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国被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宋国(公元前1114年一公元前286年),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039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
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史记》记载,公元前318年宋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意思是说,宋国分别打败了齐国、楚国、魏国这三个大国,还灭了滕国,因此被后人称之为“五千乘之劲宋”。
如此富庶且有实力的宋国,却在战国时期竟然成为最早被灭的诸侯国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和工商业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大小城邑星散于各国。战国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的稠密城邑格局。
当时宋国的主要大都会城市有商丘(今河南商丘)、相城(今安徽淮北)、陶邑(今山东定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西)、吕邑(今河南夏邑)等,且有些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区域商业中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列举的邯郸、燕都、洛阳、陶邑、睢阳、彭城、番禺等地方都会,宋国就占据了三个:睢阳是宋国的都城,时称宋城;陶邑一直是宋国最为富裕的属地;彭城在春秋时期就是宋国城邑,战国时还曾为宋国都城。凭着独特的商贸优势,宋国在当时独领风骚。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周室衰微,昔日的政治都会洛邑(今洛阳)日渐凋敝。诸侯各国政治、经济都会迅速崛起,作为宋国的经济中心,陶邑便是宋国富裕的缩影。
西周时,陶邑是一个名叫曹国的诸侯国的都城陶丘。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宋灭曹,其都城陶丘变为宋国的陶邑。宋国对曹国的兼并,无疑为陶邑注入了新的商业文化。“诸侯四通,货物交易”,底子雄厚加上区位优势,陶邑很快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集会的中心城市,人口集中,客商云集,商业辐辏天下。在当时新兴经济都会中,唯陶邑独享“天下之中”美誉。
陶邑能够崛起,得益于运河的开凿。运河开通后,陶邑北临济水,东北有菏水沟通泗水,又横亘于济汝淮泗构成的交通网上,正好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
占尽了天时地利,于陶邑而言未必是好事,相反却成为诸侯各国争夺的目标。公元前286年,齐缗王发动合纵战争,齐、楚、魏灭宋,三分其地,陶邑归属齐国。公元前284年,燕、韩、赵、魏、秦五国连横攻齐,秦国首先攻取陶邑,并以此作为秦相魏冉的封邑。公元前254年,魏安厘王救赵败秦,又乘机攻占陶邑。
短短数十年间,陶邑三易其手。作为合纵连横必争的“午道”,陶邑在战国诸雄的你争我夺之中,命运一直操持在他人手中。
周准许宋使用天子礼乐,因之其在保留商朝礼仪文化方面较为完整,连宋国国君宋襄公都以“亡国之馀”自称——这或许成了一句谶语。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发现楚军还没有排好兵布好阵,以“仁义”之名拒绝攻打对方,结果贻误战机,最终兵败。此战留下一个千年笑柄,但其“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道义精神,为后世称道。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其在战场上看似荒唐迂腐之举,正是天子礼乐滋生出“贵族气”使然。
这种精神影响了整个宋国。历史上不少如雷贯耳的名人,莫不与宋国有关:老子,是宋戴公的直系后裔;墨子,其先祖是宋桓公的庶长子“公子目夷”;孔子,其先祖是宋前滑公(子共)的玄孙“正考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一直将宋国看成“祖先之国”、“梦回之地”,一生多次还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家累千金”,“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
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跨国商人不断涌现,他们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公元前579年,宋国执政华元撮合晋、楚两国于宋都西门外相会,盟约中有一条款为交贽往来,道路无壅,就是规定两国以后要保证交通往来的畅通。公元前562年,各诸侯在宋国亳地会盟,共同约定各同盟国要保证彼此之间粮食和山林川泽产品相互流通。宋国所倡导的“国际公约”,在保护商人利益、保障列国间商贸活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宋国最大的不幸缘于历代国君都埋头发展经济,军事国防上却是有国无防,使得宋国后来虽然成为战国时期的“膏腴之国”,最终也仅仅是列强口里垂涎的肥肉而已。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发生卿大夫夺权,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的现象,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宋国也发生了戴氏取宋,宋桓公被宋剔成君(戴氏)推翻的变乱。公元前286年,宋国再次内乱,早已跃跃欲试的齐国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自此宋灭。
从第一位国君微子启至最后一位国君宋王偃,宋国历经35君,历七百五十三年,时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其版图约有一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都邑众多,经济发达。但是,不讲政治的经济,永远是表面欣欣向荣的虚假繁荣。“一手硬一手软”的结果,必然是走向灭亡。
春秋战国时期实力最弱的诸侯国的纪国,最先灭亡的诸侯国也是纪国。
公元前699年,鲁国的实力非常强,鲁国、纪国和郑国就一起联合起来攻打齐国、宋国、卫国和南燕国,最后鲁国、纪国和郑国获得胜利了。从此以后,纪国就开始安定下来。公元前695年的时候,鲁桓公、齐襄公和纪侯三位诸侯在三国的盟会上想要让齐国和纪国和睦相处。但是就在这一年,齐国的军队竟然出兵侵犯鲁国的国界,两个国家的军队就在鲁国边境上打了起来。
这让三国盟会成了个大笑话,三国之间的和睦相处变成了泡沫,消失了。公元前694年,也就是鲁国和郑国打仗的第二年,鲁桓公和郑国的君王被齐襄公杀死。鲁郑两国就联合起来,但是这次联合却并没有带上纪国,纪国的形势急转直下。
公元前693年的时候,齐国的军队出兵攻打纪国,纪国败给了齐国,齐国还霸占了齐国三邑的土地,甚至把这里的平民百姓全部赶走。公元前691年的时候,纪国被分裂了。纪国诸侯的弟弟纪季把纪国的酅地送给齐国,还甘愿做齐国的附属。也是在这一年,鲁庄公想要和郑国君王商量要不要解救纪国,但是郑国君王用郑国国内也不安定为理由拒绝了鲁国的建议。公元前690年,齐国的军队把纪国的都城攻破了。纪国诸侯也逃亡到了别的地方,从此纪国灭亡,一个诸侯国就此没有了。
鲁国,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这一诸侯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众所周知,鲁国和齐国都位于今山东省一带。不过,进入到战国时期,鲁国却不是被齐国所灭,而是被南边的楚国所消灭。那么,问题来了,鲁国离齐国那么近,为什么消灭鲁国的反而是楚国?换而言之,为什么齐国没有能消灭鲁国呢?
首先,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61年,楚国大军进攻鲁国,夺取了徐州之地。公元前256年,楚国君主楚考烈王派遣大军消灭鲁国,迁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由此,对于鲁国来说,是被楚国所灭,而不是齐国。那么,问题来了,齐国一直对鲁国虎视眈眈,为何没有成功消灭鲁国呢?对此,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多次兴兵讨伐鲁国,想要削弱甚至消灭鲁国。不过,对于齐国在春秋时期的进攻,基本上都被鲁国打退了。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由此,在春秋时期,鲁国还是比较强盛的,所以在长勺之战等战役中,鲁国成功击退了齐国大军。而在春秋中后期,因为晋国和楚国的崛起,也即在晋楚争霸中,齐国的实力受到了削弱。在此基础上,鲁国因为跟随中原霸主晋国,齐国因为无法和晋国正面抗衡,所以也无法去消灭鲁国。在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虽然鲁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但是,齐国因为田氏代齐,也暂时没有对外用兵。
到了战国中期,特别是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这三位君主在位时,齐国击败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不过,对于此时的齐国,却将注意力放在宋国身上了。相对于鲁国,宋国的地理位置上更加优越。就宋国来说,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还拥有定陶等比较繁荣的城市。由此,在战国中期,齐闵王派遣大军消灭了宋国。但是,在齐国灭宋后,立即遭到了燕国、韩国、魏国、赵国、秦国等五国大军的进攻,差一点就被灭亡了齐国。在济西之战后,齐国可谓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实力来消灭鲁国了。
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不出现,有的是已为他国所灭,有的是国家太小,不足称道。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除七雄外还有:1、宋国:公元前286年为齐国所灭,当时为为战国后期;2、郑国: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当时为战国初期;3、吴国:公元前473年为越国所灭;当时为战国的第三年;4、越国: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灭,当时为战国中晚期;5、鲁国:战国时期已经很弱小,公元前255年为楚国所灭;6、中山:战国初期曾一度为魏国所灭,后又复国,战国中期为赵国所灭;7、卫国:战国初期成为小国,后自降为魏国的附庸。但一直没被灭。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平民,卫国灭亡。卫国成为周代诸侯国中最后一位被灭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7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