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机关食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工作餐
食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国语·楚语下》记载说:"楚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丈。"
长时间,甚至每个工作日为下属准备饭菜才可以称作工作餐。楚成王曾单独为"令尹"子文准备工作餐,可谓是最早的单位工作餐了,只是其他的官员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古代的机关食堂是官员们的一项福利,不仅节省了官吏中午外出或者回家吃饭的时间,又能体现出皇帝的关怀。
因此自机关食堂出现以后就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特色的机关食堂制度和文化。然而,食堂制度自唐代确立以后,此后的各代虽然沿袭了这种对官员有利的传统制度,但也因此滋生了贪污腐败等侵占政府财产的一系列问题。
古代机关食堂发展演变
唐代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记》中说:"古之上贤,必有禄秩之给,有烹饪之养,所以优之也"。
说明在唐之前就有工作餐的待遇了,古代贤明的帝王会用俸禄和饭菜来优待自己的臣子,同时也能说明,在唐之前工作餐只是作为皇帝奖励给少部分臣子的一项福利。
官员吃饭
汉代官员始有工作餐福利
据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食堂"在战国时期。《史记》记载:"孟尝君厚遇之,已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可见孟尝君为三千食客提供食宿算是最早的机关食堂了,也有记载楚国会在上朝时为宰相提供工作餐。
太官本来是专门负责皇帝饮食的机构,到了汉代却成了皇帝恩赐官员的一种方式。《汉书·贡禹传》记载如贡禹在享受太官的供养之后曾上疏感谢皇恩:"奉钱月九千二百,廪食太官","廪食太官"甚至一度和大臣们的俸禄挂钩。
汉代实行的是高薪养廉的政策,官员们的俸禄极为丰厚。"太官"的存在也是皇帝优待大臣的方式之一。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大规模地运用,且没有形成制度保留下去,因此汉朝的工作餐也是针对少数皇帝宠臣才能够享受得到。
唐代形成食堂制度
唐代开始,官员们在用餐方面的福利明显好了起来。唐朝状元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记》一篇中记载:唐太宗"克定天下,方勤于治",为了避免官员们饿着肚子上朝,唐太宗就在每天的早朝前提供一顿早餐,久而久之,在良好的效果下,就推行到其他地方了。
唐太宗
唐代的公厨分为三种,一种是皇帝招待一定品级的进京官员的"天厨",一种是宰相们办公地的"堂厨",还有一种是不出席朝会的各个部门的官吏在本部门内食用的"百司官厨"。《唐会要》中记载,唐高宗时期,宰相们也曾讨论过"政事堂供撰珍羹"的问题,讨论的内容为是否削减工作餐标准,但是有人提出丰盛的工作餐是皇帝对忠臣的恩宠,对中枢机关的重视,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
到了晚唐的时候,政府为官员提供工作餐已经成为了定制,从百司到郡县的各个部门,每个单位都有了自己公厨。既然有利于官员们的工作,解决了官员工作时用餐的不便,食堂制度的推广就受到所有官员的赞同。唐代食堂制度成为定制,也为此后的朝代提供了参考,食堂制度自出现后便基本没有被撤除过。
唐代后的工作餐:明代礼节最繁琐,清代最奢侈
唐代以后的朝代基本上都沿袭了这种工作餐制度,宋代把官员的工作餐称作"廊餐"或"廊下餐",因为文武官员分别在左、右勤政门的东、西廊下用餐,场面还很浩大。明代初期,明太祖也为上朝的官员们配备了工作餐。
但是,在奉天门等就餐地吃饭时,大臣们需按照品级在固定的地方吃饭。而且吃饭的礼节颇为琐碎,因此在礼部请求撤销工作餐时朱元璋就同意了,下令只在月初和月中吃工作餐。后来明成祖朱棣当上皇帝后又恢复了工作餐制度。
清代宴请
清朝时期的工作餐是最奢侈的。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中描绘道:"其肴馔则客至自辰至夜半不罢不止,小碗可至百数十者。厨中煤炉数十具,一人专司一肴,目不旁及"。
当时能够全天供应工作餐,餐桌上摆上百个小碗,每个厨师只负责做一道菜,可谓非常奢侈了。唐代后的机关食堂制度在各代都有不同程度地补充和发展,但依托于公厨出现的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首先在饭菜的丰盛程度上越来越奢侈,其次一些相关的官员借着公厨的名义贪污国家的财富,这是工作餐的负面影响。
古代机关食堂制度利弊参半
古代帝王提供工作餐的初衷当然是好的,既能够让官员免去外出就餐的时间,又能体现圣恩,表现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但是如果工作餐过于奢侈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沦落为滋生腐败的土壤。
提高官员工作效率,方便官员在工作餐时沟通
在唐代之前的朝代是没有形成食堂制度的,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汉明帝曾在晚上到尚书台巡视的时候,看见尚书台的值夜官员在吃槽糠充饥,心有不忍,第二天便下令为尚书台值夜班的官员提供早餐和夜餐。但这并未形成制度沿袭下来,但也可以看出为官员提供工作餐的必要性。
唐代官员
唐代制定食堂制度,其目的在于促进官员们的互相沟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吃饭过程中官员们可以讨论工作,交流文学。宋代的"廊餐"过后,官员并不用马上办公,而是有一段时间可以休息,官员们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看看书。
宋代史学家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说,在任谏议大夫时,每天朝会的廊餐过后,就会利用休息时间看唐宋史书,最后用自己的见闻结合读过的书,著成《春明退朝录》。官员们在办公处吃工作餐,就免去了家人送饭的时间或者外出就餐的时间。节省出来的时间既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午的工作,间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看书充实自己的知识。
节俭的官员可以把工作餐“打包”带回家
古代的官员并不一定是富有的,反而很多官员只能依靠自己的薪水来养活整个家庭。《三国志·吴志》中就记载了"陆绩怀橘"的故事,陆绩在拜访袁术的时候,把袁术招待他的橘子藏在袖中,临走时橘子掉出才向袁术解释实情,他想把橘子拿回家带给母亲品尝。因此陆绩可以说是把工作餐"打包"带回家的第一人了,但也可以看出陆绩和很多官员是并不富裕的,允许官员把工作餐打包带回家可以看做为他们家里提供一定的粮食资助。
唐代赵璘所著的《因话录》中也记载了一个名为庾倬的官员在洛阳当官时,因为洛阳物价太贵而常常把自己吃不完的工作餐带回家给自己的姐姐吃,刚开始遭到了同事的嘲笑,但当同僚得知事情后都对他的态度加以赞叹。
古代官员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官员的"廊餐"是非常丰盛的,而且量还很大,一个人完全吃不完。至于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就看官员本人的意愿了,穷苦的官员当然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把饭菜打包带回去和家人分享,这也算是对家里不小的补助了。
太过丰盛的工作餐滋生腐败
简单而又营养的工作餐当然为了提高官员的工作效率了,正如《判曹食堂壁记》中记载,柳宗元曾言:"堂之作,不专在饮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
工作餐的便利在于提供了轻松和睦的环境,官员们可以吃饭的时候沟通工作。但随着食堂制度的沿袭,也有官员借着工作餐的名义贪污、中饱私囊。像"廊餐"这样的工作餐是由皇宫提供,几乎没有从中作梗的可能。
但是地方官署就不一样了,公厨的支出并非严格规定的,这就使有些官员借着公厨的名义窃取国家的财产了。柳宗元在《盩厔县新食堂记》中记载,有的官员"月权其赢,羞膳以充",用公厨名义获得的钱财,除了用于置办工作餐外,把剩下的都贪污到自己名下。
奢侈公厨
即便没有贪污,像清朝的一些地方。每天到半夜都提供工作餐,每个厨师只做一道菜,桌子上摆百十个碗。光绪时期,京师督察院的陈御史每天吃饭时间必到,风雨无阻。从这也可以看出清朝工作餐的豪华,这样的奢侈公厨也是对国家财富的浪费和消耗。
总结
整个封建时期都面临着粮食生产水平低下的的困境,即便非常富庶的朝代或者时期,普通百姓也不过能够每日三餐罢了。大多数时候,百姓都是每日两餐维持生计。皇帝规定了食堂制度的初衷当然是为官员的工作提供便利,也算是对官吏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肯定和抚慰。
合适的工作餐给官僚们提供了议论公事的非正式场所,《全唐文》中指出从京城的百司,到各地官府曹署的公厨,并不仅仅是让官员吃饭,而是让他们评论公事。但到后来明显工作餐制度背离了设立的初衷。
《于成龙》中灾荒时期百姓们食不果腹,官员们却享受丰盛工作餐的故事并非虚构。唐代诗僧王梵志作诗感叹道:"仕人作官职,人中第一好。行即食天厨,坐时请月料。"因公厨滋生的贪污腐败问题归根结底,因各朝各代并未在工作餐的规格和公厨支出上做出严格的规定,以致于被一些官员钻了漏洞。食堂制度的完善不应该只体现在官员福利上,更应该具体到财政支出上。
参考文献:
1、 《判曹食堂壁记》
2、 《汉书·贡禹传》
3、 《虔州孔目院食堂记》
4、 《唐会要》
5、 《盩厔县新食堂记》
文|李小米
老食堂的墙壁上,有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当天供应的饭菜:南瓜炒肉丝、回锅肉、鱼香茄子、凉拌黄瓜、绿豆汤……
老食堂的这个小黑板上,每天的饭菜都在发生变化,这也给默默打量它的人,涌动一种生活的美好。老食堂的墙壁上,烟熏火燎中有了厚厚包浆。老食堂里熊熊燃烧的,是用铁锨锨进去的煤炭,有时炭火燃得呼呼呼响,像是某种爆发的情绪得不到控制,有天,食堂里的炊事员扬锨往灶里送煤时,冲出的大火把他的眉毛燃着了,两个月后,他的眉毛才长出了新的。
我说的这个老食堂,是我当年刚在一个乡里参加工作的单位老食堂。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在梦里又吃到了当年老食堂里的饭菜,尤其是那道豆腐炖肉,我在梦里醒来后还咂巴着嘴。
说一说我和那些老食堂里的事儿吧。
“娃娃,好好读书,考大学,长大了进城,和你爸一样,吃伙食团的馒头,又大又白……”这是小时候我们那个生产队里的队长鼓励我的话。感谢生产队长,我的这个梦想居然实现了。
上世纪70年代,在我们那个生产队,老乡们的皮肤都呈小麦颜色。但有一个人的皮肤很白,就是我爸。他在县城机关上班。直到我8岁那年,去爸的县城机关食堂吃了几顿伙食以后,我才明白爸的皮肤为啥那么白了。蒸笼里刚出笼冒着热气的大白馒头,带着憨样,早晨还有手工磨出来的新鲜豆浆。看见爸吃一口大白馒头再喝一口豆浆,天天吃这样的食物,爸的皮肤要是不白才怪呢。
有一年,就是生产队里那个对我说鼓励话的老王队长,去县城找我爸帮忙买一点化肥,我爸把这件事给办了,还留他在机关食堂吃了一顿饭。老王队长吃了食堂里的红烧肉,边吃边落泪,对我爸说,要是乡亲们能吃上这伙食就好了。
我22岁那年,去了乡里上班。乡里的机关食堂,中午有20多个人吃饭,晚上就只有留下来的三五个人了。机关食堂大门前有一块专栏,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办宣传专栏。
常常是,还没到中午开饭时的电铃声响,我就从专栏墙边溜到食堂里去,和食堂里的陈师傅套近乎,有时还塞给他一包烟,如果遇到他在菜板上切熟肉,他就会夹起一块肥肉悬在空中,像喂鱼一样让我张大嘴,一口就吃下去,我有一种赚了一把的快感。
陈师傅拿小瓢小铲是有技巧的,在手的抖与不抖之间。一抖,打到瓢里铲里的肉,很可能就顺势落下去了。陈师傅这个人,遇到他看不顺眼的人,就抖。庆幸的是,我是那个让他手不抖的人。
大铁锅,用大铲子熟练地翻炒,火光冲天,饭菜香味浓烈扑鼻,在这样一张机关食堂的图片里,一群人在一起吃饭,感觉这样的日子一旦持久,会在岁月里,成为一张记忆深刻的版画。我和那个乡里的同事们的感情,也是在那家老食堂里飘香的饭菜中慢慢熏陶出来的。我在那里学会了喝酒,把一些幼稚的诗歌在酒后放肆地诵读,把一些沉沉的心事在酒后倾诉。
而今,是再也没有一家这样的老食堂让我把自己一些沉默的感情放松地释放了。我去一些单位,中午大都是叫一份外卖送来,然后关进办公间里,边看手机边孤独地咽下了饭菜。
那些年的老食堂里,饭菜的味道,日子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袅袅蒸腾,成为远方天空的一朵一朵云,飘远了,偶尔又飘回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如今走进一个县市级的所在地,随处可见单位、部门自办各具特色的内部食堂红火兴旺。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节省四处奔波时间,方便工作人员就餐且非常实恵;共享本单位生活补贴丰厚福利,食堂进餐均为免费提供;三是更加体现单位组织与领导的关怀关爱,和谐 社会 大家庭中的温暖如春……
单位食堂不是现在兴起而是由来已久。在那六、七十年代里的小县城,政府机关、科局单位、文教卫生、公司处所等都有自己的食堂。生活伙食费全由本人掏钱、吃多少就买多少;一律凭饭菜票到食堂就餐,排队依次进行;那时三两饭、五分菜能吃个饭,鱼块一毛五一碟、粉蒸肉二角钱一碗。曾经物美价廉的美好生活故事令人终身难忘……
眼下时代不断进步, 社会 面貌及保障供给也曰新月异。处在大变革中的单位食堂也上新台阶。现实中的行政机关、医院学校、企业公司以及乡镇、站所等都开办了单位食堂。食堂设置装修漂亮、空调冰箱电视尽有、桌椅餐具上乘、周到服务一流,更重要的是提供饭菜食物丰盛味美,全员一律免费进餐。此外,还择时日给各办公宝分发水果茶叶……
经济大发展,物资很丰富,改革红利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里……
这是个深不见底的秘密,这种食堂是看是在什么单位了,什么企业了。单位主要是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得看大小,如果ya门大,人也多,当然就有内部食堂了,食堂里还分着等级的,普通干部,科级干部,县处级干部都分开房间就餐的,前两者一般都是在一个大饭厅共同就餐,后者有明显区别,都是在小房间里,就是像饭店里包间一样。hn某y那个耳光sj,借着那个副秘书不能到市级领导的房间里吃饭为由,打了秘书一耳光而轰动。机关食堂一般都是刷卡吃饭,有怎么样的公家补助,那就不好说了,既然说不清楚,那就不说了嘛。
企业也得看什么企业了,比如最有钱的企业如dL部门,据我所知道的,某一个市级dL部门,职工食堂不仅分着等级,就是领导们在一个面积比较大的包间里吃饭,有专职服务员服务。普通职工则在大餐厅就餐。职工们吃饭每天就象征性交了一点钱,平均一个月每个职工只交五十块,从工资里扣,每天管两顿饭,早餐和中餐,特别是中餐,食物琳琅满目,丰盛至极,想吃什么几乎都有。由于是放开吃,食品内容太多,不少职工是拿着不吃白不吃的心态,放开肚子大吃而吃,以至于这些职工很多人个个都吃成大胖子,成为一个“风景”。
私人企业也有内部职工食堂。我了解的一个私人企业,规模和效益都可以,每个月每个职工象征性交3百块,从工资里扣,每天只管一顿饭,饭菜品种也是比较多的,职工和工人随便吃,远远超过每天十块钱的标准。不过这家企业也分着等级的,普通职工和工人在一个大型餐厅里吃饭,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生产和部门经理车间主任等中层领导在一个中型餐厅里就餐,有空调;总经理和股东董事长在一个小包间就餐,除了有空调外,还有大冰箱,里面有饮料和矿泉水等,还有专职服务员端水倒酒。
说起单位食堂,故事多着呢!侄女给我讲,去年她们单位体检,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血脂偏高,好多个才40余岁,居然就血糖偏高啦,连老板(领导)的血检指标都到临界点啦!哈哈哈,听说老板专门找管后勤的,特别分付:“多整点素菜,别把大家都吃成病号啦”!
我简直不相信,她不是常说她们机关食堂的厨师不会弄菜吗,再好的料到他俩手里,都被整成“猪食”吗,咋都吃成那样!
再细问原因,原来换厨师啦!新来的厨师是在市xx大宾馆混过10来年的,见过大世面,技术不错,变着花样弄好吃的!什么“烤猪排”呀,“酱牛肉”呀,“清蒸鲈鱼”呀……嗬哟,味道好得没法说,吃饱了都还想吃!加上去年30多元1斤的土黑猪肉,50元1斤的牛肉,还有鱼……大家为省钱,都腾空了肚子来单位海吃,咋不遭嘛!她要不是管得住嘴又天天练瑜伽,说不定也遭啦!
原来如此,怪不得清江小区的刘大妈,去年发现她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女儿肚皮似乎有点起拱,怀疑是否怀上二胎了,仔细一问原来贪吃长肥的!……[捂脸][捂脸][捂脸]
机关单位办食堂1950年代就有啦,①是免除了公务员们为吃个饭来往奔波之苦,便于集中精力工作,②是体现了组织和领导的关怀,和谐了上下级关系,③这其实就是单位给予的一种福利补贴!从前都要交点小钱,现在政府有钱了,免费啦,内容也丰富多啦!
一个在学校食堂上班十年的朋友告诉我有关单位食堂的一些道道。
我这个朋友上班的食堂属于一所规模很大的高中,学生四五千人,老师三四百人。学校里有两个食堂,一个主要供学生就餐,一个供老师就餐。老师可以自由选择吃学生食堂或教工食堂,学生只能在学生食堂就餐。我那个朋友一开始在学生食堂上班,后来通过关系调到了教工食堂上班。
对学校食堂来说,之所以办食堂,是因为方便学生和老师就餐,这样可以节省他们路上往返的时间,特别是对工作压力大时间紧的老师来说,吃食堂可以省去他们回家做饭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不能对外人讲的原因就是单位食堂可以创造收益、谋取利益,为了学生和老师的方便和 健康 只是一个说得出口的原因。
以我朋友上班的学校食堂为例。先看看学生食堂的情况。 据朋友讲,以前学生食堂生意不好做,原因在于承包食堂的老板一直赚不到钱,前前后后换了好几个承包人,一般做个二三年人就撤了,当时为什么赚不到钱呢?原因在于当时的高中学生都不愿意吃食堂,放学后,走读或有家长陪读的就回家吃饭,住读的学生很多都选择去外面吃饭。不愿意吃学校食堂的原因是外面选择多自由些,学校食堂大锅菜口味差价钱还不一定比外面便宜。
但从去年开始,情况就不同了。因疫情的原因,很多高中都按照要求实行半封闭管理,学生早上进校、晚上下晚自习才能回去,这样学生一天里, 只有早上这一餐可以在家里或者外面吃,中餐和晚餐只能吃学校食堂 。这个政策实施后,最高兴的当然是学校的校长们,想一想前不久湖南一所高中的校园小卖部,三年的经营权就可以卖出320万元。那学生食堂就更不得了,四五千人学生每天在食堂吃两餐,每餐至少10元以上的餐费,吃得多的学生一餐20元的都有。一个学生两顿饭平均20元,一天那流水也有近10万。学生一周七天都在学校里吃,可想而知这里有多大的利润。
在半封闭管理实施前,学校就火速招标找到了一家规模较大的连锁企业签约,在不愁客源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想得到这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当初竞标时据朋友讲非常火爆。当然,最终怎么签约的也清楚。自实行半封闭管理后,学生每天吃饭都要抢着去,因为实行的是分餐制,学生按年级错峰就餐,每名学生吃饭的时间只有20分钟。而学校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就餐,还要求所有班主任和校领导陪餐,放学后班主任要把本班的就餐时间督促所有学生都去食堂就餐,因为校门保安严控学生带食物饮料进校门,学生只能去食堂吃饭。为了鼓励班主任陪餐,学校还要求学生食堂给每位班主任的饭卡里每天充30元,但实际上很多班主任慢慢都不愿意吃学生食堂,有的班主任看着学生吃完后,在另外花钱去教工食堂吃饭,学生食堂的饭卡和教工食堂的饭卡不能通用。
一开始的时候学生都还没什么意见,因为学生食堂的厨师选择了鸡鸭这些既便宜学生又喜欢吃的肉类,做成鸡柳、鸡排、鸭腿、鸡块这样的快餐食品,当时猪肉30多一斤,所以煮肉类菜品少之又少。这样吃了半年后,有的学生肠胃受不了了,个别学生得了肠胃病,还有家长向上投诉说学生食堂菜里有虫有沙子,要求学生回家吃饭,学校答复说只要学生可以提供医院出得有肠胃病的证明,学生就可以放学回家吃饭,然后要求食堂老板改善下食堂菜品和卫生条件,最终都不了了之,绝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还在学生食堂就餐。只不过最近到学校去检查肠胃、做胃镜的学生多了。
再说说学校里的教职工食堂 朋友一开始在学生食堂上班,后来通过关系调到教工食堂上班,之所以调过去是因为学生食堂和教工食堂是不同的管理方,学生食堂是学校承包出去的,承包的老板再另外在外面招聘的员工在食堂上班,员工工资承包方发,而教工食堂是学校自己管理的,员工属于学校的临时工,工资是由学校发。这两者工资其实差不多,唯一的好处是在教工食堂上班相对轻松点,而且每周还可以休息1天(周日那天教工食堂不营业,但学生食堂要营业)。
前面说很多班主任宁愿花钱也不愿意吃学生食堂,可想学生食堂的饭菜质量肯定非常不合胃口了。我朋友所在的教工食堂,每天全校400老师里面,差不多有100多老师吃教工食堂,大多数是单身的老师、双职工和班主任。吃教工食堂学校另外给老师有补助,每餐老师出5元,学校再补贴5元,直接补贴到教工食堂,只有在食堂吃饭的老师才有补贴。这就相当于10块钱一个人的饭菜标准。而班主任愿意另外花钱吃教工食堂,主要是因为教工食堂吃饭的人不多,都是小锅炒菜,菜品丰富些,用的材料也放心些,当然环境也好一些。 这样一来,学生食堂充的钱很多班主任都用不完,这个钱又不能提出来,于是他们就免费请学生吃饭,就当是给学生的奖励 。
教工食堂除了给老师供餐外,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学校领导的对外接待了。这也是每一个单位食堂存在的主要原因。现在公款吃喝管得严,平时去外面请客吃饭有风险,于是在单位内食堂招待来客成为最佳方式。所以在单位食堂里面,除了普通老师平时就餐的场所外,在食堂里面,还另外单独精装修了几个包间,供接待领导来客使用。
据朋友说,现在单位食堂对对外接待也有要求,不是校领导说叫接待就接待,对来来视察或者交流的领导或同行,要接待必须先有公务函,而且规定同城不准接待,接待的标准也有要求,每桌每人按多少钱的标准来提供饭菜。
这政策是没有问题,也规避了学校的铺张浪费和过多的公务接待。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学生食堂学校在赚钱,教工食堂学校在贴钱,这一方面是因为本身性质不同,教工食堂本身就是老师的一个福利,但学校到底贴了多少钱,贴到哪里去了,也只有学校自己才知道。
一个单位食堂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方便单位里面的人就餐,节约了时间,相当于给了职工一定的福利,这是单位食堂存在的原因。至于是不是真心这样做就那就单位本身了。 说到这个话题,我还有点发言权。我刚参加工作时,局机关有个食堂,那年头,幸亏单位有个食堂,没结婚的我,没有成为“月光族”。结婚后,没去吃食堂了,是因为家里的饭菜更适合自己的口味,生活成本也不是太高,加上在小县城生活,节奏不是太快,有时间做饭菜。后来我工作变动,先后换了好几个单位,这些单位都没有食堂了。09年,我调到一个单位担任主要负责人,一到单位,我就动了办食堂的念头,不久就办起了食堂,是县直机关最早恢复办食堂的单位之一。我之所以这么上心办食堂,是我看到那时候有种风气不好,那时候“八项规定”还没出来,常常有些饭局,人家邀请某单位二三人,但往往一去就是一桌人,搞得气氛尴尬,影响也很不好。我分析了这个现象,主要是县城扩大了,大家回家远了,而且中午孩子在学校,所以随便吃点就行,谁喊都去,能蹭就蹭。食堂办好后,效果明显。大家吃完中饭后,回办公室休息。一遇饭局,再没人去蹭饭了,而且正常接待,大家都谦让,不想参加,只想在食堂吃点饭,早点休息一下。后来县直机关陆续办起了食堂,中午,干部职工就在食堂吃工作餐。往小点说,办食堂为干部职工办了实事,往大点说,有利廉政建设。
具我观察,现在单位有食堂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职员就歺;二是变相给职员补贴。
我经常在机关单位食堂吃饭,我详细谈谈为什么机关单位都有食堂,他们吃的怎么样。
我目前所在的单位的食堂是这样运营的。我们正式在编员工每个月都有餐补的,餐补每个月是三百块钱。我们的食堂实际上是承包出去的,是个人干的。所以说饭菜价钱其实并不是特别便宜。我每个月会把这300块钱的餐补充到食堂饭卡里。
一般中午饭吃面条的话,就是十块钱,如果吃米饭的话,就是价钱就是十五块钱。中午米饭一般有三个菜,一个肉菜,两个素菜。饭菜味道吃起来非常一般。因此,我们单位有些人不愿意在单位吃饭,不好吃。我们单位吃饭并不是免费的,只是把我们的餐补充进了饭卡里。吃饭的价钱和外面的小饭店差不多,并不是特别实惠。
我对象的食堂也是私人承包的。她吃饭和我不太一样。他吃饭的话是早上两块钱,有包子,鸡蛋,还有小米粥。中午的饭菜每天都不太一样,有时候是面条,有时候是米饭。中午饭他需要掏四块钱,然后从餐补里面补贴一部分。她花4块钱可以吃到20到25块钱的标准,夏天的时候有水果,冬天的时候有粥吃饭比,比我好多了。
其实现在很多单位的食堂都是承包出去的,并不是公益性的。而且并不是每个单位都有食堂,有一些小单位或者是位置比较偏的单位是没有食堂的。而且每个食堂的饭菜标准也不尽相同,有的非常好吃,饭菜标准能够达到了20到25的标准,中午可以吃得非常好。但是有一些单位可能标准比较低,伙食非常一般。
食堂伙食好不好真的是要看单位,同一个城市不同机关的食堂的饭菜质量都不相同。而且由于是承包出去的,有的承包的老板为了偷工减料,做的饭口味非常一般。我一个朋友在他们单位吃的特别差,他说他们单位的伙食都没有油水,就是水煮菜。他们单位做饭的厨师太黑心了。
不仅仅是公务员有食堂,很多企业基本上都有食堂,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并没有什么优越性。食堂主要是为了方便员工,因为每个员工有时候下班时间比较迟,回家做饭不方便。而且机关单位有的有几百人,人数比较多,成为成立一个食堂非常有必要。
由于人多也能够把单位食堂养活起来。但是,如果单位人非常少,可能成立食堂就没有必要性了,这个也要看具体情况。
目前,其实很多食堂都对外开放了,因为食堂基本上都是承包制,不仅仅是针对于局机关的员工,很多 社会 人士也都可以进来吃饭。
而且在江苏和浙江部分地区,由于当地经济非常发达,他们的食堂可以获得非常多的补贴,甚至做成公益性的。之前有新闻报道,浙江杭州市的余杭区部分机关食堂已经对外开放了,卖的饭菜都非常的便宜,远远低于市场价。这是由于当地的财政有钱,可以给非常多的补贴。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当地财政实力一般,还是很难做到对外开放,而且价格也很难做到非常便宜。
单位食堂实际上是便民性质的,主要是为了方便职工吃饭。现在很多单位食堂其实并不是公益性的,还是需要职工自己掏钱,只不过花的钱是职工的福利,每个月的餐补钱。
另外,许多机关单位食堂的饭菜并不可口,饭菜的味道非常一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口,甚至很多都比不上企业里的食堂。有一些大企业的食堂,建得非常豪华,吃的远远比机关食堂吃的好。
看来你年龄太小。现在单位有食堂的很少很少。占比不足1%。是那种50人以上、效益较好的单位。你知道中国有3000万以上的家私企吗?你知道这3000万私企有80%的企业员工数量在30人之内吗?你看到的有食堂的单位是比较有规模,效益比较好的单位。真正单位食堂多的是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初。单位食堂可达70%。
因为方便办公啊,方便统一管理!
而且在2016年的时候中央提出过一次干部营养餐,据悉当时统计中干部中很多出现了亚 健康 。
但事实上这两年很多县乡一级的财政已经开不起食堂了,多数都是干部垫资来负责后勤,稍不注意就拖跨了,每年停两三个月很正常!比如我们县直单位早两年就已经把食堂关闭了,财政负担不起!!!
食堂是 社会 的一个缩影。假如没事的时候能够到各个单位的食堂转悠,不要行万里路,就能更充分了解这个光怪陆离的 社会 。
食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发展。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一家公司,正是开饭的时间,员工们拿着自带的饭盆在窗口排队打饭买菜。员工掇着那种白瓷缸、白瓷盆,上面印有红色的字,也有铝制的饭盒,有盖子,四四方方的。员工手里捏着饭票菜票,就像电影票那样,上面印有一角两角一元两元的。
我们现在再也看不到那种菜票了,取而代之的是刷卡,一张IP卡。单位提供饭盆,白锈钢的,上面有几个格挡,白锈钢的汤碗。清洁卫生,不易摔破。
单位之所以搞食堂,是为了方便员工就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这就不赘述了。
我们要讨论的是在各个行业各个单位的食堂来看看食堂的菜价,能让你跌破眼镜。
有一家机关食堂,食品琳琅满目,诱食可餐。环境那是窗明几净,地面是一尘不染。环境堪比宾馆,进来吃饭的人,西装革履,雍容华贵,从容淡定,优雅大方,十块钱随便挑随便吃,不限量放开肚皮吃。餐后还有水果奉送。泔水桶里满满地倒的吃剩余的鱼肉。
我在家里亲手做,别说十块钱,三十元也没有那么丰足。俺们没那个资格到那个食堂吃饭,饱饱眼福也罢。
一条马路之隔的是个院校,孩子开学,陪着孩子送生活用品,中午的时候难得机会在学校食堂体验一下午餐。南北食品应有尽有,一盆排骨就几块 ,份量很少。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份饭那里够。一个人花了八十块钱,肚子还没填饱。
出差在一家工厂里吃过便饭,看到员工们的饭盆子里,一个鸡腿 ,、一夹子肉丝炒腌菜,数量少的可怜,饭是随便吃,也有汤,西红柿鸡蛋汤,也是随便自己舀的喝,只是看不到西红柿和蛋花,说的形象些,就是白开水。问员工一份午餐十二元,单位补贴二元,工资里扣十元。泔水桶里空空如也。
一花一世界,泔水也是一面镜子。@善若水119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2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定军山下产生的三国成语典故(二)
下一篇: 定军山下产生的三国成语典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