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是一代开国雄主吗。
要是排一个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开国皇帝排行榜,唐高祖李渊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在他前面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在他后面的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位可都是历史知名人物,夹在他们中间,也难怪唐高祖李渊的存在感不高。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里,通过非法手段登上皇位,这就又给唐高祖李渊的人生履历上添加了一个污点,唯一一个被逼退位成为太上皇的开国皇帝。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伸张自己造反有理的合法性,更加是不遗余力地往他爹的脸上抹黑,通过大范围篡改历史资料,唐高祖李渊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懦弱无能,进退失据的昏君形象。
在唐太宗李世民给我们编造的历史神话里头,大唐江山就是我李世民,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至于唐高祖李渊,只不过因为他是我爹,所以才让他先干,等他死了就应该把江山还给我,哪里想到太子李建成狼子野心,居然跳出来篡夺革命果实,老爹唐高祖李渊又是个昏君,老是被李建成迷惑,最后我是逼不得已才出来拨乱反正嘛!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唐书,都是以唐太宗李世民伪造的资料为基础的。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啊,唐太宗李世民修改历史资料的时候漏算了一个东西,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李渊的秘书温大雅写的回忆录,真实性绝对靠得住。今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李渊。
唐高祖李渊出生于关陇贵族八大柱国之一的李家,他的外公是著名的国民岳父独孤信,他的小姨是著名的独孤皇后,隋炀帝杨广就是他的表弟。唐高祖李渊最后能够成就王图霸业,这个身份非常重要。
史记: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
所以李渊的起点就是别人家的终点,大业九年掌管潼关以西十三个地级市,大业九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已经露出了征兆,后来的历史书籍记载中,唐高祖李渊胆怯无能,最后造反还是被李世民逼上梁山,可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这摆明了就是要为以后的造反做准备,隋炀帝杨广是个暴君,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君。
李渊这些小动作并没有瞒过他的眼睛,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让大表哥李渊去跟他聊聊天,李渊哪敢去啊!就说自己病了。
隋炀帝杨广对来报告人阴侧侧地说了一句:他会不会病死?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啊,说明杨广对他动了杀心了,杨广这个人亲哥都敢杀,更别说是表哥了。李渊的应对是自污。从此以后,贪污受贿,沉浸于酒色之间。
这种招数,王翦用过,萧何也用过。似乎秦始皇跟汉高祖的智商都不怎么样,居然就信了。隋炀帝信吗?杨广:是真是假重要吗?我相不相信重要吗?重要的是那些可能跟着他搞事情的人相信就行了。
公元617年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这个时候对于要不要造反,要下个决心了。历史书上都记载这个决心是唐太宗李世民帮他下的。是这么说的,手底下的人不断劝说他造反,可是李渊就是下不了决心,还把鼓动他的刘文静下大狱。
最后李世民看不过去把他灌醉,找来两个宫女生米煮成熟饭。在古代宫女可是皇帝的女人。这是死罪。唐高祖李渊最后没办法只好从了。
然而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主动提出造反的是李渊: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此前他就派大儿子到河东潜结英俊。派二儿子密招好友。当时隋炀帝不放心他,派了两个监控摄像头王威高君雅看着李渊,他能调动的不超过一千人。
正好这个时候突厥人扶持起来的傀儡政权刘武周造反,威胁到了山西的行宫。李渊老神在在,满不在乎。可那两个人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一旦出了事,循规蹈矩的大表哥,可能不会受到惩罚,但这两个手握大权的肯定跑不了。最后还是他们求着李渊招兵买马。不到半个月时间马上就组装了10000大军,明摆是早有准备。
政治老手
等到了造反的时候,李渊面临新的问题,应该如何保证在他全力打长安的时候,突厥人不会在后面捅他刀子?突厥开出的价码是,像定杨天子刘武周那样称帝,彻底跟老杨家划清界限接受突厥册封。可是这么做非但不利于自己收拢隋朝遗留势力,还会带上一个汉奸的帽子,在未来的战争中凭空添加民族矛盾。
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李渊的政治智慧了: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如此则师出有名,夷夏。
当时突厥人之所以那么痛恨大隋王朝主要是出在的隋炀帝杨广的身上,这个好面子的皇帝,天天往突厥人身上找优越感,突厥人最后实在受不了只好造反。废皇帝而立代王,可以很好满足突厥人对隋炀帝的仇恨。改旗帜以示突厥,就是把大唐大军的旗帜都改成了突厥的模样。一方面满足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另外一方面又避免了称臣当汉奸。
除此以外唐高祖李渊还是一个非常善于开空头支票的人。起兵时他就给突厥人送了一张期货凭证:打下长安城之后,土地归我们,金银财宝全都送给你们。反正长安城又不是我的,只不过是慷他人之慨,为了兑现这张支票,突厥说什么也不会在他西征的时候在后面捅刀子。
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录,这一路走来李渊遇到一个像样的人或者七老八十的寿星,都会大笔一挥给人家封官,手下的人就劝说:你别这样,会造成滥封的。李渊:我们这是在造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都难说呢,拿这些虚的东西,去拉拢别人卖命,难道不好吗?
这样的李渊,还是昏君吗?
关于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是一代开国雄主吗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
李渊的出身是开挂型的,家族世代显贵,与两朝三帝称亲戚,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显贵的皇帝之一。李渊的出生本贯史有详载,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李渊是个难得的老好人,性格平和但优柔寡断,是一个没有什么大作为也没有什么缺点的守成之君。
纵观中国历史,真的很难找出像李渊这样出身如此显赫的皇帝。李渊,出身著名的望族陇西李氏,在注重门第出身的南北朝,陇西李氏绝对属于地位超凡的贵族。陇西李氏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名将,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而李渊的直系祖先,则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作为李暠的后裔,李渊家族一直都是世代显贵,位居陇西世家大族的最顶端。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太尉,与后来叱咤风云的丞相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赫赫有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后,北周受东魏禅让,追封已故的李虎为唐国公,而李渊父亲李昞后来承袭了唐国公爵位,李渊生母,正是著名的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四姐,而北周明帝宇文毓则娶了独孤信长女孤独氏,因此,宇文毓同样是李渊的姨父。
关于李渊的出身并无争议,他是陇西成纪人,但关于成纪这个地方确实存在着争议,一说甘肃秦安西北,一说今甘肃静宁,两种说法都指甘肃,这符合陇西古地以甘肃为中心的历史事实。李渊是甘肃人当不有假,而且,李渊世系发展有序,绝非后世所称的掺杂了不少柔胡基因,虽然李渊的外祖父独孤信是鲜卑族,但是李渊的汉族身份却不置怀疑,在以父系为主的中国古代,李渊的汉族血统对于唐王朝未来的皇位传承是极为重要的。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当时他的父亲李昞已经袭封唐国公,并都督八州诸军事、任安州总管,位高权重,而且为政简素,颇有时誉。值得一提的是,李昞还是隋文帝杨坚和北周明帝宇文毓的连襟,隋炀帝杨广的姨夫。而李渊,则要喊隋文帝杨坚和北周明帝宇文毓为姨父,喊比他稍大的隋炀帝杨坚为表哥。李渊一家三代,与北周、隋朝的渊源之深,关系之亲密,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比起汉高祖刘邦和后世明太祖朱元璋的寒门出身,李渊不知道要比他们高出几头,陇西李氏,世代显贵,与两朝三帝称亲戚,如此出身高贵,背景显赫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关于李渊这个人,其实历史评价还是挺高的,毕竟是唐朝开国之君,然而相比其他王朝的开国之君,李渊显然是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为什么这么说,考虑到他的儿子中出现了李世民这样的明君,使得他的开国之君的光环明显被自己的儿子夺去。另外李渊所处的位置也是无比尴尬的,在他前面有著名暴君直接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隋炀帝杨广,在他的后面有开创了“贞观之治”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李世民。身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夹在这两个人气超高的皇帝中间,自然要黯然失色不少。
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晋阳起兵,但是关于晋阳起兵谁是首倡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既有李渊一说,也有李世民一说。
认为是李世民首倡起兵的,多从《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这些史书都认定晋阳起兵是李世民发起的。但是也有部分史学家依据当年的纪录考证,提出反隋是李渊本人意思的说法。如在《孟宪实讲唐史》一书中就认为:“无论从政治影响、军事经验、经济实力还是从社会地位来比较,李世民都无法与李渊相提并论。”李世民当时连唐国公世子都不是,而且年纪太轻并没有什么微信,李世民充其量不过是李渊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当然李世民肯定是很早就参与了晋阳起兵的谋划,但是李渊作为主谋这个地位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李渊既是开国之君,也是守成之君
作为开国之君,李渊显然无法和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可比,在唐统一天下的进程中,李渊的几个儿子如李世民、李建成、李玄霸和李元吉都出力很多,表现优秀。特别是李世民,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率领部下征讨四方,为唐朝完成全国统一功劳最多。唐朝建立后,李渊的治国表现也是中规中矩,很多制度都延续了隋朝,当然也有所改革,比如颁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完善了自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
李渊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虽然治国天赋不足,但是他为人宽厚仁慈,唐初君合和谐的难得温馨一面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多见的。李渊在位虽只有短短九年,但是他为唐朝建立后的国家稳定,人心安定依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后世对李渊最多的负面评价或许就是没能处理好诸子之间的矛盾,在储位之争中李渊一昧平衡太子与秦王两方势力,优柔寡断踌躇不决,最终导致玄武门事件的爆发,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他们的十个孩子一日之内全部惨死。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澈(苏轼之弟)就毫不客气地将玄武门之变的责任扣在高祖头上。
李渊本是隋王朝的贵族,后来因为起兵而当上了君王。
1.617年的天下,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很多人都想着要起来反抗隋炀帝的暴政,无论是民间的农民,还是曾经在隋炀帝手下干活的军官,甚至后来隋炀帝的兄弟李渊也加入了这场反抗当中。
2.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李渊的母亲在李渊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隋炀帝的母亲把李渊给抚养给抚养长大了。尽管隋炀帝的母亲独孤伽罗对待李渊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而且李渊在年龄上要比隋炀帝大一些,但是李渊和隋炀帝的身份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隋炀帝登基了之后,对李渊也不是很好。有一次隋炀帝还在朝廷上无故出言讽刺李渊,让李渊很是下不了台,或许是隋炀帝的暴政让百姓受苦,又或者是李渊看到隋炀帝对他的态度,担心以后隋炀帝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子孙,所以后来李渊加入了反抗的大队伍。
3.617年的时候,李渊带上士兵,说是要废弃昏庸的君主,拥护明君,恢复皇室曾经的辉煌,还天下人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直逼关中,在檄文中,李渊控诉了隋炀帝在位时候的不良作为,说隋炀帝不重视人才,随意残忍杀害对朝廷有作为的良臣,以致于导致百姓的生活很是不好。李渊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先后攻下多个地方,后来直接突破隋朝士兵的阻挡,在公元617年十一月九日的时候攻进了长安。
4.李渊攻进长安后,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让隋炀帝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杨侑,而李渊及他身边的亲信都成了杨侑的左膀六臂,在618年的时候,隋炀帝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在了江都,隋恭帝杨侑被迫禅位给李渊,李渊登基成为了皇帝,建立了唐朝。
唐高祖李渊,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迁”,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起义,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起义,同年的浙西方清起义,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起义,舒州杨昭起义,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起义等等。这些起义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书本《安史之乱》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6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梁元帝烧了多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