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昭(?~516),北朝魏诗人、书法家。字僖伯。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魏大臣郑羲幼子。孝文帝时,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君臣联句作歌,传为佳话。宣武帝初,迁秘书监,因从弟郑思和事株连,出为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后复入为秘书监。死后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的"双阙承汉开,绝□虹萦□;涧□禽朝迷,窦狭鸟过亟",《登云峰山观海岛》的"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笔力劲健,较有气势。他的文章,两篇是章表,无甚特色,仅《天柱山铭》尚有文采。
《魏书·郑羲附道昭传》说他"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但今仅存诗4首,文3篇。辑入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莱州大基山依车、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做了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从此,莱州云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扬四海。熠熠生辉的石刻,使海内外游人墨客向往。
◇作品赏析◇
郑道昭“打擦边球”
一个碑主能留下两通纪念碑,且能长期保存完好,这在中国碑刻史上实属罕见郑道昭这样为父亲立碑,完全象征了父亲“生而极荣死而极辱”的遭际。
郑道昭是郑羲少子,岁数与孝文帝相仿,此时20多岁。此后孝文帝忙着迁都洛阳,又几次南征萧齐,道昭随行,诗文唱和,颇得孝文皇帝喜爱。但是对父亲的谥号问题,道昭半点不敢言及,这事过于敏感,只能隐忍,岂可“翻案”?稍后孝文帝最小的弟弟元详被封为北海王,封地在今潍坊一带,郑道昭被元详任为王府高官,到北海任职去了。孝文帝去世后,次子继位,元详作为皇叔,被新皇帝倚为栋梁。元详官居太尉,手中权力极大,难免不够谨慎,没过几年,就被皇帝不明不白地整死了。这期间郑道昭也被调回朝廷,任为秘书监(地位仅次于宰相)。
这时父亲过世已经十多年了,自己已身居高位,郑道昭觉得,该给父亲立碑了。但苦于那个“灵”字之谥十分丑陋,立碑还不如不立。一想到那个“灵”,道昭就联想到“晋灵公不君”、“汉灵帝无能”,那是个否定人的道德与治功的丑陋字眼儿,较之魏晋之时何曾谥“谬丑”,贾充谥“荒公”,也强不到哪里去。且当今皇上是孝文帝的亲儿子,不可能为了一个死去的臣子而改变先皇的评价,为父亲立碑的事,只好一拖再拖。
后来郑道昭被任命为光州刺史。光州治所在掖县,北临渤海,南多青山,山石适合用作碑石。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北国碑碣云起,青州、光州的石材一时十分畅销。郑道昭公事之余与朋友诗酒唱和,得意之作便请刻石高手镌于山涧石壁。他自己也擅长书法,写字结体宽博,笔力雄强,自己作诗自己书丹更是一件风雅之事,因此乐此不疲。一段时间下来,掖县一带的大山里,便留下大量的郑氏石刻。
为父亲立碑的事一直萦绕在郑道昭的心间。一次他看到一尊新起的石碑字迹甚美,碑文上有死者的私谥。这事让他心头一震。他想,父亲的官谥既然难以改易,难道就不能以私谥为父亲立碑吗?去掉父亲官谥中的“灵”字,只取“文”字作为私谥,这样既符合父亲一生的行迹,朝廷又奈何不了这“私谥”行为,不是两全其美吗?那时为官员立碑,碑文须经吏部审定,代表官方评价。郑道昭想,我为父亲立块私碑,就当他是个老百姓,这难道还需要吏部审查吗?
于是他为父亲撰写了碑文,找山石好的地方刻了一通。稍后他又发现一处更好的石头,索性重又刻了一通。于是在渤海之滨的大山里,就有了“山上”、 “山下”这两通“郑文公碑”。你说这是官碑,可它回避了官谥;你说这是私碑,它却介绍了一位高官的生平。郑道昭终于找到了“打擦边球”的机会,回避了政策的约束。
郑道昭用“私谥”的办法回避了朝廷对父亲的“恶谥”,但终于掩盖不了郑羲贪浊的真相:后人纷纷谴责此碑对郑羲“谀词失实”!这两块回避了“灵”字的“郑文公碑”,让人们认识了境界同样不高的郑氏父子:郑羲贪浊,郑道昭取巧,都不是什么高尚人物。
“贪官之碑”却成宝贵文物
“郑文公碑”虽经1400余年风剥雨蚀,却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实属文化界的一大幸事。平度天柱山“上碑”刻在山顶的巨石上,刻面高 3.3米,宽 1.5米,碑文 20行,每行40至50字不等,共计883字。莱州云峰山“下碑”碑高 1.95米,宽3.37米,碑文51行,每行29字,计1243字。“上”、“下”二碑书法飘逸,字态蕴藉风雅,结体宽博宕逸,气势雄浑开张,有篆之势、隶之意、草之情,清代包世臣对它大加赞赏后名气骤增,康有为称其为北魏“圆笔之宗”。
“郑文公碑”没有署名,清代阮元主持山东学政时亲临摹拓,这才考订为郑道昭作品。清代,书法界“尊碑、崇魏、取隋、卑唐” 的主张提出后,“上碑”因而得到尊崇,并在北朝众多碑刻中最受人称道。 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康有为看过此碑后说,没见过此碑就没有资格谈论书法。此碑书法体势多变,以圆笔居多,笔画主要从篆隶中演变而来,堪称魏碑书法中的精品之作。
大基山门票价格:40元
大基山座落于莱州市城东10公里处,东接崮山,南连寒同山,海拔476.9米,为莱州市有名的高山之一。大基山,古称掖山,山体呈半环状,四周群峰环抱,当中为一深邃圆阔的谷地,仅西南方有一豁口,自成天然门户。因谷内自古为道家所居,故俗称道士谷。
谷内林丰木繁,古木参天,芳草萋萋,山花野果,清香流溢,因无村居阡陌,纤尘不染,清静安谧。昔日谷底清泉四涌,溪流纵横,潺潺流水经年不断。过去掖县的八大景之一的大基名泉就在谷底东坡原无生殿下的百花丛中。冷冷清泉顺着石罅汩汩涌出,不断滴入小石池中,由池中又缓缓漫出,其水清凉醇厚,甘美爽口,水质极佳,因而誉之为大基名泉。这里山美谷美水美,清幽绝俗,因此自古就有郡之甲胜之美誉。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就是好仙乐道者们隐居修真的理想之地。
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512年)光州刺史郑道昭就常于公务之暇率僚佐、携道俗,悠游山林,在此谷中谈经论道,渴饮甘泉。郑道昭酷爱山川,慕仙乐道,游大基山常常留宿山中,他曾在大基山结庐栖息,特建居所,号曰白云乡青烟里。在此修身养性谈老庄,扫石置坛,祭祀四神,并吟诗挥毫,刻石以记,他在东西南北四峰山巅和山谷中设仙坛五处,同时留下了这许多气势恢宏的摩崖石刻。郑道昭儿子郑述祖少年时即曾跟随其父在光州登山临水,其父爱山乐道、悠久游山林的活动和思想对郑述祖影响很深,五十年后,北齐时期郑述祖亦任光州刺史再次重游故地,在大基山亦留有石刻。因此,自北朝开始,郑道昭父子就与大基山结下了不解之缘。金元之际道教大盛,从北以后历代这里为道教的一统天下,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大基山的道士们来说,道士谷这一洞天福地是郑道昭留给他们的。
云峰山属于烟台高山奇峡的著名风景区。
云峰山海拔305米,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郑文公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等。199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道昭书法被推为楷书之最,是研究中国文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宝贵资料。坐落于山林的云峰大殿,建于1984年,内设云峰山管理所、郑道昭纪念馆、休息室、购物处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5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高孝珩
下一篇: 萧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