权的第一步,便是根据李儒的计划方案废立汉帝,这也是李儒的第一个谋略,他毫无疑问这一举动并剖析了这一举动的利与弊,牢固了董卓在毓文中学的威信和权威,乃至在早期促进了全部三国的历史背景。
之后因为董卓废少帝任宰相,其暴虐引来大伙气愤,全国各地十八路诸侯有心攻之,眼见着政党不保大祸临头,因此李儒向董卓明确提出了迁都长安以推进人心的提议。因此董卓决心舍弃洛阳,逐渐声势浩大地将国都迁往长安。
本次迁都令洛阳遭到遭到了很大的灭城灾劫,其临走前,将洛阳的富贵人家拘捕,以叛贼之大将其悉数斩于大门外,尽刮其财。将洛阳城的上百万老百姓以部队编伍驱逐至长安,路程中死伤无数,士兵污人妻子和女儿,夺人粮食作物,取人生命。
最终,董卓一把火烤了洛阳城内的全部房子城堡寺庙,南北方两边火苗相接,同城沦落焦土。这一董卓导致的洛阳城的不幸浩劫,便是李儒焚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48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