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永,中国南朝陈、隋书法家(公元6世纪)。本姓王,僧人,名法极,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就曾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人称永禅师。在这里,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
智永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 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终于写得抵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
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作品赏析◇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宫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梁武帝在与陶宏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说:“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宏景表示赞同,曰:“《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那么,梁朝内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迹。
尽管如此,陈、隋之际释智永却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据他说:“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後,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
唐朝初年,《乐毅论》入於内府,曾经褚遂良检校鉴定,认定为真迹。褚氏著录内府所收王羲之书迹,为《右军书目》,列《乐毅论》为王氏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唐内府收藏的《乐毅论》,最初摹拓分赐大臣是在贞观年间。褚遂良《榻本(乐毅论)记》曰:贞观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榻,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於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榻《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传布范围,限於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见其貌。
东晋王羲之《黄庭经》小楷TIF格式(容量:558MB)
http://zitie.m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
(出处: 字帖迷-专注于书法资料分享)
智永与退笔冢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智永与“退笔冢”的译文智永禅师,原名王法极,系王羲之的七世孙,有名的书法家。
因在绍兴永欣寺出家,法号智永。智永成名后,向他求字题匾的人门庭若市,日久天长,将寺院的门槛都踩坏了,最后只得用铁皮包起来,人称“铁门槛”。
智永禅师晚年时,有天正在指导一位小沙弥练字,几位年轻书生慕名来寺谒求大师的墨宝,并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笑答,赠字不难,但秘诀实无,不过老衲可奉送诸位四字:“勤学苦练”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166346138,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尽。
书生闻言,大失所望。智永禅师便耐心开导他们: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即以老衲先祖羲之公和献之公为例,羲之公以东汉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一生苦练不辍。洗砚曾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
献之公学书曾用尽18大缸清水,老衲学书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众书生听后,并未尽信。
智永禅师便命小沙弥打开后院门,带领他们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书生们大惑不解,禅师指冢说:“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
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几个小字,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偌大一座坟冢,贮满秃笔头,书生们看罢,惊愕不已。
小沙弥告诉书生,师父写字的秃笔,初时装满5大筐。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住了多年,还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智永所言不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惟一的途径。
2.智永与"退笔冢"的古文与译文智永与“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选自《书断》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3.智永与“退笔冢”的译文智永禅师,原名王法极,系王羲之的七世孙,有名的书法家。因在绍兴永欣寺出家,法号智永。智永成名后,向他求字题匾的人门庭若市,日久天长,将寺院的门槛都踩坏了,最后只得用铁皮包起来,人称“铁门槛”。
智永禅师晚年时,有天正在指导一位小沙弥练字,几位年轻书生慕名来寺谒求大师的墨宝,并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笑答,赠字不难,但秘诀实无,不过老衲可奉送诸位四字:“勤学苦练”,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尽。书生闻言,大失所望。智永禅师便耐心开导他们: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即以老衲先祖羲之公和献之公为例,羲之公以东汉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一生苦练不辍。洗砚曾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献之公学书曾用尽18大缸清水,老衲学书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
众书生听后,并未尽信。智永禅师便命小沙弥打开后院门,带领他们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书生们大惑不解,禅师指冢说:“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几个小字,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偌大一座坟冢,贮满秃笔头,书生们看罢,惊愕不已。小沙弥告诉书生,师父写字的秃笔,初时装满5大筐。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住了多年,还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智永所言不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惟一的途径.
4.智永退笔冢的译文智永与“退笔冢”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注释】1.智永:智永和尚,王羲之七世孙,书法家2.积年:许多年3.石:dan,古时计量单位,一石相当于60公斤4.觅:寻求5.提额:写牌匾6.户限为之穿穴:门槛被踏出窟窿7.瘗:埋8.冢:坟墓扩展资料智永退笔冢给我们的启示:需要勤学苦练,才有机会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大的训练量,且能长久坚持,其精神可嘉。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流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才越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智永退笔冢。
5.智永退笔冢译文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wèng),每瓮(wèng)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铁叶裹(guǒ)之,人谓“铁门限”。后以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zhǒng)”。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
(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它为“铁门槛”。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它为“退笔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需要勤学苦练,才有机会成功。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大的训练量,且能长久坚持,其精神可嘉。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流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才越好。
6.文言文《笔冢》翻译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提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选自《书断》
注释
1.永公:指智永,南北朝时书法家。
2.吴兴:今浙江湖州。
3.积年:多年。
4.书:写字。
5.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6.石:古代重量单位,约一百二十斤。
7.觅书:求写字。
8.题:书写。
9额:匾。
10.户限:门槛。
11.为之:因此。
12.穿穴:踏破。
13.铁叶:铁皮。
14.瘗(yì):埋。
15.号:称。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后来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7.智永退笔冢走进文言文词语解释智永退笔冢【原文】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后以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注释】1、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他是陈、隋间著名书法家。
2、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3、积年:许多年。
4、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5、瓮:(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
6、石(dàn):旧时重量的单位。(一石相当于60kg)7、觅:寻求。
8、书:墨迹(亦可作“书法”),字。9、题额:写牌匾。
额;牌匾。10、户限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穴:窟窿。11、市:热闹的市场。
成语有门庭若市。12、铁叶:铁皮。
13、以:用。14、瘗:(yì),埋。
15、号:被称为,名词作动词。【翻译】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
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它为“铁门槛”。
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它为“退笔冢”。
1.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进土。苏轼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文入画的倡导者,也是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前赤壁赋》局部
世传苏轼书法真迹有近30件,早中期作品以《治平帖》为最,帖后有明文徵明跋,考为其30余岁所作。至中期,名作较多,如楷书《前赤壁赋》和《祭黄几道文》;行书《杜甫桤木诗》、《黄州寒食诗》和《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等都是中期的代表作。
苏轼《黄州寒食诗》
苏轼晚年作品相对较少,以《答谢民师帖》、《渡海帖》、《江上帖》等最知名。清代顾文彬跋中引用前人书评“东坡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来称赞此帖书法之妙。苏轼不计较书法的工拙、丑妍的得失,在学术的创作上取得了最大的自由,因而成为北宋的书法大家。
苏轼《渡海帖》
2.黄庭坚
黄庭坚(1045~ 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出自苏轼门下而与轼齐名,世称"苏黄"。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行草书法《读书绿荫帖》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其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习练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这其中不能没有其对王羲之书法学习的深悟。
黄庭坚行书《与天民知命书》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
3.米芾
米芾(1050-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苕溪诗卷》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 蜀素帖》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米芾《方圆庵记》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天马赋》
4.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构字收放合度,得心应手,极尽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尽现妍丽遒劲之态。
蔡襄《澄心堂纸尺犊》
蔡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前人在评论蔡襄书法时,都认为它“形似晋唐”,如元倪云林曾跋云:“蔡公书法有六朝、唐人风,粹然如琢玉。”他的行书《澄心堂纸尺犊》可看作是蔡襄传世墨迹中最典型、最蹈循晋唐故土的代表作品。此作秀妍恬淡,颇具晋唐人的韵致。
蔡襄《大研帖》
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明季徐青藤尝评蔡襄书云:“蔡襄书近二王,其短者略俗耳。劲净而匀,乃其所长。”点出了蔡襄书法的优劣长短。蔡襄固然不是一个崭新风格型的大师,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承前启后,为后世所瞩目。
蔡襄《暑热帖》
亲,喜欢记得关注百家号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renwu/54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田僧亮
下一篇: 薛曜