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鲁国无法和战国七雄相抗衡,为何撑到了战国末期

众妙之门 2023-06-17 23:50:09

鲁国无法和战国七雄相抗衡,为何撑到了战国末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是互相邻近的两个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在齐地,正式建立齐国。自姜子牙建立齐国以来,这个诸侯国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山海鱼盐之利,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就鲁国来说,鲁国(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诸侯国,姬姓,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相对于齐国,鲁国显然是一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不管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中,还是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鲁国的目标都只是自保,而无法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抗衡。到了战国末期,鲁国最终被楚国所吞并。那么,问题来了,齐鲁近在咫尺,为何齐国这么多年都没能吞并弱小的鲁国?反而让楚国后来居上了呢?

首先,对于齐国来说,曾经多次进攻鲁国。不过,从结果上来看,要么以失败而告终,要么没有起到重创齐国的效果,比如在公元前685年,齐国和鲁国之间爆发了干时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击败鲁国。不过,对于获胜一方的齐国,并没有趁势蚕食鲁国的疆域。再比如长勺之战中,曹刿就率领鲁国大军击败了齐国大军。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六月,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次年 五月,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齐国于前681年与鲁国在柯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仅于前675年联合宋、陈两国进攻鲁国西部。从齐国的角度来看,屡次进攻鲁国,虽然胜多败少,却始终没能消灭或者重创鲁国。

对此,在笔者看来,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鲁国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促使齐桓公不敢全力攻打鲁国。在春秋时期,齐国致力于争霸中原。其中,就齐桓公这位君主,更是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由此,对于齐桓公来说,想要称霸中原,需要获得周王室的支持。在此前提下,齐国一旦消灭姬姓诸侯国鲁国,势必会激怒周王室,甚至引起姬姓诸侯国的联合讨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对于鲁国来说,不仅是周天子册封的镇守东方的诸侯国,还和卫国、郑国、晋国、曹国等姬姓诸侯国存在比较密切的关系。

所以,对于齐国来说,一旦全力消灭鲁国的话,不仅要得罪周王室,还可能会和周边的姬姓诸侯国产生矛盾,这不管是对齐国的称霸中原,还是自保生存,都是极为不利的事情。于是,权衡利弊之下,齐国虽然和鲁国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但是,齐国一直没有打算全力消灭鲁国。另一方面,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整体实力上的下滑,加上田氏代齐需要周王室的支持,也让齐国一直没有吞并旁边的鲁国。

齐桓公在位后期,重用佞臣公子开方、易牙、竖刁等人,当贤臣管仲、隰朋及鲍叔牙等相继去逝后,齐国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在齐桓公去世后,多位宗室公子争夺齐国君主的宝座,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内乱,这让齐国走向衰落。而在齐国衰落之后,晋国和楚国争霸中原,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让齐国无法恢复霸业了。到了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齐国又发生了田氏代齐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田氏的重心是取代姜氏,而不是吞并周边的诸侯国。

最后,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地位。到了公元前379年,齐国姜氏的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在田氏代齐的过程中,田氏不仅需要和周边的诸侯国修好关系,还需要获得周王室的认可和册封。因此,鲁国作为齐国旁边的诸侯国,又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自然是十分安全的,也即齐国田氏不敢对鲁国动手。综上,齐国作为鲁国旁边的诸侯国,前期因为需要争霸中原,后面需要田氏代齐,这让齐国不敢全力消灭鲁国。而在五国伐齐后,走向衰落的齐国,更失去了对鲁国用兵的兴趣了。所以,最终鲁国被楚国消灭。

鲁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在战国中后期,楚国西边的大部分疆域遭到了秦国的蚕食,比如在鄢郢之战中,秦国名将白起就攻破了楚国都城。于是,为了躲避秦国的进攻,楚国最终将都城迁移到寿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因为都城的迁移,加上秦国的步步紧逼,意味着楚国的重心逐渐放到了东边,尤其是淮泗一带,所以鲁国可谓首当其冲,成为楚国扩张地盘的重要目标。也即在战国前中期,楚国的重心不仅鲁国及其周边地区,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因为战国七雄格局和形势的变化,楚国选择吞并鲁国,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在抵御西边秦国的猛烈进攻。

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呢 ?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乱世带给百姓的是灾难,带给野心家的却是成就千秋大业的好时机。时世的变化也引起了当时思想家的思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仁者爱人。这种思想虽然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思想虽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他的思想只适合于后世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极不适合他所处的乱世。

在乱世,只有靠拳头,靠杀伐决断才能发展实力,才能雄霸一方。当时最适合的是法家的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被秦国采纳,秦国最后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从而统一了全国。

战国七雄,无一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鲁国天时不宜造反,周公设计的周朝。地利一马平川小丘小岭,人和大夫当家,家臣夺权 。逼跑孔丘,沉迷齐乐,也就一般实力。

这块地就适合耕种,三国时曹操占据青羊,立马屯田。

很久以前就是排挤对象的逃难地,政治失败者聚集地,礼仪衣冠倒是不少 ,中原是河南那一块,也叫中国,那边平原大粮食多。

既然当权者明白靠爱心,靠仁政根本换不来自己需要的土地,人口,换不来自己实力的强大,他们即对孔子的思想嗤之以鼻,拼命打压排挤他,孔子最后只能转行教育事业,广收门徒,接着宣传自己的思想。

假如孔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又假如鲁国正好采用了法家思想,鲁国可能强大,也可能成为战国时期的雄主。

既然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的时代,他无论在哪个国家,只要这个国家没采用适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成为雄主。 ? ?

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鲁国成不成为战国七雄,和孔子可没什么关系,人家孔子可是春秋时期的人物。而且孔子一不是名臣,二不是名将,在鲁国政治成就有限,也无法给鲁国带来什么基础,使其能在日后的战国时期搞事情。


当然,有人会说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大思想家,为何要说他无用呢?

孔子确实是大思想家,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也不为过。但是,孔子的影响力更多的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时候才展现出来。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不过是诸子百家之一,虽然影响力也很大,但是其不能左右国家政局。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兵家、法家、纵横家这些能使国家变强,或者帮助国家赚取更多利益的学派,其实才更有市场,或者说更实用。

总而言之,不管是孔子,还是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太受统治者喜欢,也就谈不上强国了。


当然,孔子在鲁国做官期间,确实是有一些政绩。他曾官至鲁国大司寇,行使相权,期间削弱三桓,巩固内政,颇有成效,但是,好景不长,孔子后面遭到了弃用,这才开始了周游列国。所以孔子对于鲁国,没多大作用。当然,就算孔子不走,在鲁国顺利改革,他也无法让鲁国变得很强大。

因为鲁国之所以弱,其根源不在孔子,在于其制度。

鲁国的历史其实很辉煌的,其乃是当周武王分封给弟弟周公旦的诸侯国,其爵位等级乃是公国,再加上乃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封国,所以其在诸侯中地位极高。


在西周初期,鲁国几乎就是诸侯国中执牛耳者,不仅封地大、人口多,平日里得到周天子的财物封赏也是最多的。当然,这也得益于鲁国自己争气,原本分封时鲁国的疆域并不大,“封土不过百里”,但由于当时鲁国地处东方边疆,周边是东夷各国,鲁国本身就是作为周王室的巩固存在,担负着开疆拓土的重任。那时的鲁国打遍东方无敌手,疆域扩展至“方百里者五”

所以在西周时期,鲁国一直都是周室强藩,以宗邦的身份帮助周王室震慑并管理东方,像什么齐国、曹国、滕国以及东方臣服周朝的诸夷,都要时常前往曲阜朝觐鲁君。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落,礼乐崩坏,鲁国的先天优势没有了。当然,此时鲁国依然还是春秋大国,在春秋早期,虽然实力不如邻居齐国,但也不算弱。周边小弟一大堆,甚至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


只不过,相比于齐国,春秋时期的鲁国进入到了一个不断败家的过程。

鲁桓公时期,由于后事安排得不好,导致三个没当上国君的儿子所代表的卿家与国君代表的公室开启了一个近三百年的争权期。

这里的卿家即孔子一直想要削弱的三桓,他们是鲁桓公三个没当上国君的儿子的后代。

三桓的势力很大,鼎盛时期,鲁国三军分别为三桓三家所把持,而国民更是三桓占其七,公家占其五。

换句话讲,鲁国的一大半的封地国民,都是三桓的私产,这也使得鲁国开始民不知君、只知三桓。


期间鲁国历代国君为了拿回本属于自己的权益,没少和三桓发生冲突,但基本结果都是以三桓胜利而告终。凡是反抗三桓的,基本上都是流亡国外的下场。直到战国中期,鲁国公室才乘着三桓内部出现分裂的机会,收回了权力。

但是数百年的内耗,已经让鲁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无法与战国七雄这样的一流强国争雄。当时鲁国的甚至比三桓主政时期的鲁国还要弱上不少。毕竟三桓之乱只是对内,对外征伐时,三桓还是鲁国自家人。

而在解决三桓之乱时,鲁国也开始了分裂,比如三桓最强的季氏带着自己的封邑费、卞等城,直接独立成为了费国。

当然,有人会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秦国当初不也是被人家压着打嘛,结果商鞅变法后,不就逆袭了吗?


但是鲁国不一样,首先它的地理位置,一直被齐国这样的大国给盯着,时不时的敲打一下。如果鲁国是像魏国那样,在战国初期就开始变法强国,或许还有一定机会。但是三桓之乱结束时,已经战国中期了,周边地盘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而且他们也都率先改革完成,此时的鲁国,就算变法也打不过,因为没法扩张了。

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鲁国它不会变法。因为鲁国之所以在兼并灭国如家常便饭的战国时期能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鲁国的国力,而是因为鲁国的制度。鲁国作为仅存的周王室宗邦,一直坚持周礼。曲阜在东方,乃是和洛邑几乎对等的存在,甚至于比周洛邑的名声更好。大家因为还顾及一点周王室的名声,所以也就没有灭掉鲁国,更多的是有事没事儿抢劫一下。


如果鲁国变法强国,不可避免的要摒弃周礼,成为和战国七雄一种性质的国家。那么它的正统性也就没了,人家灭你完全没有心理负担。换句话讲,鲁国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周王室还在。

而随着秦国灭掉周国,鲁国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因为当时楚国在和秦国争霸,秦国灭掉了周王室,楚国便灭掉了鲁国,算是回应。

这也侧面说明了鲁国在当时天下人心中的定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39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