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手下能人良将众多,出谋献计溜须拍马者更是不计其数。但有一人虽然当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综合最后结局你会发现此人显得异常特别。此人其实很聪明,曾多次抛弃信仰、改变立场,甚至为了迎合刘邦,连代表身份的衣服也不敢穿,改成平头老百姓的装束,在汉营小心翼翼,多余的话一句都不说,看起来是个谨小慎微的老实人,却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在合适的机会凭一两件事扬名立万,不但生前得到刘邦、吕雉等人的宠信,就是死了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最后都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
没错,他就是叔孙通,先后当过侍诏博士、博士、奉常,最后官至太常、太子太傅,号稷嗣君,以后被司马迁称为一代儒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他,儒学也许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就消亡了,因为当时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很看不起儒学,认为儒学不过是虚妄之说,没有实际用途。
叔孙通是鲁地薛县人,薛县就是现在的山东藤县,鲁是儒学的发源地,因此叔孙通很精通儒学,秦朝的时候,就因为精通儒学被招进朝廷,封了个侍诏博士,过去的博士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顾问吧,顾问而且还是侍诏,等候君王的召唤,地位显然是很不起眼的。
大家都知道,秦朝主要依靠法学治国,对儒学一向都看不起,当时掌权的赵高、李斯都是法家的崇拜者,叔孙通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官,身份自然非常尴尬,可他也聪明,进朝廷后一看这种情况,于是立刻抛弃信仰,对自小学到大的儒学只字不提,张口闭口都是法家的道理,因此就能侥幸的存活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都没有想起他。
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侍诏博士。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这时候国家大权全握在赵高手里,赵高原本是赵国遗民,他之所以净身入宫,就是奔着灭亡秦国去的,掌握大权后自然是种种倒行逆施,终于搅得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了,赵高本来压着这件事,可后来陈胜吴广闹的动静越来越大,一度时间都打到秦朝腹地的武关。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些风言风语就传到秦二世胡亥耳中,有一天,秦二世就把他们这些侍诏博士叫过来问:听说有个叫陈胜吴广的闹的动静很大,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啊。
皇帝终于问到了侍诏博士,于是有些人就认为盼到了春天,纷纷激动的献计献策,很多人都认为,天下百姓都是秦朝的子民,子民竟敢反抗皇帝,那就是大逆不道,应该赶紧派兵镇压。
这些话虽然很有道理,但秦二世听见以后,面色却越来越是难看,终于,大家伙儿的意见都表达完了,但秦二世注意到,有个叫叔孙通的侍诏博士竟然从始到终一句话都没说,于是对叔孙通扬扬下巴,言下之意是,你有什么高见呢。
叔孙通就很恰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你猜他怎么说,叔孙通说:“他们说的那些都是谬论。如今天下归为一统,各郡各县的城池都已铲平,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掉,这就早已向天下人宣布用不着这些东西了。当今又上有英明的皇帝,下有完备的法令,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于职守,四面八方都像辐条向着轴心一样地向着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所谓的陈胜吴广之流,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哪里还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郡尉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几句话可真说到秦二世心里了,于是很开心的认为叔孙通是忠臣,对天下局势有正确的判断,而那些说有人造反的,一定是心怀叵测,想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于是表彰了叔孙通,赐给他二十匹丝绸,一套新衣服,并提升为博士,然后把说造反的人都抓起来,交给廷尉治罪。
散朝之后,皇帝面前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博士们立刻有了忧国忧民的勇气,纷纷指责叔孙通说:“天下已经混乱到这般地步,你不赶紧想着出个好主意,怎么还拍皇帝的马屁呢。”
叔孙通白眼一翻:“你懂个屁,我刚才差点掉火坑里。”
说完就回家收拾行李逃跑了。为什么逃跑,不刚刚受到皇帝的嘉奖吗,讨的皇帝的欢心,以后一定是前途无量,可叔孙通呢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乎意料的逃跑了。原因无他 ,是因为他已经看到,秦朝已经无药可救,自己犯不着为秦朝陪葬。
而那些继续留下来当官,准备为朝廷效命的同事们今后什么下场就不得而知了。
这一篇记的是叔孙通,他的对话最多,共计回答弟子一次,向高帝进言四次,讥笑鲁两生一次。他的弟子们发言两次,一次是怨他,一次是赞他。此外鲁两生拒绝叔孙通一次。高帝与叔孙通对话,并自己表示得意,共计四次。3
叔孙通讥笑鲁两生,说他们是“鄙儒”,“不知时变”,他自认6t
P323该是“通儒”,“知时变”的了;后来弟子感激他,又说他“知当世之要务”。所谓“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就是懂得迎合潮流,能够看风使舵,不死守着什么宗旨信仰。叔孙通的一些对话,都把他的“知时变”与“知当世之要务”具体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他就是那样一个“通儒”,与拘守古制、效法先王的儒者并不一样。!
试看他回答弟子的话:“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用最实际的说法,把弟子们按住,一方面也就见出他能够“知当世之要务”。可又宽慰他们说,“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不忘”什么?当然是不忘引进他们,有朝一日大家弄个官做。这种话只有在师弟之间私谈的时候才好说,当着旁人决不便说。如果是以道行相砥砺的师弟,即使私谈也不会说这种话,特别是师的方面。听听那声气,不正与政治上一个小派系的头子回复谋干差使的人说“知道了,看机会吧,总有你的分”一模一样吗?说这种话的时候,叔孙通把儒者的面具卸下来了。pc
再看他向高帝进言。他说“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正当高帝“益厌之”的时候,他表示有办法——“守成”的办法,“起朝仪”来安定朝廷的秩序。这又是个“知时变”,又是个“知当世之要务”。他这个话与回答弟子的话是一贯的。“难与进取”无异说“宁能斗乎”;而“守成”就是他教弟子们等待的。从这前后一贯的对话,可见叔孙通心目中,儒者的任务无非帮助成功的皇帝想些办法,维持尊严,并没有儒者的宗师孔子那种“行道”的想头。他又说“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把“鲁诸生”提在前头,因为鲁是知礼之邦;同时带出弟子们,见得他的确“不忘”,一直把弟子们的愿望放在心上,可是一点不落痕迹。高帝恐怕礼仪麻烦,他就回说“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这句话里的“古礼”与“秦仪”都只是陪衬,主要的是“杂就之”,把马虎牵就的心情透彻地表出。儒者对于礼仪是看得非常郑重的,叔孙通却这样马虎牵就,他是何等样的儒者也就可想而知了。上面两句是他不妨“杂就之”的论据。前一句大概是儒者相传的话,意思也见于《礼记·坊记》。后一句简缩了《论语》中孔子的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有了论据,见得“杂就之”就是“因”,就是“损益”,不违背儒者的传统。并且,三句不离本行,儒者的语句脱口而出,正见儒生的本色。叔孙通虽然不是正宗的儒者,在口头充充儒者的派头当然是擅长的。R
最后看他把弟子们荐给高帝,也把儒者的面具卸下来,老实不客气说,“我手下有许多弟子,他们有功劳,他们要官做。”要知道那时候“守成”的办法已经见效,高帝得意得不可开交;叔孙通自己拜为太常,得了五百斤的赐金;他与高帝的关系已经达到亲近的地步了。既然如此,落得开门见山,老实不客气说出来。在这样的场合里,高帝还会吝惜几个“郎”的位置不给吗?这又见得叔孙通能够抓住时机,又是个“知时变”。L)q&'3
现在看弟子们的话。在抱怨的一次里,他们说“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把他们希冀利禄的心情完全托出。他们师弟一伙儿原本是任何诸侯都可以投的,现在居然投在较有成功希望的一方面,这京是所谓“幸”。在这儿弄个一官半职,饭碗可以长久,而且有升擢的指望,这又是将来的“幸”。一班弟子所为何来,在一个“幸”字上表达得透彻明显极了。在赞扬的一次里,他们说“叔叔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可见他们由于平时的习染(如听叔孙通批评鲁两生“不知时变”)以及实际的经验(如乘机起朝仪果然成功,只要说一句话果然大家当了“郎”),相信他们的老师确然能“知当世之要务”,是个顶了不起的人;用他们儒者习惯的说法,顶了不起的人就称他为“圣人”。可是,照正宗的儒者的见解,“圣人”的含义要广大高深得多,决不仅是“知当世之要务”。他们那样说,显见他们并非正宗的儒者。他们得了一官半职,就极口称扬老师,连“圣人”也说了出来,这正传出了他们热中的满足的感激的心情。58JWA
叔孙通的弟子是何等样的人物,就在前后两次发言中见出。写弟子无非作叔孙通的陪衬,弟子如此,老师可想而知了。
鲁两生正与叔孙通对照,写他们的话,作用在作叔孙通的反衬。鲁两生瞧不起叔孙通,说他“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他们特别看重礼乐,讲“积德”,讲“合古”。
1. 关于讽刺诗句
关于讽刺诗句 1.关于讽刺古诗词
1、有一首词曲《醉太平·夺泥燕口》专门讽刺挖苦贪婪之徒、贪得无厌的可憎嘴脸的,诗文如下: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醉太平》是曲牌名。这首词曲被收入明代李开先的《一笑散》中,原题作“讥贪狠小取者”。
其语言生动逼真,平实易懂,用夸张的手法和形象的比喻,尖锐辣泼的讽刺了没脸没皮的贪婪者。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是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所作。也很辛辣生动。
3 出水的蛤蟆着绿袄,下河的螃蟹披红袍。4 红绿锦衣满身披,能言人语世上知. 劝君莫照猫画虎,学舌效鸣笑谈资.《田家》 年代: 唐 作者: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题临安邸》 年代: 宋 作者: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咏史》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官仓鼠》 年代: 唐 作者: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板》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非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当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自无立辟。 价人维蕃,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名都篇》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植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鲐虾,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戏为六绝句》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2.关于“讽刺”的诗句有哪些
1、《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江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咏针》清·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4、《杂作》明·董应举
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
事亲能若此,岂不成孝子。
5、《白鹭》宋·唐庚
说与门前白鹭群,也须从此断知闻。
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
6、《嘲鲁儒》唐·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道上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7、《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9、《七步诗》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0、《咏史》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3.有没有关于讽刺人不要脸的诗句
1、有一首词曲《醉太平·夺泥燕口》专门讽刺挖苦贪婪之徒、贪得无厌的可憎嘴脸的,诗文如下: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醉太平》是曲牌名。这首词曲被收入明代李开先的《一笑散》中,原题作“讥贪狠小取者”。其语言生动逼真,平实易懂,用夸张的手法和形象的比喻,尖锐辣泼的讽刺了没脸没皮的贪婪者。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是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所作。也很辛辣生动。
4.求4首讽刺诗
东都望幸唐.章碣 懒修珠翠上高台, 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 君王自领美人来。(这哥们应试当时没考上,写了这首诗揭露考场走后门的现象。
后面两句就讽刺了,说即使考了也没用,都内定好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小白(白居易)在一破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巴山楚水,我估计就是四川、重庆一带呆了二十三年,小刘童鞋就替他报不平了,前面都是在报不平,后面就是鼓励小白“长风破浪会有时”。其实后面还有一阙,只记得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再奉上小白(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都算是有讽刺意味的诗。
5.求古代讽刺诗
1、五代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译文:后蜀国的君王城楼上竟然竖起了白旗,我被封锁在了这冷清清的行宫里哪里知道这件事?守卫君王的十四万人一起脱下了金闪闪的铠甲,其实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守卫国家的男子!
2、春秋佚名《国风·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译文:老鼠还有皮,做人怎能没有威仪。做人如果没威仪,不如早早就死去。老鼠还有齿,做人行为没有节制。做人如果没节制,怎么还不去死?老鼠还有体,做人却不守礼。做人如果不守礼,怎不快点去死?
3、唐代来鹄的《蚕妇》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译文: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4、三国曹植《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5、唐代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6.关于“讽刺”的诗句有哪些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3、《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赠花卿》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讽刺诗有哪些
国古代的讽刺诗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以针砭时弊、鞭笞丑恶、警世醒人为特色的讽刺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历代的讽刺诗是十分丰富的,若按其内容分,主要的可以分为七类。 一是讽刺统治阶级重赋巨敛、残酷剥削的。
如曾任唐朝宰相的李绅在其《悯农二首》第一首中写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二是讽刺执政者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如在秦代流传的一首民歌中写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拄。" 三是讽刺权贵们荒淫无度、醉生梦死的。
如唐朝中书舍人杜牧在其《泊秦淮》一诗中写到:"烟笼寒江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四是讽刺掌权者卖官鬻爵穿法扁盒壮谷憋贪铂楷、用人失察的。如汉朝末年的一首乐府民歌中写到:"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 五是讽刺官场之中溜须拍马、曲意奉承的。如明朝工部侍郎董应举在其《杂作》一诗中写到:"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
事亲能若此,岂不成孝子。" 六是讽刺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残害异己的。
如北宋诗人唐庚在其《白鹭》一诗中写到:"说与门前白鹭群,也须从此断知闻。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
" 七是讽刺统治者兄弟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如三国时期曹植在其《七步诗》中写到:"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生根,相煎何太急。
8.带有讽刺的古诗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一名官差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 红尘,把荔枝送到黄帝和贵妃避暑的华清宫。
嗜食荔枝的杨贵妃 尝着鲜美清凉的荔枝,嫣然而笑。可外人谁能想到,那奔驰的驿 马是为了进呈荔枝而来。
驿马匆匆,人们以为是在传送国家大事,又有谁知道那些奔 波只是为了给妃子送荔枝。诗人将这两个镜头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揭露黄帝为宠爱妃子而无所不为的荒唐,鞭挞了唐朝统治者骄奢 淫逸的生活。
朝天子 咏喇叭 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译文】 喇叭锁哪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
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简析】 我们知道这首小令是诗人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显然是有所寄托。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寄托是否成功。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_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
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通读全篇,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它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分明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
作品分明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千里辽阔的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红花,处处春意浓,水乡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风轻轻摆动。
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 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 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简析】 词人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凝笔端,写成了名 篇佳作,历久长新,此等例真是举之不尽,而王安石的这一阕 《桂枝香》,实为个中翘楚。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
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
9.关于讽刺的古诗词有哪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释义: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释义: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2.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释义: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释义: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释义: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二首》 释义:虽然各地的土地都被农夫耕种,再无闲置的田地,可仍然有种田的人因为粮食被官府征去而被饿死。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释义: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释义: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8.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唐庚《白鹭》 释义:当权者正处心积虑,罗织罪名,株连政敌,无所不用其及。
若按照当局从甲求乙,由乙求丙的方式类推,由屋及乌,恐怕连自己门前的白鹭也难逃厄运吧。9.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释义:穿着绫罗绸缎的人,却不是养蚕织锦的人自己.10.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曹邺《官仓鼠》 释义:在灾荒之年,官仓内积满粮食,老鼠吃得肥大如斗,下层士兵和穷苦百姓却忍饥挨饿。
无人去整治它们,所以见人而不遁逃。
司马迁: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诸儒生: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班固:高祖以征伐定天下,而缙绅之徒聘其知辩,并成大业。语曰:“廊庙之枝材一木之材,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信哉!刘敬脱挽辂而建金城之安,叔孙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郦生自匿监门,待主然后出,犹不免鼎镬。朱建始名廉直,既距辟阳,不终其节,亦以丧身。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
陆机:百王之极,旧章靡存。汉德虽朗,朝仪则昏。稷嗣制礼,下肃上尊。穆穆帝典,焕其盈门。风谌代,宪流後昆。
司马贞:厦藉众干,裘非一狐。委辂献说,釂蕝陈书。皇帝始贵,车驾西都。既安太子,又和匈奴。奉春、稷嗣,其功可图。
司马光:①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②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
王安石:马上成功不喜文,叔孙绵蕞擅经纶。诸生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作圣人。
王令:弟子从来学未纯,异时得失亦频频。一官所买知多少,便议先生作圣人。
陈普:刘项权将作狗偷,谁能撩虎又靡头。汉王不是坑儒主,颈备依依是可羞。
徐钧:秦府藏书熟见闻,三王遗意可追寻。如何绵蕞因秦陋,古礼沦亡恨到今。
洪亮吉: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吴之振:先生秦博士,秦礼颇能熟。量主欲有为,两生皆不欲。草具一王仪,群豪果知肃。黄金既遍赐,短衣亦已续。儒术自此凋,何为反初服。
蔡东藩:叔孙通揣摩求合,欲起朝仪,徒以绵蕞从事,贻讥后世;而高祖反喜出望外,叹为皇帝之贵,及今始知。夸外观而失真意,乌足制治?此鲁两生之所以不肯从行,而名节独高千古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003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邦八个儿子死因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