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张郃和司马懿有多次冲突 张郃的死和司马懿有关系吗这一内容。
在诸葛亮时代,张郃作为曹魏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成为诸葛亮最强劲的对手。在诸葛亮发动的前四次北伐中,他多次击退了蜀军的进攻。但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末期,他在追击撤退的蜀军时却中箭身亡。在这场战役中,张郃与魏军主帅司马懿多次发生冲突。那么,张郃的死是司马懿有意造成的吗?
一、张郃与司马懿的矛盾冲突。
张郃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将之一,在官渡之战中他投奔曹操后,就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张郃也不负众望,在战争中屡建奇功。除了在巴西之战中败给张飞外,张郃几乎没有遭到过败绩。尤其是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他在街亭击败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兵,使得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黯然收场。
张郃和司马懿虽然都是曹魏的老臣,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张郃一直管控着曹魏最精锐的中央机动军团,为曹魏东挡西杀。而司马懿在曹丕、曹睿时代,大部分时间都留守中央,为曹魏政权治国理政。两人一文一武,各司其职,张郃并没有见识过司马懿的武功。
在曹真镇守关陇时期,张郃作为曹真最得力的大将,成为防御蜀军北伐的主力。在曹真的指挥下,张郃一般采取的战术手段是迎头对战的方式。张郃的英勇善战让诸葛亮十分头疼,一方面忌惮他的战斗力,一方面想要寻机消灭他以除后患。
在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时,正值曹真身患重病,曹睿派司马懿接替了他的职位。这样,司马懿就成为了张郃的顶头上司。但是,原本应该精诚合作的两人却矛盾冲突不断。在防御诸葛亮的北伐中,双方在战术上多次产生了分歧。
第一次是如何布阵的问题。张郃认为应该分兵防御,司马懿则认为应该集中兵力。第二次是在上邽对峙期间。司马懿跟踪诸葛亮的蜀军,却不和蜀军交战。张郃建议紧逼蜀军,迫使蜀军撤军,司马懿再一次没有采纳。双方第三次的冲突则造成了司马懿最大的一次败仗卤城之战。
这一次,司马懿在部下所有将领的请战下,迫不得已出战。他派张郃攻击诸葛亮的王平营寨,自己亲自率军攻打诸葛亮的大营。结果司马懿被打得大败,张郃也因为久攻不克被迫撤军。此后,诸葛亮因为粮运不济,被迫撤军。
在对待诸葛亮的撤军问题上,张郃与司马懿发生了最后一次矛盾。司马懿命令张郃去追击诸葛亮,而张郃认为归师勿追,不主张对蜀军追击。但是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张郃只得率军追击蜀军,在木门道遭遇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二、司马懿是否有暗害张郃的动机。
我们看张郃的阵亡,司马懿的责任最大。如果不是他否定了张郃的正确意见,逼迫张郃去追击诸葛亮,张郃也不会遭遇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那么,如果仅仅从这一点就说,张郃的死是司马懿的刻意所为,是否太武断了吗?
其实,如果从争夺关陇军团的领导权这一点来看,司马懿确实有害死张郃的动机。司马懿此人曾经遭到曹操的疑忌,曹操在去世前专门叮嘱曹丕,要防备司马懿的野心。因此,司马懿长期未能掌握军权。这一次,司马懿代替曹真接管关陇军团,是他掌握军权的天赐良机。
但是,司马懿接管关陇军团并非一帆风顺。在曹魏朝中,就有反对他掌握关陇军团的呼声。在任命他之前,就有人对曹睿说,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粮草供应困难,只要割掉战区的小麦,诸葛亮得不到粮草的补充就会撤军。这样,就没有必要派司马懿去接管关陇军团。
曹睿没有听从劝告,还是任命了司马懿。在司马懿上任后,要面对的是部下的信任危机。关陇军团的将领以张郃为首,对司马懿的指挥感到不满。每当战役的关键时刻,张郃都会对司马懿的指挥进行指责。在卤城之战前,更是发生了全体将领对司马懿的指挥发生质疑的事件,逼迫司马懿改变指挥,导致了卤城之战的惨败。
如果司马懿未能接替曹真,那么能够接替曹真的将领就只有张郃。朝中阻止司马懿接管关陇军团的人们,实际上是为张郃成为关陇军团主将发声。因此,从司马懿巩固关陇军团指挥权的立场出发,他不能让张郃顺服,那么就只能除掉张郃。因此,司马懿确实有暗害张郃的动机。
三、司马懿是否暗害了张郃。
不过,司马懿虽然有暗害张郃的动机,但在现实中却没有暗害张郃的理由。我们看司马懿和张郃的冲突,虽然每一次双方的冲突都很激烈,但是最终张郃都是服从的一方。他在司马懿下令之后,即便是心中不满,依然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司马懿的将令。因此,司马懿无法在现实中抓住张郃的把柄,来对他进行惩罚。
于是,司马懿就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在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故意派张郃去执行最危险的行动。在卤城之战是时候,司马懿派张郃单枪匹马去攻打诸葛亮军营侧后的王平营寨。在诸葛亮撤军时,有王双的前车之鉴,司马懿依然执意派张郃前去追击。
其实,司马懿在防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过程中,是在检验自己未来的防御诸葛亮进攻的战略战术。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北伐,制定的战略是持久相持的战略,这个战略的中心就是不与诸葛亮在战场上决战,依靠防御消耗蜀军力量。待蜀军力竭撤军时,魏军进行追击,给蜀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在防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过程中,司马懿才和张郃冲突不断。习惯了曹真的战法,关陇军团的将领都对司马懿的指挥很不适应。因此司马懿才会一边和内部将领进行斗争,一边实践自己的战法。在这些将领中,反抗最激烈的张郃就成为司马懿的试验品。
在蜀军撤退时,司马懿不顾张郃的反对,派他去追击诸葛亮,就是实验他战略中的最重要的一环。这一战的经验教训,也被司马懿应用在防御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在蜀军撤军时,追击蜀军的司马懿面对突然整军反攻的蜀军,马上就撤退了。这就是从张郃战死的事件中得到的经验。
因此,司马懿对张郃的使用就是把他使用在最危险的地方,采取借刀杀人的手段来除掉他。即便是张郃在追击诸葛亮的战斗中没有阵亡,在随后的战争中,司马懿还是会故伎重施的。如果张郃不改弦易辙,向司马懿效忠,他最终也难逃阵亡的下场。
结语:
在诸葛亮时代,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仅存的一人。他有勇有谋,深受诸葛亮的忌惮。在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时,他与接管关陇军团的司马懿发生了冲突,最后在追击诸葛亮撤退的蜀军时不幸中伏身亡。
如果司马懿不接管关陇军团的话,张郃就是接管关陇军团的不二之选。再加上他对曹氏忠心不二,自然成为司马懿巩固关陇军团指挥权的对手。于是司马懿借着检验实践自己战略战术的机会,把张郃派到最危险的地区,借诸葛亮的手除掉了他。从此,关陇军团彻底落入司马氏之手。在司马氏的苦心经营下,这支劲旅成为他们的军事班底。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呈现的关于张郃和司马懿有多次冲突 张郃的死和司马懿有关系吗全部内容了,如果您是历史爱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历史相关的内容,我们强烈建议您加入我们这个名为的社区。在这里,您将会得到海量历史知识参考,深度解读历史事件,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探索。
公元231年2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之战,这一次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围了曹魏设在祁山道的堡垒,然后主力继续北进到上邽,而这个时候,曹魏关中军事主帅曹真病逝,于是魏明帝派出司马懿作为关中军事主帅领导张郃、郭淮等人抵抗诸葛亮的入侵。
这一战是诸葛亮第一次与司马懿对战,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都是曹真负责,司马懿原本是都督荆州诸军事,这一次算是空降关中对阵诸葛亮,而张郃、郭淮等人则一直在关中及陇右与诸葛亮打交道,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张郃在街亭打败了马谡,张郃对诸葛亮的用兵多少是熟悉的。
在整个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张郃一共给司马懿提供了三个建议:
1、诸葛亮进军上邽时,张郃建议司马懿分兵驻守郿县和雍地,其中郿县是褒斜道关中这边的隘口,而雍地则是陈仓道后方的重要城池,张郃的这个建议无非就是防止诸葛亮再次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但是司马懿不同意,认为分兵没有用,没有采纳张郃的建议。
张郃
2、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卤城对峙时,张郃建议司马懿派兵切断诸葛亮的退路和补给,因为蜀军远道而来,在曹魏的控制区作战,是一支孤军,只要切断诸葛亮的退路和补给,诸葛亮北伐大军就会失败,这也是张郃在第一次北伐时击败诸葛亮的原因,但是司马懿不采用,而是继续与诸葛亮在卤城对峙。
3、当诸葛亮主动撤退时,张郃建议不要追击蜀军,但是司马懿不听张郃建议,反而派出张郃追击蜀军,结果张郃中了诸葛亮军的埋伏,右膝盖中箭身亡。
张郃三次建议,司马懿三次拒绝,尤其是最后一次,明明知道诸葛亮撤退是绝对有后手,却还命令张郃追击,导致张郃被射杀,因此司马懿有害死张郃的嫌疑,那么问题来了,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的阴谋?
这里讨论的基础是正史,而不是三国演义,首先得看张郃提给司马懿的建议是不是正确的,从后来的情况,张郃的建议是正确的,第一个建议蜀军虽然没有分兵偷袭郿县和雍地,但是对曹魏来说,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并且诸葛亮真的交代过李严上、中、下三计以对付司马懿,可惜李严不给力,要不然司马懿要吃亏的。
司马懿评论诸葛亮
张郃的第二个建议同样是正确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卤城之战是第四次北伐的关键之战,虽然诸葛亮破坏了并抢割了魏军在上邽的麦子,导致魏军和蜀军面临同样的粮食问题,但是蜀军的粮食可是从关中远道运来的,虽然有木牛流马,但是比起司马懿来说,还是困难些。
司马懿与诸葛亮就这样的卤城对峙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张郃绕到蜀军身后,与之前被围的祁山堡魏军取得联系,司马懿才敢进攻卤城的蜀军,而在此之前,司马懿还被魏军将领骂作畏蜀如畏虎,注意了,司马懿被魏军将领骂可是清楚明白记载在史书中的。
身为主帅,却被部将骂,你是司马懿作何感想?司马懿这个人本来就是一个厚黑低调、城府极深、心狠手辣的人,司马懿这人报仇向来是”小人报仇,十年不晚“,而且是善于运用各种环境来报复,而且你还抓不住把柄的那一种,看看司马懿对付曹爽的手段就会明白,司马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时,魏将王双也是追击撤退的诸葛亮大军,被诸葛亮安排伏兵杀死,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军,在每一次撤退时,都不会留机会给敌人,这个情况张郃肯定知道,司马懿当然也会知道,王双被杀那会,已经是两年的事了,司马懿既然被调来对付诸葛亮,当然要了解诸葛亮的风格和用兵情况。
张郃与司马懿
况且司马懿本人也是善于用兵之人,一生中经历过多次大战,除了对战诸葛亮失败之外,对战其他人从来没有输过,也没有没有迟疑过,比如司马懿平定孟达叛乱,根本不走寻常路,不向皇帝通报,直接自作主张,八天急行军1200里,突然赶到孟达所的新城,出其不意的击败并杀死孟达,再比如司马懿平辽东,包括所有在路上的时间,一年不到就平定了辽东,而且是计谋百出,毫不迟疑,并且还屠城和筑京观,以彰显功绩。
所以对于军事问题,张郃和司马懿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得很,但是司马懿就是不采用张郃的建议,哪怕是输了战争,而是一意孤行坚持自己的决定,司马懿难道不明白张郃所说的吗?很显然,司马懿是明白的,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亚于张郃,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司马懿派出张郃强行追击诸葛亮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打击张郃。
所以,张郃之死与司马懿脱不了干系,很有可能这就是司马懿的阴谋,害死了张郃。司马懿有害死张郃的动机吗?当然有。第一是上面说过的魏军将领骂司马懿是畏蜀如畏虎,司马懿想要在军有威望,就得立威,立威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级别越高越好,张郃的级别和资历是魏军中最高的,是个合适的对象。
第二,张郃是曹魏时代硕果仅存的军事将领,在军中威望极高,而且在关中及雍凉地区多年,熟悉当地情况,而司马懿作为空降而来的主帅,不熟悉情况,这种情况就像功高盖主的地方版本,司马懿这个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人,他打击对手一向就是不择手段,用阴谋害张郃并不意外。
张郃被射杀
要知道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是战败方,都说乘胜追击,从来也没有听过自己一方战败,还要追击战胜一方的,这都不合情理,况且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撤退是有所准备的,这明明就是司马懿要害张郃,王双被杀才不过两年,魏军难道不知道吗?
况且张郃已经是一员身经百战的老将了,从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开始,到诸葛亮北伐的公元231年,张郃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已经31年以上,什么样的仗张郃没打过,什么样的阵势张郃没见过?张郃虽然无法抗命不遵,但是追击诸葛亮时,就不能小心谨慎?
或者张郃就不能做做样子就行,做出一幅追击的样子就行了,何必真的拼命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司马懿逼得紧,让张郃没有糊弄过去的可能,所以就导致张郃中了埋伏而被射杀。
那么诸葛亮是否知道司马懿与张郃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和其中的阴谋呢?
以正史来看的话,诸葛亮当然不知道,我们开了上帝视角知道司马懿后来会篡位,但是诸葛亮不知道啊,也不可能知道魏军中这么复杂的斗争和情况,对于诸葛亮来说,不管是张郃还是司马懿,杀一个算一个,如果说司马懿是想借诸葛亮之手杀张郃的话,那么诸葛亮根本就不知道司马懿有这种阴谋,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诏命张郃统领众将到略阳迎击,诸葛亮退守祁山,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据《魏略》记载,是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追击。朝廷赐给他壮侯的谥号,他的儿子张雄继承了他的爵位。张郃征战多年,屡立战功,明帝分给他食邑,封他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赐给他的小儿子关内侯的爵位。
虽然司马懿这人不是什么善类,对历史进程也没有好的影响,但是要说司马懿借刀杀人害死了张郃,还真是抬举司马懿,贬低张郃了。
张郃死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被称为卤城之战,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面对面交战,同时也是诸葛亮与张郃第一次交战。
司马懿刚出兵没多久,曹魏原来的西部战区司令官曹真病死,司马懿被皇帝曹睿从荆州前线空运到关中前线接任刚刚去世的曹真,成为曹魏关中军团的最高指挥官,同时也成为张郃的顶头上司。
诸葛亮是从祁山道出发的,诸葛亮刚出发没多久,作为常年镇守关中的曹魏征西车骑将军张郃来说,与蜀汉及诸葛亮的对抗,颇有经验,张郃还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攻破了马谡把守的街亭,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
作为有经验的老将张郃,给刚刚空降关中的新任主帅司马懿提几个军事建议,再正常不过,张郃建议司马懿分兵镇守后方的雍、郿等地,因为张郃明白诸葛亮诡计多端,担心又是声东击西之计,但司马懿不以为然,拒绝了张郃的意见。
这也没有什么,上司与下属意见不一致,很正常,当初魏延提出子午谷进军,诸葛亮不也没当回事吗?
卤城之战堪称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诱敌之战,是诸葛亮一生中军事才能的最大体现,想要了解司马懿是不是借刀杀人害死了张郃,就得了解一下卤城之战是怎么打的?
诸葛亮率领大军到达祁山堡时,分兵围住了祁山堡魏军营垒,留下一部分蜀军围住祁山堡,诸葛亮刚绕过祁山道接着继续沿祁山前进,进到上邽时,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种的麦子,不久在上邽与司马懿的主力相遇,两军沿着渭水对峙,按常理来看,诸葛亮是主动进攻方,司马懿是防守方,但是两军就是不开战。
诸葛亮一退,司马懿就追,诸葛亮一进,司马懿就退,但始终保持距离,不开战,要知道诸葛亮可是深入敌后啊,魏军的祁山堡虽然被围,但并没有被攻克,还是有风险的。
于是两军就这么奇怪的玩躲猫猫游戏,要知道司马懿做事情向来雷厉风行,比如七天急行军1200里,不带一丝停留,干死孟达,比如司马懿平辽东,三个月时间出发,三个月时间平定,三个月时间回军,一带一丝泥水,干净、利索、迅速是司马懿的特点,怎么对诸葛亮如此放不开手脚。
只有一个原因,司马懿没有找到诸葛亮的破绽,于是诸葛亮边走边退,司马懿边走边追,等诸葛亮退到卤城,不退了,然后就发生了一件令司马懿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
诸葛亮撤去了祁山堡蜀军的包围圈,全部退到卤城,诸葛亮让王平守卤城的南边,自已亲率主力率卤城的北边与司马懿对峙。
祁山道在卤城的南端,是诸葛亮回军的必经之路,同时魏军据守的祁山堡也是蜀军粮道的致命威胁,诸葛亮等于把自已完全暴露在魏军的前后夹击之下,而且粮道还有被魏军切断的风险!
这种部署,按以往来看,就是作死的节奏,可这事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司马懿怎么也不相信,名闻天下的诸葛亮会犯这种错误,没多久,魏军就切断了蜀军从汉中而来的粮道,等于是诸葛亮陷入了被魏军前后夹击,并且粮道被切断的险境,司马懿也懵逼了,想不通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
魏军其他将领看到诸葛亮如此部署,纷纷向司马懿请战,司马懿是个老狐狸啊,魏军将领越是请战,司马懿越是不准,所以还被魏国将领嘲笑为?畏蜀如畏虎?。对峙到最后,司马懿实在忍不住了,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歼灭诸葛亮的大好机会,于是派张郃率军攻打蜀军南营,自已则率军攻打蜀军北营。
战争一开打,没多久结局就出来了,张郃攻不下王平据守的南营,而在卤城北边与诸葛亮交战的司马懿损失惨重,据《汉晋春秋》记载: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简单的说,就是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率军迎战魏军,大破对方,获得首级三千颗,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败退回营。
大将张颌可能是被司马懿阴谋害死
张颌是魏军五虎将之一,在后曹操时代更是首屈一指的名将。他的主要职责是指挥一支5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作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在东线(魏吴)和西线(魏蜀)之间奔波,负责增援。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就是由于张颌迅速击破马谡,迫使兵力占优势的蜀军全面撤退。此后又在东线击破诸葛瑾部,立下打败吴军的头功。但是由于其职务的限制,使得张颌总是归于他人节制,没有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限制了其才能的发挥,也导致他最终的悲剧
黄初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兵北伐。此时,曹真已经病死,司马懿接替了曹真的职位,负责西线防务。此时张郃受司马懿节制。由于两人品级本是相差不远,又皆是多谋善断,张郃不可避免的与司马懿发生了摩擦,而且还不止一次。
(一) 张颌与司马懿的第一次分歧
魏蜀双方最初的部署,《汉晋春秋》记载:“宣王使要(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晋书??帝纪第一》:“张郃欲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
这里的分岐是:司马懿欲以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而张郃建议分出前后军以防诸葛亮来袭。结果,按照《汉晋春秋》的记载:“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得还”。《晋书??帝纪第一》记载为:“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两种记载的结果大不相同,但都提到,诸葛亮带兵袭击上邽。但是区别在于,费曜以及(郭淮 or 戴陵?)带兵4千镇守上邽,被诸葛亮击败,这个事实是否存在?从情理上分析,司马懿即然在上邽留兵4千,不击败守军,诸葛亮怎能安心芟麦?显然,《晋书》缺少的是守军被击败的记载,是为了给司马懿遮羞。
实际上,张颌的建议是对的。司马懿率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但是实际上没有抓住蜀军的主力,反而要匆匆忙忙跑回来增援上圭。如果按照张颌的建议,分为前后军,后军迅速增援上圭守军,那么费曜的4千人也就不会被诸葛亮击败。可见,张颌对诸葛亮的行动,预测更准确。
从心理上分析,司马懿初次主持对蜀作战,过于小心。而张郃对蜀军多次作战获胜,有一定的心理优势,而且对诸葛亮的了解也比司马懿更深。所以从结果来看,张郃比司马懿更高明。
(二)张颌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分歧
诸葛亮自上邽退走,司马懿又尾随追击。此时张郃与他发生第二次分岐。《汉晋春秋》记载:“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
《晋书??帝纪第一》记载:“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可见当时蜀军占据了地利优势。魏军正面进攻未必能占到便宜,在此情况下张郃之策有正有奇,不给蜀方以空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相当高明。而司马懿对张郃的意见“不从,故寻亮”。可能是司马懿初战失利,急于找回面子。但是战况并不如人意。
《汉晋春秋》记载:“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驽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蜀书??王平传》里也提到了:“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从这些记载看,王平率领最精锐的山地步兵“无当军”据险而守,张颌不能攻克。同时,司马懿自率主力向诸葛亮进军,被击败,损失3千人。司马懿退回了营垒中。张颌再一次显示了他比司马懿的高明之处。
(三)张颌之死
虽然蜀军此时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最终诸葛亮还是因为粮尽,无法继续作战,被迫撤退。《三国志??张郃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膝,薨,谥曰壮侯。”这是较正式的说法,然而却是为司马懿隐讳了部分实情。《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也就是说,张郃与司马懿发生了最后一次争执,最终导致张郃丧失了性命。此时的蜀军统帅诸葛亮性格谨慎(有时甚至过于小心),很难想象在撤退中会露出破绽,甚至会设下圈套。张颌主张不追击,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司马懿不听,强迫张颌追击。
难道说司马懿是不知道诸葛亮的个性?还是被失败冲昏了头脑,结果在张颌面前显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执?这样的追击,实际上是将张郃置于必败之地,甚至是死地。张郃对此一定有所觉悟,然而主将有强令,他尽管“不得已”,还是得遵命,而这一次的情况,又被他自己料中了。
与同一个人发生这么多次争执,在司马懿一生中是仅见的,而几乎每一次都是被张郃所料中。自张郃一死,全魏就再未出现在智计上使司马懿处于劣势的人。陈寿对张郃的评价是:“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这样的智将,在朝野内外有着崇高声望,甚至为诸葛亮所深深忌惮。但同时也难免为猜忌多疑的司马仲达所忌。更明显的是,此战中张郃所料皆中,而司马懿先有上邽之失,后有祁山之败,一旦宣扬到朝廷上,势必会动摇他今后的地位。于是,在诸葛亮退兵,魏国胜局已定的情况下,木门口追击战很可能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
由于最终的胜利,魏明帝也不便对大将之死再追究责任。司马懿在此战中出现这么多失误,还丧了大将张郃,却依旧得到厚赏。可是,张郃之死令魏明帝悲痛不已。“帝惜郃,临朝而叹曰:‘蜀未平而郃死,将之若何!’司空陈群曰:“郃诚良将,国所依也”。由这段对话可见,张郃被明帝和重臣们视为国之支柱,他的死,是魏国重大的损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7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朱元璋为什么没废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