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为何郁郁而终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9 02:53:03

揭秘,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为何郁郁而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司马睿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晋作为一个南渡政权,本身并不具备极高合法性,皇族也没有高度专权,更像是一个皇族远支(司马睿)与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等)共建的政权,所以东晋初年是“王与马,共天下”。

再往上追溯,其实西晋的合法性也挺勉强的,因为司马氏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取的帝位,按《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明帝听说西晋的发家史后,捂脸哀叹:“祚安得长!”自己人都觉得过分,更别提其他人了。

尤其西晋在开国之初便埋下了亲王掌军权的隐患,导致晋武帝驾崩后,智障儿晋惠帝被后宫、朝臣、宗室玩弄于股掌之间,司马氏皇族内讧,爆发八王之乱,不仅导致生灵涂炭,还让游牧民族趁虚而入,中原陆沉。

在洛阳失陷后,西晋小朝廷在长安建立,继续苟延残喘,此时北方仍有不少西晋地方力量,比如幽州王浚、凉州张轨等,但除张轨外其余人多生异心,从不救援西晋,凉州一地又远不是匈奴等异族的对手,西晋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南方离心力更强,毕竟当时距离西晋灭吴不过二三十年,东吴数十年的本地化使得当地对司马氏皇族几无认同感。

这时候,打北方来了个王爷:琅琊王司马睿。

司马睿可以说要兵没兵,要钱没钱,有兵有钱的王爷早都投身轰轰烈烈的夺权战争——八王之乱了,他们的兵和钱以及他们的性命,也最终葬送在那里,导致西晋的虚弱。

初来乍到的司马睿面临的是当地人不合作(吴人不附)且有可能搞他的局面,他又没有搞人的能力,统治基础薄弱得很。

这时候,王导站了出来。王导是琅琊王氏的领头羊之一,也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而在那个士族政治兴起的时代,南北方士族交流反而比忠于皇权更加流行,王导亲自出面联系南方士族,说服他们尊司马睿为主。

当然也有些士族是不愿尊崇司马睿的,暗地里搞破坏设置明面上动手,但都被北方士族的军队咔嚓了,南方士族于是认清形势,跟北方士族哥俩好,一起帮司马睿统治南方,在西晋灭亡后建立了东晋。

除南北方士族外,东晋政坛上还有北方流民帅、南方寒族将领两股势力,他们都是靠军功晋升,砍人砍出来的地位,但前者分化严重,后者根基浅,很难做到权力世袭,影响大而深远的,终究只有士族。

从根源上说,东晋就是士族找个皇族人士建立起来的,其中北方士族出的力比较多,权力也比较大。司马睿开始心知肚明,建国之初他感激涕零,招呼王导跟他一起坐御座,“王与马,共天下”就是这么来的。

可当了几年皇帝的司马睿不甘心了,觉得自己是皇帝,怎么都没什么权力?不行,得夺权!

司马睿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今天夺王氏一个官职,明天抢王氏一个将领,这种情况,王导能忍,他的堂哥王敦不能忍。

如果说王导是琅琊王氏的政治代言人,那么王敦就是琅琊王氏的军事代言人,他掌握了琅琊王氏的绝大部分军事力量,甚至超过了司马睿所能够调动的,所以当王敦反叛之时,晋军一败再败,建康城破,王敦趾高气扬地进入皇宫。

一见明晃晃的刀兵,司马睿立刻认怂:“大哥你要我退位,早说啊,我立马跑回琅琊,怎么要这么做呢?”(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见皇帝认怂,王敦也不客气,什么权大封什么,把东晋朝廷的权势尽收麾下,这才心满意足地回了驻地。

王敦虽然走了,但司马睿知道自己加强皇权的措施彻底失败了,一个没钱的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次年,司马睿便郁郁而终。

司马睿和王导的关系 晚年生活如囚徒的司马睿如何死的

  遥想当年,汉高祖将韩信从草莽中提 *** ,任命为大将受到高祖刘邦的厚待和信任,韩信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一度成为与汉高祖抗衡的势力,让深居朝廷的高祖刘邦,心里甚是忧惧,最后由于忌惮韩信的势力,而不得不在宫外处死了韩信。这种君臣之间相互对抗的例子不胜枚举,时间到了西晋,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着。

  鲁愚迟钝 无力驭政

  司马睿是中国封建皇朝中最少权威的一位开国之君。他之所以能够称帝于江南一隅,不是凭借他本人的权威或者实力,而是因为他出身的西晋皇室在当时已成为汉族政权的象征。只有在这一旗号之下,北方的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南方的大族才能来自北方的各种势力。在拥立司马睿的大族中,琅邪王氏的势力最强,影响最大,在司马睿建立东晋朝的过程中,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和各项政策都与王氏家族的关系极大。后来司马睿试图摆脱扶植者对他的控制,但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这种努力不但没有成功,还终于引发了王敦之乱,导致他的受辱身亡。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公元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是司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 *** 的实权。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司马以宁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司马被委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而在此时,司马睿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导,他的出现对司马睿登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族在司马睿的封地里是大户士族,而司马睿虽迟钝没有实权,但偏偏他的琅邪国在西晋里又是大国。

  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 *** 。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才29岁,他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和好兄弟王导一起奔赴讨伐的前线。此次征伐,司马越兵败,逃回封国东海。惠帝及随军大臣被司马颖劫掠入邺,司马睿也在其中。尤其幸运的是,司马睿居然在此次劫难中,成功脱逃并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一个政权。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对于当时杰出的人才,司马睿皆有任命,纪瞻为军祭酒,卞为从事中郎,周为仓曹属,刘超为舍人,张及孔衍为参军。

  人才到位,司马睿无异如虎添翼,更有了放开手脚大干的条件,紧接着,王导又为他制定了“谦以接士,俭以足用,清静为政,抚绥新旧。”的十六字战略,司马睿悉数采纳,一时江东归心。此后,又利用长江天险造成江东地区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休养生息,大力恢复生产,相对于中原的动乱,和平稳定的江东成了士民争相避乱的理想之地,一时间又俊贤济济。

  忧愤交加 撒手人寰

  只不过,司马睿做得最聪明也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任用了王导。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司马睿也知王导为萧何,却不知“成也萧何败萧何”,实在是令人惋惜。

  在司马睿当政的时期,王氏家族出过八位皇后,可见晋朝外戚专权的程度,大权旁落,使得王氏家族牢牢控制着长江中游,朝廷内外的大臣、豪杰多被笼罩在王氏的权力之下。一时间,一抹灰色的云朵逐渐笼罩在晋朝的天空之上,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受到了威胁。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导致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氏兄弟低声下气,但是王氏兄弟并不买账,反而日益猖狂。晚年的司马睿,明明自己稳坐宝座,却如同囚徒一样被“软禁”在皇宫之中任人摆布。

  他在恼怒中患上了忧郁症,越病越重。有一个大臣叫荀组对他忠心不二,司马睿最后一次挣扎,任命他为太尉兼太子太保,希望能发出一丝光亮。没想到荀组不久就病死。司马睿就此放弃了所有的幻想,322年,也就是建康城破的半年多后,司马睿带着无穷的愤恨和幽怨撒手人寰,终年47岁。

司马睿简介 司马睿临死前设下反间计是怎么回事

  公元300年,因皇后贾南风而引起的“八王之乱”,导致贾氏一族全诛,而整个司马家族辛苦打拼下的江山也几近覆灭,也间接导致了中国400来年的南北分裂年年混乱、民不聊生。一个女人搅乱了这潭浑水,即使是事后贾南风被狠狠处置,但是由她闯下的大祸,依旧由司马氏家族来为她擦 *** 。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简介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公元276年(咸宁二年)生于洛阳,祖父琅琊王司马是司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始受封为南安亭侯。司马睿在公元318年建立的东晋,不过他并不是晋朝皇室的正统血脉,他是司马炎的远房后辈。因为司马睿是东晋的创立者,所以他的谥号是元皇帝,后人称其为晋元帝司马睿,“牛继马后”之说称司马睿是牛金之子。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而控制了曹魏 *** 的实权。之后,司马懿分别派诸子出任境内几个重要地区的都督。司马以宁朔将军之职坐镇邺城。邺城是曹操封魏时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为屯兵屯粮的重镇。司马被委镇此地,反映了司马懿对他的重视。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他低调的做法引来了无数文人的点赞,当时的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绍对他的评价还比较高,而他的好友王导,也是名流,他是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所以,司马睿虽然无兵无权,却很受士族的欢迎,这对他以后登基积累了大量的人脉。

  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 *** 。东海王司马越挟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当时,司马颖击杀了执政的长沙王司马,强迫惠帝封他为皇位继承人,司马颖的横暴和专权,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尚书令司马越乘机以惠帝的名义发布檄书,征召四方军队讨伐司马颖。时任左将军的司马睿奉命参加了讨邺战争,此时的司马睿仅二十九岁。

  司马睿设反间计兄弟反目

  公元307年九月,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剧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对司马氏的江山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之上,这种局面才没有再次出现。

  没过几年,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公元317,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但此时因势力单薄,也并未真正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成也萧何败萧何”,王导是能臣,辅佐司马睿走上了帝王之路,但是到了最后王敦和王导的家族势力,一度跃至与司马家族相抗衡的状态,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为了让晋朝的江山不至于毁坏到自己的手里,司马睿在临死前设下了一计,导致王导和王敦反目。

  公元322年,一向对朝野拥有野心的王敦以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这一战直接杀到了建康,威胁到了统治中心,王敦的行为无疑是为司马睿敲醒了一个警钟,司马睿十分忧惧。而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也暗助王敦。一时间,风云变幻,面对王氏家族的势力,皇帝说话也要软下三分,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敦进行安抚,说尽好话,而在王敦眼里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打心眼看不起司马睿,其后,王敦还想以不孝而废掉勇武的太子司马绍,后因百官皆不从而作罢。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此后,王敦更加猖狂,以至于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摆设。

  王敦掌控东晋大权吗,面对司马睿如同傀儡般的皇帝,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在权臣和皇帝之间,王敦始终举棋不定。王氏兄弟是什么时候反目的我们不得而知,推测应该是从元帝司马睿临死前,任命王导为辅政大臣时起。这个遗诏非常奇怪,因为太子司马绍已经24岁了,又不是五六岁的小孩需要辅政。而且如果真要辅政,王敦是二把手,凭什么被晾到一边。这是司马睿精心设置的反间计,也是他死前的最后一击,就是离间王导和王敦的关系。这一招果然奏效,王敦气在心头,对王导开始疑神疑鬼。不久把王导升为司徒,剥夺了他扬州刺史的职务,而由自己兼任扬州牧。两兄弟看似合实则分。其后,两人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司马睿难得聪明,死前的一个遗诏,居然成功离间了王敦和王导,使得司马氏江山得以延续。

历史上最烂的王朝,只有过一个像样的皇帝,史书不愿过多记载

东汉末年开始,天下就进入了大乱世时期。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晋朝的建立,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最终一统天下。不过这一统天下的皇帝是曹魏的大臣司马炎。完全可以说是篡位来的,不过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篡位来的。

晋朝建立之后,问题就不断出现,虽然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有晋朝,可是晋朝的皇帝能力实在是不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说呢?晋朝一共出现了15位皇帝,但是其中的明君仅仅一位,甚至是连一位都没有。这位能够称得上是明君的,就是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

司马炎刚刚建立晋朝的时候,励精图治还是不错的。晋朝大一统之前,司马炎是以朝政为重的,可是随着晋朝的不断统一,司马炎开始变得昏庸。司马炎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征战,但是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很快就进入了另一个乱世。这一切与司马炎都有关系。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一共存在了155年的时间。可是晋朝存在的时间中,大部分也处于乱世。司马炎虽说是结束了三国这样的乱世,但是很快司马炎驾崩后,晋朝又进入了乱世。原因就是司马炎选择了一个傻儿子做了皇帝。结果出现了八王之乱。

这个傻儿子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傻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的这个决定,让晋朝走向了黑暗。没过多久,由于司马衷的昏庸无能,导致了晋朝出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出现,让西晋走向了灭亡,国力大大减少,后来出现了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一共持续了16年的时间,这样的时间让西晋的国力走向了衰亡。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的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同时西晋的皇室也成为了傀儡。不过到了之后,西晋走向了灭亡。西晋的八王之乱,让北方的游牧民族看到了机会,于是五胡乱华出现了。

五胡乱华时期是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 *** 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北方的游牧民族大举入塞,陆续建立起了数个非汉族政权。“永嘉之祸”后,西晋灭亡。不过西晋的皇室没有被赶尽杀绝,幸好一些人逃了出来。

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司马睿,也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是个傀儡,抑郁而终。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东晋也不是大一统王朝了,大部分领土都被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占有了。此时的东晋仅仅拥有少部分领土,完全不是一个大一统朝代。

东晋的领土仅仅是南方的一部分地区,与西晋时期相比,此时的东晋已经几乎不值一提了。更为惨重的是,东晋建立之后,开国皇帝司马睿是个傀儡,即使是到了司马睿之后的皇帝,全部都是傀儡,没有一个有实权的皇帝。这样的东晋在历朝历代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东晋的皇权由由世族掌握,同时兵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皇室对兵权的控制力非常少。于是先后爆发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在这样的时期中,东晋的皇帝全部都是傀儡,并且很多皇帝被权臣给杀死了。此时的东晋就要名存实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东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绍倒是一个比较厉害的皇帝,可惜他仅仅活了27岁就驾崩了。司马绍性情孝顺,文韬武略,聪明有机断。司马绍在位期间,将东晋的皇权加强了,还成功地平定了王敦之乱。由此说来司马绍还算是可以的。

只不过他的寿命太短了,仅仅活了27岁。即使是司马绍,也是属于傀儡的。只不过没有东晋的其他皇帝那么严重。从东晋建立之后开始,东晋的皇帝就是傀儡。就连东晋能够建立,也是世家大族支持的,否则东晋是建立不了的。

晋朝自司马炎篡位开始,到晋恭帝被篡位结束,一共存在了155年的时间,出现了15位皇帝。除了司马炎有点能力之外,其余的皇帝基本都是不行的。鲜为人知的是,晋朝存在的时间中,权臣桓玄篡位两年,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走向了灭亡。

b站晋元帝是什么梗?

是网友对哔哩哔哩陈睿的黑称。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B站CEO陈睿的黑粉称呼他为晋元帝,因为司马也可以用来骂人。司马的陈睿=司马睿=晋元帝。

关于历史上的晋元帝

司马睿(276年5月27日-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东晋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太熙元年(290年),袭封琅琊王,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作战失利后,离开洛阳,回到封国。晋怀帝即位,拜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听从王导建议,南渡建康,笼络结交江左士族。永嘉七年(313年),拜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永嘉之乱,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建兴五年(317年),在晋朝宗室与南北大族拥戴下,即位为晋王(东晋),年号建武。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称晋元帝,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王敦之乱后,郁郁而终,时年四十七,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91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