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曹操拥有多位谋士却无人识破火攻之计?原因很简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赤壁之战是三国里面著名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原本曹操占据优势,可是最终却输给了东吴和西蜀,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曹操手底下谋士这么多,按道理完全可以秒杀对手,为什么最后却失败了呢?拥有多位谋士却无人识破火攻之计?原因很简单。
第一个原因便是曹操盲目自大,曹操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便是阴险狡诈,他诡计多端,令人防不胜防。当时他也想到了对方可能会用火攻这一计,为此他还去专门勘察了一下地形。认为周瑜他们如果采用火攻之计,便是自取灭亡。
因为他们在下风向,用火攻之计会烧到自己营地,所以他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周瑜诸葛亮他们不可能会采取这种战术。除非刮东南风,还有可能会伤到曹操。但是这种情况发生几率非常小,基本上可以忽略。曹操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手底下谋士也就没敢再说什么。
周瑜,诸葛亮作为孙权,刘备手底下的谋臣,自然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们也猜中了曹操的心态,所以打算孤注一掷。再加上诸葛亮通过观测天象,观测出了那天东南风,所以死马当作活马医,用这个办法还有可能战胜曹操,如果硬来的话,只会是失败。也许是上天眷恋,这次真的让诸葛亮他们战胜曹操了。
第二个原因是次要原因,在曹魏和西蜀东吴之间有很多谋士武将,他们互相之间都是很好的朋友,只是服务于不同的主公。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完全抛弃个人情感是不可能的。向曹魏的徐庶,和刘备手底下的庞统是好友。徐庶也观察到了赤壁之战的端倪,在他和庞统交流之后,便没有告诉曹操。而且徐庶是被迫投靠曹操的,他曾答应过不为曹操出谋划策,所以哪怕他有想法,也没有说出来。很多谋士都是这种情况,关键时刻还是个人情感占主要位置。
当然有呀。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裴松注:
注[二]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
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孙盛异同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
,吴志为是。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
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
,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同瑜、程普等行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
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
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
乐安平定,(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黄)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
结论:
1、从魏蜀吴三书各自的记载都可看出,将赤壁之战功劳全归于周瑜是明显错误的
2、魏蜀吴三书均记载了刘备在赤壁破曹公,可见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功不可没
3、根据资料可推算,刘备当时总兵力2万多(关羽1万+刘琦1万多),可见刘备并不穷酸,派出1万参战应该不是问题;孙权家底不知道,但能遣出3万水军出阵,周瑜程普分任左右督各领1万人,其
余人零散加起来大约1万人。
4、诈降烧船之计由黄盖提出、由黄盖执行,与周瑜、诸葛亮均无关系。不过做为黄盖的上司,周瑜没有否决他的计策也算一功罢
5、曹操的损失,“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时又疾疫,北军多死”,呃,相当的惨重
这是诸葛亮的主意。
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式,指出:曹军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站,孙刘合作定能取胜。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此战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三国鼎立,天下三分的基础。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扩展资料:
同样发生在三国两晋时期的,还有另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火烧赤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淝水之战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1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为何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