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下产生的三国成语典故
郭清华
笔者从事专业研究三国历史文化四十余年,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以及其他史料中发现和搜集了不少东汉末年与三国鼎立时期所出现的成语典故,为此,笔者与侯素柏合作编著了《三国成语典故》图书,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工具书,由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全国发行,在这其中,产生于汉中定军山下的三国成语典故就有三十个,它们是:
家门之祸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事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发兵何疑。”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先主刘备率军欲攻取汉中,与魏将军夏侯渊、张郃相拒于阳平关(今勉县城西五公里之老城),急切难进。为此,刘备发书成都,让诸葛亮火速出谋划策,同时派兵增援。
诸葛亮召集在成都的官员商议对策,蜀郡太守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重镇,如果没有汉中,则蜀地不保,这是家门口的灾祸之事,发兵何疑。于是,诸葛亮又从成都派黄忠、法正、严颜等统军前往汉中支援,大战定军山、火烧天荡山,大败曹军,终使刘备平定汉中,设坛称王,促成了三国鼎立。家门之祸:家门口的灾祸。
【典故释意】今比喻有损或危及自身利益。
包藏祸心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九月,刘备在平定汉中后,“遂于沔阳(今陕西勉县城东之旧州铺)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而称汉中王。他在给汉献帝上表之中说:今天,曹操的罪恶行为和丑陋的灵魂在现实中繁殖和影响了一帮人(恶直丑正,实繁有徒),他所怀着的害人念头(包藏祸心),其目的是篡夺和盗取汉家江山基业,这已经十分明显(篡盗已显)。因此,刘备说他是在“群寮(群臣)见逼,迫臣以义”的情况下,“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而当汉中王的。于是,他连同上表,一并上交了原“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大典后,他即“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从此,汉中归蜀汉所辖。
【典故释意】今形容怀着害人的念头。
知情不举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向郎传》:“五年,随亮汉中。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年),步兵校尉(统管参战步兵)向郎(168—247)随诸葛亮到汉中参与北伐曹魏,并被封为丞相长史(丞相府中令史官)。向郎素与参军(丞相府常设属官)马谡交好,关系密切。因此,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遣马谡率军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北九十里之陇城镇),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更重要的是他惧怕魏左将军张郃,因而惨败并弃军逃跑,躲藏在成都的向朗家里,给首次北伐曹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与恶劣的影响。后来,向郎明明知道马谡弃军逃跑而躲藏在他家的实事情况,但就是不汇报反映或检举揭发。事后,诸葛亮查明事件真相以后,斩了马谡,并因用人不当而引咎自责,上表自贬三级,以示自我惩罚。对向郎的“知情不举”,诸葛亮深为憎恨,将其免官送回成都。
【典故释意】今比喻知道情况而不愿反映或检举。
膏粱子弟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章节。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大军驻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今勉县汉水以北,城西阳平关至旧州铺一带),为北伐曹魏做出征准备。探马来报,魏遣驸马夏侯楙(曹魏大将夏侯惇之子,曹操的女婿)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敌蜀。蜀镇北将军魏延上账进谏说:“夏侯楙仍膏粱子弟,懦弱无谋,”所以,他要求带五千精兵,走子午道(今陕西西乡县子午山之古道)而北进,“不可士日,可到长安”。他让诸葛亮率大军走褒斜道(今勉县东北六十里的褒城镇北通眉县之古道),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诸葛亮思虑再三,认为只有平取陇右(甘肃天水一带),循续推进才有可能获胜,因此,未采纳魏延的建议。于是,诸葛亮令赵云据箕谷(今褒斜道内北端)为疑军,他亲自领兵进击陇右,开始北伐曹魏。
膏粱子弟:食肥肉和细粮美味饭菜长大的子弟,多没实际本事。
【典故释意】今形容缺乏锻炼经历的富贵人家子弟。
肝胆俱裂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章节。
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开始第一次北伐曹魏,他“扬声由斜谷取眉”(今宝鸡市眉县),并派镇东将军赵云、中监军邓芝为疑军,据斜谷口内的“箕谷”。
当时,西凉大将韩德被魏大都督、附马夏侯楙遣为先锋,来敌赵云、邓芝,韩德带长子韩瑛、次子韩瑶、三子韩琼、四子韩琪共八万人马来战赵云。当时,年近七旬的蜀老将赵云再展雄风,开战不到三合就刺韩瑛于马下,韩瑶纵马舞刀来战赵云,抵敌不住,韩琼、韩琪双双助战,三人共敌赵云,赵云左冲右突,连施计谋,刺韩琪于马下,射韩琼之面门,又生擒韩瑶,“韩德见四子皆丧于赵云之手,肝胆皆裂,先入阵去。”由于西凉兵都知道赵云的威名,今见其英勇如昔,便无人敢交锋,赵云更是匹马单枪,如入无人之境。
以上韩德及四子情节系《三国演义》虚构,正史无据。
肝胆皆裂:胆脏和苦胆都碎裂了。后来引申为“肝胆俱裂”。
【典故释意】今形容吓破了胆。
出类拔萃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蒋琬传》:“时新丧之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建兴十二年(234年)秋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今岐山县高店镇南原)北伐军中后,根据他的遗命安排,后主刘禅立即任命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国家最高的文职称号),接替诸葛亮镇守汉中。后来,又加封蒋琬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继续镇守汉中,同时处理蜀汉国一切政务和军事。
由于诸葛亮生前德高望重,邦域咸服,万民敬仰,诸葛亮一死,举国震惊恐慌,内外敌对势力随时将对蜀汉政权带来严重危机(远近危悚),在这种关键的时刻,蒋琬接任诸葛亮处理大政和军务,他以干练的才能、沉着的心态、稳妥的谋略和果断的措施(琬出类拔萃),稳定了当时蜀汉对内对外的局面,做到了众望所归,受到了大家的公认和好评,故而被时人和史家称赞。
出类拔萃: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即超出群体的才干。
【典故释意】今形容知识才干超出同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后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在汉中定军山下向后主刘禅再上《出师表》,即后《出师表》,请求继续率军北伐。十二月,便“出散关,围陈仓”进行第二次北伐。在后《出师表》的末尾,诸葛亮写道:“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以能逆睹也。”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力:竭尽全力,贡献一切。后引申为“尽瘁”。瘁:指心力极度疲劳、交瘁。死而后已:到死方罢休。利钝:此指顺利或困难。逆睹:预见、预料。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将恭敬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到死方罢休。至于北伐战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利,还是遇到什么困难,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预料的事。
【典故释意】今形容对事业,对工作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竭尽全力,到死为止。
空城计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取眉(陕西眉县,在五丈原东二十里),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在褒斜谷内北端),吸引魏大将军曹真主力,诸葛亮却亲率诸军出攻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一带)。魏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安定(今甘肃镇远南)、天水(今甘肃天水市南)三郡皆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为此,魏明帝西镇长安,遣司马懿往救祁山。诸葛亮派遣参军马谡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县西北九十里的陇城镇)以拒魏军,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不战自乱而大败逃跑。魏将司马懿大军直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当时城中老幼不过千人,诸葛亮沉着冷静,令大开城门,派老兵洒扫街道,诸葛亮在城楼上消闲地弹琴,书童侍立左右,大胆地唱起了“空城计”。
司马懿到城下一看,见诸葛亮神情自若,琴音不乱,又见城门大开,怀疑城中有伏兵,便慌忙逃窜。
尽管“空城计”这个故事完全属于虚构,当时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是张郃,根本不是司马懿,司马懿当时还在镇守宛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西城在今天的安康市,地理位置也是南辕北辙。但是,《三国演义》为赞美诸葛亮智慧,将失街亭的史事连贯而绘形绘色地描写,使虚构的“空城计”故事妙笔生花,逻辑性强,故世人皆信以为真,妇孺皆知,便流传千古。在《三国演义》的传播影响下,自古至今,不少人认为,“空城计”就发生在今天的勉县的阳平关。
【典故释意】今形容以虚假掩饰真实。
笑容可掬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章节。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正月,诸葛亮亲率主力经武都直取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深入到曹魏腹地陇右,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然而,参军马谡“违亮节度,舍水上山”,在街亭被魏军大败,诸葛亮被迫迁西县(今甘肃西和县之长道镇)千余家退军汉中,魏将司马懿率大军长驱至追,诸葛亮不得不在西城唱“空城计”以退敌。司马懿率军来到西城下,只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抚琴,左右各一个童子,分持宝剑和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知诸葛亮一向谨慎,怀疑城内有伏兵,故引军退去。可掬:可以捧取。麈(zhu音主):鹿一样的动物尾巴,作拂尘用。
【典故释意】今形容满面笑容,仿佛可以用双手捧取。
偃旗息鼓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魏争夺汉中,蜀老将黄忠袭杀曹魏汉中守将——征西将军夏侯渊于定军山下。曹操闻知夏侯渊被杀,汉中告急,便率大军往救,为作长久之计,曹操运米“数千万囊”屯于沔水之北的天荡山中米仓山(今陕西勉县勉阳镇之黄家沟村)。蜀将赵云与黄忠商议,认为可取,便分兵袭击,火烧米仓山曹军粮库,天荡山顿时一片火海。
过了约定时间,赵云不见黄忠返回,便又杀入敌营中救出了黄忠和副将张著,便急忙退回自己的军营。当时,沔阳长(县长)张翼在赵云营中,他见曹操率军一路杀来,便急令关闭寨门以拒曹军。赵云当即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同时令弓弩手暗自埋伏,赵云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威风凛凛地立于营门外。曹操率军来到这里一看,见赵云神情自若,毫无畏惧,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便引军退去。赵云银枪一挥,金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弓弩手用强弩射之,赵云又引兵杀出,魏军惊慌,自相践踏,坠汉水死者不计其数。《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据汉水赵云寡胜众”章节中,有此典故。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秘密布置军队。
【典故释意】今形容不声不响地停止行动。
一马当先
【典故出处】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章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先主刘备与曹魏争夺汉中地,魏汉中守将——征西将军夏侯渊固守定军山、天荡山和阳平关各隘口,蜀军很难进攻。为此,刘备问计于留守成都的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夏侯渊有勇无谋和善于动怒的特性,遣年近七旬的老将黄忠赴汉中与夏侯渊交战,以麻痹夏侯渊使其放松戒备,同时派足智多谋的法正为监军,暗中以插旗为信号指挥黄忠交战。
在诸葛亮和法正的策划下,黄忠首先依计“南渡沔水”,刘备又“反客为主”在定军山下“步步为营”进逼夏侯渊军,造成主攻事态。乘夏侯渊曹军疏于防范,法正、黄忠又偷偷占领了定军山西端之降山(定军山之战后改称旗杆山),这里居高临下,不但威逼定军山魏营,而且可窥视定军山主峰内“仰天洼”夏侯渊中军帐虚实。如此一来,彻底激怒了夏侯渊,他根本没把老黄忠放在眼里,于是亲率大军到降山下叫骂,挑战,想夺回阵地。黄忠军在山上任凭魏军叫骂,他根据法正“挥红旗为号”的约定,坚守而不出战。待夏侯渊军在山下喊叫的人困马乏,人不及甲,马不及鞍时,法正在山顶上挥动红旗,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连头带肩,劈为两段。曹军大败,刘备遂取汉中。一马当先:跃马冲在最前面。
【典故释意】今形容领先带头,冲在前面。
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定军记忆投稿邮箱:gaoxixi@aitenao.com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42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