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瓦解“秦晋之好”后,晋襄公为何释放秦国的大将

以史为鉴 2023-06-18 08:49:03

瓦解“秦晋之好”后,晋襄公为何释放秦国的大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晋襄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有个成语叫做秦晋之好,用来形容双方感情融洽,不论是业务合作还是喜结良缘,都非常地和谐美满。这个成语的来源是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两个强国通过联姻的方式,以达到相互结盟,在势力上相互扶持,利益共享,称霸中原的目的。不过这个被人们一直看好的结盟,也遵循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的规律,伴随着秦晋两国内部矛盾的日趋尖锐,最终土崩瓦解了。

而令这两个诸侯国强强联盟分崩离析的直接原因,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殽之战:本来秦国派遣大军出征是为了讨伐郑国,结果被同盟战友晋襄公在殽山打了伏击,打了秦军一个措不及防,导致秦军全军覆没,三名主帅被抓。要是按照晋襄公的本意,他打算把秦国的三名主帅直接斩首,但是由于他父亲晋文公的夫人文嬴,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去求情,最终晋襄公把三名秦国主将释放回了秦国。

晋襄公这一波操作,可是有点让人看不懂:本来秦晋好好的联盟,对双方也都是有利的,为何晋国要突然撕破脸,对秦军毫不留情地大打出手?而且既然已经撕破了脸,为何不干脆强硬到底,又要把主帅放回,暂时和缓关系呢?难道久居深宫中的文嬴,说了几句话就那么管用,可以做得了国君的主吗?这还真得从秦晋两国之间的矛盾说起。

一、晋国认为秦国在晋国国丧中不仅失礼,而且借机捞取利益

其实秦国之所以动了伐郑的心思,是因为晋国和郑国都正是在国丧期间,这两个国家都无暇顾及其他事情,秦穆公觉得这是一个发动战事,一举成功的好时机。可是郑国的领土与晋国接壤,不与秦国接壤,所以晋襄公一得到秦国出兵伐郑的消息就非常生气。毕竟两国结盟,现在自己的老爸晋文公刚刚故去,不管怎么说,晋文公也是秦国的金龟婿,可这时候秦国想到的不是派人去吊唁逝者,安慰盟国,而是着急忙慌地跑到离自己八竿子打不到的郑国去抢地盘,在晋襄公看来,这实在是有失礼数。

另外在伐郑途中,因为郑国商人弦高从中周旋,让秦国的主帅孟明视认为,郑国已经做好了迎敌的准备,不应该再去攻打,于是中途返回,可是又怕回去以后跟秦穆公不好交待,干脆就顺便灭了中途经过的滑国,带着从滑国缴获的大批财物返秦。

可是滑国虽小,但却与晋国同宗,而且以前一直是认晋国做大哥当依靠的,这回孟明视也没跟谁打招呼,措不及防就把滑国给灭了国,这可真是把晋襄公气坏了,觉得秦国不仅失了礼数,还明目张胆地抢劫,要是不偷袭他们的军队,给他们个教训,实在是咽不下这口窝囊气,更何况秦军刚刚洗劫滑国,兵士们也都疲惫松懈,此时不战又待何时?

二、晋国觊觎郑国已久,岂能让秦国抢占先机

说起郑国,那可是一块被大家都惦记着的肥肉,当年秦晋联军一起伐郑,就是被郑国的烛之武的三寸不烂之舌,挑唆的秦穆公为了秦国的私利,不仅临阵撤了军,还为郑国留下了守军,并与郑国签署了一同牵制晋国的盟约,晋国在势单力孤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撤军,导致了晋国占领郑国,扩张领土计划的失败。

虽说秦晋两国这么多年来一直结盟,但当年被秦国背叛的这口恶气,却一直在心里憋着。所以说两国虽然表面上是一团和气,但是暗地里的矛盾却是日益尖锐,毕竟一山容不得二虎,更何况是两个都有着称霸中原的雄心和实力的春秋霸主。表面平静的联盟之下,早已是暗潮涌动,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等着寻找一个合适的破口,一触即发。

可以说,秦军这次绕过晋国想独吞郑国领土的举动,彻底激化了两国的矛盾,郑国接壤晋国,这在自己门口的肥肉,怎么可能拱手让与他人?况且秦国一旦占领了郑国,岂非是对晋国形成了合围之势?如果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那对晋国日后挺进中原的计划实在是大大的阻碍,无论如何也不能给秦国人可乘之机,哪怕撕破脸,也要阻止秦国人这种对晋国极具威胁的想法。

三、当秦军大势已去的时候,晋襄公也不愿让事态继续扩大

有人说,晋襄公最终放了秦国的孟明视和其他两位主将,完全是因为晋文公的遗孀,秦穆公的女儿文嬴,从中斡旋的结果,这当然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但是晋襄公既然有突袭秦军的魄力和勇气,那么仅仅凭借文嬴的感情牌,就可以改变他的初衷吗?真要是这样,他这个国君的耳根子是否也太柔软了一些?

如果挖掘得层面更深一些,笔者觉得晋襄公释放秦将,是有着更多考虑的。首先,经此一役,“秦晋之好”的局面是不能再指望了,但是如果就此将秦晋完全拖入战争之中,似乎对晋国也是得不偿失的,毕竟战争是要靠损耗大量国力来支撑的,更何况要面对的是秦国这样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如果真的因此陷入战争的泥潭,晋国得不到半点好处,在周围群雄并起的时候,实在不是与秦国纠缠死磕的时机。

虽说晋国偷袭秦军,而且还毫不留情地绞杀全军的做法有点不光明正大,可是毕竟秦国有失礼数在先,真要是论起来,秦国是理亏的。现在仗也打赢了,秦国掠夺滑国的物资也被悉数夺回,秦国失礼的气焰也被打击了,这个过节似乎也可以告一段落。况且秦国出兵,又不是为了攻打晋国,与晋国为敌,可以说他们原本也不是晋国的敌人,如果得寸进尺,在两国非交战的状态下,斩杀了秦国的主帅,这是意味着晋国要与秦国宣战了么?

论宏图大略,晋襄公或许不如他的父亲晋文公,但是晋襄公绝对不是一个利令智昏的君主,他对于当时的形势,应该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殽山一役,虽然会让秦国断绝了图谋郑国,合围晋国的图谋,但是也瓦解了秦晋联盟。可要在此时,彻底把秦晋两国拉入战争状态,还远远不到时机,在对形势做了整体的权衡后,晋襄公做出了释放秦国主将,将两国矛盾暂且搁置的决定。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4篇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1   【注音】qín jìn zhī hǎo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兵戎相见,但又彼此通婚联姻。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秦穆公,秦穆公把女儿文赢嫁给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文公)。晋文公又让太子姬娶秦国公主。秦穆公抓了晋惠公,穆公夫人亲自出来求情。

  【典故】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

  【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用法】作宾语;泛指两家联姻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秦晋之盟

  【反义词】反目成仇

  【成语造句】

  ◎ 奇怪的是,如此感情丰富的野牛,却硬是不肯同家牛通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2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意思:秦、晋两国国君世代通婚,后指两姓联姻。

  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励志演讲,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3   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释义]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语出]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正音]好;不能读作“hào”。

  [辨形]秦;不能写作“奏”。

  [近义]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反目成仇

  [用法]用作褒义。多用于联姻。一般作宾语。

  [拼音]:qín jìn zhī hǎo

  [成语故事]: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yǔ)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在百里奚及蹇叔的辅佐下称霸西戎,而后在重耳死后不久,企图东霸中原。

  晋襄公听从先轸的良策,于秦国偷袭郑国班师回朝的途中伏击了秦国,秦晋之好从此破裂。其后秦穆公屡次发兵攻打晋国但屡战屡败,不得志而终。

  故事点评:

  现在,我们常用永结秦晋之好来比喻联姻,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晋之好的来历,更不知晓历史上真有其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造句]:

  1.他们两家既然已成秦晋之好,现在一家遇上困难,另一家解囊相助,也是自然的。

  2.他们两个村结下了秦晋之好。

  3.而一星期后,他们在扬克斯结为秦晋之好,然后到州北部的一个度假胜地,在那儿快快乐乐地享受了几天。

  4.只怕是‘铁扇门’铁门主久闻少爷大名,想要与你结为秦晋之好,所以吩咐铁扇公主亲自提亲来了。

  5.心想如此便可以和赵兄弟结秦晋之好,做个亲家。

  6.鲜于家与主公结成秦晋之好,当是主公一体。

  7.今日小女出嫁,我魏家与杜家缔结秦晋之好。

  8.最后,他们终于结为了秦晋之好。

  9.孙刘两家情同一家;刘使君更与孙将军结秦晋之好。

  10.两人从小便结了秦晋之好,到了年龄便顺理成章结了婚。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4   【语源】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好几代都是互相婚嫁,后泛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结构】 偏正结构

  【近义】 门当户对

  【反义】 势不两立;同床异梦

   【故事】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强国。有时相互联合、相互利用,甚至彼此通婚。

  晋献公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史称秦穆夫人。

  晋献公去世之后,公子夷吾继位,史称晋惠公。

  惠公为了加强与秦国的关系,把太子圉(yu,送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为了表示友好,将女儿怀赢嫁给子圉。不料,子圉偷偷逃回晋国。一年以后,惠公死了,子圉继位,史称晋怀公。

  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最后来到秦国。由于,他才华出众,待人忠厚,秦穆公很欣赏他。便把同宗族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其中有一个就是太子子圉的秦国前妻怀赢。

  一天,怀赢捧水盆给重耳浇水洗手,他洗完了(不用手巾手,把手上的水甩掉。怀赢生气地说:“秦晋两国地位对等,为什么轻视我。”重耳知道自己错了,马上脱去上衣,把自己囚禁起来,向她赔罪。

  秦晋两国国君几个互相通婚,后人将两姓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

结合教材,指出历史上“秦国灭亡”的两件重大事件

概述秦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赵氏(据《史记》记载,秦、赵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从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前325年秦惠王称王。前316年秦灭蜀,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46年秦王赵政登基,前238年掌权,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国灭亡于秦末农民战争。

补充:
上古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到战国姓氏逐步统一,而一般以氏作为单一的姓氏。秦、赵皆为嬴姓赵氏,战国末演变为“姓赵氏”[2],故秦始皇当曰赵政而非“嬴政”[3][4]。后世出于误解叫秦始皇为“嬴政”)。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养马之功,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人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①受封
   秦始皇赵政1.造父封赵
  秦之先为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幸于周穆王,随穆王游历四方。后徐偃王为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穆王归镐京,得以平叛。穆王因功封造父于赵城,造父立赵氏。
  2.别居犬丘
  造父举族受封,最大的得利者自然是造父一脉的直系子孙,恶来系子孙荫蒙赵城而为赵氏。
  造父善于御戎,侄子大骆善于繁衍马匹。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启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qiān,千)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周卿士申侯将其女配与大骆为妻,生子赵成,在申侯的干预下,使赵成为大骆继承人。周孝王另封赵非子。后赵成遭到犬戎攻杀,孝王又使非子继承大骆,续嬴姓之嗣,号曰秦嬴。
  恶来、季胜的后代们自此各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非子死后,其子秦仲与戎人血战有功,周封秦仲为大夫。由于两家的亲缘关系较近,至周宣王时,赵叔带在朝为卿,秦庄公在外征战,嬴姓崛起。
   ②兴盛
  1.位列诸侯
  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荆棘,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
  前771年,西周王朝周幽王之子宜臼敌通犬戎,犬戎攻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犬戎大军盘踞于镐京,王子宜臼召集诸侯勤王,秦之赵开与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共襄义举,驱犬戎,保社稷。
  前770年,宜臼即位为周平王,平王慑于犬戎之威,决意东迁洛邑以避其锋,赵开为周王室开路,护卫周王至新都。平王因赵开之功,始封赵开为诸侯,并许之“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赵开得到了周王室的空头支票,谁也没有想到仅仅20年,赵开以及他的儿子秦文公就让这个支票兑现了。
  2.秦晋之好
  秦文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秦德公元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
  至秦宣公时,秦军与刚刚统一不久、与自己同样处在高速扩张状态中的晋国发生边境冲突。秦宣公、秦成公皆非长命,幼弟赵任好立,是为秦穆公。
  秦穆公很有雄心,为了使晋国亲于秦,先后拥立晋惠公、晋文公来安定晋国的混乱局面,本想立晋文公已达到控制晋国的目的,最后晋文公反借秦之力而强大晋国、称霸中原,为秦国未来的不得志种下了恶果。
  3.称霸西戎
  穆公意欲插手中原,却被晋文公、晋襄公父子所阻,崤之战中秦军主力全军阵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计划破产。此时晋国正处于君明臣贤、国富民强的巅峰时期。穆公果断的调整国策,将战略目标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后,秦穆公将矛头指向西戎,史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③中衰
  1.东进受阻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得到加强,不久穆公归天,子赵罃立,是为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间继父祖之余烈,向晋挑战,与楚靠拢,欲与楚形成对晋国的夹攻之势。时晋灵公顽劣成性,赵盾(亦为造父之后)把持晋政,晋国霸权几欲崩溃,楚庄王北上争雄于晋,然秦屡攻晋国后方,却难得一胜。
  前604年,秦共公崩,其子赵荣立,是为秦桓公。桓公不恤国政,民多怨也。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师于邲,晋国霸业骤衰,桓公阴攻晋之肋,不想却被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于晋一魏氏之族。
  前578年,秦桓公背盟攻晋,晋厉公率四军八卿攻入秦国,大败秦军于麻隧,诸侯之师扬威于关中。次年,秦桓公暴死。其子赵石立,是为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继续奉行联楚攻晋的方针,时晋悼公立,诸卿和睦,晋国复强,楚国退出争霸行列,晋悼公复霸中原,诸侯归心,秦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2.偏安一隅
  在前546年晋楚弭兵之盟后,秦景公也着力改善与晋国的外交关系,双方重温秦晋之好。
  当双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后,晋国六卿轮番执政,太史公曰:“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晋为城池,晋六卿内讧,政令不能统一,秦国就这样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3.三晋伐秦
  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攻灭智伯,智氏覆亡。赵襄子执政,三家架空晋侯,号称“三晋”。前425年,赵无恤卒,魏斯继之为执政。前413年,魏斯率领三晋联军向诸侯发难,三晋势力急剧膨胀。
  魏文侯以李悝为相,变法图强,魏氏迅速强盛,拜吴起为将,侵吞秦之西河,窥视关中。秦简公、秦惠公屡次攻魏,意欲夺回西河之地,皆被吴起所败,吴起乘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秦不能敌。
  前389年,秦惠公破釜沉舟,起兵50万与魏军一战,吴起在阴晋一战中,以五万之卒大败秦军,秦国此战输得倾家荡产,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
  幸运的是三晋中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魏赵反目,三晋联盟瓦解。魏国结怨于诸侯,秦国的压力大减,前385年,秦公子赵师隰回国即位,是为秦献公。献公立,仿魏制而用于秦,秦国局势得以稳定。
   ④崛起
  1.商鞅变法
  前361年,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赵渠梁立,是为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魏国人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大良造,实施变法。
  商鞅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
  2.赵驷称王
  孝公既殁,子赵驷立,诸赵诬卫鞅,赵驷惧而诛之,收秦之国柄。赵驷继父之威,积极对外扩张。
  赵驷继立,公族、客卿两用之,文武相继,国势日强。苏秦奔赵,山东诸侯惧西秦而欲合纵,张仪相秦,外连衡而斗诸侯。
  前325年,赵驷称王,史称秦惠文王。秦王赵驷联韩魏而攻齐楚,败义渠而并巴蜀,夺西河而吞宇内,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3.四雄并立
  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蚕食三晋,席卷荆楚,已初露一统之端倪。
  魏国经魏惠王时代的消耗,国力匮乏,在秦、赵、楚、齐等大国的夹攻下,衰落了,魏惠王晚年,三晋当中赵肃侯已经取代魏国成为了三晋的领军人。赵肃侯、赵武灵王父子一生征战,使赵国雄踞北方。
  齐国与秦国不接壤,得以独立发展,在对抗强魏的过程中与秦国是牢靠的战略伙伴,田氏代齐后,经齐威王、齐宣王、以及齐愍王前期的80年开发,齐国富甲一方,与秦成东西并立之势。
  楚国的吴起变法曾经令楚国强盛一时,楚悼王死后,新法基本被废,由于楚国本就雄厚的国底,再经历楚宣王、楚威王之耕耘,楚国于前333年,大败越王无疆,并吴越之地,天下震动。
  4.昭王称霸
  前307年,秦武王气绝而亡,诸公子争力,穰侯魏冉欲立芈八子之子赵悝,赵武灵王趁秦乱而谋之,于燕立赵稷,秦人纳之,是为秦昭王。昭王幼,芈八子为太后,穰侯摄政。
  前293年,韩魏欲攻秦,秦将白起战于伊阙(河南洛阳南),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魏韩联军统帅魏国大将犀武。
  前283年,燕赵之相乐毅率三晋、秦、燕五国之兵而攻齐,陷齐70余城,后田单虽复国,然田齐衰败大势已定。
  前278年,秦将白起出武关伐楚,次年攻入楚国腹地,陷郢都,楚卒溃败不能战,楚顷襄王迁都陈丘以避秦军之锋。
  自此齐、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赵相争之势。前270年,秦王赵稷见欺于赵惠文王,昭王怒,攻赵阏与,赵将赵奢于阏与大败秦军。
  秦昭王知赵之强方锐,不可与之争,乃用范雎为相,迫宣太后归政,逐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范雎出谋“远交近攻”,昭王以为然,定为国策。
  前260年,秦昭王攻韩,韩割上党以赂秦,上党降赵。秦昭王怒,欲夺上党。赵起倾国之兵以拒秦,秦调关中之卒以攻赵,两军对峙于长平,赵廉颇不能退秦,秦王龁不能败赵,相持数年。
  赵孝成王以赵括为将,秦昭王秘遣白起为帅,赵括攻秦不克,赵军粮道被截,反被秦军所围46天,赵括战死,白起坑杀赵军40万于长平。赵国一蹶不振。
  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秦国的险胜而告终,秦国的最后对手被击溃,统一天下终成定局。 [编辑本段]【统一历程】  前230年 秦灭韩
  前228年 秦攻占赵都邯郸
  前225年 秦灭魏
   秦统一形式图前223年 秦灭楚
  前222年 秦灭燕、赵
  前221年 秦灭齐,秦王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自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编辑本段]【历代国都】  1.西垂 (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2.秦邑(甘肃天水市故秦城)
  3.汧邑(陕西陇县南)
  4.汧渭之会(陕西眉县东北)
  5.平阳(陕西眉县西)
  6.雍城(陕西凤翔县治)
  7.泾阳
  8.栎阳(陕西临潼县北)
  9.咸阳(陕西咸阳市东) [编辑本段]【国家属性】  始封此国者
  1. 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
  2. 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
  兴亡年代
  前9世纪 至 前206年
  灭亡原因
  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补充:
  
称号 国君名字 在位年数 在位年份 出身与关系 资料出处
秦非子 约40余年 约前900年 - 前858年 恶来五世孙 《史记·秦本纪》
秦侯 10 前857年 - 前848年 秦非子之子 《史记·秦本纪》
秦公伯 3 前847年 - 前845年 秦侯子 《史记·秦本纪》
秦仲 仲 23 前844年 - 前822年 秦公伯子 《史记·秦本纪》
秦庄公
  《史记年表》谓名其
  《索隠》认为“其”非名
   44 前821年 - 前778年 秦仲长子 《史记·秦本纪》
1 秦襄公(立为诸侯) 开 12 前777年 - 前766年 秦庄公子 《史记·秦本纪》
2 秦文公 50 前765年 - 前716年 秦襄公子 《史记·秦本纪》
秦静公
  《秦本纪》作秦竫公,皆通用 未即位 秦文公子 《史记·秦本纪》
3 秦宪公
  《秦本纪》误作秦宁公 立 12 前715年 - 前704年 秦静公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引《秦记》
  《汉书·古今人表》
4 秦出子 《汉书·古今人表》谓其名曼 6 前703年 - 前698年 秦宪公子 《史记·秦本纪》
5 秦武公 族谱载其名说 20 前697年 - 前678年 秦宪公长子 《史记·秦本纪》
6 秦德公 族谱载其名嘉 2 前677年 - 前676年 秦宪公子、秦武公弟 《史记·秦本纪》
7 秦宣公 族谱载其名恬 12 前675年 - 前664年 秦德公长子 《史记·秦本纪》
8 秦成公 族谱载其名载 4 前663年 - 前660年 秦德公子、秦宣公弟 《史记·秦本纪》
9 秦穆公 任好 39 前659年 - 前621年 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 《史记·秦本纪》
10 秦康公 罃 12 前620年 - 前609年 秦穆公子 《史记·秦本纪》
11 秦共公 稻,《史记索隐》名貑 4 前608年 - 前605年
  旧误作前608年 - 前604年 秦康公子 《史记·秦本纪》
  《左传·宣公四年》
12 秦桓公 《春秋分纪》谓名荣 28 前604年 - 前577年
  旧误作前603年 - 前577年 秦共公子 《史记·秦本纪》
  程公说《春秋分纪》
  《左传》
13 秦景公 《世本》谓名后伯车
  《春秋分纪》谓名石 40 前576年 - 前537年 秦桓公子 《史记·秦本纪》
  《春秋分纪》
14 秦哀公
  《秦记》作秦毕公
  《史记索隐》作秦[王毕]公 族谱载其名籍 36 前536年 - 前501年 秦景公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引《秦记》
秦夷公 未即位 秦哀公子 《史记·秦本纪》
15 秦惠公 族谱载其名宁 9 前500年 - 前492年 秦夷公子 《史记·秦本纪》
16 秦悼公 族谱载其名盘 15 前491年 - 前477年 秦惠公子 《史记·秦本纪》
17 秦厉共公
  《秦记》作秦剌龚公
  《史记正义》作秦利龚公 刺 34 前476年 - 前443年 秦悼公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引《秦记》
18 秦躁公
  《史记索隐》作秦趮公 族谱载其名欣 14 前442年 - 前429年 秦厉公子 《史记·秦本纪》
19 秦怀公 族谱载其名封 4 前428年 - 前425年 秦厉公子、秦躁公弟 《史记·秦本纪》
20 秦灵公
  《秦记》作秦肃灵公 肃 10 前424年 - 前415年 秦怀公孙、秦昭太子之子 《史记·秦本纪》
21 秦简公 悼子
  杨宽及王蘧常认为“悼子”非名
   15 前414年 - 前400年 秦厉公子、秦怀公弟
  《秦记》谓秦灵公子 《史记·秦本纪》
22 秦惠公 族谱载其名仁 13 前399年 - 前387年 秦简公子 《史记·秦本纪》
23 秦出公
  《世本》作秦少主 族谱载其名昌 2 前386年 - 前385年 秦惠公子 《史记·秦本纪》
24 秦献公
  《世本》作秦元献公
  《越绝书》作秦元王 《史记索隐》名师隰
  《吕氏春秋》名连 23 前384年 - 前362年 秦灵公子 《史记·秦本纪》
  《越绝书》
  《吕氏春秋》
25 秦孝公
  《越绝书》作秦平王 《史记索隐》名渠梁 24 前361年 - 前338年 秦献公子 《史记·秦本纪》
  《越绝书》
26 秦惠文王
  简称秦惠王 《史记索隐》名驷 27 前337年 - 前311年
  前324年改元 秦孝公子 《史记·秦本纪》
27 秦武王
  《秦记》作秦悼武王
  《世本》作秦武烈王 《史记索隐》名荡 4 前310年 - 前307年 秦惠王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引《秦记》
28 秦昭襄王
  简称秦昭王 《史记索隐》名则,一名稷 56 前306年 - 前251年 秦惠王子、秦武王弟 《史记·秦本纪》
29 秦孝文王 《史记索隐》名柱 1 前250年 秦昭王子 《史记·秦本纪》
30 秦庄襄王
  简称秦庄王 本名异人,后改名楚,又作子楚 3 前249年 - 前247年 秦孝文王子 《史记·秦本纪》
  《战国策》
  
31 秦始皇帝 政 37 前246年 - 前210年 秦庄襄王子 《史记·秦本纪》
  《始皇本纪》
32 秦二世皇帝 胡亥 3 前209年 - 前207年 秦始皇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列传》
  
秦王子婴 子婴,一说单名婴 1(实际仅46天) 前206年
=v=+度娘是万能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7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