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不趁机进攻吴国或者蜀国的文章。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谋士刘晔劝曹丕道:“主公,现在刘备为关羽报仇,盛怒出兵,若知道我们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所以,主公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
刘晔分析的没错,刘备当时已经被仇恨充斥,没有理智,根本不会去考虑什么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魏国在蜀出兵夷陵时,能够起大军,曹仁,曹休,张辽攻濡须,曹真,张合,徐晃攻南郡。则江东碧眼儿必然首尾不能相顾,虽有三个陆逊,又能救的了孙权的性命吗?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备不听赵云等人的苦谏,执意出兵,战事一开,必然第一目标就是灭了孙权,此时,曹丕若出兵,刘备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这样蜀魏联盟可一战灭了孙权,孙权覆灭而魏强于蜀,对魏有利还是对蜀有利?
可惜的很,曹丕他还很严肃的回绝:“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于是按兵不动。
曹丕是真不知道厉害么?真不知道这是孙权的缓兵计么?
非也,曹丕算的是政治账,而刘晔算的是军事账,当然打动不了曹丕。首先曹丕自己后方不是很稳定,一则刚刚称帝,环境不是特别好,孙权名义已向曹丕称臣;二则兵力分散,准备不足,毕竟曹魏和关羽解了樊城之围过去不是太久。刘晔的看法不是没可能成功,但要冒风险,孙刘火并是曹丕求之不得的事,但曹丕突然横插一手可能会使孙刘看清厉害关系而再度联手,此时,孙刘并无损失,一旦醒悟对曹丕十分不利,曹丕不动手客观上阻止了潜在的危险。而孙刘火并必然两败俱伤,到时再出手也并非不可。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曹魏虽对吴蜀略有优势,但总体上还是战乱后的恢复阶段,相较而言治理内政恢复元气更重要,以中原对的实力,只要自己恢复元气就稳操胜券,不必冒险贪图一时的小便宜。
曹丕的选择虽然不敢说是最优的选择,但是从当时情形去看,却显然是最稳妥的,而且是最容易获利的一种。
曹丕的想法很多,但最符合曹魏利益的只能是攻打吴国,柿子都喜欢捏软的,孙吴虽在在夷陵之战中获胜,对曹魏而言,依然是最软的那颗柿子。
吴、蜀之战起源于关羽被杀,关羽被杀的根源是荆州被刘备所占,荆州地区的重要性对三国时期魏、蜀、吴都非常重要。
荆州地区地处长江流域中下游,水系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此地不但可以北进中原,也可以东下江浙,甚至可以顺江而上进击益州,刘备就是占据了荆州之地后,率军入川,创下了蜀国的基业。
三国时期的荆州一直都是魏、蜀、吴三国垂涎的底盘,吴蜀两国联盟的解体就是因为孙权大将吕蒙趁关羽北上抗曹,偷袭荆州得手,占据了荆州七郡。
刘备率军出川为关羽报仇是假,抢回荆州是真,自此爆发了中国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以刘备惨败而结束,但是孙吴不但没有趁胜追击,反而却遣使向暂居白帝城的刘备求和,因为曹丕派大军从北方伐吴来了。
那么题主的问题就来了,此时孙吴大胜刘备,兵锋正胜,为什么曹丕不痛打落水狗,进攻蜀国,反而进攻孙吴呢?
这就是我前面提的柿子理论了,孙吴此时虽然表面光鲜,实则内部柔软,夷陵之战孙权左凑右挪才给陆逊五万人马,陆逊带着几万人马去对付刘备的几十万大军,难道真的是因为陆逊艺高人胆大,那是孙权没有办法,能用的军队都给陆逊了,傻子也知道几万对付几十万能取胜的概率会是多少,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既靠的是陆逊的指挥有方,也靠的刘备的轻敌冒进。
孙吴是软柿子,而此时的蜀国呢,却是个硬核桃!
刘备东伐孙吴,却留下了诸葛亮镇守成都,魏延防守汉中,马超北守羌戎,蜀国对于北方曹魏的进攻进行了严密的防范,最重要的是进攻蜀国对曹魏来说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蜀国地处四川盆地,无论从哪个方面进行攻击,都会受到地形地势的阻碍,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和举国之兵,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更何况曹魏在吴蜀之战前还兴兵八十多万伐过蜀国,都被诸葛亮轻易的化解,这个曹丕的印象很深刻,几十万大军伐蜀都无功而返,现在在蜀国进行了精心准备的情况,伐蜀的成本太高。
那么曹丕在夷陵之战后伐吴就是为了灭其国吗,肯定不是的。还是冲着荆州来的,关羽丢荆州前,曹操就派曹仁、于禁从襄阳进攻,打过荆州的主意,最后惨败而归。
此时吴蜀联盟瓦解,正是出击的好时机,恰逢曹丕登基称帝不久,也需要用战争的胜利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孙权不是傻子,刘备更不是,双方都明白,如果孙吴联盟就此瓦解,那一定会被曹魏各个击破,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在政治利益面前,一切仇恨都不是个事儿。
于是吴、蜀联盟重新修好,孙吴化解了蜀国刘备的恩怨后,全力抗曹,最终曹丕的战略目的并没有得逞。
综上来看,曹丕在吴、蜀之争结束后,打算来捡软柿子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只是没有考虑到吴、蜀能够迅速的达成和解,而且还低估了孙吴抗曹的决心和实力。
这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蜀汉不好打
在我们的印象中,作为实力绝对领先的一方,曹魏很少主动对蜀汉发起过进攻,在中前期尤其如此。为啥?因为强攻对方的性价比太低了:
蜀汉易守难攻。公元219年,刘备虎口拔牙,从曹操手中生生夺下了自己老祖宗刘邦的发家之地-汉中,其后派自己最信任的武将魏延驻守这里。
受演义的影响,魏延给我们留下了?有反骨?、志大才疏的脸谱化印象,但实际上他是蜀汉阵营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卓越将领。加上汉中地理优越,与蜀地互为依仗,当时统治中心远在中原的曹魏很难在这里有所作为。
蜀汉当时精锐仍在。《三国演义》中声称刘备夷陵之战中带了几十万大军,这只是艺术夸张的需要而已。后来诸葛亮在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前的上表中曾说: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皆数十年之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当何以图敌!
也就是说,即使在夷陵之战后,刘备从荆州、中原带过去的?四方精锐?主体仍然在。因此,即使在夷陵之战前,曹丕计划联孙攻刘时,他的谋士刘晔认为对方早已做好准备,再加上以当时曹魏的内外情况,对西南鞭长莫及,因此极力反对。
而在夷陵之败后,钉在汉中的魏延对曹魏势必更加提防,蜀汉将士在危机之下也会愈发团结。地利、人和都在蜀汉一方,曹丕绝不会贸然西进,发动吃力不讨好的攻蜀之战。
况且,当时对中原威胁最大的是东边的孙权。
第二,实际均衡政策,谁强打谁
当两个对手一时间都无法被消灭的时候,你会选择针对谁?从欧洲搅屎棍英国对欧洲大陆数百年的制衡政策就能得出答案。作为世界政治谋略的鼻祖,咱们的老祖宗这一招玩的更溜。
在接受东吴称臣后,曹丕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号称要对蜀汉动手实际上却没啥动静,摆明了不愿意被孙权当枪使,而是要坐山观虎斗,趁着敌人两败俱伤之际趁机捡果子吃。
假设刘备在夷陵获胜,曹丕一定会真的替自己刚收的小弟孙权出头,既能雪中送炭,趁势控制东吴,又能打压嚣张的刘备,遏止他的势头。
而此时既然东吴获胜,实力与声望大增,那必须要趁早对其好好敲打敲打。这一点东吴也很清楚,在刘备败退后,陆逊没有穷追猛打,而是建议回防曹丕:
逊与朱然、骆统上言曰:?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可见,对于夷陵之战后曹魏的战略选择,双方都早有准备。况且此时孙权开始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地理上打不过去。局势上也不敢贸然动手。
此时的曹丕刚称帝不久,国内环境也不算太稳定,不利于大战。
吴蜀交兵,是在长江沿线,尤其是长江以南。而魏军到不了江南,这是个大问题。如果能到江南,那赤壁之战就不会输了。
大战开始,谁也不能预知胜负,曹魏也没有办法做什么,不如坐山观虎斗,反正不管谁输谁赢对于吴蜀两家都是损失。而且此时的吴国已经表示臣服于魏国,即便如此,陆逊在取胜之后也没有强行追击,而是防备着魏军。蜀军虽然是敌对状态,但是战前刘备军力强大,曹丕也不会想到蜀军会一败涂地。
唯一有可能的就是魏军从汉中等地抄后路进攻蜀国,不过蜀道难是有名的,要是阳平关能攻下来,那蜀国早就灭了。吴蜀两国能以四州之地对抗曹魏九州之地,主要靠的就是地利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335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