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朝士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朝军服上的字: 兵和勇, 只是一字之差, 却是天壤之别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有关清朝题材的电视剧吧,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清朝的军服,也就是士兵们身上穿的服装,上边的字有的时候还是不一样的,有的上面写着兵字,而有的却写着勇字,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还分为两个呢,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区别很大的。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一个王朝,必然要有自己的常备武装力量,所以兵就是指的是清朝的常被武装,都知道,清朝最初的军事力量是八旗军,也就是刚入关时候的部队,靠着这些在白山黑水锻炼成的军队,所向披靡,很快的占领了东北。
要知道,如果不是吴三桂跟李自成的矛盾,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然后把清军放入关中,可能清军进关的脚步就要慢许多了,也许是因为在入关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所以清军格外注重军队建设。
兵包括了八旗兵,八旗兵就是清军入关最早的那一批,但是后来随着统一的步伐加快,军队的人越来越紧缺了,没有办法,所以就在民间让汉人当兵,这也就是后来的绿营兵,为什么叫绿营兵呢,因为他们的旗帜是绿色的,跟八旗兵区分开,但是也是常被武装,也属于兵的一种。
康熙以及之前的皇帝都是很倚重八旗兵的,虽然绿营兵也是兵,但是一般的都是在京师之外的地方,京师这么重要的地方当然要属于八旗兵驻扎保卫了。
不过,随着国力日渐增强,八旗兵子弟也是出于养尊处优的地位,慢慢的,军备废弛,包括后来的平定三藩,都是绿营兵的功劳,也许是康熙看到了这一点,开始号召八旗子弟重振军威,这才让军队好了一点。
现在说说勇吧,其实勇出来的是在雍正乾隆以后,当有战争的时候,八旗兵跟绿营兵的兵马不够用了,就在当地征兵,然后打完仗之后就解散了。
所以在待遇方面,兵跟勇是天壤之别,即使是绿营兵,虽然是汉人,但是也是常被武装,所以待遇肯定好多了,勇说白了,只是打仗需要,没有任何的福利等等。
一直到了后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子弟更加不能用了,因为荒废的太厉害了,所以皇帝不得不重用汉臣,比如曾国藩,李鸿章等等,曾国藩也开始练湘军,也就是勇的一种,这个时候勇才是国家的常备力量。
不过跟之前兵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兵当时听令于朝廷,但是勇呢,到后来只是忠于自己的将军,不是直接忠于皇帝,这是最大的区别。
如果是喜欢看清代剧的读者,相信对清代的服装,也是印象深刻,在不少底层服装中,清政府往往喜欢使用一个汉字来辨别身份,比如囚犯的囚服上有个囚字,捕快上有个“捕”字,但是说起清朝部队,不少人或许会感到迷惑,一些清兵军服上写的是“兵”字,一些写的却是“勇”字,两者区别在哪?实际上,勇字见了兵字得绕道而行,就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吧!
众所周知,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再到满清入关,清朝能够发家,凭借的是八旗部队,这是建州女真能够统一东北的最重要力量,而在清朝入关后,八旗的兵力显然不足以控制大江南北,于是清朝廷又在归顺的明军基础上,建立了绿营,也就是汉兵,来补充人员的不足。
然而自从入关以来,八旗子弟在特权下迅速腐化,士兵一人服役,全家便能靠俸饷度日,训练松弛,纪律涣散,战斗力大幅度下降。
这导致在康熙时期的时候,八旗军队已经不堪大用,在这种条件下,清朝统治者开始重用绿营起来,无论是平三藩,或者是平叛葛尔丹还有沙俄入侵者,绿营都发挥出了重要的价值,成为了清军依赖的重要部队。
因此八旗和绿营,作为清朝的正规军,都是一种世兵制度,兵皆世业,不允许从事其他的行业,这两个兵种的胸前,自然也写上了“兵”的字眼。
然而不可能什么事,都需要正规军的出马,在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勇营,这是临时征召,协作正规军作战的武装,兵勇大多数由商贩、农民所组成,闲时各过各的生活,到了要紧的关头,则由国家紧急征召。
勇营也就颇有了一些预备兵的味道,“各处俱设有乡勇名目”,在征讨太平天国期间,勇营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咸丰时期,向荣统帅的两万清军当中,包括了“张国木梁之捷勇、福兴之广 勇以及广西胜勇、湖南彪勇、四川义勇”等上万名士卒。
这些士兵在战时同样也是吃军粮领军饷,但是战斗力也低的可怜,《清史稿》记载:“额数之多寡 不齐,器械之良窳不一,饷章之增减不定,良以聚散无恒,故与额兵迥异,无编制之可纪。”
由此可见,相比于正规的绿营和八旗,兵勇不但战力不行,无论是地位、待遇还是身份,都要远远地弱上一头,所以“勇”见了“兵”,也要绕着走了。
但是在长年累月的发展当中,绿营逐渐也后继无力起来,在和镇压内地白莲教起义,还是在和英法联军作战的时候,都呈现出了软弱无力的态势,以至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汉人官僚开始组建起类似于私人武装的湘军和淮军。
在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的努力下,这些部队战斗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引入了新式兵器,虽然对于清廷统治者而言,他们并不乐意看到这种制度发展壮大,但是又不得不启用来对抗其他的威胁,勇营在征讨太平天国、中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最终勇营也被袁世凯所训练的新军所取缔啊,和八旗绿营一起,逐渐退出了历史帷幕。
随着《甄嬛传》的热播,想必很多人对大清的历史有一个不错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影视剧,我们会发现大清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且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与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还是有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大清王朝的士兵军服的前胸和后背上有的印着“兵”字,而有的印着“勇”字,让人不懂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兵”与“勇”如何区别?其实这看似微妙的差别会在你了解了真相后变得显而易见。在清朝时期,朝廷有两支重要军队,是为八旗军与绿(lù)营军。八旗军主要负责卫戍京师,而绿营军则被分配至全国各地。绿营军虽为汉人军队,但是其力量不容小觑,故依然受到朝廷重视,所以,他们的成员都是专业士兵,他们的制服上就会写有“兵”字。而“勇”是指在绿营军的基础上募集的非专业士兵,是来自各个行业的,临时参战的人员,这些人的服装上会写有“勇”字。所以,“兵”和“勇”其实就是正规军与临时军(非正规军)的区别。
清朝为满人建立,故以满人为尊,为信。而八旗军是正是满人军队,这支军队的士兵当然就是以“兵”称之。而绿营军的士兵是汉人,为何还同样被称为“兵”呢?这要从它的起源谈起。顺治初年,清朝在征服与统一的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这支队伍在清朝历史上起了不少作用,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就曾受绿营军益甚多。故绿营军的士兵也堪“兵”之称。
当然,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并不是想象中稳定的由八旗军向乡勇递减,而是在不同时期,被另一方取代。绿营军虽与八旗军同为正规的“兵”,同食朝廷粮饷,但旗人自恃地位高,喜欢养尊处优,平时疏于训练,且军纪涣散,导致战斗力低下,逐渐被绿营军代替,后绿营军内部也逐渐腐化,战斗力不如从前,在讨白莲教时失势,后来打击太平天国时已力不从心,此时曾国藩募集乡勇成“湘军”,为朝廷夺得了胜利。
乡勇主要是属于一种武装,平常若是没什么战事,基本就是普通老百姓,回家该干啥干啥,只有打仗或者紧急情况才需要他们上场。因为他们不属于朝廷正式兵士的行列,为了不搞混淆,就在他们军服上印个“勇”字。清朝亦有关于乡勇的记载:清 《睢州志·袁枢传》:“枢挟矢登陴,倡先固守。悬金城上,募乡勇。”
在我们不了解这些历史真相之前,我们可能会被这两个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兵”看似普通,而“勇”则表示勇猛,会让人误以为是“勇”是比“兵”作战更加勇猛的军队。实则不然。而且这两个字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兵”字道出了其身份,毫不含糊,十分肯定,而“勇”一字单是个形容词,不及“兵”字说的确切。
当然,在大清几百年自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兵的地位始终是高于勇的地位的,因为他们属于正统士兵地位。不过,到了清朝末期,“勇”就日渐代替“兵”,变成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我们熟悉的湘军,淮军,楚军等,在晚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