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梁元帝萧绎嗜书如命,当上皇帝后却烧掉140000卷图书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人对读书向来是很看重的。今天讲的是古代的一位大才子,此人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读书极为勤奋,简直嗜书如命,他即便是瞎了一只眼还要读书,而且藏书颇丰。但就是这样一个爱书之人,为何在当了两年皇帝之后,却烧掉了140000卷图书?办了一件堪比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的坏事呢?那么此皇帝是谁?既然如此爱书,为何还要烧书?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一)堪比“三曹”的“四萧”
这位大才子叫萧绎。这人似乎不够出名,咱们先来看看此人的背景,你就不得不服。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帝王文学家族的,仅有两家。一是号称“三曹”的曹家,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是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的代表。而另一家就是“四萧”。由于演义等的原因,使“三曹”的名声更大,其实在中国文学史上“四萧”的地位并不比“三曹”低。四萧就是南北朝时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父子四人,即萧衍、萧统、萧纲和咱们的主人公萧绎。
先说父亲梁武帝萧衍。既然是开国皇帝,他当然不是寻常之辈。著名学者钱穆对其评价很高: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钱穆把他比作汉文帝、王莽,可见此人有多牛。但这也只是说他的政治功绩,这里咱们撇开政治,只说文化。萧衍虽被称为“武帝”,但他可不是一介武夫,史载他自小就喜欢读书,文才出众。他年轻时就跟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大诗人谢朓,大文学家王融等齐名的人物,他与当时的七位著名文人(包括谢朓、沈约等)并称为“竟陵八友”。
四萧的第二位即萧绎的长兄,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大名鼎鼎的萧统,他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的编撰者,其历史文化地位是很高的;四萧的第三位是萧绎的三哥,即梁朝的第二代皇帝简文帝萧纲,此人也是个大才子,他是当时的著名文学体裁“宫体”的创造者,有文集100卷问世。有这样的父兄,萧绎想不成材(这里指文才)都难。
(二)冠绝一时,才高八斗
萧绎(508—555),字世诚,自号金楼子,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他天赋异禀,5岁能背诵《曲礼》,6岁能诗。史载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绝对是个才高八斗的人物。他不仅天赋极高,而且读书极为勤奋。他少年时曾因病导致一目失明,但仍嗜书如命,即便在自己不能捧书阅读时,仍令书童读给他听,甚至可以彻夜听书。
才华横溢的萧绎不仅读书多,而且创作颇丰,有400余卷作品问世。他的诗成就很高,现存119首。其中的边塞诗,上承古代征戍诗,下开唐代岑参、高适之先河,很有水准;他的闺怨艳情诗,对后来婉约派诗词有很大影响;他的写景咏物诗,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有《采莲赋》《春日》等传世之作,被后世评价为:“诗笔之丽,罕与为匹”。他的代表作《金楼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位。
萧绎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堪称翘楚,是中国历史上数百个帝王之中留下著作最丰富者,远比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帝博学,他还是唯一进入诸子百家的皇帝。
他不仅在文学上颇有建树,还有其他大量学术著作,如《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江州记》等。萧绎是个全才,他的学问简直包罗万象。不仅是文学家、诗人,还是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玄学家等。他的绘画水平绝对一流,比如传世作品《职贡图》,记录了当时前来南梁的各国使节的长相,上面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等,这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资料。
萧绎的围棋水平也很高,还写了好几本棋谱;他还是姓氏学家,也是玄学研究高手,著名的周易研究专家;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兵书《玉韬》;更令人吃惊的是,南朝士大夫们对骑马十分反感,萧绎却不辞辛苦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养马,还写了部专著《相马经》,究成果据说超出许多相马伯乐的水准。
萧绎还酷爱藏书,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搜罗天下名书,到四十六岁时,已经“聚书四十年,得书八万卷”,简直就一书虫。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博学之士,一个书虫,却办了一件堪比焚书坑儒的破坏文化的事情,就是烧掉了14万卷图书。究竟为何?
(三)为争皇位,无所不做
如果萧绎不当皇帝,只做一个学者的话,他可能成为一位文豪甚至文化大家。他在40岁之前,就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学者,但到了40岁,他的人生开始发生巨变。因为,做为一个男人,他终究未能免俗,他没有满足于研究学问,而是选择了权力。
本来,做为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萧绎是没有觊觎皇位之心的。萧衍立的太子是长子萧统。萧统不仅才学出众,能编著传世经典《文选》,而且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曾经代父监理朝政,干得相当出色,眼看一代明君就要诞生,可惜天妒英才,他因病早逝,仅活了31岁。而其父萧衍却长寿至86岁,古代罕见,他虽不失明君风范,但晚年也陷入昏聩之中,一心向佛,不理朝政。萧衍在太子萧统去世之后,立“四萧”之一的三子萧纲为太子。当年他虽已68岁,但依然硬朗,当然没有禅位之意。于是过了17年后,当萧衍已到85岁高龄时,仍没有禅位,所以就有人等不及了。
首先不是宫斗争权,而是叛乱。公元548年,中国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把一个占据江南富庶之地的梁朝搅了个天翻地覆。
萧绎似乎明白乱世出英雄的道理,他趁侯景叛乱之时,放弃学问,开始了对皇位的角逐,踏上了一条通向地狱的不归之路。
萧绎曾被封为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他526年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也是颇有势力。548年,侯景叛梁兵围都城建康,梁武帝命梁朝各路人马前来勤王,萧绎也亲率3万大军由他的驻地江陵(即荆州)赶来救亡。当时各路援军集结于建康城外,有二三十万之众,其势力远远高于侯景叛军。但由于各路人马缺乏统一指挥,大家都处在观望之中,萧绎更是如此。
于是侯景抓住机会水罐台城(都城核心区,皇宫所在处),并囚禁了梁武帝萧衍,老迈的萧衍很快在饥饿和困顿中去世。于是侯景立萧纲为帝,自己控制朝廷,萧纲成了傀儡皇帝。不久,侯景干脆杀死萧纲,自立为帝。
这期间萧绎在干什么呢?这时人性的复杂在萧绎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不是前来救援,不是来救助自己的父皇,而是忙着为自己寻找称帝的机会。这当然要消灭掉自己的竞争对手,而竞争对手当然很多。因为他只是皇帝的第七子而已。
于是萧绎开始行动。他不顾亲情道义,将对他称帝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逐个消灭,等到所有潜在竞争对手基本被铲除之后才发兵平叛。
萧绎以讨伐叛贼侯景为借口出兵,却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兄弟和亲人们。他先是听信谗言杀掉了弟弟桂阳王萧慥,接着派部将王僧辩发兵攻灭了侄子河东王萧誉,并袭击了哥哥邵陵王萧纶。然后杀害孙子辈的萧栋;又囚禁了侄子萧圆。
幸亏萧绎手下的得力干将王僧辩英勇善战,还有另一枭雄陈霸先(此君正是梁朝的取代者、陈朝的开国者)也率军前来协助平叛,才平定了侯景之乱。于是,萧绎看看对手也解决的差不多了,于552年11月在江陵即位称帝,后称梁元帝。
当然萧绎的兄弟子侄众多,他也不可能解决完。就在他称帝之前,武陵王萧纪(萧绎的八弟)已在成都称帝。国无二君,萧绎当然又与萧纪开战。最终萧绎在西魏宇文泰出兵相助下,又攻灭了萧纪。但霸道的西魏也乘机占有了益州等地。
(四)梦断江陵,焚书陪葬
此时萧绎显出了他在政治上的弱智的一面。本来争夺皇位,古来有之,他尽管为称帝大开杀戒,但成王败寇,似乎也可以理解。然此时他却又陷入了书生意气之中,认为天下已定,在封赏了王僧辩和陈霸先之后,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了。殊不知帮助他的宇文泰、陈霸先可都是天下枭雄,觊觎天下之心早已有之,他却不加防范。而且他不听群臣建议,没有把都城迁回国家的中心建康,而是在自己的根据地江陵直接进入温柔之乡,做起了皇帝的千秋大梦。
果然,萧绎的皇帝梦没有做多久,刚刚两年,554年10月,曾帮助他称帝的西魏宇文泰便率5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来了。而萧绎竟浑然不觉,他听信黄罗汉等无知之人的建议,认为西魏是友军不加防备。结果宇文泰大军一路顺风顺水,直逼江陵(千里江陵一日还,那速度,李白都知道)。直到敌人兵临城下,萧绎才派王僧辩抵抗,然为时已晚。
宇文泰数万大军围困江陵,城破已在眼前!你猜萧绎此时在干什么?他这时不是组织军士抵抗,坚决守城,而是与群臣举办了一场讲座,讲什么?《老子》。
这边大军压境,这边他却卖弄学问,气定神闲地讲国学!若是碰上狐性多疑的司马懿,指不定还认为萧绎在玩什么空城计,或许会被吓走;而偏偏宇文泰是一介武夫,不信这个把戏,装什么装,给我打!
于是眨眼城破。萧绎在城破之际,对着自己的14万卷藏书,感慨不已:“不想朕读书万卷,却遭今日之祸,读书何用!”于是一把大火烧光了他倾尽一生心血收藏的14万卷图书!
在文化意义上,萧绎是犯了一个天滔天大罪,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破坏文化事件。因为在古时印书可没那么容易,一方面纸张很贵,另一方面活字印刷书还没有出现,甚至雕版印刷也不常有,大多书籍都是手抄的,许多文化典籍都是孤本。他这一炬,某种意义上不次于项羽的火烧阿房宫,简直不可原谅。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对之有这样的评论:“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元帝哉。”
说萧衍亡国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过错,不检讨自己的不仁不义,却归罪于读书,真是活该他亡。他的下场确实很惨,他被俘后,监斩官命士兵用土袋将他活活地压死了。
一代文化“大师”就这样成了一个“亡国之君”(因为他死后,梁朝表面上还没有亡,还坚持了两年,萧绎的小儿子,当时才11岁的萧方智被部下拥立为帝,但只是个傀儡,不久大臣陈霸先就废梁建陈了)。
萧绎就像后来的陈后主陈叔宝、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一样,都是很有天赋的艺术家,搞学问可以,但不幸的是,他们都当了皇帝,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悲哉。不过相对于陈叔宝、李煜、赵佶,萧绎显得更加可恨,因为人家三个的帝位是继承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而萧绎的帝位纯粹是抢来的,所以他也是找死。自己死了吧,还拿14万卷图书陪葬,真乃历史罪人也!
关于梁元帝萧绎嗜书如命,当上皇帝后却烧掉140000卷图书的内容就是这些了,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
1、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提出:“燔《诗》、《书》。”主张,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然而这一主张并没有得以认真执行,因此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2、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不满于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这起焚书事件,令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3、梁元帝焚书
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兵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遂将书籍14万册烧掉。由此观之,梁元帝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
4、乾隆皇帝焚书
乾隆从公元1773——1782年,历时十年时间组织了360多位著名的文人学者编纂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巩固自己的皇权。乾隆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就“毁弃”,该“删改”的就“删改”。编书10年间,仅浙江省就焚书24次,就全国而言焚书数量可谓是数量浩繁,实则是中国文化的大灾难。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5、1976年的一次浩劫。你懂的,。
梁元帝萧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帝。萧艺继位前是湘东的国王。早年,他因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后历任荆州刺史、节度使、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密诏封萧艺为侍中、伪黄阅、大都督等职。他掌握着权力,却无视国内的内乱,隐藏着他的自私。故意纵容侯景作乱,导致梁武帝被侯景逼死,然后把对他即位构成威胁的兄弟侄子都一一消灭,等到所有潜在的竞争对手基本铲除后,再发兵给他。
武陵王萧基在萧艺登基后在益州称帝,于是萧艺出兵四川灭弟萧基,同时要求西魏出兵,结果益州沦落到西魏手里。萧艺狂言之后,上书西魏宇文泰,要照老图重划疆界。很不满意,命令常山金和将军杨忠带领五万军队进攻江陵。梁元帝打败太子,投降西魏。
梁元帝萧艺也是众多亡国的皇帝之一。与杨迪、南唐后主等名人相比,他的一生被历史遗忘在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梁元帝萧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并不曲折。前40年,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太子,除了在华宅高墙里看书、写诗、画画,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借助“侯景之乱”,登上了历史的前台,然后做出了被后人诟病的举动。
公元555年初,成圣三年十二月,西魏宇文泰大军围城,统帅在混乱中死去。宣誓效忠过去的将军们也向敌人投降了。正在吟诗的梁见大势已去。他赶紧躲进内城,下令把所有的书都烧掉,准备自焚。劝阻之后,他想投降求和。谢一任等人劝他乘夜突围。只要他渡过长江,就能得到驻扎在江南码头的阿良军的救援。然而,元帝不习惯骑马,并认为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只是给他的耳朵增添了侮辱。
在王豹的挑唆下,元帝仍然怀疑谢阿仁的忠诚,于是在他建议召集内城五千多人后,拒绝与他见面。他气得谢阿仁吐血。元帝骑着白马,穿着便衣在东门投降,被羞辱和杀害。在魏莹被俘后,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烧书时,萧艺说:“我读过成千上万的书,但它仍然在今天,所以我烧了它们。”梁元帝自焚而藏。他至死都不知道也不承认自己亡国的真正原因,但这也证明了他一生爱书,从极度的爱到极度的恨,想让这些心爱的书陪葬。纵观历史,这样的行为是前所未有的。
他刻苦读书,收集了半辈子的书籍,收藏了14万卷珍贵古籍,却在登基后,给北方西魏之敌和江陵破城之夜带来了大败。他下令一把火烧了来之不易的14万卷古今图书,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以来文化史上最大的浩劫。梁焚书是汉魏以来历代藏书的巨大损失。可以说,梁朝皇帝是一个给中华文明带来巨大伤害的千古罪人。
本来争夺皇位,古来有之,萧绎尽管为称帝大开杀戒,但成王败寇,似乎也可以理解。然此时他却又陷入了书生意气之中,认为天下已定,在封赏了王僧辩和陈霸先之后,以为从此天下太平了。殊不知帮助他的宇文泰、陈霸先可都是天下枭雄,觊觎天下之心早已有之,他却不加防范。而且他不听群臣建议,没有把都城迁回国家的中心建康,而是在自己的根据地江陵直接进入温柔之乡,做起了皇帝的千秋大梦。
果然,萧绎的皇帝梦没有做多久,刚刚两年,554年10月,曾帮助他称帝的西魏宇文泰便率5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来了。而萧绎竟浑然不觉,他听信黄罗汉等无知之人的建议,认为西魏是友军不加防备。结果宇文泰大军一路顺风顺水,直逼江陵(千里江陵一日还,那速度,李白都知道)。直到敌人攻打过来,萧绎才派王僧辩抵抗,然为时已晚。
宇文泰数万大军围困江陵,城破已在眼前!你猜萧绎此时在干什么?他这时不是组织军士抵抗,坚决守城,而是与群臣举办了一场讲座,讲什么?《老子》。这边大军压境,这边他却卖弄学问,气定神闲地讲国学!若是碰上狐性多疑的司马懿,指不定还认为萧绎在玩什么空城计,或许会被吓走;而偏偏宇文泰是一介武夫,不信这个把戏,装什么装,给我打!
于是眨眼城破。萧绎在城破之际,对着自己的14万卷藏书,感慨不已:?不想朕读书万卷,却遭今日之祸,读书何用!?于是一把大火烧光了他倾尽一生心血收藏的14万卷图书!在文化意义上,萧绎是犯了一个天滔天大罪,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破坏文化事件。因为在古时印书可没那么容易,一方面纸张很贵,另一方面活字印刷书还没有出现,甚至雕版印刷也不常有,大多书籍都是手抄的,许多文化典籍都是孤本。他这一炬,某种意义上不次于项羽的火烧阿房宫,简直不可原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16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备为什么不支援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