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名将袁崇焕之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袁崇焕是明朝晚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当明朝将领在后金(清朝)咄咄逼人的进攻下,一再溃败时,他率领部下打赢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并在“己巳之变”打败围攻北京的后金(军队)。
后金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曾经与袁崇焕打过仗,但都没有得到便宜。对于他们而言,袁崇焕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袁不死,后金难入”。
没想到,明朝皇帝自己将这座大山搬走了。1630年(崇祯三年)8月,明朝名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两条罪名,定了死罪,随即处死。
袁崇焕到底死得有多惨?可以从几方面来进行叙述。
一是袁崇焕自身承受的肉体之痛。
对于袁崇焕被处死的情形,《明史·袁崇焕传》以极为精简的语言写道:“磔崇焕于市。”这说明,袁崇焕是受磔刑而死。现代人可能不太理解磔刑两个字,它其实就是“凌迟”,即俗话所称的“千刀万剐”。
磔刑是一种古老的酷刑,发源于秦朝,经过1000多年的变迁后,在明朝发展到鼎盛阶段。在这之前,磔刑有8刀、24刀、36刀、72刀、120刀的种类;明朝则直接升到1000刀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千刀万剐”。
清朝历史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续记》卷二“寸磔”条说:“世俗言明代寸磔之刑,刘瑾四千二百刀,郑鄤三千六百刀。”刘瑾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宦官,因过于嚣张被明武宗朱厚照以“反逆”罪凌迟处死。郑鄤明朝晚期的大臣,因为得罪内阁首辅温体仁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
显而易见,受刑者在磔刑中往往承受巨大的肉体痛苦,以至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袁崇焕也不例外。
二是袁崇焕作为“卖国贼”承受的精神之痛。
前面说到,袁崇焕的罪名有两条,一是“擅主和议”,二是“专戮大帅”。“专戮大帅”指的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一事,“擅主和议”指的是袁崇焕与后金(清朝前身)谈判求和——用民间通俗语言翻译一下,“擅主和议”不就是“卖国贼”吗?
于是,当袁崇焕的罪名出来后,这位拼命保卫过明朝都城的一代名将,顿时成为千夫所指的人物。人们恨不得食肉寝皮。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这天,出现了荒诞的一幕。
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中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刽子手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后,“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袁崇焕是一名忠心耿耿的爱国人士,本可以在京城当一名文官,过着优渥的生活,却毅然弃文从武,冒着生命危险驻守在在辽东前线。在他走上刑场之后,还写了一首绝命诗《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一直到死,还牵挂着守护辽东前线的事情。当他看了眼前的这一幕后,不知作何感想?那种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吧。
三是袁崇焕的家人受到牵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袁崇焕也不例外。袁崇焕论罪下狱后,他的家人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
袁崇焕没有儿子,他的兄弟、妻子受到株连,被流放三千里。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在“笞、杖、徒、流、死”五刑中仅次于死刑。明朝时期,不少官员宁愿自杀,也不愿被流放。因为那意味着常年生活在异乡,很有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同时,袁崇焕的家产被官府没收。许多人以为袁崇焕当了11年官,家里一定有很多钱,然而他们失望了。袁崇焕家里一贫如洗。
简而言之,袁崇焕的结局就是家破人亡。
《明史》由清朝大臣张廷玉、万斯同等人编撰。在这部书中,作者对袁崇焕的悲惨结局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心理,写了4个字:“天下冤之。”这是说,天下人都为袁崇焕感到冤枉。
袁崇焕一死,明朝就进入倒计时阶段,“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谁也不曾想到的是,清朝入关后,清朝乾隆皇帝给袁崇焕正了名,平了反。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8月,一代名将袁崇焕因通敌卖国在北京西市被凌迟处死,时年47岁,死状极惨!
争噉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也
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噉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一直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翻看史料,无意中发现袁崇焕中反间计而死的“真相”!而满清也极力推崇民族英雄袁崇焕,以此间接证明明朝的腐败堕落!
从此民间对于袁崇焕抗金的故事开始流传,甚至后来成了民族英雄!甚至在武侠小说《碧血剑》中,袁崇焕成了救民于水火的民族英雄,极力推崇!
袁崇焕勤于职守:
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守卫宁远的时候:
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乃尽焚城外民居,携守具入城,清野以待,苟能同心死守,我为牛羊以报,是所甘也。 且袁崇焕极富胆略
单骑出阅关内外 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但是袁崇焕本身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而更多的人则认为袁崇焕该死,理由如下:
一,夸海口,五年平辽,欺君罔上!
二,擅杀总兵毛文龙
三,私下与后金议和
四,传说中的蒋干盗书反间计!
不管袁崇焕之死的罪名有多少,理由有多充分!其实都不是袁的真正死因!而导致袁死亡的真相只有一个------关宁铁骑军阀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一下方面平台召对,袁崇焕向皇帝许下“五年平辽”的宏愿!
当时给事中许誉卿私下问袁崇焕为何说五年平辽?
当年魏忠贤掌权时,曾筹集十五万大军给袁,结果袁被六万八旗兵打的不敢出城,以当时的资源你不敢出战,现在你就敢了?只靠守城能收复辽东吗?宁锦防线你能修复,因为那块地在满清眼里就是鸡肋,否则你能把城修好?你敢去辽河那边修城吗?恐怕收复广宁都没法做到吧?
因此就当时的辽事,五年平辽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有此一问!而袁崇焕怎么回答的?
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并且后来提出条件:
但五年内,户部筹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意思是要兵有兵要钱有钱啊!崇祯皇帝满口答应,并收回满桂,王之臣的尚方剑,赐袁崇焕尚方剑,准许便宜行事!
袁崇焕为何夸下海口,答案只有一个,此时袁崇焕就想把关宁铁骑军阀化了,只有把部队军阀化之后,五年之后皇帝又能拿他怎么样呢?即使派兵武力压制,他们完全可以投靠满清,甚至结盟也行啊,这样明政府损失就大了,袁崇焕料定大明不会这么做!
说袁对关宁铁骑军阀化理由如下:
一,要兵要权
军阀化一个条件就是主帅有绝对的权利,袁崇焕督师辽东,手持尚方剑,可以先斩后奏!这就为他军阀化部队提供了土壤!因此后面袁崇焕斩杀不听他话的毛文龙就不觉得奇怪了!
关宁部队内部没有可以制衡袁崇焕的军官,而且袁手握尚方剑,因此他的权利已经凌驾所有人之上了!这些人自然为袁督师马首是瞻了!
二,己巳之变
袁崇焕被抓之后,北京之围还没解围,祖大寿即率兵擅自离去,正常的朝廷部队敢这么做吗?这种行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死罪!部队跟皇帝甩脸色,皇帝毫无办法,只能说服袁崇焕给祖大寿写信劝他!而写信之时就注定了袁崇焕必死!
有人说袁威望太高了,纯粹胡扯,假如是这样的话,皇帝在辽东再派几个跟袁权利相当的武将,一样可以制衡袁,就是因为袁在辽东的绝对权利才造成了袁的军阀化!而这一切都是从五年平辽开始的!
但是我们看到袁崇焕的罪状,却唯独没有军阀化这一条,为什么呢?
这种事谁敢说?说皇帝无法掌控关宁部队了?这不是打皇帝脸吗?因此袁崇焕之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罪状!
因此袁崇焕军阀关宁部队,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犯忌讳的大事,因此袁崇焕死有余辜!
袁崇焕被千刀万剐而死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的一天,北京菜市口刑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他们要争相看看这个被他们骂做“大汉奸”的人是什么模样,又是怎样被处死的,有人还怀着一个希望,那就是若能买到这个大汉奸身上的一条肉吃,施行凌迟时的情景就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炎黄子孙,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还能治疗自己的胆小病,产生降妖伏魔的力量。这个“大汉奸”终于从囚车里被推了出来。他被判的是凌迟处死的刑罚。所谓“凌迟”,就是要割一千刀,在最后的一刀才将犯人杀死,如果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刽子手就要以自身来抵罪。
刽子手先从剥皮开始,而不能伤及血管,否则受刑者一下子就死了。从他身上剥下来的皮肉,民众争相哄抬价格,一钱银子才能买到一片,他们吃一口骂一声“汉奸”,到了第三天上,“大汉奸”才被最后杀死,其内脏也被众百姓哄然抢光。这位被千刀万剐的“大汉奸”,就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
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于北京,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年轻而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经亲手将最后一个可能挽救他和他的国家免于毁灭的人,送上了绝路。
从这一刻起,他的王朝彻底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我无法确定,即使是袁崇焕活着,面对日后北京城下、尚未腐化前依然骁勇善战的大顺劲旅,是否有战胜的可能;或者他能够击败甚至是消灭李自成,面对日益强大的后金,面对已是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他是否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但他和他的关宁铁骑,依然是那个年代有可能实现这幻想的唯一力量,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面对李自成,面对皇太极,还是面对什么别的威胁,他都决不会做出日后吴三桂那样的选择。
正像金庸先生说的那样,他是个“×你妈,硬顶上”的英雄。
“死去何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就是督师最后的遗言,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只是为“忠魂依旧守辽东”的悲壮而感动,后来,才为其中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忠勇所感动。
“死去何愁无勇将”,其实是“死去但愁无勇将”,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面对忠奸不分的君王,面对嫉贤妒能的朝臣,面对盲从愚昧的百姓,面对这一切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的人,他所放不下的,竞还是他们的生死,他们的江山。
这已经不是忠臣的情怀,简直是佛祖的精神,只有我佛才有如此舍身饲虎的胸怀。
而历史再次证明了袁崇焕的远见,当祖大寿在大凌河战败的时候,能够让督师的悲观预见可以避免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吴三桂根本不值一提,他已经变成一个惟利是图的小人,一个为了私利可以出卖祖宗的汉奸军阀,在他的身上,已经再也看不到一丁点关宁铁骑的忠勇和血性。
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故事,我感到的只有愤怒,不仅仅是对崇祯和皇太极等人的愤怒,甚至也有对祖大寿等人的愤怒,眼看着生死与共的督师被凶恶的锦衣卫带上镣铐,他们所做的竟然只是率军而去,数万雄兵,他们为何不能拔刀而起,刚刚被后金攻掠过的残城,惊弓之鸟般的君臣,衰弱之极的守军,如羔羊般软弱无力的愚民,那里会是关宁铁骑那久经战阵的骏马钢刀的对手?
好啊,既然你不仁,就休怪我不义,管他什么后金军在后,管他什么民乱迭起,救出督师再说,杀呀,杀他个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反正北京城里死的一个也不冤枉……
后来才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排除种种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人间毕竟还有两个字,大义。
正因为有这两个字,身在狱中的袁崇焕才会写信劝说祖大寿,祖大寿才会率领关宁铁骑走而复返,期望能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取督师生还的希望。
但是很遗憾,他们感动不了谁,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帮猜疑心重兼寡廉鲜耻到了难以用正常人标准衡量的君臣,以及一群做惯了奴才根本无法分辨是非甚至懒得分辨是非的愚民。
我并不认为袁崇焕是死于皇太极的反间计,且不说皇太极这并不高明的计策是否能够真的蒙蔽大明满朝君臣,但是袁崇焕从被捕到处死整整经历了八个月,就可以知道他的殒命和皇太极那条多少显得有些拙劣的计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他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我一直设想过一个颇为尴尬的幻境,九泉之下,袁崇焕和努尔哈赤面对,老英雄抱拳为礼:“我一生大小数百战,纵横无敌,只锦州城下一败于督师,抱恨而终,但阁下如此英雄,谁能杀你?”
袁崇焕:“……”
可笑的悲剧仍在上演,祖大寿败于大凌河,“绝援而降”,也是败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所以我从不责怪祖大寿,锦州城破,也是绝援,他降而复叛,再次与后金血战数场,但这次又是绝援,面对这样一群毫无利益廉耻的衣冠禽兽,他的绝望有着充足的理由。
但我也并不推崇祖大寿,相对于赵率教、何可纲的义烈,他的行为又显得渺小了,城破之时,率军血战到底,以身殉职,九泉之下与督师及众兄弟团聚,岂不强似苟且偷生,与范文程等汉奸老猪狗同列?
崇祯绝望之极曾经写下过“文臣皆可杀”,说的不错,但还不足,应该是“君臣皆可杀”。
所以看到崇祯吊死梅山,我从没有惋惜,而只有痛快。
甚至看到史书上写道闯军进京后,如何的杀戮虐民,我也丝毫没有同情,只是在心底恶狠狠的想到,不管如何,总算为督师出了一口恶气。
我没有袁崇焕那样的胸怀,我只是个遵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简单原则的普通人。
也正因为有着我这样的普通人,才更衬托出袁崇焕那高尚的情怀,这种高尚的情怀与他令人炫目的功业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了明末那混乱不堪、德行沦丧、枭小横行的混乱年代里,最为明亮的一颗星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8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