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汉著名炼丹大师,魏伯阳的一生如何评价

以史为鉴 2023-06-18 09:42:19

东汉著名炼丹大师,魏伯阳的一生如何评价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魏伯阳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炼丹术,是我们祖宗流传下来的一种技术,火药就是从炼丹术中发源出来的,古人们总是认为,丹药吃多了能够长生不老,但事实上,只有吃对了,才只是能够治病,或者适当的延长寿命,要是吃不对,可能就是真的立地飞升,当场暴毙了。不过在古代,还真有一个吃完丹药飞升的事情,而这个人叫做魏伯阳,传说在他飞升时候,还带上了自己家的白狗。

魏伯阳是东汉时期古郐国的一个著名炼丹师,他祖上世代为官,但是到了他这里,不知道是官场上面收到了什么刺激,他就是不想在接着当官,每天都在自己的家中研究丹药,他的道号叫做云牙子,听着就非常仙风道骨。而后来因为研究丹药太过于痴迷,于是干脆将自己的家搬到了山中,他自己说道:“若修身养性,比隐居山林之间。”

这个人不仅是炼丹,他其实十分的博学,对于黄老之学,易经,甚至说在制造炼丹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研究,放在现在就是研究道家的隐士高人,出门做一次学术演讲都能挣个盆满钵满,不过他对于这点并不在意,只是在专心修道炼丹。传说他在长白山问道期间,受到了一个白发道士的指引,将《龙虎经》、《三十六水法》、《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等神书传授给了他,这些都是凡间不曾有的丹药秘诀。

而他在得到这些秘诀后就开始回家炼制,帮他打下手的是他三个徒弟,还有一个白狗。有了仙人的指点,他的炼丹水平可谓是突飞猛进,照着丹书上的内容,他经过几天时间就成功的炼制出了一炉丹药,看着这些,他本来想着自己吃了,但是突然说道:“这个丹药虽然是成了,但是还有点不放心”,于是拿出一个丢给了白狗,谁知道白狗吃完直接死了过去。

没想到他说:“狗吃了死了,但是不知道人吃完会怎么样”,于是作势就要往嘴里放,这时候大徒弟拦住他说道:“师父!你不能吃,还是让我替你试一试吧。”魏伯阳看了看另外两个土地,他们都赶快低下头,于是大徒弟就将丹药一口吃了,也死了过去,魏伯阳看后痛哭流涕,大呼:“我没有脸再活着了!”于是饮丹自尽。

两个徒弟看的面面相觑,最后一合计,分了师傅的家产走吧,但是待他们离开手,魏伯阳却突然坐起来,从怀里拿出了两个丹药给大徒弟和白狗喂下去,这时候只见这一人一狗驾着祥云升天,这时候魏伯阳也踩着祥云飞起来,在经过两个离开徒弟头顶的时候,他让白狗叫了两声,让这两个逃跑的徒弟看到了自己。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这个人确实真实存在,目前流传在世上的很多道家点击都是他在继承了《龙虎经》的水平上,经过自己的改进和不断实践,创造了很多的古代丹药典籍,而这些都是代表着当时丹药技术最高峰。

守庚申的炼丹术的发展

外丹原称炼丹术。道教为避免其与内丹相混淆,改称外丹。这是以炉鼎烧炼矿物类 药物,制取“长生不死”仙丹(又称金丹、灵丹等)的一种实验方术。
丹砂(即朱砂,又称硫化汞HgS)和汞(Hg,即水银)是炼丹的重要原料。据载,远 在战国时,民间即有以采掘丹砂而致富者。西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列丹砂为上品药, 已知其能化为汞(分解出水银);列水银为中品药,言其“熔化还复为丹(可还原为硫 化汞)。秦汉时,我国金属冶炼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医药学又提供了使用矿物类药 物以疗病的经验,由此可见,我国的外丹术最迟在秦代已经出现。在外丹著作方面,除 现存的《三十六水法》是早期水法炼丹的重要文献外,尚有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的 《黄帝九鼎神丹经》一卷和《太清金液神丹经》三卷。前者强调唯有服食金丹才能“与 天相毕”,又记载炼丹注意事项。它对东晋道教著名炼丹家葛洪“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 的金丹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后者体现了早期炼丹中水法与火法并重,内养与外功结 合的特点,其作“霜雪法”的生成物是合成氯化亚汞(甘汞Hg2Cl2)的最早文献。 道教创立后,道士从方士手里继承了炼丹遗产,为制取“长生不死”药的需要,遂 发展为秘传的实验技术。虽然“长生不死”的主观愿望未能实现,但在千余年的实践中, 却积累了不少古化学知识。8世纪时,我国炼丹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近代化学的前 驱。
汉晋南北朝是炼丹术的发展时期。东汉末魏伯阳撰《参同契》,总结了已往的炼丹 成就。如关于黄金的化学稳定性,水银易挥发、又易与硫黄化合,胡粉(铅粉)遇碳 (C)可还原为铅等。从世界化学史上来看,魏伯阳实为世界上最早的炼丹家。约与葛洪 同时的炼丹家狐丘,其“九转铅丹法”是制取铅丹(Pb3O4)的最早文献,也是认识和实 现化学上可逆反应的创举。他的“炼石胆取精华法”,用干馏法从石胆(CuNSO4·5H2O) 中提取硫酸(H2SO4),比8世纪阿拉伯国家制取硫酸要早五六百年。东晋道士葛洪的炼 丹成就,集中反映在《抱朴子内篇》中。他总结了水法炼丹中金属间的置换现象;记载 了从砷化合物中提炼单质砷的方法。虽然他未能对此生成物作出有关形质的描述,但他 的方法确比西方国家一致公认的最早发明家13世纪的日耳曼炼金家马格鲁斯要早九百年。 南北朝时,不少皇室大臣向往服金丹以致长生。梁道士陶弘景自天监四年(505)至普通 六年(525),历经炼丹实践,曾撰专著多种。虽已失传,但历代本草学援引了不少他的 论述。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至卷十一“金石类”为例共载有关药物一百三十四条, 引自陶氏《本草经集注》卷二“玉石类”原文的五十七条,几近半数。陶氏特别重视总 结金石类药物的产地、形质、分类、用途及疗效,是其运用炼丹术成就于医药学的表现。 此时期制药化学也随着炼丹术的发展而临床应用。东汉时为治外科疱疡,曾以石胆、 丹砂、雄黄、沯石、磁石合炼成“五毒药”。葛洪亦用雄黄解毒;盐水引吐、清洗疮口。 陶弘景则在医著中保存了不少早期化学制药的方法,且合药治痈肿、恶疱、盅毒等。 唐代是炼丹术的极盛期。唐代皇室崇信金丹,虽有太宗、宪宗、大臣李道古等服丹 致死的教训,但炼丹术仍盛传不衰,专题性、总结性论著大为增多。如玄宗时陈少微撰 《灵砂七返篇》《九还金丹篇》,前者载:“光明砂一斤,抽出水银得十四两,含石气 二两。”所谓“石气”为“火石之空气”,即丹砂加热后产生的SO2,可见陈氏实验所得 水银数字已与理论数据极相近似。说明初唐时炼丹实践中的定量研究水平较之狐丘又有 所提高。后者“抽汞诀”设计新颖,方法简便,收汞率高,是唐代“抽砂出汞”的新成 就。另有楚泽编《太清石壁记》三卷,载丹方三十余种,其氯化汞的制取是对无机合成 化学的重要贡献。托名郑思远撰《真元妙道要略》,记载了炼丹见闻三十余则,有的记 录了炼丹时发生的烧手、灼面,甚至引起丹房着火的现象,第一次用文字揭示了火药的 发明是与炼丹化学密切相关的事实。药物学专著则有《金石薄五九数诀》《白云仙人灵 草歌》《丹方鉴源》等。晚唐梅彪撰《石药尔雅》,针对炼丹中药物之隐名、异名、一 物数名、一名数物等混乱现象予以清理,成为道教炼丹文献中的重要工具书。 此时期制药化学也有发展。道士孙思邈于大业(605~618)年间所制“太一神精丹” (丹砂、曾青、雄黄,雌黄、磁石、金牙制“砒霜”),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砒霜 治疟疾的良方。欧洲到18世纪末才以砒霜治疗疟疾,比孙氏晚了一千年。《太清石壁记》 则记录用氯化汞(HgCL2)治疥癣、内痈。唐末《通玄秘术》总结了二十七个用于济世疗 疾、辟寒除暑、绝谷休粮、取箭拔镞的丹方。
宋代是炼丹术渐次衰弱时期。以服食为目的的外丹术已很少有人问津,制炼黄金白 银的黄白术还在继续,炼丹工具还有很大改进。如《感气十六转金丹》保留了“炉式”、 “水鼎式”、“丹台式”诸图。《丹房须知》总结了以往丹房设备的经验,并绘有“龙 虎丹台”、“抽汞之图”、“既济炉灶”、“未济炉”、“镇定”、“压石”(似研磨 药末用)六图。而《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上卷绘有类似“冷却”用的“水海”图;又有 “甑图”一幅,表明对“火气”的控制有所改进。下卷共有六十余幅工具图,有由“磁 石馏罐”和五十两甘埚子组成的“蒸馏器”装置,可用以“朱砂取汞”。
宋以后,炼丹术全面衰落,其有用的知识和技术,被历代医药学家所继承和发展, 推动了中医丹药的发展。历经元、明,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有师成子著《灵药秘 方》,集丹方三十个,是道教晚期的珍贵医著。据已故张觉人先生介绍,现传中医丹药 的炼制有升、降、烧三种,丹药的组成有硫化汞、氯化汞、氧化汞三类,皆由炼丹遗法 衍化而来,并长期成为中医外科主药。
黄白术黄白术是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以黄喻金,以白喻银,总称“黄白”。 企图通过药物的点化,变贱金属(铜、铅、锡等)为金黄色、或银白色的假金银,又称 “药金”或“药银”(即各种合金)。制取“黄白”的方技,即称“黄白术”。 我国黄白术的起源、发展与外丹术同步,源于战国燕齐方士之神仙方技。史载,西 汉文帝时,造假黄金者甚多,景帝前元六年(前151)曾下诏:“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 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撰《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二十余万言。
另传方士李少君能化丹砂为黄金。检索史书,东汉皇室及新莽均拥有大量“黄金”, 社会上颇多造“药金”致富或制“延年药”的故事。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有“汉代多 黄金”之说。可知两汉乃黄白术盛行时代,尤以“药金”的制取为其特色。千余年来, 虽然没有实现变贱金属为贵金属的设想,但经长期的实践,却对我国古代冶金学、合金 学作出了贡献。西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曾总结出:水银“能杀金、银、铜、锡毒”, 即指水银能与多种金属生成合金。
道教创立后,继承了以往的黄白术成就,与外丹术同步发展。在魏伯阳《参同契》 中,就多次隐喻了铅与水银生成铅汞齐(铅汞合金)的事实。而著名的黄白师狐刚子在 其《出金矿图录》中,对金银矿种类、分布、品位、真伪辨识、冶炼等方面均有详细的 论述。为减少金、银毒,首创了“炼金银粉”法,并相沿至明代,后因医学禁用而被淘 汰。早期黄白术中使用的“点化药”是“三黄”,即三种含砷的硫化物——雄黄、雌黄、 砒黄。狐刚子在其《五金诀》中,总结了“三黄”经“伏火处理”,可提高点化效果, 且描述了其与五金合炼为合金时的物件变化。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指出, 当时有《神仙经黄白之方》二十五卷,千有余首。他先从其师郑隐受《金银液经》,后 复求受《黄白中经》五卷。《黄白》篇还叙述了道士李根、程伟妻等造“药金”、“药 银”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葛洪第一次详细记录了从武都雄黄等物冶炼一种金黄色的“铜 砷合金”(简称“砷黄铜”)的方法和技术。前述两汉时期所拥有的大量“黄金”中, 必有相当部分由此法制得(药金)。梁陶弘景撰有《集金丹黄白方》一卷,惜早已失传, 但其《名医别录》中曾指出:矾石“火炼百日……不炼服,则杀人及百兽”。这是继狐 刚子之后又一次关于“伏火处理”的论述。
唐代是黄白术的极盛期。唐皇室迷恋丹药,亦耽于黄白。 相传道士叶法善、刘道古均冶黄白,田佐之等能变瓦砾为黄金。唐代黄白术代表著 作,首推金陵子《龙虎还丹诀》,它记载了不少“黄白丹方”,其“点丹阳方”是先制 得卧炉霜(即砒霜),再用以点化丹阳(铜),得到了砷白铜,这是较砷黄铜(药金) 点化技术更难的一种铜砷合金,因其外表似银,故称砷白铜(药银)。它是有别于古代 “镍白铜”而自成体系的另一类白铜。砷白铜的制得,是唐代黄白术的新成就。此外书 中还有多种“炼红银法”,实际是一种小规模水法提炼纯铜的技术。上述两项成就,为 我国合金学、冶金学作出了贡献。
其次是《太古土兑金》,该书保存了上述狐刚子在有关“转化”五金的一些重要佚 文。其他文献重申了“伏火处理”,即将某些具毒金石类药,用火烧到一定程度,可改 变或减少原有毒性。于是唐代出现了多种“伏火法”,如雄黄经伏火后,简称“伏雄”。 实践中还发现“伏火”还具“提净”、“防爆”和促进物性变化的作用。《铅汞甲庚至 宝集成》卷四列“雄黄金、雌黄金……瓜子金”等“药金”二十种,可见唐代黄白术之 盛。
宋代是黄白术发展仅存余绪时期。北宋初黄白术仍盛行,太祖曾诏令“伪作黄金者 弃市”。开封府曾捕得伪造黄金、白金王玄义等十二人,被流放海岛。太宗、真宗则视 伪金、银为珍宝。当时黄白术不仅为道士所秘传,还为大臣、方士、锻工、文士等所掌 握。称“药金”为鸦觜金、金宝牌、神霄宝轮、紫磨金等。又史载,这类“白金”,不 仅皇室用于赏赐,民间还广泛用于贿赂、借贷、籴米赈贫等。但“白金”决非砷白铜 (制取难度大,性不稳定,且易变黄),有人认为系铜镍合金的镍白铜,但是否为黄白 术的另一产物,检索《道藏》尚未发现这类文献,尚待继续查证。宋代黄白术代表著作, 有托名为《纯阳吕真人药石制》一卷,系黄白师专用本草学著作,共记载六十六种本草 在黄白术中的作用。程了一著《丹房奥论》一卷共十六论,概括了黄白术制作的要点及 过程。认为唐代伏火法,“虽易制伏,惟难真死”,所谓“真死”解释为“不见其形, 方为真死”,可见“死”是一种特殊处理(用草煮制,再以火养)使原有形质分解, “死去”,从而获得新的形质。因而宋代文献中,便在“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达 到“真死”的方法和技术。又如南宋成书的《修炼大丹要旨》,乃黄白术丹方专集,亦 屡见各种“真死法”。可见“死”是“伏”的发展,含义也更为广泛。迨及元明所纂的 《庚道集》,系古代黄白术的大总结,其丹法之可考者,多为唐代,更多为宋代。该集 以“丹阳术”为主,记载了不少“伏砒法”、“死砒法”之类炼制“药银”的技术。宋 以后道教黄白术逐渐泯灭不传。
内丹之学,源远流长,阐发于汉末,盛行于晚唐,博采佛、儒、医诸家之长,不断 趋于成熟,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多种多样的修炼途径。它宗依《道德经》 《阴符经》等经典,融摄道、禅、易、儒、医等学,实践体验,形成了基于人体生命顺 逆升沉的独特理论,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化学先驱--炼丹术

炼丹的本意是荒谬的,它指望借金石的精气,使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幻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炼丹术实质上是一门伪科学。虽然炼丹家有种种迷信的思想,但由于他们在炼丹活动中,吸取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同时孜孜不倦地从事采药、制药的实际活动,在炼丹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不自觉地产生了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变化的经验知识。东汉末年的魏伯阳就说过,炼丹术是顺从“自然之所为”,葛洪也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他们引用自然界的变化现象和生产中的物质变化来论证炼丹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尽管他们所追求的本来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但他们在炼丹实践中发现物质变化的种种现象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些规律性东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古代炼丹家一般都兼搞医疗活动,一些大炼丹家本身就是著名的医学家,如葛洪、陶弘景。他们把炼丹的药物引入医疗实践中,从而也丰富了我国传统药物学内容。这些,也就为化学初步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9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