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的名臣–丙吉,他是鲁国人。他在年轻的时候研究法律,本来是一名鲁国的狱史,后来受到朝廷的重用,最终官至御史大夫、丞相。他一生辅佐汉宣帝可以说是兢兢业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其中《丙吉传》这本书中就是对丙吉这一人物的介绍。
首先在《丙吉传》这本书的开篇,就先对丙吉介绍了一番。其中由于丙吉的出生日期历史上并没有记录,于是在《丙吉传》中只说了丙吉的去世日期是在公元前55年。此外除了丙吉这一个名字外,他还拥有其他的别称,诸如:邴吉、丙定侯、丙博阳等。其一生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奏记霍光议立皇曾孙》、《与魏相书》。
随后,关于丙吉的人物生平在书中也有介绍。据说在征和二年的时候,由于发生了巫蛊的事件,于是丙吉就被召回到了朝廷,汉武帝就命他处理有关巫蛊事件的案子。当时汉宣帝刘询才刚出生不久,又因为是皇曾孙,被卫太子刘据的时间牵连关进了牢狱中,丙吉看见后很是同情,心里知道太子是清白的,但是又没有什么证据证明他的清白,其中特别同情的就是皇曾孙刘询,于是就挑选了比较老实的两个女囚命他养护刘询。丙吉则处理巫蛊案件,可是查了很多年,都没能结案。
直到在后元二年的时候,汉武帝病重,于是大赦天下。丙吉就将刘询以及狱中的养母接了出来,并多次嘱咐护养他的乳母好好用药治疗,还用私人财物供给他的衣食。
丙吉问牛
丙吉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丞相丙,他平时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还经常外出考察民间情苦。据说有一次外出,他见一群人在斗殴,没有去制止,而是当他看见到一头牛在吃力地拉车。他却停下叫人去询问,下属就说他只重畜不重人,他也就解释说牛是影响农事,直接的影响到了国计民生。
丙吉问牛
关于“丙吉问牛”的这个故事主要内容是:在某个春季的一天,丙吉外出探查民情,在途中偶遇了一行人在打架,路的旁边还有躺着个受伤的人,然而,丙吉却没有停下车前来制止,令他身边的随从感到很是吃惊,暗自纳闷。过了一会,又向前行使了一段路程。当看到有一位农夫牵着自己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时,丙吉立刻命人将马车停了下来询问这位老人,而他的侍从很是纳闷,并问丙吉为什么如此重畜轻人。
丙吉就跟他说:“那些打架斗殴的行为自会有官府来管理,我只要值当得来体察一下农民的状况和政治形势就可以了。作为一名丞相,朝廷的重要人员,关心国家大事是理所当然的。对于问牛来说,意义则是不同的现在的气节是春天,天气还没有太热,如果这头牛是因为天气太热而喘息,那就反应了出了气节不正常的问题,这样一来,农业肯定就会受到影响,国家经济也将面临着重大问题。所以,我才过问了牛的事情。
综上所述,当时丙吉所处的是农行社会,如果农业受到影响,势必会影响到国家和百姓,而他在这个故事中询问牛的原因,也正是抓住了国家问题的要害。
共2页:12下一页
1. 丙吉宽厚的译文 [参考译文] 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
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
这个车夫就到骑兵歇息的驿站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
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
2. 丙吉宽厚的译文 [参考译文]
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到骑兵歇息的驿站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
3. 丙吉问牛文言文翻译 汉书 丙吉问牛
【原文】
吉①又尝出,逢清道②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吏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吏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③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汉书·丙吉传》
【注释】
①吉:即丙吉,武帝时人。曾救助宣帝,宣帝时为丞相,宽厚谦退,有政声。
②清道:皇帝出门时先令道路清净。
③三公:指军事、政务和监察三方面的最高长官。此处指丞相。
【译文】
丙吉曾出行,碰上清道民夫成群斗殴,死伤满路,丙吉却不闻不问,属官十分奇怪。丙吉继续前行,碰到有人追赶一头牛,牛气喘吁吁热得吐出了舌头。丙吉停下车,叫骑马的小吏去问:“追赶这牛跑了几里路?”属官说丞相应当过问的事不过问,不该管的却管了,有人以此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杀伤,是长安令、京兆尹职务范围内所要禁止、防备并追捕的,每年年终由丞相考察他们的业绩,上报皇帝再行赏罚罢了。宰相不必亲自办理小事情,不应当过问路上斗殴的情形。但现在还是早春,不很热,恐怕这牛没跑多远便因太热而喘息,这表示天时节气不对,怕对农事有妨害。丞相职务是总揽全局调和阴阳,这事是我职务范围内的事,所以过问。”属官才心服口服,认为丙吉识大体顾全局。
4. 丙吉字少卿~~~的译文 这个是用《汉书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传 第四十四》中关于丙吉的记载删节来的,精解起来篇幅太大了,给你个语文老师写的通译吧,拿85分足够了。如果有个别想讨论的地方就补充提问吧。
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他为人渊博宽厚,不夸耀自己的长处。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太子的师傅)。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本来出身于主管刑事案件的小官吏,后来学习《诗经》和《周礼》,都能通晓主要意义。到担任丞相,崇尚宽容大度,喜欢礼仪谦让。部下官员有人犯罪贪污,总是给这种人放长假,到底不去审问调查。他的宾客中有人告诉他说,“大人担任汉丞相,那些坏官吏已经形成了贪污事实,为什么一点也不惩办呢?”丙吉说,“在中央官府做丞相而获得审判官吏的名声,我认为是很丢人的。”。以后凡是接替丙吉做丞相的人,就把这作为先例奉行,三公官府不审判官吏从丙吉开始。他对于本部门所领导的部下官吏,极力为他们掩饰过错而宣传他们的优点。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这个车夫家在边城,熟悉了解边城派出快马报告紧急情况的过程。车夫曾经出门,恰好边境派骑兵传送紧急文书迅速来到京城。这个车夫就到骑兵歇息的驿站去打探军事机密,知道匈奴人已经进入了云中郡和代郡,立即回到丞相府见到丙吉汇报情况。不久,皇帝下诏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了匈奴人入侵边郡的主管官吏的出身及能力情况,丙吉能详细回答,御史大夫仓促之间不能详细了解,因此受到处罚责备。而丙吉受到皇帝称赞,认为他忧思边境操劳防务,这是车夫的力量。丙吉于是感叹说,“人才没有不可宽容的,人的能力各有所长,假使我没有提前听到车夫的报告,哪里能被皇帝进行慰劳奖励呢?”部下因此更认为丙吉有才能。丙吉又曾经外出,在清理道路时遇到一群人斗殴,死伤的人横卧在道路上,丙吉经过那里却不过问。有部下独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丙吉向前走,遇到人驱赶牛,牛喘气吐出舌头,丙吉让车队停下,让骑马的官吏询问:“赶牛走了几里路了?”部下独自认为丙吉在这两件事上前后处理的不合适。有人因这事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互相杀伤了,应当禁止防备追赶捉拿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权范围。在岁末报告施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所以这不是我应当在道路上审问处理的。正值春天还不应该太热,担心牛在近处走却因为中暑的缘故喘气,这就是时令节气失调了。恐怕对百姓生产生活有伤害,因此调查这事。”部下才佩服。认为丙吉顾全大局,能抓住主要矛盾。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春天,丙吉病危,去世,谥号为定侯。
5. 文言文翻译 1.所以古人说,"坐着高谈阔论大道理的,称之为王公;亲身去实践的,称其为士大夫."所以,丙吉(一个人名)不问死在道路中间的人而担忧牛喘气,陈平不愿意知道钱粮的具体数量,说,"自然有人主管",他们这些人实在通晓自己的职位(即知道自己的责任),今天你掌管政权,却亲自校订书册,为此而整天流汗,不也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表示感谢(理解为歉意也可),等到颙(前面这段话都是颙这人说的)死了,诸葛亮流泪哭泣三天.
2,主与司在这里都是掌管的意思
3.溪大怒说:"这就是太师的仁义明智,与我的事情有什么关系?你竟然心怀祸心来贿赂我吗?"将他送来的金钱还给他,斥责他让他走了.
6. 文言文《文彦博》翻译 出自《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 【原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
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
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西方用兵,偏校有监陈先退、望敌不进者,大将守著令皆申覆。彦博言:“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
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峻,将何以济?”仁宗嘉纳之。黄德和之诬刘平降虏也,以金带赂平奴,使附己说以证。
平家二百口皆械系。诏彦博置狱于河中,鞫治得实。
德和党援盛,谋翻其狱,至遣他御史来。彦博拒不纳,曰:“朝廷虑狱不就,故遣君。
今案具矣,宜亟还,事或弗成,彦博执其咎。”德和并奴卒就诛。
以直史馆为河东转运副使。麟州饷道回远,银城河外有唐时故道,废弗治,彦博父洎为转运使日,将复之,未及而卒。
彦博嗣成父志,益储粟。元昊来寇,围城十日,知有备,解去。
迁天章阁待制、都转运使,连进龙图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改益州。尝击球钤辖廨,闻外喧甚,乃卒长杖一卒,不伏。
呼入问状,令引出与杖,又不受,复呼入斩之,竟球乃归。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贝州王则反,明镐讨之,久不克。彦博请行,命为宣抚使,旬日贼溃,槛则送京师。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荐张环、韩维、王安石等恬退守道,乞褒劝以厉风俗。
与枢密使庞籍议省兵,凡汰为民及给半廪者合八万,论者纷然,谓必聚为盗,帝亦疑焉。彦博曰:“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
脱有难,臣请死之。”其策讫行,归兵亦无事。
进昭文馆大学士。御史唐介劾其在蜀日以奇锦结宫掖,因之登用。
介既贬,彦博亦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许州,改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至和二年,复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与富弼同拜,士大夫皆以得人为庆,语见《弼传》。
三年正月,帝方受朝,疾暴作,扶入禁中。彦博呼内侍史志聪问状,对曰:“禁密不敢漏言。”
彦博叱之曰:“尔曹出入禁闼,不令宰相如天子起居,欲何为邪?自今疾势增损必以告,不尔,当行军法。”又与同列刘沆、富弼谋启醮大庆殿,因留宿殿庐。
志聪曰:“无故事。”彦博曰:“此岂论故事时邪?”知开封府王素夜叩宫门上变,不使入;明旦言,有禁卒告都虞候欲为乱。
沆欲捕治,彦博召都指挥使许怀德,问都虞候何如人,怀德称其愿可保。彦博曰:“然则卒有怨,诬之耳。
当亟诛之以靖众。”乃请沆判状尾,斩于军门。
先是,弼用朝士李仲昌策,自澶州商胡河穿六漯渠,入横垅故道。北京留守贾昌朝素恶弼,阴约内侍武继隆,令司天官二人俟执政聚时,于殿庭抗言国家不当穿河于北方,致上体不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1333337616634安。
彦博知其意有所在,然未有以制之,后数日,二人又上言,请皇后同听政,亦继隆所教也。史志聪以其状白执政。
彦博视而怀之,不以示同列,而有喜色,徐召二人诘之曰:“汝今日有所言乎?”曰:“然。” 彦博曰:“天文变异,汝职所当言也。
何得辄预国家大事?汝罪当族!”二人惧,色变。彦博曰:“观汝直狂愚耳,未忍治汝罪,自今无得复然。”
二人退,乃出状示同列。同列皆愤怒曰:“奴敢尔僣言,何不斩之?”彦博曰:“斩之,则事 彰灼,于中宫不安。”
众皆曰:“善。”既而议遣司天官定六漯方位,复使二人往。
继隆白请留之,彦博曰:“彼本不敢妄言,有教之者耳。”继隆默不敢对。
二人至六漯,恐治前罪,更言六漯在东北,非正北也。帝疾愈,彦博等始归第。
当是时,京师业业,赖彦博、弼持重,众心以安。沆密白帝曰:“陛下违豫时,彦博擅斩告反者。”
彦博闻之,以沆判呈,帝意乃解。御史吴中复乞召还唐介。
彦博因言,介顷为御史,言臣事多中臣病,其间虽有风闻之误,然当时责之太深,请如中复奏。时以彦博为厚德。
久之,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封潞国公,改镇保平、判大名府。又改镇成德,迁尚书左仆射、判太原府。
俄复镇保平、判河南。丁母忧,英宗即位,起复成德军节度使,三上表乞终丧,许之。
初,仁宗之不豫也,彦博与富弼等乞立储嗣。仁宗许焉,而后宫将有就馆者,故其事缓。
已而彦博去位,其后弼亦以忧去。彦博既服阕,复以故官判河南,有诏入觐。
英宗曰:“朕之立,卿之力也。”彦博竦然对曰:“陛下入继大统,乃先帝圣意,皇太后协赞之力,臣何闻力之有?兼陛下登储纂极之时,臣方在外,皆韩琦等承圣志受顾命,臣无与焉。”
帝曰:“备闻始议,卿于朕有恩。”彦博逊避不敢当。
帝曰:“暂烦西行,即召还矣。”寻除侍中,徙镇淮南、判永兴军,入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熙宁二年,相陈升之,诏:“彦博朝廷宗臣,其令升之位彦博下,以称遇贤之意。”彦博曰:“国朝枢密使,无位宰相上者,独曹利用尝在王曾、张知白上。
臣忝知礼义,不敢效利用所为,以紊朝著。”固辞乃止。
夏人犯大顺,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
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秦人冤之。庆州兵乱,彦博言于帝曰:“朝廷行事,务合。
典源出处 《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释义用法 汉代丙吉为丞相,外出遇相斗死伤者不问,而见牛热气喘反查问,认为这有关节气,是丞相应当过问的,而斗杀自有专职官员去管。后以此典表现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也用以借称丞相等显官。
用典形式
【问牛喘】 明 ·李东阳:“道旁死人春不管,丞相停车问牛喘。”
【问喘牛】 宋·梅尧臣:“诗书每博约,文酒时献酬。其间最达 者,今已问喘牛。”
【丙吉问牛】 唐·邵谒:“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
【喘牛必问】 明·徐渭:“吠犬从今无一处,喘牛必问有诸贤。”
【相车问牛喘】 宋·宋祁:“相车问罢同牛喘,大厦成时与燕来。”
1. 以牛替羊文言文翻译 以羊替牛原文出处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⑾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⑿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⒀也。”【注释】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
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无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u)觫(su):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⑧爱:吝啬。
⑨褊(bian):狭小。⑩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
⑾隐:疼爱,可怜。 ⑿无伤:没有关系,不要紧。
⒀庖厨:厨房。译文;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
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孟子说:“我曾经听胡 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
’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宣王说:“是有这件事。”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
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
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
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 丙吉问牛文言文翻译 汉书 丙吉问牛
【原文】
吉①又尝出,逢清道②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吏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吏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③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汉书·丙吉传》
【注释】
①吉:即丙吉,武帝时人。曾救助宣帝,宣帝时为丞相,宽厚谦退,有政声。
②清道:皇帝出门时先令道路清净。
③三公:指军事、政务和监察三方面的最高长官。此处指丞相。
【译文】
丙吉曾出行,碰上清道民夫成群斗殴,死伤满路,丙吉却不闻不问,属官十分奇怪。丙吉继续前行,碰到有人追赶一头牛,牛气喘吁吁热得吐出了舌头。丙吉停下车,叫骑马的小吏去问:“追赶这牛跑了几里路?”属官说丞相应当过问的事不过问,不该管的却管了,有人以此讥笑丙吉,丙吉说:“百姓斗殴杀伤,是长安令、京兆尹职务范围内所要禁止、防备并追捕的,每年年终由丞相考察他们的业绩,上报皇帝再行赏罚罢了。宰相不必亲自办理小事情,不应当过问路上斗殴的情形。但现在还是早春,不很热,恐怕这牛没跑多远便因太热而喘息,这表示天时节气不对,怕对农事有妨害。丞相职务是总揽全局调和阴阳,这事是我职务范围内的事,所以过问。”属官才心服口服,认为丙吉识大体顾全局。
3. 翻译文言文 译文:王烈字彦方,太原人。
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 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 件事。”
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 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
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 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 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4. 文言文齐宣王纳谏翻译,急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5. 孟子见齐宣王,曰: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哉!
译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孟子谒见齐宣王说):为巨室(你想建造高楼大厦),则必使工师求大木(那一定会派遣主管建筑的官员去搜寻大的木料)。工师得大木(如果他们得到了这种大木料),则王喜(那么大王就高兴),以为能胜其任也(认为他们胜任自己的工作)。匠人斲zhuo而小之(如果木工将材料砍小了),则王怒(那么大王就会生气),以为不胜其任矣(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夫人幼而学之(有的人从小就学习治国之道),壮而欲行之(长大后希望能在实践中运用它);王曰(可大王却说):姑舍女所学而从我(把你所学的东西暂时放下来,先按我说的去办吧)。则何如(你说那会怎么样)?今有璞玉于此(假如现在有一块未经雕琢过的玉石放在这里),虽万镒(即使值二十万两银子),必使玉人雕琢之(也一定得请琢玉的匠人来雕琢才行)。至于治国家(谈到治理国家),则曰(你却这样说):姑舍女所学而从我(把你所学的东西暂时放下来,先按我说的去办吧)。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哉(那和你要玉匠按你的想法去雕琢玉石又有什么不同呢)?
丙吉看到牛喘便询问,但是兵刑钱谷的问题却不答,不是他不回答,是因为他不能回答。
言外之意是各人具有各自的能力和职责,超出其外的是不能做到的。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
丙吉外出,遇到清道的人发生群斗的事,死伤的人横陈路上,丙吉经过这里却不闻不问,掾史特别觉得奇怪。丙吉往前走,遇到有人追赶牛,牛气喘急,吐出舌头。丙吉停下车子,让随员骑马过去问:“追牛走了几里了?”掾史更觉得丞相不问群斗而问追牛的事,太不恰当了,有的因此讥刺丙吉,丙吉说:“老百姓争斗,相互杀伤,这是长安令、京兆尹职责应当禁止、防备和追捕的事,(我的职责是)年终奏请实行赏罚罢了。宰相不亲自处理小事,不应当在路上过问(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正当春天还不应当很热,害怕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息,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担心将会伤害全国百姓,因此而问这事。”(听了这番话),掾史才心悦诚服,认为丙吉注重的是大事。
丙吉:汉朝人,做过宰相。
“问牛喘”典故:丙吉为相,出郊,遇途人有殴死者,不问。遇有逐牛而喘者,问曰:牛行几里矣。或曰前后失问。吉曰:方今少阳用事,犹未太热,牛喘出舌,恐阴阳失序。三公调理阴阳,职当忧,故问之。殴死人者,自有京兆官治之,非宰相之当问也。
译文如下:
丙吉看到牛喘便询问,但是兵刑钱谷的问题却不答,不是他不回答,是因为他不能回答。
言外之意是各人具有各自的能力和职责,超出其外的是不能做到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3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叔孙通:因溜须拍马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