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嘉应州旺坡村边有条石窟河,河上有个三口之家,撑一条竹篷船,打鱼摆渡为生。主人张老福今年六十多岁,是个老实人。儿子张洪一年前去考功名,至今没回来。老两口日子过得辛苦,一心盼着儿子考出功名,从此过上好日子。
这天傍晚,老两口撑好船,准备歇息,突然船一阵晃动,原来有个中年男人登上了船。张老福忙问:“客官,要过河?”那人捂住胸口喘着气说:“老哥,我,我想在船上借宿一晚,好不好?”
张老福过来,看到这人神色疲倦,脸阔眼小,看上去不像好人。这时正是闷热的秋伏天,但他一身厚衣裳,十分破烂,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张老福就推说船小难容人。对方哀求道:“船家,我因赶路,错过了旅店,就请你行个方便。”说着,吃力地掏出一锭二两重的银子,“这银子……当做宿资。”说着递过来,哪知竟然捏不住,银子咚地掉在船上。
张老福捡起银子,心想自己一年拼死累活下来也挣不到这么多,老婆腰痛一直没钱医,就答应了,那人几乎是爬着到船尾,讨了条薄被子,说别打扰他,就躺下了。
半夜里张老福被一阵风惊醒,耳边好像有人呻吟,声音断断续续,细听是船尾那头传来的,他起来擎灯过去,掀开被子,看到那人浑身发抖,不知害了什么大病。一摸额头,像着了火,张老福忙叫唤他:“喂,你怎么了?”那人睁开眼,强撑着说:“没事,你……你去睡吧。”张老福正想这夜半三更,哪里能够找到郎中。那人好似知道似的,手从被子下闪电般伸出抓住了他,吓得张老福不敢吱声。
第二天大早,张老福去叫那人,一掀开被子,看到他两只眼瞪得大大的,死死盯着天空。张老福转头惊叫道:“老婆子,出事了,这人死了。”张老福的老婆走过来,看了一眼,连说晦气,责怪不该收留陌生人。张老福说:“别说了,得赶紧处理,别让人家看到生出是非。”老婆害怕问怎么办?张老福说只好扔到河里去了。
老两口说着,一个抱头一个搂脚,抬起来扔尸。老婆力道小,没抓紧,尸体坠落在船板,咣当一声,掉落出几锭银子来。老两口愣了,再看尸体,破烂的衣衫里,有东西在里面反光。两人小心扒开衣衫,惊得合不上嘴:这人身上除了藏了一把尖刀,还缠满了银子,怪不得抬起来那么重。银子全部摘取下来后,足足有一百多两。张老福和老婆哪里见过这么多银子,手忙脚乱把银子藏在舱底暗格里。所幸这时天尚早,没有人看到。
望着船板上的尸体,张老福忧虑地说:“老婆子,这人身上净是刀伤,身上藏了凶器,恐怕不是好人。但得了人家的好处,就要把人家好好安葬。”老婆问怎么办?张老福说:“岸上后山的河神庙里面,有口旧棺材,正好有用。”老婆子说买一副新的吧。张老福说:“使不得,好好的买那东西,惹人怀疑。”
老两口拿麻绳连同被子把尸体裹了,趁着无人,张老福在前面驮着,老婆在后面扛着,送到了河神庙。所幸一路无人遇到,老两口松了口气。这座庙是为了镇压河妖建造的,年代久远,庙宇凋败,野草疯长高过屋檐,里面的棺材油漆分离驳落,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谁放置的。奇怪的是,棺材表面十分干净。
张老福用力推开棺盖,就有一股臭味散发出来,令人作呕。张老福捏着鼻子探看,原来棺材里面竟然装着一只山羊尸体!臭味就是从它身上散发出来的。
张老福把山羊清理出来,发现山羊下面铺着一层干草,扒拉开一看,又是惊得嘴合不上。他颤抖着说:“老婆子,我是不是眼花了?”原来干草底下,竟然是一层金银珠宝!张老福的老婆看了,双掌合十,闭上眼睛,喃喃道:“阿弥陀佛,佛祖保佑!”
张老福叫老婆赶紧回家拿竹筐子,自己脱下衣衫和裤子,身上只穿裤衩,把金银珠宝收拢包了起来,再把那尸体抱进棺材里,合上棺盖。一会儿,老婆挑了卖鱼的担子回来,两人装好金银珠宝,用草遮住,把横财挑回船上,连同那些银子一块儿藏了。
无故得了横财,老两口的胸口添了道堵。他们是本分老实人,得了一宗三代人也花不完的钱财,胆子变小了。别人朝他们看两眼,心里就哆嗦;遇到官兵,就以为是来抓他们的。
这天,他们正在河里打鱼,看到一队官兵押着几个犯人,气势汹汹扑向河神庙,在那里闹腾了半个时辰才离去。后来打听到,那队官兵是京城奉旨前来办案的,官府破获了一宗谋财害命大案,除了匪首漏网外,盗贼尽皆落网。盗匪们招供出赃物藏在河神庙的棺材里,官兵因此押着他们来取赃物。找到棺材后,发现了匪首,却没有找到巨额赃物。官府对盗匪使用酷刑,盗匪们也讲不出财宝哪里去了,他们的头儿为什么会在棺材里。
张老福终于明白,那天上船的人竟然是匪首,身上的伤是跟官兵斗殴时留下的,金银珠宝是抢来的。他想去自首,又怕撇不清嫌疑,被官家认为与盗匪一伙。老两口商量,等儿子回来后再拿主意。
转眼年关到了,老两口盼儿子盼穿了眼。这天,有两个乞儿打扮的人径直走上船来。张老福忙掏出几文钱递过去。谁知那高个子拉着同伴跪在他面前,哭道:“爹,我是你儿子张洪啊。”
张老福弯腰托起儿子的下巴,仔细看后认出来了,说:“真的是洪儿,洪儿回来了。”说着急忙拉起他。张洪指了指身边的伙伴:“爹,她叫林凤,是你的儿媳。”
儿子回来,还带回来了儿媳,张老福老两口十分高兴。晚上听张洪讲了遭遇后,才得知儿子一年来在外面羁绊的经历。原来,张洪到京城后,由于不习惯北方水土,在客栈里得了场重病,误了考试。幸好客栈老板出手相救,保住了性命。客栈老板见张洪人品好,相貌端正,就招他为上门女婿。这天下大雨,客店来了一群乞丐,冻得浑身发抖。老板可怜他们,就让他们在后院空闲的房间避寒,还送酒供他们喝。哪知道这伙人竟是强盗,半夜起来杀死了客栈老板夫妻俩,抢走了财宝,还放火烧了客栈。张洪和妻子因去探望外婆,侥幸逃生,两人一路乞讨才回到家里。
张老福见儿子平安回来,还带回来一个漂亮贤淑的妻子,连连说老天爷有眼,把得到横财的事讲了。新媳妇看过金银珠宝后,失声叫了起来:“这不是我家的东西吗?”说着,眼泪就下来了。这时,一家人才知道,死在船上的匪首,就是领头谋害客栈老板的恶徒。张老福默默感叹,这老天爷是长了眼睛的啊,盗匪们费尽心思,没得到这笔财宝,还丢了性命;而这财宝在儿子回来之前,居然先进了家门,物归原主。
搜索
立即关注328662397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盗墓贼是人民群众中的一个特殊职业。这一行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任何盗墓贼都不敢轻易打破,否则必死无疑。
纵观所有的盗墓贼,除了考古学家会抬走棺材,盗墓贼即使空手而归也不会把新水浒传里yy熊卡的棺材带走,因为这是盗墓贼的禁忌之一。
他们的棺椁,比如那些王公贵族的棺椁,必然是安全的,而且大部分都是用名贵木材制成的。如果棺材经过二次加工,盗墓贼也会有很多珍贵的国产木材,但是为什么会有禁止盗棺的规定呢?
如果棺材里有很多稀世珍宝,不把沉重的棺材带走是合理的,但如果陵墓被盗多次,只剩下棺材,是不是有点无语?
原来盗墓贼真的吃过偷棺材的亏。以万历皇帝的定陵为例。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做的,这个棺材成本还是很高的。但因为常年在地下一些地方被腐蚀,专家们看到他们研究的价值太低,就把棺材扔在了当地。
当地居民很少见世面,见金楠木如见宝贝,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必然会重现其价值,于是两户人家合伙将金楠木棺材抬了回去,每家一式两份,各得一半棺材。一户人家做了一口新棺材,想在百年后享受和皇帝同一口棺材的舒适。另一户人家把棺材改造成衣柜,放在家里。
然而,不出三天,制作棺材的那家人一大早就被发现躺在棺材里。死因还没查出来,另一家做衣柜的小男孩被活活闷死在衣柜里。
做盗墓的人本来就小心翼翼,在眼前发生的事情后十年如一日的怕井里有蛇,不偷棺材成了既定的禁忌。
【 #能力训练#导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 无 分享的古代民间故事精选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古代民间故事精选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传说中的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儿,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据说,医药事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从有巢氏到神农氏,这些传说中的大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反映了原始人生产力的发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公元1952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了一处大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村落遗址。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东西,知道那个时期的人已经学会饲养跟农耕了。
2.古代民间故事精选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3.古代民间故事精选
话说清朝的顺治皇帝,为找个德才兼备的太傅,把太子玄烨也就是以后的康熙皇帝尽快培养成才,在文华殿摆下了御宴。席间,顺治皇帝向群臣说道:“朕有一事不明,请众爱卿给朕释疑。”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问道:“人言耳大有福,朕是君,尔等是臣,为何反而朕的耳朵小,众爱卿的耳朵却大呢?”
文武官员一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众人面面相觑,个个噤若寒蝉,文华殿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突然,有一人朗声答道:“万岁是龙,所以耳朵小;臣等是象,所以耳朵大。”
顺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问题的竟是列于朝班最后排的翰林庶吉士郑天经。顺治皇帝顿时来了兴趣: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不敢回答,而一个小小的七品庶吉士却敢直面龙颜,看来此人是够有胆识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实学如何,便问道:“爱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还是书籍上记载的呢?”
“臣在万岁面前岂敢杜撰!这是写在(《百藏经》第十三篇上的文字。”
此书是佛学巨著,顺治皇帝即命太监从藏书楼把书找来,竟是几十捆竹简,足有几百斤重。郑天经向前翻开竹简,很快就找到了这句话。顺治皇帝龙颜大悦,觉得太傅人选非他莫属,便下了一道口谕,破格任郑天经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变成了二品官,若是别人岂不要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郑天经竟还“得寸进尺”,启奏道:“若让微臣教太子,必须立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皇帝竟也连连答应,让郑天经与太子玄烨约法三章,成了师生。
年幼的玄烨,很贪玩,不好好读书,但郑天经丝毫不为皇权所惧,该怎么罚还是怎么罚。
有一天,郑天经让玄烨背书,玄烨非但背不出来,还嬉皮笑脸的,郑天经勃然大怒,便紧紧拽住玄烨,两人同跪在太阳下。六月骄阳似火,玄烨热得汗流浃背,皇后见了,心疼地一把抱住玄烨,大骂郑天经不通人性。她还气急败坏地吵吵嚷嚷:“我的儿子读不读书,将来都要做皇帝,何必要受这般窝囊气!”
郑天经听了,气得一时竟忘记了臣子的身份,对皇后义正辞严道:“臣身负教诲国之储君大任,只牢牢记住了一条理——树不剪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儿童不读书,定然变蠢猪!这书让臣教臣就教,不让教,臣就回乡下躬耕陇亩去!”说着脱下了官服,扔掉了顶戴花翎,扬长而去。
郑天经回到住处打点行装,还没有离开宫,便有一太监飞奔而来,传下皇帝口谕,宣他到东宫去。郑天经昂然来到东宫,见玄烨正跪在顺治皇帝的脚下,他心里就明白了,便也跪倒在地,为太子求情。顺治皇帝亲自搀扶起郑天经,给他赐了座,又喝令玄烨道:“小奴才,快给你的恩师跪下!”
旁边的几个大臣都劝谏道:“不可不可,哪有储君给臣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亲师,世间五,谁人不拜?谁人不跪?难道玄烨这个当学生的就不能给恩师下跪?”
玄烨规规矩矩地跪在了郑天经面前。
自此以后,太子玄烨再也不敢在太傅郑天经跟前放肆,且虚心求教,而郑天经从太子的进步中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既聪明又顽皮的学生,师生相处甚欢,太子玄烨不觉也成了博学之士。
在康熙皇帝继位的前一年,郑天经由于身体欠佳,便乞准退隐,回到了故乡苏州。
岁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时的康熙已经捉鳌拜,灭三藩,成为成震四方的一代英主。
康熙在下江南时,路经苏州,又想起了当年苦心把自己培养成才的郑天经老师,便想前去探访他。郑天经听说康熙要驾临忐忑不安起来。他耄耋之年,胆子越变越小了。想起当年执教太子时的过分严厉,就有些后怕。且由于他长期隐居山林,也不知道当年的太子,现在的康熙性情变得如何。如若追究起来,郑家可有灭门之灾啊!郑天经不由陷入苦苦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銮驾到了郑府,只见郑府已经孝幔高挂,丧联贴起,郑府里的人全都披麻戴孝,放声痛哭——原来恩师郑天经已于昨晚与世长辞了。康熙闻讯放声大恸,三步两步抢到灵柩跟前,手扶灵柩,边哭边诉;“学生来迟了一步,竟无缘见到先生一面!”内心悲痛的他,让人打开棺盖,以瞻恩师遗容,悲恸处不由吟起念师祭文。
当康熙念到“感念师恩,感念师情,眼泣泪血,心如刀绞”时,棺材内平躺着的郑天经,突然坐了起来,拉住康熙的手泣不成声。原来这是郑天经使的诈死之计。心想皇帝见他已经死了,也就不会再株连他的家族了。结果事情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随行的文武大臣,看到这种师生情深的感人场面,也不由动容。宫廷画师姜嘉瑜,感动于康熙与郑天经来之不易的师生情谊,画下了金殿选师、东宫跪师、郑府哭师三幅画,让此情此景在画中得到了永恒。后来,康熙将这三幅画带到了京城,挂在了自己的寝宫里,留作永久的纪念。
4.古代民间故事精选
相传,清朝时期,滕县辛庄有个名叫钟璜的秀才,很有才华。
有一年,滕县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会考举人。发榜后:钟璜名列榜首。不光这儿,各县的秀才,哪个也比不了滕县参加考试的秀才,主考的学院大人,宣布滕县为这次会考的第一。谁知其余各县的秀才不服气,他们集合起来去找学院大人质问。凑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学院大人乘坐的鹦哥绿呢子大轿,他们就围起来不让学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语,问滕县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学院大人被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纠缠得没法,就说:“我出个上联,当面考考你们,对得上,算你们有才学;对不上,那可要甘败下风啦。”说完,就出了个上联:
掰开石榴,酸子挤成一片。
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上,可巧钟璜也来到轿前,听了学院大人让对对子的事。
学院大人看到了钟璜,就问:“你不是钟璜吗?”
“学生是钟璜。”
“你对得上来吗?”
“学生已想出下联。不过还是让众学兄先对,对不出,我再对吧。”
等了老大一会子,各县的秀才还是对不上来,钟璜就念出了联:
折断藕结,丝纹分 裂两边。
学院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两边,闪开道路,让学院大人的大轿通过了。
5.古代民间故事精选
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入京,晋谒慈禧太后,因未能得到回任的命令,一时不敢离京。谁料这一待便是一年。
张之洞生性旷达,在京城赋闲无所事事,闷得发慌,便经常带着仆人去古玩街琉璃厂闲逛,从东口走到西口,凡古董店必进去看一看。时间久了,琉璃厂的店主没有不认识他的。
一天,张之洞来到一家古董店,见店内朱栏上放着一口八角形的缸,这缸的八面有字,篆、隶、草俱备,似是古人题跋。张之洞虽有心辨认,但缸体上碧苔紫藓,斑驳陆离,字迹模糊,难以句读。缸口边有一块缺损,露出极细红丝,看起来,此缸是用一整块巨石凿成。缸内有几条五颜六色的金鱼,在浮萍、水藻之间得意地游动。
张之洞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石缸,便问店主这缸是什么年代制成的。店主答:“不瞒老爷,我小时候听祖父讲,先祖曾与人赌博,对方输了一万两银子无力支付,便以此缸作抵押。据传,此缸乃是明代宫中古物。闯王李白成人京后,将金银珠宝尽数用车载走,而对此缸弃之不顾,于是此缸便流落民间。至于何代所制,何人所制,小的学识浅陋,实无可考。”张之洞听了店主的一番话,不由地心里发痒,便问石缸的价钱。店主答:“先祖遗言,凡皇亲国戚、八旗阔佬前来购买,须纹银一万两以上,若遇上清正廉明而又嗜好古玩的士大夫,价可略减。依小的看,老爷似无力购得此缸。”张之洞听罢,哈哈大笑,说此缸他买定了。随后,离开了古玩店。
回到住处,张之洞因身边一时没有这么多银子,便向几个老友借了5000两白银。第二天早上,张之洞来到琉璃厂,想以5000两银子将缸买下,然而店主说什么也不愿卖。张之洞道:“此缸幸好遇上我这识货的主,所以才愿出5000两纹银,京中富有人家虽多,但未必有人肯重金购买此物。”店主答:“老爷是识货大家,固然不错。然古玩一行,一向也就讲究个货卖识家。今日遇上老爷这识货大家,岂可降价出售?”张之洞笑了笑,让店主先收下这5000两银子,说他数日之后,定当补给。店主这才勉强同意。
不久,张之洞回任的谕旨颁发,他让手下人用厚毡将石缸裹起来,抬到回程的车上。
回到湖北武昌总督府后,张之洞将石缸放在后院书房外,并仿照京城店家的做法,特意做了一个朱栏放置石缸,然后,邀请省城学识渊博的官员,前来考证石缸究竟是何年、何人所制。
前来的官员中有按察使梁星海等几名嗜古好学的博物大家。众人仔细看过石缸后,均不知石缸的制作年代,更说不上是何人所制,但一致认为石缸的确为一件稀世宝物,且赞叹不绝。张之洞听了众人的品评,不禁眉飞色舞,抚髯大笑。
一天夜里,忽然雷雨骤至。暴风挟带冰雹,势如万箭齐发,倾河倒海。早晨,雨过天晴,张之洞来到院中,只见石缸已变成了一堆烂泥,几条金鱼正在水中扑腾。张之洞恍然大悟,这才知道石缸原是赝品,自己上了古董店老板的当。
正当张之洞懊恼之际,门人忽传梁星海来见。梁星海一见张之洞便问:“昨夜石缸无恙否?”张之洞笑着将结果告诉了梁星海。梁星海为张之洞惋惜,张之洞抚髯大笑:“所幸,当日只借得纹银5000两,若是果真借得万两纹银,只怕也都付给店家了。这世上之人与物看起来貌似高古,实则未必如此哟。”
金末,平兴县(今属河南)南函头村有个张老汉,以捕鹌鹑为业,当地人戏称他为「鹌鹑」。他年纪已经很老了,只有一个独生子,因年少,人称张童。一天,张童突然死去。张老汉夫妇感到年老无依靠,哭得死去活来,恨不能随儿子一起死去。到埋葬这一天,张老汉挖地一二尺,上面用砖垒个墓,说:「我儿还活。」人笑其痴,而也有为老汉悲哀的。三天后,张老汉夫妇又到墓地痛哭,忽听墓中有呻吟声,吃惊地说:「我儿果还魂了!」赶快扒开棺材,把儿子抬回家。张童醒后,索要汤粥,说:「当初,被小鬼带到冥司,儿向冥官哀告:『我爹娘年老无依无靠,请让我服侍余年,等送葬毕,死无所恨。』冥官很怜悯,说:『今放你归,回去告诉你父亲,如能放弃打捕鹌鹑之业,你的命便可以延长。』」其父听他这样说,立即尽焚网罟等捕猎工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57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