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中兴的局面为何能出现
这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因为清政府就能够有效维持住局面,这自然就可以让大清朝苟延残喘,在进入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马上就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所以早就内忧外患。
按照人们的预想,清政府这条船早就已经沉没,但是人们没有想到的就是清政府的日子早就已经进入到滋润的阶段。虽然清政府已经输掉甲午战争,更是赔了将近2.3亿两白银,但是清政府的财政还是会出现明显的收入增加现象。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已经放松了对于办事业的限制,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的工业化,而且税收也会逐渐的增加。
日本人带头直接压低了目前的关税,这就导致国外的产品也已经进入到国内,所以关税就会逐渐的增加,能够有效增加清政府的收入。1901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海关关税的收入早就已经接近2,380万两白银,这在当时的总收入中大概占据26.99%,在进入到辛亥革命前就已经增加了4300多万,这也是清政府最为主要的一种收入来源。
经政府与此同时还动用了所有的方法,就是希望能够增加收入,其中会包括货币贬值,增加税负,又或者是举借内外债等等,因此清政府财政收入也会不断的增加,很快就会直接突破一个亿,而且也会保持着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甲午战争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清政府就马上购买了一些船舰,其中有很多全部都是大吨位的,而且陆军的规模也开始进入到逐渐扩大的阶段。
从这里大家也可以看到,在改革之后,朝廷内的这些大臣基本上都是满清亲贵,甚至连指挥官也全部更换成满人,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同样会向其他的地方下手,可以说在这一次的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努力还是非常有成效的,起码从表现就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开始逐渐的走向一个中兴的道路。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何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从19世纪60年代起,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然而,甲午战争惨败,用事实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站在救亡图存前列的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进行了一场以救亡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进行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与此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进行了一场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当我们今天回望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们感觉这只是清政府和日本打了一场海战,这场海战是一系列误会或者说失误造成的。最终因为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然后整个清政府畏战,因此才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这一场战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清政府不是马虎大意,而是提前做好准备,那么清政府未必会输给日本。同时,如果清政府不畏战,就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依然和日军战斗到底,那么清政府也未必会输给日本。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中日甲午战争)
那么,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这场战争,真的是一场很偶然的事件吗?如果清政府做好了准备,又或者清政府与日本战斗到底,最后会不会反败为胜呢?
我们先来看看,如果清政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不能战胜日本。
从表面看来,清政府和日本几乎在同一个时刻,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产业革命,让国力变得强大起来。而清政府则通过洋务运动,似乎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的雏形,国内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历史上也把这一段短暂发展的时光,称作是“同治中兴”。
当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日军有着可怕的扩张计划,日本这个扩张计划就是先吞掉台湾,再吞掉朝鲜,接着吞掉满蒙,然后吞并整个中国,最终称霸亚洲,从而建立疆域庞大的“大东亚帝国”。虽然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提醒清政府,日本野心不小。但是并没有引起清政府高层足够的重视。因此,当时清政府虽然在建设北洋水师,但是仅仅是李鸿章等少数大臣在努力。北洋水师从一开始装备就没有跟上,同时朝廷中的也由于派系斗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多方掣肘。因此北洋水师不但装备没有到位,人才、经费等各方面也没有到位。
(北洋水师将领)
除了各方面没有到位,北洋水师更是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战术演练。对于清政府来说,海军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次。之前一直只是陆军,虽然也和英法等列强打过几次仗,但也主要是陆军打海军。清朝军队在陆地上设置炮口,对准海面,与来犯的英法等海军作战。而这种单独建设海军,还是第一次。
正因为是第一次,因此清政府并没有看到战争危机,更没有进行充分的战术演练。没有经过充分的战术演练,装备、人才、经费各方面又没有到位,在和有充分战术演练,装备、人才、经费等各方面到位的日本作战,怎么可能打赢呢?
反过来说,如果清政府做好了相关的准备,他们在和日本的作战中,就应该是不会战败的。这也就是有人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只是一个偶然事件的原因。
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当时清政府和日本作战,战败是必然的。这个必然,就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做好相关的准备。做不好这样的准备,自然也就打不赢日军。
(李鸿章)
为什么呢?这与清政府当时的整个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有莫大的关系。
日本当时不一样。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由于走上了这个道路,就急需原材料、劳动力及海外市场。而日本国内本来地盘狭小,土地贫瘠,必须要向海外掠夺和拓展。因此才拼死就要往中国打。
清政府当时还是封建帝制,经济模式也还是农耕经济。这种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注定了清朝喜欢的是自给自足,没有必要到海外去发展。虽然清朝也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也有工业的雏形。但是,一来只是工业的雏形,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二来所谓的工业也主要是军工业,或者是一些贸易业。三来由于整个清朝的国土面积很大,资源也足够,人力也足够,市场也足够。因此根本不需要到海外去发展去开拓,更不需要去日本开拓。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北洋水师,实际上仅有的目的,就是应对海外危机,尤其是日本的危机。但是不少大臣,包括慈禧和光绪,都对日本能够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危害,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甚至还有一些瞧不上日本,觉得日本“不过尔尔”。还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要发展北洋水师,只不过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淮军势力。当然就要在朝中反对他了。北洋水师因此是肯定得不到足够重视,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发展不起来,因此输给日本就是必然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6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