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楚汉争霸之中的小插曲,刘邦夜探韩信军营

以史为鉴 2023-06-14 04:11:28

揭秘楚汉争霸之中的小插曲,刘邦夜探韩信军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邦夜探韩信军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楚汉争霸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插曲。

公元前204年六月,刘邦渡过黄河,来到韩信大军驻扎的军营前,自称是汉王使者,潜入军营并夺取了自己交给韩信的将印和兵符,并调动各位将领的驻军位置。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本人亲至,不禁大惊失色。

关于“刘邦夜探韩信军营”的内容,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循行,备守赵地。

对于这段记载,我一直觉得有问题。虽然它出自于正史,但实在是太像民间故事了。

一、刘邦并不是武林高手,只因为自称是汉王使者,就可以纵马进入韩信军营,更轻松地进入韩信卧室,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韩信的将印和兵符全部偷走。

大家看到这段记载,有没有侠客夜探贪官府邸的感觉呢?如果刘邦想动手杀韩信,那韩信在睡梦之中,估计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韩信是什么人?那是治军严明的统帅啊。可这位统帅居然能让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自己卧室,你说韩信这支军队的管理漏洞该有多大?

管理漏洞如此之大,韩信的军事水平难道就不值得怀疑吗?这种队伍怎么可能屡克强敌呢?

二、刘邦偷了韩信的将印和兵符,并借着将印和兵符指挥韩信的军队,这本身就是民间故事的惯有套路。

民间故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由于编故事的人并不理解权力运行的真正方式,所以他们总把玉玺、印信、兵符和圣旨之类的信物渲染得神乎其神。

实际上,玉玺、印信、兵符和圣旨之类的信物只是权力的象征,却不是产生权力的根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项羽派两个武林高手冒充汉王使者,直接进入韩信卧室,把韩信的将印和兵符偷走,难道这两个武林高手就能依靠将印和兵符,堂而皇之地调动韩信的军队吗?显然不可能!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当刘邦准备偷韩信的将印和兵符时被韩信发现了,于是韩信决定造反。刘邦对韩信的部下们说:“韩信是反贼,你们别听他的!”

可韩信的部下们却一脸沉痛地说:“汉王,韩信虽然是反贼,但他手握将印和兵符,我们不得不听他的命令,还请汉王见谅!”

你们说,这种搞笑的事又怎么可能发生呢?

玉玺、印信、兵符和圣旨之类的信物之所以能够生效,主要是因为颁发或拥有这种信物的人(或集团),其本身拥有强大的实力。

当一个人(或集团)拥有强大的力量时,他即使什么信物也没有,也没有人敢随便拒绝他的命令;当一个人(或集团)没有强大的力量,他即使穿上龙袍、拿起玉玺、写下圣旨,也没有人会把他当回事的。

对此,只要看看大权在握的实力派与傀儡皇帝的差别,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三、刘邦想指挥韩信的军队,竟然需要偷出韩信的将印和兵符,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如果韩信军中的将领大都不尊重刘邦的权威,刘邦就是拿着韩信的将印和兵符,也无法指挥韩信的军队。

比如说汉献帝,他就算拿着曹操的印信,难道就能指挥曹操的军队?绝不可能!曹仁夏侯惇等人是曹操的亲信,而不是汉献帝的铁杆。

如果韩信军中的将领大都尊重刘邦的权威,刘邦就算空着手进入韩信军中,也可以指挥韩信的军队。

从理论上讲,刘邦不要说指挥韩信的军队,他就算想撤韩信的职,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至少从理论上来说,这并不是难事。

还拿汉献帝来举例,从名义上讲,汉献帝是君、曹操是臣,汉献帝要曹操死,曹操当然应该死。

可问题是: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

如果汉献帝手里有权而曹操手里无权,那汉献帝自然可以随意揉捏曹操;如果反过来,那曹操则可以无视汉献帝的权威。

刘邦能否指挥韩信?其本质并不在能否从韩信手中夺回将印和兵符,而在于他能否从实力上压制住韩信。

既然如此,那么刘邦为何要偷偷潜入韩信军营偷取将印和兵符呢?难道史书是胡乱写的?

在我看来,这不是史书乱写,而是史书写得过于含糊,以至于很多人都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所以才会把“刘邦夜探韩信军营”说成一个绘声绘色的故事。

这段史料如果写得详细一点,应该是这样的:刘邦诈称汉王使者进入韩信军营,他首先来到自己的嫡系将领营帐,然后命众人严密封锁汉王已入军营的消息,并派人把韩信的将印和兵符都偷偷拿过来。因为刘邦是以汉王的身份在韩信军营活动,并有嫡系将领配合,所以偷取韩信将印和兵符应该都不会太困难。

接下来,刘邦以汉王使者的身份求见韩信,韩信突然发现汉王使者竟然就是汉王刘邦本人,又发现自己的将印和兵符居然都在刘邦手上,自然会吓得乖乖听令。

韩信突然看到自己的印信和兵符居然都在刘邦手上,之所以会吓得乖乖听令,绝不是因为将印和兵符本身拥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而是因为这种事实可以证明三件事。

第一、刘邦可以在韩信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出入他的军营,并轻而易举地弄到自己发给韩信的将印和兵符。

第二、刘邦对韩信的军队拥有绝对掌控力,因为刘邦潜入韩信军营的时候,知道这个消息的人很多,而韩信却一直蒙在鼓里,这本身意味着,韩信身边的人还是习惯于服从刘邦的命令。

第三、将印和兵符是刘邦发给韩信的带兵许可证,韩信肯定会把这种信物妥帖保管好。刘邦想拿回将印和兵符必然需要多人配合,而且这些人的级别必须足够高,或是与韩信极为亲近。

只要大家明白这三点,自然会明白韩信为什么会害怕。

当时的韩信风光无限,而刘邦却在项羽的围攻下显得有点落魄,所以刘邦必须适当敲打一下韩信:你永远也跳不出我的五指山,只要我愿意,我随时可以越过你来指挥军队。

说得再难听点,就算我想杀你,你也会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上述事实之后,韩信又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为什么说韩信是中国历史上1000年才出一个的军事家?

韩信确实是千年不遇的军事家,韩信之所以有这样的人生,这恐怕和韩信的传奇经历有关。

韩信在没有参战之前,他就是一个失业青年,甚至是连饭都吃不上。他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家世,更没有名师。

他在参军跟着项梁和项羽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优秀的表现。甚至项梁和项羽,这两个将军,就不知道他们军营里有韩信这一号人。

可是,当刘邦把他封为大将军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可以说正是因为刘邦的提携,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军事将领的。

韩信跟随刘邦的时候,主要是楚汉争霸时期。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刘邦的主要对手就是项羽。项羽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个人威望,在当时刘邦都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但是,因为刘邦得到了韩信,这种局势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韩信说项羽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项羽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抠门,一般抠门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还有就是项羽用人唯亲。

不说别的,就这两点,刘邦想打败项羽,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韩信的一番谈论,让刘邦信心大增。

刘邦开始让韩信统兵,带领着他的汉军杀出汉中,占领关中和项羽角鹿中原。

韩信当上大将军之后,所打的第一仗,正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战。

也正是这一战,让韩信的名声大振的。

毕竟韩信在这一战之中,打败了秦末名将章邯。刘邦也是因为这一战的胜利,成功占领了,他窥伺已久的关中的。

后来韩信拼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利用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击败了魏王魏豹,拿下了强大的魏国。

紧接着韩信就是攻破了代国的城池,拿下来代国。

韩信在打这一系列战役的时候,刘邦和项羽,一直都是对峙在荥阳,他们两个人,谁都吃不下谁,也就是说,刘邦和项羽的胜负,掌握在了韩信的手里。

韩信在拿下赵国的时候,就向强大的赵国进发了。

在攻打赵国的时候,韩信用三万士兵,打败了赵国二十万精锐。

这一战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背水之战。正是这一战让韩信迈入到了,可以和项羽相匹敌的名将之列。

之后,燕国归降于韩信,齐国被韩信打败,并且韩信在齐国歼灭龙且的二十万大军。

要知道龙且是项羽最为重要的一个将领。韩信打败了龙且,也就意味着项羽,马上就要失败了。

因为此刻项羽只有十万人马了,而韩信有三十万,刘邦有二十万。

刘邦加韩信的人马,打败项羽,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了。

本来项羽和刘邦两个人一直都是对峙在荥阳的,这下好了,韩信的到来,刘邦就如虎添翼一般了。

正是他们两个人合兵于一处,在该下打败项羽的,项羽逃到乌江自刎了。

可以说刘邦能得天下,是韩信的功劳,大汉的国土,三分之二是人家韩信拿下来的。在中国历史上,能够靠一个将领,拿下三分之二国土的,然后帮助主人,建立国家的也只有韩信一人了。

韩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他的军事才能,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说韩信绝对是千年一出的军事家。

求楚汉争霸时的人物资料

  汉高祖刘邦,生于前256年,出身布衣,早年任亭长。后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自称“沛公”,后先项羽入关,攻克咸阳,项羽怒,欲杀刘邦,刘邦巧赴鸿门宴,被封于巴蜀。养精蓄锐,拜韩信为帅,暗渡陈仓,反攻项羽,后经4年大战,最后打败项羽,项羽乌江自刎而亡。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后,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先后杀死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大封同姓王,巩固政权。刘邦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县丰邑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
  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30多岁才当了泗水亭长。秦二世二年(前209年)九月,继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个月,刘邦与萧何、曹参等也杀死沛县县令,举行起义。先投靠项梁、项羽起义军,推翻秦王朝后,又与项羽「争权天下」,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楚汉战争,於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军。
  刘邦由一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小官,何以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妙策无他,就在於会用人。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请大家说说,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失天下?」大臣中有人答道:「陛下平时待人有点粗暴无礼,似不如项王宽仁。但派人攻城略地,有封有赏,能与天下人同其利。项王忌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掉了天下。」刘邦听了,笑道:「尔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楚汉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说起。运筹策划,预见长远,朕不如张良,主持政务,保证供应,朕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取攻守,朕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今豪杰,朕能依靠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群臣听了,都表示敬服。
  刘邦所言,基本符合实际。五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屡遭挫败。他本人曾12次受重伤,几次被活捉,但他依靠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屡败屡起,终於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统观之,刘邦用人,通常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从他对韩信的态度和使用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一是势力薄弱时,卑躬屈膝。韩信初到汉营时,还属无名小卒,刘邦看他不起。但他听萧何说韩信是一个大将之才,可以帮助他打天下时,马上放下了汉王的架子,筑了一个高台,举行隆重典礼,毕恭毕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并向全军宣布说;「凡我汉军将士,今后俱由大将军节制,如有藐视大将军,违令不从者,尽可按军法从事,先斩后奏。」那种谦恭卑顺的样子,令全军上下莫名其妙。
  二是当形势不利时,慷慨让步。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这时刘邦在成皋战场作战失利,急需把韩信、彭越等部队调来支援正面战场。不料此时已攻占齐地的韩信,正巧派使者来,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道:「怪不得几次调他一直按兵不动,原来是想自己称王!」这时正在身旁的张良、陈平赶紧用脚踢了他一下。刘邦恍然大悟,急忙改变口气,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做王就该做真王,为何要做假王呢?」於是派张良为特使,正式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受封后,果然高高兴兴地率兵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
  三是功成名就后,心狠手辣。刘邦称帝后,大封自己的同姓子弟为王,同时总认为那些在战争年代封的异姓王们,居功自傲,藐视皇帝。於是决定先拿韩信开刀,除掉异姓王。於遂,刘邦在高祖六年(前200年),宣称巡游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约定在陈地会晤诸侯。当韩信奉命来到时,刘邦以有人告他谋反为由,令武士将其拿下。当韩信申辩时,刘邦厉声说:「有人告你谋反,你敢抵赖吗?」把韩信押回洛阳后,因查无实据,便把他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吕后洞晓刘邦的心意,在一次刘邦出京乎叛时,把韩信诱到长乐宫杀掉了。
  刘邦用人策略,既有坦诚恩惠,也有诡诈刁滑,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这些策略的交替使用,是其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项羽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欲以力争经营天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悲壮激昂的楚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即将失败时作别爱妾虞姬时所唱,项羽一生身经七十多战,未败过一次,因此当上了西楚霸王,然而最后他却一败涂地,自刎乌江。有关他的是非功过,实在值得引以为鉴。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时候、下相(今江苏肖宿迁西南)人。项家几代都是楚将,封在名叫项(今河南省项城东北)的地方.就以项为姓氏。他的叔父叫项粱,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项羽身长八尺开外,力能扛鼎,但从小不喜欢读书,学剑术又不好好学。项梁对他大发脾气,他却说:“学书只要能记得自已的姓名就行,剑术只能敌一人。不值得学,要学那能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开始很高兴,但略知大意,又不肯学了。后来项梁因故杀了人,带着项羽逃亡到江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横渡钱塘江时,项羽和项梁也站在岸边观看。项羽遥指秦始皇说:“他可由我取而代之。”项梁连忙掐住他的嘴说:“快别胡说,要灭族的”。但项梁从此对项羽暗暗称奇,觉得这个孩子不同凡响。
  公九前209年7月,陈胜在大泽乡起义。首先举起反秦的旗帜,各地纷纷响应,九月,项梁、项羽杀死会稽郡郡守殷通,发动起义。到第二年,项梁率领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淮河向中原挺进,以配合陈胜的起义军。沿途,英布、吕臣、刘邦等都率部前来会合,这支起义军发展到十万余人。不久,项梁在薛(今山东省薛城北)听到陈胜牺牲的消息,便召集各部反秦将领共商大计。居算人范增向项梁建议说:“你家世代为楚将,若能复立楚王的后裔,可以得人心。”项梁认为他说得有理,就把在给人家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态心找来当楚王,仍称楚怀王,定都 (今安徽省临淮),建立了秦末第二个农民政权。项梁自称武信君,率领项羽、刘邦等,多次击败大将章邯率领的秦军。可是,在胜利面前,项梁滋长了骄傲情绪和轻敌思想。公元前208年9月,当项梁引兵进至定陶西北时,适逢阴雨连绵,项梁更加麻痹,缺乏戒备,章邯趁雨夜偷袭定陶,击杀项梁,起义军失利。
  然而章邯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定陶之战后,便认为楚兵不足忧了,于是率兵北上攻赵。赵王歇和相国张耳、将军陈余,自知不是章邯的对手,退守巨鹿(今河北省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涉间用重兵围困起来,情况危急。赵王歇派使者向楚求援。楚怀王便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北上救赵。与此同时,派刘邦率兵向西挺进,直捣咸阳。临行前,楚怀王与诸将定约说:“谁先打人关中,就封他为关中王。”
  公元前207年,项羽杀了不肯积极前去解巨鹿之围的宋义,自立为上将军,率领楚军渡漳河,去援救赵军。渡河后,他命令部队把釜甑砸破,把船凿沉,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表示此去将决一死战,不打胜仗决不生还。“破釜沉舟”这一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楚军将士与秦军打仗时,因无路可退,只有拼命搏斗,死里求生,人人勇猛异常、喊杀声震天动地。当时各地诸侯带来的援赵兵马,都惧怕秦军,不敢出击,筑起壁垒,在一旁观战。楚军经过九次激战,九战九胜,把秦军主力打得大败,杀死秦将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规模最大,对消灭秦王朝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役。顶羽在这次战役中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名气,各路诸侯都非常敬佩他,自愿服从他的统一指挥。从此,项羽号称“诸侯上将军”,统率各路诸侯军,继续追击章邯的秦军。同年七月,章邯见秦王朝大势已去,在殷墟(今河南省安阳西北小屯)率领余众20多万人投降了项羽。至此,秦军主力全部被消灭。这时项羽正打算进攻秦都咸阳.担心降兵入关后叛乱,就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城南坑杀了全部秦降兵。顶羽这种残暴的行径,失掉了关中人民的支持。
  项羽乘胜西进,迅速抵达函谷关。这时他听说关上有人把守,不让进,又听说沛公已攻入咸阳,于是大怒,立即率军破关而入,一直打到戏地。项羽下令军中说:“明晨大家饱餐战饭,给我打败沛公军。这时项羽拥兵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只有10万兵,驻扎在灞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亲赴鸿门,向项羽赔罪,并表示愿意服从。项羽一见刘邦示弱,一腔怒气也就烟消云散了,并设宴款待刘邦。酒宴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终不理睬。范增又安排武士项庄进去,以舞剑助酒为名,借机杀掉刘邦,没想到又被张良的朋友、好心的项伯看破机关,他生怕出事,便拨出剑来与项庄对舞,保护刘邦。刘邦的部将樊哙豪气冲天,进帐向项羽陈述刘邦的功绩,项羽佩服他的英勇,把注意力都转到他身上来,竟然让刘邦趁机溜出了虎口。范增想杀刘邦的计谋终于未能实现,气得他大骂项羽:“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兵进入咸阳,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烧了非常豪华的阿房宫。他自立为西楚霸王。有个叫蔡生的劝他定都在关中,可他见秦的宫殿烧得残破不全,又思念自己的故乡,因此没有采纳蔡生的意见。并说:“富贵不归乡,好比穿一身锦绣衣裳夜行,有谁知道呢?”后来蔡生暗中对人说:“人们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意思是楚人打扮得象个人物,而实际不是。项羽听到这话,把蔡生抓了来滚了油锅,并定都彭城,尊楚怀王为义帝。然后大封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管辖汉中,又封秦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颀为塞王.三分关中地区,以封锁刘邦,不让刘邦离开汉中,插足中原。
  但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的不满。分封不久,握有重兵而未得封王的田荣首先在齐地起兵,自立为齐王。项羽发兵攻打田荣。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兵关中,消灭了项羽所分封的关中三王,接着挥师东下,与项羽争夺天下。于是项羽和刘邦又进行了四年战争,史称“楚汉战争”。在这四年战争中,开始项羽在军事上处于优势。但由于他搞分裂,违背历史发展的方向,又不善于用人,致使将士离心。加上他为人残暴,军纪又坏,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丧失了民心。刘邦在上述诸方面的作为则正好和项羽相反,逐渐由劣势转为优势。公元前202年,刘邦联合各路诸侯对项羽发动了最后的攻击,把项羽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此时项羽兵少食尽,夜间听到汉军在四面唱楚歌,楚军军心大乱,于是项羽连夜率八百壮士向南突围,跑到乌江,被汉军追上。这时跟随他的只剩下28个人了,项羽仰天长叹:“此乃天意,非战之罪也1”为了证明他的失败是天意,不是他的过错,项羽又杀死几名汉将,消灭汉军100多人,自己只损失二人,终因寡不敌众,自刎于乌江,时年31岁。
  项羽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至死不屈,确实余勇可嘉,有一股英雄气概;明朝著名学者李贽在《藏书》中称他为“千古英雄”;李清照也曾写诗称赞他:“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但是,他过于迷信自己的勇敢和武力,不重视政治,不讲策略。不注意团结内部,又不善于用人,致使韩信、陈平、英布等杰出人才纷纷离去,最后连一个范增也留不住。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他失败的政治原因。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余勇可嘉,但缺乏政治能力,战略目光短浅,又不注意人心向背,导致了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必然败给刘邦,导演了一出恢宏壮烈的悲剧。

  萧何,是汉朝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前后)的重要谋臣,先祖是战国时期韩国人,祖父、父亲都曾在韩国为相。秦灭韩国时,张良有家僮三百人,但他连死了的弟弟也顾不得好好安葬,就拿出全部家产,寻访收买刺客,谋划刺杀秦始皇,为韩复仇。
  在秦始皇东游时,张良和刺客在博浪沙(今中国中部河南原阳县东南)狙击未成。秦始皇下令全国搜捕刺客。张良只好隐姓埋名,逃亡躲藏到了下邳(今中国东南部江苏睢宁西北)。在那里他得到了《太公兵法》。
  有一次,张良到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见他是个老人,强压怒火,下去给他捡了回来。老人又命令他给穿上,张良觉得做了好事,就做到底吧,于是给老人穿上了鞋子。
  老人笑着走了,走了一段又返回来,让张良五天后在桥上等他。张良很惊讶,但五天后天刚亮的时候,还是去了,结果老人早就到了。老人训斥他和老人约会不该迟到,说了五日后再来,就走了。五天后,拂晓时张良就去了,结果老人还是比他先到。老人让他过五天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去了,老人高兴地把《太公兵法》交给了他。老人这样考验张良,实际上是考验他“大勇能忍”的性格,缺少这种性格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
  公元前209的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张良也聚集了百号人起事,后来和刘邦相遇,就归附了他。从此辅佐刘邦转战南北,用计策帮刘邦争夺天下,成为首席谋士。
  刘邦进占咸阳后,见到秦宫室里的豪华帷帐,狗马、珍宝和成百上千的美丽的宫女,就留恋起来,想长住宫中。樊哙劝说刘邦,刘邦不肯听。张良也极力劝说,说刘邦现在刚入秦就要贪图享乐,是在“助桀为虐”,还说樊哙的话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刘邦终于听了张良和樊哙的劝告,退到霸上,得到秦民的拥护。
  不久,项羽西进,见刘邦固守函谷关,大怒,打算进兵攻打。张良曾经在项羽的叔叔项伯杀人后掩护过他,所以,项伯听到项羽要发兵的消息后,连夜到汉军中要张良赶紧逃命。张良认为丢下刘邦逃命不仗义,于是拉项伯去见刘邦。一方面说服刘邦委曲求全,一方面请项伯回去向项羽说情。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在鸿门宴上卑辞表示臣服,项庄舞剑想加害刘邦时,项伯又出来掩护,刘邦这才得以脱身逃出虎口。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结束,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中国西南部的巴、蜀和汉中。刘邦去领地时,张良建议他边走边烧掉栈道,以表示不再回来,消除项羽对他的戒心,使他放心地北攻齐国,给韩信后来出击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一战中战败,张良建议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联合反楚,为以后对项羽的战略包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包围在了荥阳(今河南荥阳),刘邦为摆脱困境,打算用郦食其的计谋,复立六国的后裔,牵制项羽。张良回来后,拿过刘邦面前的筷子,一条一条为刘邦陈述利害。张良说现在很多人跟随你四处奔走,就是想以后得到封地。但你现在却扶植六国后裔,等于把这些人的希望灭掉了,他们以后还要重新侍奉原来的君主。这些人肯定会离开刘邦的。刘邦听了,马上改变了主意,把刻好的印信也销毁了。
  在韩信平定齐国后,韩信给刘邦写信,说齐国形势多变,应该有个王来治理,他请求让他做代理齐王。刘邦当时正被围在荥阳,看了信后大骂,张良和陈平赶忙暗中踩刘邦的脚提醒他。刘邦赶忙改口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代理王!”刘邦派张良带印信到齐国,满足了韩信做齐王的心愿,稳定了一员大将。
  在刘邦和项羽划鸿沟为界后,项羽领兵东去。刘邦也想西行回去,张良和陈平则建议刘邦趁项羽粮食将尽、士兵疲惫的有利时机消灭他,免得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刘邦于是追击项羽。张良又建议刘邦给韩信和彭越广阔的领地,以此吸引他们为各自利益夹击项羽。在各路大军的围攻下,项羽最后自刎而死。刘邦取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
  刘邦即位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汉朝统一之后,张良还有一些谋略对刘邦稳固江山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在封赏问题上。当时很多将领议论纷纷,觉得天下领地没有自己的份,所以人心不稳。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先封了自己最不喜欢的雍齿为什方侯,使人们觉得刘邦不喜欢的都能封侯,人心于是稳定下来。二是建议在关中定都。当时有个戍卒建议刘邦在关中建都,但大臣们都主张建都洛阳,因为他们大都是中原人。张良认为关中是“金城千里”的天府之国,可以固守,可以出击。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动身向西入关中,定都在了长安。三是对刘邦继承人的影响。刘邦觉得吕后生的儿子即太子刘盈懦弱,喜欢戚姬生的如意。吕后要张良出主意,张良要太子刘盈去亲自请刘邦一直尊敬、想请请不到的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当时叫四皓。后来四皓果然陪太子入朝。刘邦见了,知道刘盈得民心拥护,从此再不提改立太子的事了。
  张良死于汉惠帝六年,谥号文成侯。

  樊哙(?~前189),西汉初将领。沛(今江苏沛县人。
  少时以屠狗为业。初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以军功赐爵,封贤成君。起义军进入咸阳,刘邦留恋宫廷生活,他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上,范增欲杀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闯营帐,斥项羽背信弃义,使刘邦得以脱走,汉朝建立,又随刘邦击败臧荼、陈(豕希)和韩王信叛乱,任左丞相,封舞阳侯。刘邦晚年因病卧内宫,适遇英布叛乱,他入宫鼓励刘邦振作精神。刘邦带病遂出征,平定叛乱。
  秦末汉初名将。沛县(今属江苏)人。本以屠狗为业。秦末,与刘邦俱隐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二世元年(前209),与萧何、曹参等推戴刘邦起兵反秦,转战各地,屡次先登陷阵,颇有斩获。入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后,力劝刘邦还军霸上(今西安东南),勿贪秦宫奢丽之物。汉王元年(前206)十二月,持剑盾闯鸿门宴,面斥项羽,保护刘邦逃离险境。八月,由汉中还定三秦,升郎中骑将,复迁为将军。继参加对楚作战,屯守广武(今河南荥阳北)一年。汉兴,封舞阳侯。跟随刘邦征讨反叛的异姓诸侯王,所部俘臧荼,斩韩王信,收取赵地27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二月,以相国职率兵击燕王卢绾,平定燕地18县。未几,因系吕后妹夫,遭人谮毁,险被刘邦诛杀。

韩信是军事上的“兵仙”,政治上的“小白”,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

秦朝末年,因秦始皇暴政导致各地均有农民起义反抗,其中最出名的两支起义军就是以项羽为首的楚军,以及以刘邦为首的汉军,两人联合灭秦后各自为王,但自古以来: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于是又有了后来精彩的楚汉争霸,亥下之战,刘邦打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从而一统天下,建立了汉朝。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勇将谋士个个军功卓越,加官进爵,但居功至伟的却首推韩信,后人说道:“刘邦若无韩信相助,不可能夺得天下。”韩信的军事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后世人恭称为“兵仙”,按理说韩信如此能力加上如此功劳,封赏必定在众人之上。岂料这样一个战神级别的人物,最后却落下一个惨死妇人的下场,结局难免让人唏嘘!但话又说回来,韩信的死,不单单因为功高震主,更多的是因为韩信在政治上的愚蠢,他在政治上根本就是“小白”一个,他的种种政治行为已经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今天,就来了解下韩信这个人,看看他的死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韩信早期跟随项梁起义,后来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败,最后战死。于是韩信收编在项羽的军队中,项羽的谋士范增曾经告诉过项羽,说韩信有奇才,不重要的话就杀掉,免被他人所用。结果项羽不听,只是让韩信当个执戟郎中(相当于看门保安)。后来韩信就投靠了刘邦,当了一个管理粮仓的小官,是萧何发现了他的才能,并力荐刘邦,请求败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就是这样开始被重用的。

韩信指挥的战役最大的特点就是攻心,打心理战,首先设法瓦解对方士兵的心理防线,他所指挥的战役堪称是一种艺术了,能把军事才能发挥到这种地步的人,又怎能不名留青史!最经典、最出名的一战当属背水一战。彭城之战,刘邦号称60万的诸侯联军被项羽精兵三万打的丢盔弃甲,而各地诸侯也在此时纷纷倒戈向楚。刘邦为了重新掌握优势,定下了新的战略:兵分两路,自己拖住项羽,让韩信率军北上,征伐各路诸侯,开辟新的战场,以求对项羽形成包围的局势。韩信北上首先面对的就是魏国,面对魏王隔江据险而守的防御姿势,韩信拟定了“声东击西,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最终以木盆渡河,打的魏王豹措手不及,一举拿下魏国。随后韩信又一鼓作气拿下代国,紧接着向着赵进军,赵国可不同魏、代两国那么不堪一击。


赵王歇派20万重兵把守井陉,面对赵军严密的防守,韩信丝毫不惧,暗中派两千人马暗藏汉旗,走偏僻小路埋伏于赵军营外,自己则率主力背水为营。汉、赵两军一交手,汉军便迅速败退,退至河边,韩信转头向士兵喊道:“今日有死无生,尚不拼命更待何时?”士兵听完,人人死战,以一挡十,赵军虽众,一时也难以取胜。这时埋伏于赵军营外的汉军便迅速占领了营地,插上汉旗,漫山遍野的汉旗让赵军误认为主将已被俘虏。一时间,赵军军心涣散,溃不成军,韩信乘胜追击,与埋伏汉军前后夹攻,迅速平定了赵国!这一战,韩信以数万破赵二十万,一时间声名大噪,而后更是以一尺文书降服燕国,留下了“尺书降燕”的美谈!

背水一战其实是兵法上的大忌,兵法上布兵列阵应为:列阵扎营应当背靠山,前临水。韩信偏偏反其道而行,正是应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此招可谓是相当的险,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就好比马谡,运用不当便失去了街亭这个重要的防守关卡,然而韩信却运用的如此神妙,不得不让人叹服!


韩信的军事能力不单单体现于指挥作战能力,他的动员能力、练兵能力也是相当出类拔萃。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之时,刘邦负责“败家”,而韩信则负责“富家”,说的就是刘邦打仗都是输,一直是“送人头”,而韩信则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帮刘邦造兵、练兵,韩信的造兵能力堪称刘邦的“造兵机器”。韩信征讨诸侯国时,刘邦曾多次调走他的军队,一次是韩信伐赵之前,刘邦派使者一纸文书调走了韩信的主力,第二次是刘邦成皋荥阳败于项羽,连夜逃跑,渡过黄河,突然闯进韩信军营,夺得兵符,调走了他全部主力,只留2000老弱残兵给韩信,还下令韩信伐齐。韩信两次毫无征兆被调走主力,却都能在短时间内召集新的士兵,并训练成一支可上阵杀敌的队伍。可见韩信动员能力、练兵能力也是相当的出色。

韩信当上大将军后,整改军队—出汉中还定三秦—出关北上平魏—灭代—破赵—扫齐—围楚,到最后助刘邦扫平天下。 这么多一系列战役,多少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战果,韩信只用了四年多,国士无双也是实至名归。

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堪称中国战争史上最擅长灵活用兵的将领。深谙兵法的韩信,自言带兵“多多益善”,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旗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无一不精彩绝伦,尽显“兵仙”之名!


韩信之死是因为“功高震主”,这不无道理,但“功高震主”的下场并不一定就非得死啊!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都没有被杀害,被杀害的为何偏偏是韩信呢?导致这悲剧的源头就是: 韩信的性格缺陷,政治上是过于“小白”。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许上天就是公平的,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了,强到令人觉得不可思议,让后世奉为“兵仙”、“神帅”。或许他一生都醉心于沙场,醉心于统御三家,指挥作战,才导致了他无暇去分析政治上的尔虞我诈,导致他对政治权术上的斗争一无所知,最后被人算计也丝毫没有察觉,他的死更多是因为他自己!

关于韩信身世, 历史 上没有太多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韩信身上的蛛丝马迹去挖掘,去抽丝剥茧。 首先,韩信不可能是一个平民百姓,早期的韩信背着一把剑,到处蹭吃蹭喝 。从这可以看出,韩信必定出身贵族,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为防止有人造反起义(陈胜吴广都是揭竿起义,斩木为兵),对铁器管理是相当严格,每家每户都要登记,不得私藏铁器。佩剑已经是贵族的象征了,韩信身上的佩剑估计还是祖传的! 其次就是韩信的才能 。在古时候那个年代,又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因此文化教育的普及是良莠不齐,普通寻常百姓根本就没条件,甚至没资格学习,教育学习仿佛是贵族子弟跟富家子弟的专利了。 最后是韩信的“游手好闲”。 大家都知道韩信早期不事生产,整日游手好闲,甚至要靠漂母给饭来过日子,否则还有可能要饿死。当时的年代,寻常百姓不事生产无疑是自寻死路(刘邦也是游手好闲而成流氓)。但一个出身贵族的人,他骨子里的那种清高,那种自命不凡是不允许他们从事低贱的劳动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致命的,出身贵族的项羽就是例子。 从种种细节去推理分析,韩信出身必定贵族。


能忍,却又矜才自傲。 韩信胯下之辱众所周知,充分体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性格,韩信可谓是相当的能忍,但同时又矜才自傲,不愿从底层做起,刚刚从军的他就渴望能统御三军,没有得到重用就当逃兵,在项羽处是如此,在刘邦处亦是如此。就好比某些当代的大学生,刚踏入 社会 便想着位居高位,矜才自傲,看不起职位低下的人。


清高,却又自命不凡。 由于韩信出身贵族,所以他全身上下都流淌着贵族那种自命不凡的血液,他的清高,他的尊贵是刻在骨子里的。他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会去从事那种低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也从来没想过卖掉自己的佩剑,因为那是他身份的象征,这把剑是能体现他那种优越感跟尊严感的,这就等同于他精神上的粮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韩信,你说他清高吧,他确实也是,但也体现了他固执的一面,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行为正展现了他的自命不凡啊。

感恩,却又好大喜功。 韩信早期靠漂母送饭而不至于饿死,功成名就之后的他也回报了漂母,留下“一饭千金”的美谈。项羽也曾经派人游说韩信,但韩信感刘邦知遇之恩,果断拒绝了帮助项羽的请求。这也体现了韩信感恩的一面,知恩图报就是他最大的优点。但韩信也好大喜功,扫灭齐国后,韩信请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垓下之战前夕又逼刘邦加封自己土地,刘邦不满足他的要求就不出兵,如此好大喜功直接是为自己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正是因为韩信这样的性格缺陷跟超强的军事能力招来了杀身之祸,但是韩信如果在政治上稍有头脑也能全身而退,可惜我们的“兵仙”在政治上偏偏是个小白。刘邦对他起了杀心,他浑然不觉,依然单纯的认为: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如此恩情,必不害我!殊不知,刘邦只是常规操作,只是一种政治手腕,拉拢人心而已!


1.不该一出场便当大将军。 韩信一出场便想着统御三家,当大将军。在项羽处看不起卑微的执戟郎中,在刘邦处看不起小小的粮食仓管。整天就想着当大将军,统领三军,这其实是求职者的大忌。身无尺寸之功,如何能位居高位?最后萧何力荐刘邦,刘邦也是看萧何的面子才拜韩信为大将,如愿以偿的韩信难免会有点飘飘然,就好比打了一辈子的工,突然中了彩票五百万,这反差太大了。你韩信是如愿了,但难免招人不服,不单同事不服,老板一样心里有疙瘩。表面上大家都是你情我愿,但暗地里却也是后患无穷。

2.不该过于表现自己。 前面说到,韩信从当上大将军到帮刘邦扫平天下,大小征战数百场,只用了短短四年就完成了,而且还是从无败绩。你说你这是干啥?那么急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国士无双,证明自己天下无敌吗?还让不让其他人混了,所有功劳你占了,所有风头你出了,所有的面子你沾了,其他人喝西北风吗?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先不说刘邦,就是其他将士心里对你韩信也是极其不爽的,而刘邦更是怕你“功高震主”,刘邦本就生性多疑,平定天下后岂能留你韩信?


3.不该在刘邦求救时索要封赏。 要说韩信前面两个行为,顶多让人记恨与不爽,但也罪不至死,但韩信此次所作所为直接为刘邦杀他的想法锤下定音。当时刘邦跟项羽在荥阳对峙,眼见要撑不下去了,向韩信发起求救信号。韩信倒好,没有第一时间出兵相救,反而以齐国刚平,人心不定,为了方便管理齐国的理由请求封为齐王,虽然说是封什么假齐王,但这也无异于打刘邦的脸。刘邦见了直接就是爆粗口,好在张良劝阻才答应。而后,垓下之战请求韩信支援,韩信又故技重施,请求加封领地,虽然表面上刘邦答应了,但日后难免会一起算账的。

韩信政治上的无知不单于这些,还有不该在刘邦派郦食其去齐国讲和时出兵,从而害死了郦食其,惹怒了刘邦。韩信被夺兵权,封为楚王时,有人告他联合降将钟离眜谋反,他为了表明忠心,还逼死钟离眜,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了,可韩信还傻乎乎的认为这样做刘邦就会放过他。被贬为淮阴侯的他,与樊哙相见还口出狂言,种种行为都体现了韩信政治上的“小白”。


据传,当年刘邦被项羽追击至荥阳的时候,曾多次诏令韩信前来营救,但韩信就是不发兵,萧何告诉刘邦韩信是想要封赏。刘邦便封韩信为“三齐王、五不死”,“三齐王”意思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而“五不死”则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捆绳不杀,见刀不杀。韩信这才去追击项羽,最后为刘邦打下江山。正所谓功高震主,刘邦做了天下之主后,怕韩信势力太大威胁到自己的江山,于是想除掉韩信。但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于是便借吕后之手。吕后跟萧何召韩信到了长乐宫,意见顶棚围的严严实实不见天日,地上又铺着地毯,不见一点点地,也没见到君王,心里暗暗叫苦,不等分辨,吕后便说:‘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杀你的刀,既然皇上封你五不死,这些我们都不会用。’说完便下令宫女一拥而上,用棒槌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刘邦答应韩信:只要他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因此,韩信被杀之时,吕后命人吊之于长乐宫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不见天日,脚悬于空中,故无法顶天立地。吕后也命人用竹刀将其杀死,因此没有违背刘邦当年的承诺。


“生死两妇人,成败一萧何”,这其中有太大的因果关系了,实在是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韩信的死,不全是因为“功高震主”,更多的原因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是太不把领导当回事了,过于我行我素,矜才自傲,以为自己是天下最牛的人,没有一点政治头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韩信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学习张良功成身退,也不至于惨死。又或者说学习萧何,故意露出点把柄给刘邦,让刘邦知道自己并无野心,容易掌控,这样自己也能得以保全。可惜韩信偏偏不懂。韩信的死也告诉我们: 要想在职场上一帆风顺,光靠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会做人,搞好与老板的关系,懂得揣摩老板的心思。上下级之间的博弈是双方都应该重视和正视的问题,把控 好,自己在职场上自然是左右逢源,否则就是打包走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